汉斯 希尔曼

合集下载

高校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使命

高校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使命
山 东体 育科技
第3 5卷
总第 1 4 2期
2 0 1 3年 第 1 期
高校是一个 国家科技力量最集 中的地方 , 加强与 高校的紧密合作 , 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和高科技优 势, 已成为世 界各 国促 进 社 会 各行 各 业 高 速发 展 的一 个 共 同趋势 。在 此趋势 下 , 竞 技 体育 的发 展 , 尤其是 竞 技运 动训 练科学 化水平 的提高 , 同样也 必须依 靠高 校 , 特别是综合性高校的科技力量。 无论 是 2 0 0 8年北 京奥 运会 英 国 自行车 队 的爆 发 式 崛起 , 还是 美 国游 泳 项 目长 达 4 0年 的 整体 优 势 , 不 仅都和科学化训练密不可分 , 而且还都与高校主导下 的科 技创新 紧密 联系 。根据 英 国 自行 车队科 研主 管史 蒂夫 ・ 英厄 姆 ( S t e v e 、 I n g h a m) 的报告 , 英 国 自行车 运动 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原 因在于其科学训练和高科技的 装备 (自行 车和 比赛服 装 ) , 这 些工 作 主要 得 益 于英 国 大学 的相关 专业 人 员 的参 与 。与 国外 比较 , 我 国在 这 个 问题上仍 然 存 在 很 多 不 足 , 至今 我 国体 育 科 技 ( 包 括竞技体育和大众健康 ) 的主体仍然局限在体育总局 的直 属科研 所 ( 中心 ) 和体 育 专 业 高 校 以及 高 校 的体 育 院系 。2 0 1 2年 国 家体 育 总 局 奥 运 科 技 攻 关 和 服 务 项 目的立项表明, 国家 、 省属体科所和专业体育院校 的 课 题 分别 占到 3 6 . 7 6%和 3 7 . 5 0% , 普 通 高 校 的体 育 院、 系为 1 9 . 1 1% , 其他 单 位仅 为 6 . 6 3% 。这 从 一 个 侧 面说 明 , 我 国还 没有 充 分 调 动 和发 挥 高 校 的科 技 资 源参 与到竞 技体 育 的发 展 中, 没有 真 正 形成 我 国竞 技 体 育 的科技 “ 举 国体 制 ” , 而 科 学 技 术恰 恰 应 该 是 “ 举 国体制 ” 中最 重要 、 最 需 要 和最 容 易实 现 的组 成 部 分 。 当然 , 我们并不怀疑和否定我们体育专业内部 的科技 能力 , 但 是在 当下 世界 竞 技 体 育竞 争 日趋 激 烈 和 多 学 科高科技大举介入 的形势下 , 单纯依靠本专业或本系 统 的知识 与力 量不 仅 已很 难 攀 登科 技 高 峰 , 而 且 也难 以维 系体 育科 学研 究 自身 的可 持续 发 展 , 长 期 以来 我 国竞技体育领域缺乏拥有 自主创新的重大研究成果的 原 因很 可能就 在于 此 。 因此 , “ 科 学化 ” 应该 成 为我 国竞 技 体育 未 来 发展 的主要趋 势 , 我 国高校 , 特 别 是非 体 育专 业 高校 , 应 该 成 为进一 步提 升我 国竞技 运动 水平 的动力 和源 头 。

家庭罗曼史的“幽灵”——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代际创伤

家庭罗曼史的“幽灵”——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代际创伤

第33卷㊀第6期2019年11月湖㊀南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33,N o.6N o v.2019家庭罗曼史的 幽灵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代际创伤∗黄文凯,谢雨君(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㊀530004)㊀㊀[摘㊀要]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以文学书写方式见证家族前辈们的劫后余生,展现了大屠杀对幸存者以及后代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对幸存者后代而言,如何重建真实㊁连贯的家庭罗曼史都显得困难重重,他们在代际创伤的罅隙中重建历史的真实和见证纳粹大屠杀的后遗症,开创了家庭罗曼史书写的 幽灵兄长 叙事模式.[关键词]奥斯维辛;代际创伤;禁忌;见证[中图分类号]I106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 1763(2019)06 0101 06T h e G h o s t o f F a m i l y R o m a n c e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T r a u m a o fH o l o c a u s t S u r v i v o r s D e s c e n d a n t sHU A N G W e nGk a i,X I EY uGj u n(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G u a n g x i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n i n g㊀530004,C h i n a)㊀㊀A b s t r a c t:H o l o c a u s t s u r v i v o r s d e s c e n d a n t sw i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t ow i t n e s s t h e s u r v i v a l o f t h e f a m i l yp r e d eGc e s s o r s f r o mt h eA u s c h w i t z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c a m p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e n o r m o u s s h a d o wf r o mt h eH o l o c a u s t h a s c a u s e d t o s u r v i v o r s a n d t h e m s e l v e s.I tw a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t r u t h a n d s u c c e s s i v e f a m i l y r o m a n c e f o r s u r v i v o r s'd e s c e n d a n t s,w h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 t r u t ho f h i s t o r y a n dw i t n e s s e d t h e a f t e r m a t ho f t h eH o l oGc a u s t i n t h e r i p o f 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t r a u m a,a n d c r e a t e d t h e n a r r a t i v em o d e o f G h o s t B r o t h e r w r i t i n g o f f a mGi l y r o m a n c e.㊀㊀K e y w o r d s:A u s c h w i t z;i n t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a l t r a u m a;t a b o o;w i t n e s s一㊀引㊀言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孩子们在历史教科书㊁大屠杀纪念馆㊁家庭成员的回忆录㊁日常的言谈或交谈的禁忌中逐渐揭开家庭历史难以言说的创伤.父母隐藏在阁楼上铁盒子里的信件或日记无意间被子女发现,原来父辈们一直背负着历史的重担,他们幸存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往昭然于子女心间.他们明白了父辈的记忆废墟为何随时坍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明白了父辈的大屠杀记忆残片为何不时撞击着自己脆弱的心灵;明白了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为何成为了承载苦难记忆的容器,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恐怖㊁被语词掩盖的沉默,甚至耻辱和罪恶.他们以文学书写的方式展现了家族成员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历经的一切,以及萦绕在他们家庭罗曼史中的禁忌和隐秘幽灵.如西恩 罗森鲍姆(T h a n e R o s e n b a u m)㊁阿特 斯皮格曼(A r tS p i e g e l m a n)㊁乔瑟夫 史奇贝(J o s e p hS k i b e l l)和乔纳森 萨福兰 弗尔(J o n a t h a nS a f r a nF o e r)等为代表的幸存∗[收稿日期]2019-03-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中西大屠杀文学书写比较研究(16B WW075);第6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文学如何触摸历史(2017M61176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1批特别资助项目:再现的可能与虚构的限度(2018T110472) [作者简介]黄文凯(1980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大屠杀文学.湖㊀南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者后代,他们作为幸存者劫后余生的目击者和见证者,通过想象进入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恐怖,见证或探寻前辈或隐或现的历史与创伤,试图打开前辈弃置于阁楼的 铁盒子 里的秘密.然而,这一切显得如此困难重重.对此,艾普斯坦 海伦(E p s t e i n H e l e n)开创性地收集了幸存者二代的访谈和自传反思,从幸存者孩子的视角探究了父母的经历如何对后代产生影响.阿兰 L 伯格(A l a nL.B e r g e r)与梅尔文 朱尔斯 布克特(M e l v i nJ u l e sB u k i e t)则从幸存者二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阿特 斯皮格曼的«鼠族»(M a u s:A T a l e o f S u r v i v o r)探讨幸存者后代文学书写的特质.在创伤理论方面,玛丽安 赫斯(M a r iGa n n eH i r s c h)的后记忆理论(p o s t m e m o r i e s)[1]659-686探索了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如何通过组合家庭叙事和富有想象力的精心设计,在幻想中重建其家人的过往遭遇的文学表现形式.艾琳 麦格洛思林(M cGG l o t h l i n)通过分析诸如罗森鲍姆的«看得见的以利亚»(E l i j a hV i s i b l e)等作家作品,探索了两种后记忆语境之间在结构性上的相似之处和性质上的差异.诸位前贤着力探讨记忆与创伤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卓然成绩.本文拟从弗洛伊德(S i g m u n d F r e u d)的家庭罗曼史理论及代际创伤理论着手,探寻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家庭罗曼史中的 幽灵 叙事.二㊀家庭罗曼史与代际创伤大屠杀幸存者在遭受德国纳粹驱逐㊁囚禁㊁侮辱等残酷的迫害后,出现恐惧㊁痛苦㊁焦虑㊁绝望等心理.这些无法弥补的严重创伤使他们丧失了正常人所拥有的功能,负面情绪在他们劫后余生的生活中若隐若现㊁若即若离,并对他们的后代产生了各种或深或浅的影响,创伤后压力失调症(P o s tGT r a u m a t i c S t r e s sD i s o r d e r,P T S D)在家族成员间传递.如父辈们对食物缺乏的焦虑㊁对分离的恐惧以及不经意想到集中营某种标志物,如条纹衫㊁围墙㊁烟囱 这些刺激都有可能导致悲痛记忆的再度泛起或歇斯底里情绪的爆发,这类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 导火索 对他们的后辈而言显然是无尽的困扰和伤害. 秘而不宣 是一些幸存者的孩子们常常用来描绘自己成长家庭氛围的字眼.另外一些父辈则选择守口如瓶,子女对他们的过往遭遇一无所知.直到某一天父辈向子女打开了隐忍已久的记忆闸门,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的苦难叙述对子女来说无疑更为震惊.这在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文学书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表达自己对创伤关联性的感受,这既契合了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概念,同时又契合了代际创伤理论.弗洛伊德指出,家庭罗曼史指的是儿童在逐步脱离父母的成长过程中一种自发的 白日梦 行为:孩子认为有两个家庭 理想化的㊁贵族般的 最初的 家庭和目前不完美的,不能满足自己幻想的家庭.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作品中的家族罗曼史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意识到所谓的 两个 家庭其实就是一个 眼前千疮百孔的破碎家庭.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竞争关系会使得儿童的心理失衡.因恐怖暴政而失去孩子的父母尤其易于将灾难之后出生的孩子变成 替代孩子 .而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不愉快经历也常常使 替代孩子 陷入到自己并非眼前父母所亲生或非父母挚爱的臆想之中,他们感觉自己被父母忽视和轻视,其症状通常表现为他们讨厌和兄弟姐妹共享父母.在大屠杀幸存者家庭中的孩子们眼中,他们那些大屠杀逝去的兄弟姐妹在父母心中拥有重要位置,正如«鼠族»第二部的主人公阿蒂的内心独白: 照片永远不会胡乱发脾气不会惹是生非 是个完美的孩子,而我总是被揍屁股,我和他没法比. [3]15尽管他们是兄弟姐妹,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兄弟姐妹,因为早逝的孩子从来不曾与 替代孩子 一起生活,但照片引起的手足之争显得颇为怪异,特别是在这些作品中,死去的孩子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或姐妹,他们来自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的第一次婚姻,自己的存在是由于逝去的兄长或姐姐 腾出 的位置.对于幸存者的替代 孩子而言,这些虚幻的孩子虽然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他们却像个幽灵一样时刻萦绕在家庭之中.父辈沉淀的大屠杀创伤记忆凝结固置为 情结 如黑洞一般,不仅挥之不去反而会吞噬㊁扭曲和变形其他相关经历和记忆,造成经验的无能无效以致影响整个意识活动,从而导致代际间创伤出现.代际间创伤亦称 代际间幽灵 ,即指家族中某种隐秘的创伤像幽灵般纠缠在后代身上,造成他们人格和心理的缺陷.创伤性事件的影响不会终止于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当事人,也会波及任何处于该环境的人.按照胡塞尔(E d m u n d H u s s e r l)的意向分析, 记忆 使 感知 成为过去时,而 想象 则使过去时的记忆 当下化 .在代际间创伤中, 死者并未返201第6期黄文凯,谢雨君:家庭罗曼史的 幽灵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代际创伤世,但他们生活中的未竟之事却以无意识的形态传递给后代 .[4]167这种承载家族隐秘的幽灵 在后代的心理空间中重复表演,形成作为创伤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 .[5]120正如一位幸存者后代所言: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都在我出生之前就发生了. 他们听着或追寻着恐怖的故事,感受父母们的忧虑㊁愤怒和痛苦,想象父辈所受到的羞辱和折磨.从未见过纳粹党卫军的孩子们心中已经被灌输或潜移默化了某种程度的不安.在这些幸存者身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创伤后遗症:抑郁症㊁强迫症㊁神经病和自杀倾向,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孩子的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去效仿他们的父辈.例如弗雷斯科 纳丁(F r e s c oN a d i n e)提出,一些幸存者后代的厌食症源于他们自己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看起来像憔悴的幸存者.[6]424-425即使后代已经远离对其祖先造成创伤的时间㊁事件与环境,但祖辈们的创伤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后代的无意识之中,影响其个人心理,乃至族群心理.创伤的代际传承对于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的建构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罗森鲍姆«二手烟»中的大屠杀幸存者米拉把创伤延续到两个儿子身上,正如题目所寓意的 二手烟 一样在后代的身心上镌刻着屠杀铭文.因此,只有将深藏于无意识中的代际间幽灵召唤到意识的前景之中,将其化作个人和族群的有意识回忆,个人和族群才有可能知晓被分裂的自我,凭借记忆抹去遗忘,通过寻根治愈创伤,建立真正的个体和族群身份.毋庸赘言,创伤的符码是现实生活中的雾霭,是真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梦魇,创伤以父辈之名复制和变奏:父母向后代讲述身体可怕伤疤的由来,在后代身上看到大屠杀中丧生亲人的相貌特征,在后代身上回忆起集中营中的生活经历,或如条纹衣服㊁大卫之星㊁马丁靴等物品以及听到和被屠戮死去的亲人一样的名字等等一个场景㊁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这些都足以勾起幸存者对创伤的痛苦回忆,激起他们各式各样的反应.在«看得见的以利亚»中,罗森鲍姆描写了幸存者二代各种匪夷所思的反应,如主人公在四方形的电梯中想象成被装进了牛车送往集中营.在«鼠族»中,一句话足以让幸存者二代心有余悸: A l r i g h t,M r S p i e g e l m a n,W e a r e r e a d y t o s h o o t! ( 好的,斯皮格曼先生 我们可以开始拍摄了! )[3]39在经历过纳粹行刑队的幸存者听来, s h o o t 毫无疑问应该是 枪决 之意.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也不清楚说话的语境,但是场景㊁尸体㊁瞭望塔㊁搜寻灯的组合却营造出一个令人惊慌的解释.有一瞬间,主人公看起来好像被带到了枪决现场马上就要被枪决,和这些的赤裸尸体一样陈尸荒野.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会慢慢在父辈的反应中习得家庭的某些规则和行为方式,意识到一些异样和秘密的存在.[7]1672他们就像久病成医的患者,在家族暴力历史和代际创伤的传递中寻找疗救的方法,即拉康所谓的言语和语言是心理分析的唯一媒介. 不论心理分析如何看待其自身的任务:治疗㊁教学训练㊁或是深度探查,它都只有一项媒介,就是病人的言语. [8]40因此,作为代际创伤症候的代言人,幸存者后代易于将文学视为情感发泄的出口,叙述那难以言说的家庭罗曼史.正如利奥塔曾指出,创伤经验必须 被说出来 (p h r a s e d),只有通过明确陈述,我们才能理解它㊁转化它㊁与它的后遗症共存.[9]13文学创作的必要性在于它以一种祛魅而隐秘的方式连接现实世界,这种言说创伤记忆的方式是对现实世界某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顿的想象性消解.对于幸存者后代而言,书写家族罗曼史不仅仅是记忆的复苏术,更是指认过往纳粹罪行显影剂.三㊀难以言说的代际创伤重建真实㊁连贯的家庭罗曼史对幸存者后代而言都显得困难重重,尤其是因为记录阙如仅有无法记录全景的回忆和照片,或由于过去的惨痛经历作为家庭禁忌被抹去.阁楼上的 铁盒子 或者家族局部事实在不经意中显露,为幸存者后代提供了遐想空间,他们带着种种疑问开始了探寻真相和确认自我身份之路,在难以言说中努力接近真相.然而,家族真相的展露却是以撕裂父辈或祖辈若隐若现的创伤为代价,展露家庭创伤的过程是相对时间之再现,是心灵处处坍塌的艰难之旅.罗森鲍姆在«二手烟»中指出,幸存者后代是 幸存者中的生还者 ,他们不是大屠杀见证人,而是代际创伤的见证人,就像二手烟一样侵袭着家庭成员的健康.[10]2在出生之前,他们就受到历史的伤害,在无意识中参与了历史,作为 替代见证 ,通过既定的方式回溯过去.他们不断地追寻过去,从而回到当下,预见未来.在接受访谈时,罗森鲍姆曾说道: 我写作的中心几乎完全就是关于大屠杀对后代的影响问题,以及它在后大屠杀时代投射在人类身上的阴暗与遗忘的巨大阴影. [11]157大屠杀的许多受害者见证了他们最亲近的家人301湖㊀南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的死亡.他们获得生存的机会完全是出于偶然的巧合或是为了生存而做出不道德的选择得以苟活.对于幸存者来说,他们的遭遇很难说出口.在战后,周围人对幸存者的命运并不关注,甚至把他们当做避难移民或被动受害者的耻辱.很多幸存者组建了新的家庭,在新的国家或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生活.然而,除了沉默的幸存者,大众无法或不愿相信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故事.因此,一些幸存者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在家里听闻过关于家庭过往的基本事实.家长鼓励他们像其移居国家的小孩一样长大,不要被他们的父母和过去的创伤所拖累,但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们因与其他家庭不同,父辈的文化或外国移民的口音仍使他们感到尴尬.有些人都不知道曾有同名的兄弟或姐妹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或他们的父母可能在大屠杀中失去了整个家庭.父辈或祖辈羞耻的大屠杀记忆埋藏很深,像艾普斯坦 海伦关于幸存者的孩子的成长的开山之作«大屠杀的儿童»(C h i l d r e n o f t h eH o l o c a u s t:C o nGv e r s a t i o n sw i t hS o n s a n dD a u g h t e r s o f S u r v i v o r s)中所描写的 铁盒子 那样不见天日.这是比性更加禁忌,比一般的鬼故事更恐怖的话题. 鬼魂具有形状和名称,但我的铁盒子里什么也没有.我内心是如此强大,甚至无法用语言描述. [12]9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T o t e m&T a b o o)所言,禁忌一方面有着神圣的含义,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诡异㊁危险㊁忌讳和不洁.禁忌本质上体现于禁令和约束中,而真相意味着在打破禁忌时有着更深刻的价值.大屠杀的创伤后遗症是潜在的㊁携带着某种颠覆性的因子. 未被讲述或不能被讲述的秘密㊁不被察觉或被否认的痛苦㊁被隐藏的耻辱㊁被掩盖的罪行或暴力历史,持续地影响㊁破坏那些深陷其中的人们,常常祸及他们的后代. [13]136这些未被释放的创伤侵蚀着幸存者的后代,譬如海伦经常被谋杀和暴力困扰.在纽约地铁中,她想知道当人群消失时,会有什么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是否会像德国那样,成千上万人群突然消失?此刻行驶的地铁会像当年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那样,在你被塞进车厢惊恐未定时穿着黑色长统靴的人把你带走?诸多的恐惧萦绕在海伦脑海中.无独有偶,荷兰的第二代幸存者小说家卡尔 弗莱德曼(C a r lF r i e d m a n)的小说«夜父»(N i g h t f a t h e r)有一个细节展现了作为幸存者的父辈们的神经紊乱症状,在他们看来暴力和死亡随时可能侵入他们的生活.主人公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父母突转的暴怒让小孩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不让他参加夏令营,而实际上是因为父母担心自己小孩有可能再次被投入集中 营(C a m p),对死亡的焦虑使父母不断重复危险的警告,以致把毫无危险的活动看成是致命的危险.的确,幸存者们无法祛除创伤记忆所拖拽的长长的余震和梦魇,但更糟糕的是他们无法哀悼在大屠杀中逝去的人们 他们没有坟墓也没有墓碑.幸存者的女儿可以想象她的祖父母真正的坟墓就在 铁盒子 里,伴随着无尽思念的是亲人的模糊面容.艾普斯坦 海伦写到: 我们家里的树被烧得只剩下树桩,所有树枝,树叶都已经不见.已经没有东西可以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12]11剩下来的只有她父亲的办公桌上黄色信封中的褪色照片,这也是唯一的证据可以证明书本和电影中提及的纳粹种族灭绝并非虚言.海伦为了保护她的父母不再重现曾经历过的恐惧,她清除了家中所有能与奥斯维辛集中营㊁犹太隔离区等父辈痛苦记忆产生关联的物品,试图启用多重防御将这些记忆封闭.然而这并不能奏效,愈是规避禁忌愈可能变得敏感,记忆的容器愈是容易溢出边界.但海伦无法向她的父母求助,因为他们已经将自己埋在 铁盒子 中.她所需要的是一个像她一样的幸存者后代的团体,可以分享她窥见父母 铁盒子 秘密以及家庭生活的逼仄感.为此,在海伦等人的提议之下,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开发了幸存者后代的网站,幸存者后代追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倾诉使其成为集体意识的记忆容器.各种家族灾难和创伤看似各不相同,但又处处充满了相似之处 代际创伤的传递在此彰显无遗,幸存者后代们即 替代的孩子 和 悼念蜡烛 (M e m o r i a l C a n d l e s)常陷入与幽灵兄长的角力之中.四㊀作为 影响焦虑 的代际创伤幸存者家族成员身心联结过去,无法逃避对大屠杀的记忆.父辈沉重的集中营回忆和阴影常投射在对子女的养育之中.战后出生的孩子们常以被杀害的家族成员名字命名,特别是以其被杀害的子女名字命名,这部分幸存者后代在不经意之间成为了 悼念蜡烛 ,他们的诞生是为了永远纪念逝去的兄弟姊妹, 悼念蜡烛 意味着活在巨大的回忆负担里,因为不了解逝去的兄弟或姐姐的经历而更令人难以承受.[14]23他们与悬挂在家中墙上的幽灵兄长竞争父母之爱,如阿特 斯皮格曼«鼠族»和菲利普 格401第6期黄文凯,谢雨君:家庭罗曼史的 幽灵 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代际创伤兰伯尔(P h i l i p p eG r i m b e r t)«秘密»,两部作品中在大屠杀里死去的兄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主人公生活上先置逻辑的存在.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也难以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们身体自由,但心灵仍穿着父母给的条纹衫,胸前仍佩戴着标志犹太人身份的大卫之星.如«秘密»中,作为独子的主人公却时刻感觉到无形中有个完美的兄长像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的生命.正如斯拉沃热 齐泽克(Žiže k)所言,他们是另一类幸存者,持续被 创伤的鬼影 (T r a u m a sS p e c t e r)所纠缠,片段记忆的闪现(F l a s h b a c k)或持续的噩梦干扰着他们,带给他痛苦.[15]293他们时刻处于逝去兄长姊妹的影响之下,与逝去兄长姊妹争夺父母之爱,常处于守势,有时甚至输得一败涂地.不存在没有创伤的生命,也没有创伤缺席的历史.某些生命个体将永远背负着暴力历史的重担. [13]136幸存者后代由于无法从事件亲历者那获得关于创伤经历的个人回忆,通常会通过学校教育㊁书籍影像㊁阁楼上的 铁盒子 和想象等方式间接获得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的认知.幸存者后代面对父母或祖辈的沉默或敷衍式回答常展开想象的翅膀,叙述者通过复述的形式来强调他们故事中的推测性,句式多如 我猜想 我怀疑 和 我有一种感觉 ,但通过想象能否恢复缄默的历史信息和被埋葬的秘密?类似个体化的表述并不能完全解除作品指认罪行㊁追索创伤记忆的目的.与众多无法知晓父母奥斯维辛遭遇的幸存者二代相比,阿特 斯皮格曼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知情权,但是这同时又让他陷入了代际的创伤之中不能自拔.因此,诸多幸存者的孩子表现出了 集中营残存综合征 的特征,无法走出父母的大屠杀幽闭恐惧症和绝望情绪的困扰.在«鼠族»中最能体现代际创伤的莫过于 幽灵 理切夫,他在弟弟阿特出生前就被纳粹杀害,但父母拒绝接受理切夫的死亡.尽管他们很少谈论理切夫,但是似乎他无所不在,死亡带来的永远沉默又吊诡地使之理想化.阿特的兄长理切夫的照片被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而他自己就像是父母替代的孩子,兄长遗像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一种无声责备的作用.替代孩子阿特抗拒的是酸楚的讽刺 已经死亡的兄长理切夫成了父母幻想的存储器,理切夫应实现他们所有的梦想;而活着的阿特却令他们失望.阿特不可能与已死去的兄长竞争,也无法回避父母的幻想导致的与死亡幽灵的竞争.阿特时刻感受到 幽灵 兄长理切夫带给自己无形的压力,他对这位在父母眼中永远正确㊁乖巧的对手的愤怒,让他在做梦中都希望自己取代兄长的位置.[13]211在小说的最后,阿特那种对内心抑郁的爆发合情合理,因为全篇都充斥着家人所经历的惨痛过去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艰难存活(同时书中也提及了成百上千逝去的人们)㊁安佳的自杀以及弗拉德克的心脏病.书中提到的阿特个人经历 他的创作作品,他即将为人父的境遇以及他因«鼠族»所获得的成功,和父母所经历过的事情有着千差万别.因此,阿特成功的现代作品与父母悲惨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反差,乃至与欧洲犹太人的生活差异让阿特抑郁难耐.尽管阿特的生活经历让读者产生幻觉,相信他已经战胜了父母所遭受的悲惨过去,自己的生活也跳出了过去的束缚,但是阿特成为了这静止时间王国里的囚犯,迷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就像支撑阿特桌子的尸首一样,过去赤裸裸地展现于人前,并不断地对现在施加影响.阿特一直都感觉到父亲给他带来的影响: 简直不敢相信,几个月后自己也要为人父了,而父亲的亡魂还缠着我. [3]43斯皮格曼家族悲惨经历的各种时间互相交织,交错缠绕,每层时间都决不允许另一层独自存在,就像绕着阿特飞舞的时间苍蝇那样,«鼠族»里的过去嗡嗡作响,缠着至今,而现在又不断蜂拥而至,绕在过去的身边,搅得双方互不安宁.在后来的两次访谈中,他对自己的妻子解释为什么叹气:我刚在想我的漫画书创作 这对我来说是太大胆了.我是说,我甚至都处理不好父子关系 我怎么能够弄清楚奥斯维辛的事情? 了解大屠杀的历史? [3]174阿特作为 悼念蜡烛 和 替代的孩子 ,在渐向纳粹大屠杀的真相接近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代际创伤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更是在与 幽灵兄长 的角力中一败涂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斯皮格曼开创了家庭罗曼史的 幽灵兄长 的侦探叙事模式,同时也是将自身置于兄长的 影响焦虑 之下,如乔治 佩雷克«W或童年回忆»㊁格兰伯尔«秘密»㊁卡尔 弗里德曼«夜父»㊁多伦 拉宾诺维基(D o r o n R a b i n o v i c i)«寻找M»(L o o k i n gf o rM)等循这一叙事模式的作品不一而足.五㊀结㊀语创伤在那里,叙事就要在那里. [16]82创伤需要501。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德意志第三帝国一、航空母舰:1)“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二、战列舰:1)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三、巡洋舰: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2)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3)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4)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奥利安”号、“科罗内尔”号、“汉萨”号四、驱逐舰:Z级驱逐舰1)1934年级驱逐舰·Z-1莱伯勒希特·麻司、Z-2乔治·蒂勒、Z-3马克斯·舒尔茨、Z-4里夏德·拜茨恩、Z-5保罗·雅各比、Z-6 西奥多·里德尔、Z-7 赫尔曼·舍曼、Z-8 布鲁诺·海纳曼、Z-9 沃尔夫冈·岑克尔、Z-10 汉斯·洛迪、Z-11 伯恩德·冯·阿尼姆、Z-12 埃里希·吉泽、Z-13 埃里希·克勒纳、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Z-15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2)1936年级驱逐舰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Z-18 汉斯·吕德曼、Z-19 赫尔曼·库纳、Z-20 卡尔·加尔斯特、Z-21 威廉·海德坎姆、Z-22 安东·施米特。

1936A型驱逐舰Z-23——Z-30 : Z-24、Z-281936A改型驱逐舰(增产型)Z-31——Z-39 : Z-311936B型驱逐舰Z-35——Z-43,Z-44、Z-45停止建造。

设计类书单

设计类书单

中国部分:《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中国设计史》高丰《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中国设计艺术史纲》朱和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中国设计理论辑要》郭廉夫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设计史鉴》-审美、文化、技术、思想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成器之道》尚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王琥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联书店《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中国现代设计观念史》沈榆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西方部分:《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熙旸著《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梁梅著《工业设计史》何人可著《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现代设计史》大卫瑞兹曼著王栩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平面设计编年史》史蒂文海勒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平面设计史》约翰娜德鲁克广西美术出版社《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佩夫斯纳著《世界工艺史》爱德华·卢西·史密斯《20世纪的设计》伍德汉姆《大设计》斯帕克《欲望之物——1750年以来的社会与设计》阿德里安·福蒂《设计问题》《设计文化》《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2002年《世界设计史》[美] 维克多·马格林著2020年11月艺术方面:《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二十讲》马永健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谱系》岛子著重庆出版社 2001《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策略》乔纳森费恩伯格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著广西美术出版社《美的历程》作者: 李泽厚2002年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美] 蒂姆•布朗(Tim Brown)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1年《设计中的设计》作者:[日] 原研哉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6年《设计的觉醒》作者:[日] 田中一光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作者: [日]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中信出版社 2012 《负建筑》《十宅论》隈研吾《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柳冠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设计史研究》杭间上海书画出版社《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唐纳德诺曼中信出版社 2012《疾风迅雷》作者: 杉浦康平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6年《艺术与视知觉》作者: (美)阿恩海姆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1998年《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作者:[美]约翰森(Jeff Johnson)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今日文字设计》作者: 赫尔穆特·施密德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 2007年建筑类书籍:《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建筑氛围》《思考的建筑》萃姆托《空间的诗学》Gaston Bachelard《街道的美学》《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weiyanwu 《安藤忠雄论建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路易斯 I 康的空间构成》《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Francis D. K. Ching 《庇护所》《拼贴城市》《疯狂的纽约》雷姆库哈斯《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红不只是一种颜色》伯纳德屈米《城市建筑学》《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比特·文丘里《建筑诞生的时刻》平面设计史字体排印学《American Line Type Book》(《美国铅字排印书》)《Spécimen Général:Tome 1》(《通用字体样本:第一卷》)《Die Neue Typographie》(《新版面设计》)吉安·塔希萧尔特《Modern and Historial Typography》(《现代和历史上的字体排印》)埃莫·莱纳《The Letter as a Work of Art》(《文字作为艺术作品》)杰拉德·库特尔博士《Manuale Typographicum》(《字体排印手册》)赫尔曼·察普夫《The Encyclopaedia of Type Faces》(《字体百科全书》)W·特纳·贝里、A·F·约翰逊、W·P·加斯帕特《Alphabet Thesaurus Nine Thousand》(《字母辞典9000》)《An Atlas of Typeforms》(《字体图表集》)詹姆斯·萨顿,艾伦·巴特拉姆《Wood 2》《木活字体2》《American Wood Type:1828—1900》(《美国木活字体1828—1900》)罗布·罗伊·克里《Letraset》(《拉突雷塞》)《A Contructed Roman Alphabet》(《建构罗马字母表》)大卫·兰斯·戈因斯《Igarashi Alphabets》(《五十岚威畅字母表》)五十岚威畅《London's Handwriting》(《伦敦的书法》)科林·班克斯《Helvetica:Homage to a Typeface》(《向Helvetica字体致敬》)拉尔斯·穆勒资料读物《Handbook of Designs and Devices》(《设计和设备手册》)克拉伦斯·P·霍侬《Printed Ephemera》(《短期印刷物》)约翰·刘易斯《Semiologie Graphique》(《图形符号学》)雅格·伯汀《Letter and Image》(《字体与图片》)罗伯特·玛辛《Trade Marks & Symbols》(《世界商标与符号》)桑山弥三郎《Label Design》(《标签设计》)克劳德·亨伯特《Symbol Sourcebook》(《符号大全》)亨利·德雷夫斯《Handbook of Pictorial Symbols》(《图形符号手册》)鲁道夫·莫德利《Words and Buildings》(《文字与建筑》)乔克·金尼尔《The Dictionary of Visual Language》(《视觉语言词典》)菲利普·汤姆森、彼得·达文波特《Old Advertising Cuts from A—Z》(《老式广告插图A—Z》)查尔斯·斯宾塞·安德森《Today's Hieroglyphs》(《当代象形字图案》)汉斯·鲁道夫·鲁兹《Alphabets & Other Signs》(《字母及其他标志》)朱利安·罗森斯坦、梅·古丁(编辑)教科书《Layout in Advertising》(《广告设计》)威廉·艾迪生·德威金斯《Mise en Page》(《页面布局》)阿尔弗雷德·托尔默《Colour in Advertising》(《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约瑟夫·宾德《Language of Vision》(《视觉语言》)乔治·凯佩斯《Vision in Motion》(《运动中的视觉》)拉斯洛·莫霍利—纳吉《The Graphic Artist and His Design Problems》(《平面艺术家和他的设计问题》)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亚伦·伯恩斯《Typography:Basic Principles》(《字体排印的基本原理》)约翰·刘易斯《Graphic Design Manual》(《平面设计手册》)阿明·霍夫曼《Visual Presentation of Invisible Processes》(《不可见过程的视觉呈现》)安东·斯坦科夫斯基《Typography》(《字体排印学》)埃米尔·鲁德《A Sign Systems Manual》(《符号系统手册》)克罗斯比/弗莱彻/福布斯公司《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的网格系统》)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量化信息的视觉呈现》)爱德华·R·塔夫特《Notes on Book Design》(《图书设计概述》)德里克·伯兹奥尔历史图书《The New Graphic Art》(《新平面艺术》)卡尔·格斯那﹑马库斯·卡特《Functional Graphic Design in the 20's》(《20年代的功能平面设计》)艾克哈特·纽曼《Pioneers of Modern Typography》(《现代字体排印先锋》)赫伯特·斯宾塞《Images of an Era》(《一个时代的图片》)约翰·加里甘、弥尔顿·格拉瑟、多尔·阿西顿、阿兰·高旺士《The Language of Graphics》(《平面设计语言》)爱德华·布兹—克利本、达尼埃勒·巴尼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史》)菲利普·B·梅格斯《Typography:When Who How》(《字体排印:何时、何人、何为》)弗里德里希·弗里德耳、尼古拉斯·奥特、伯纳德·斯丁《Graphic Styles》(《平面设计风格》)史蒂芬·海勒、西摩·切瓦斯特《Graphic Design: A Concise History》(《平面设计:一部简史》)理查德·霍利斯选集《Seven Designers Look at Trademark Design》(《7位设计师眼中的商标设计》)埃格博特·雅各布森(编辑)《Polski Plakat Filmowy》(《波兰电影海报》)塔德乌什·科瓦尔斯基(编辑)《Graphic Design:Visual Comparisons》(《平面设计:视觉比看看》)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鲍勃·吉尔《Publicity and Graphic Desig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化学工业的公共宣传和平面设计》)汉斯·纽伯格《Design Coordination and Corporate Image》(《设计统合和企业标识》)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艾伦·帕金《Graphis Diagrams》(《图表设计》)沃特尔·赫德格(编辑)《Top Graphic Design》(《顶级平面设计》)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The Liberated Page》(《解放的页面》)赫伯特·斯宾塞(编辑)《Typography Now》(《当代字体排印》)爱德华·布兹—克利本、Why Not 设计公司、里克·鲍伊诺《Carouschka's Tickets》(《卡劳奇卡的纸质票据》)卡劳奇卡·斯特雷杰夫特、彼得·吉尔加尔德专题著作《Thoughts on Design》(《关于设计的思考》)保罗·兰德《Esposizioni e Mostre》(《展览和表现》)伊尔伯托·卡蒙尼《Visual Design in Action》(《动作的视觉设计》)拉吉斯拉夫·苏特纳尔《Love and Joy about Letters》(《爱字体,得欣喜》)本·沙恩《Milton Glaser:Graphic Design》(《米尔顿·格拉瑟:平面设计》米尔顿·格拉瑟《The Graphic Design of Yusaku Kamekura》(《龟仓雄策的平面设计》)龟仓雄策《Jan Tschichold:Typographer》(《吉安·塔希萧尔特:字体排印家》)拉里·麦克莱恩《The Art of Advertising》(《广告的艺术》)乔治·刘易斯、比尔·皮茨《The Complete Tadanori Yokoo》(《横尾忠则的作品全集》)横尾忠则《‘Walk Away René’》(《“走开,雷尼”》)乔治·哈迪、斯托姆·索格森《Living by Design》(《设计推动生活》)彼得·戈伯(编辑)《Forget All the Rules You Ever Learned about Graphic Design:Including the Ones in this Book》(《忘记你学过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所有规则:包括这本书的这些》)鲍勃·吉尔《Lo Studio Boggeri:1933—1981》(《波杰利工作室:1933—1981》)布鲁诺·蒙古齐(编辑)《Paul Land: A Designer's Art》(《保罗·兰德作品集:设计师的艺术》)保罗·兰德《Herb Lubalin:Art Director,Graphic Designer and Typographer》(《赫布·鲁巴林:艺术总监、平面设计师、字体排印师》)格特鲁德·斯奈德、艾伦·匹柯利克《Cassandre》(《卡桑德拉》)亨利·穆龙《The Left—Handed Designer》(《左撇子设计师》)西摩·切瓦斯特《Dorfsman & CBS》(《多夫斯曼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克·赫斯、马里恩·穆勒《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艺术》)布拉德伯里·汤姆逊《The Graphic Language of Neville Brody》(《内维尔·布劳迪的图形语言》)内维尔·布劳迪、乔恩·沃普克拉夫特《Brodovitch》(《布鲁多维奇》)安迪·格伦伯格《Siegfried Odermatt & Rosmarie Tissi》(《罗斯默瑞尔·蒂斯&西格弗里德·奥德曼特:平面设计》)奥德曼特和蒂斯、杰克·华斯、维尔纳·M·沃尔夫(编辑)《Nova:1965—1975》(《诺瓦杂志:1965—1975》)戴维·希尔曼、哈里·佩西诺提、戴维·吉布斯(编辑)《The End of Print》(《印刷的终结》)刘易斯·布拉克威尔、大卫·卡尔森《Printed Matter》(《印刷物》)罗宾·金洛斯、雅普·范·崔斯特、卡尔·马腾斯(编辑)《Wim Crouwel:Mode en Module》(《维姆·克劳威尔:模块的风格》)弗雷德里克·惠更斯、休格斯·C·伯克拉德《I Am Almost Always Hungry》(《我总是那么饥渴》)卡汉联合公司《Tibor Kalman:Perverse Optimist》(《蒂博尔·卡尔曼:乖戾的乐观主义者》)彼得·霍尔、迈克尔·布雷特(编辑)《Weingart:Typography》(《魏因加特:字体排印学》)沃尔夫冈·魏因加特《Maeda @ Media》(《前田@媒体》)前田约翰《The Art of Looing Sideways》(《当代横看艺术》)艾伦·弗莱彻《Sagmeister:Made You Look》(《施德明:吸引你的目光》)彼得·霍尔《Make it 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薛博兰《Designed by Peter Saville》(《彼得·萨维尔的设计》)艾米莉·金(编辑)《8vo:On the Outside》(《8vo设计集团:在外面》)马克·霍尔特、哈米什·穆尔。

被镜像封印的自我:对《在轮下》的拉康式解读

被镜像封印的自我:对《在轮下》的拉康式解读

被镜像封印的自我:对《在轮下》的拉康式解读发表时间:2011-05-26T09:26:59.10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上作者:陈颖[导读]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在轮下》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碰撞与冲突的描写。

陈颖(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摘要】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在轮下》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碰撞与冲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酿成汉斯·吉本拉特不幸命运的教育体制的批判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本文试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对主人公性格及其命运进行剖析,探究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心理根源。

【关键词】《在轮下》镜像他者欲望自我【正文】黑塞小说创作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作为个人的个体,小说内容也绝大多数是个体生命历经磨难、曲折复杂心灵历程的写照。

《在轮下》被认为是当时德国青年一代彷徨苦闷、乞求解脱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本文试从后现代的心理学角度入手,运用雅克·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探究小说主人公汉斯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与汉斯的“自我”确立问题所谓“镜像阶段”(Mirror Stage)是指6至18个月的婴儿逐步能够在镜中辨认自己身体的形象,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拉康的镜像理论表明主体通过“镜中自我”确定自己的身份,从而完成真实身体认同“镜中自我”的身份确定过程。

拉康的新发现是,镜像认同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所以,从一开始,婴儿建构自我的行为就是异化的,就是在对无数他者的认同中实现的。

由于主体所关注的是他人的承认,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自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

镜子是主体确认自己身份的媒质。

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

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

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作者:李飞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0期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分析发表于1909年,而恰巧在这一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婴儿性幻想的理论。

它既可看做是婴儿性幻想理论的个案观察,亦可看做是对其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理论的实践证明。

一、小汉斯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焦虑1.小汉斯由恋母情结对父亲产生的敌意。

弗洛伊德在分析中赋予了小汉斯对父亲的敌意,原因在于对母亲的独占欲望。

小汉斯对母亲的依赖的确是存在的。

因为母亲的照顾,父亲工作的繁忙和疏于照顾,他更倾向于从母亲处寻找安慰。

而小汉斯对父亲的疏远并非完全来源于恋母情结中对父亲的敌视,而是来自于父亲的责备和阻挠,在案例记录中,小汉斯的母亲对待汉斯是温柔的,责备和呵斥通常发生在父亲与小汉斯之间,这导致小汉斯与父亲的不亲近。

在案例中,只有一处记录小汉斯用头部顶撞父亲的腹部,小汉斯的父亲和弗洛伊德将这解释为小汉斯因意欲同父亲抢夺母亲而与父亲产生对抗状态,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儿童与父亲的玩耍行为。

在案例的记录中,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小汉斯是在和父亲争夺母亲。

2.汉娜的出生导致小汉斯的焦虑。

在小汉斯的焦虑中,妹妹汉娜的出生举足轻重。

父亲:“汉娜来的时候看起来怎么样?汉斯:像一只才出生的送子鸟。

”父亲:“还像别的什么吗?比如说像大便?”汉斯:“噢,不。

大便大多了……比汉娜小一点,真的。

”在分析中,妹妹汉娜的出生被理解为汉斯的排泄物情结的渊源,从而导致了他对马的恐惧,尤其是负重的马的恐惧,但在小汉斯与其父亲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父亲对小汉斯的诱导,他在提示小汉斯将妹妹想象为大便。

而四岁儿童是极易受到暗示的,他也表达了妹妹像大便的想法。

小汉斯的父亲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信仰者,不经意的就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小汉斯。

而事实上,小汉斯对于汉娜出生的焦虑源于其对母亲的独占行为的终止。

在妹妹汉娜出生之前,小汉斯可以独享母亲的爱,但在汉娜出生后,母亲将原来付诸小汉斯的精力大大的减少,小汉斯不再是母亲关注的焦点,这导致他产生焦虑的状态。

欧洲视觉诗人爵士乐招贴大师金特·凯泽作品探析


关键词 : 金特 ・凯泽; 招贴设计 ; 爵士乐; 异质 同构
中 图分 类 号 : G 2 3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8 6 2 6 ( 2 0 1 4 ) 0 5 - 0 0 8 1 - 0 3 文献 标 志码 : A
希 尔曼 有关 新德 国电影运 动 的影视招 贴 , 冈特 ・
类型 , 它 以视 觉 的方式 展 现音乐 带 给人们 的诸 多感 受. 这 种与 生活 息息相 关 的艺术 招贴 创作 深得 民众 的喜 爱 。 对 于音 乐艺 术 的传播起 到 了很好 的宣传作 用 而金特 ・ 凯泽 的 爵士 乐 招贴 作 品正 是 这 种音 乐招贴 设 计 的代 表 , 他 被 世 人 誉 为 欧 洲 的 视 觉
兰堡 带有 社会 评论 性质 的文 化招 贴 , 霍尔戈 ・ 马蒂 斯具 有强 烈震 撼力 而个 性 鲜 明的 戏 剧招 贴 和 金 特

凯 泽 富有诗 意 、 多姿 多彩 的音 乐招 贴 , 成就 了 2 0
Vi s u a l P o e t J a z z P o s t e r Ma s t e r - An a l y s i s
诗 人
( S c h o o l o f P a c k a g i n g D e s i g n& A r t , H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u z h o u 4 1 2 0 0 7,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Gu n t h e r Ki e s e r i s Ge r ma n y f a mo u s ma s t e r o f p o s t e r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编号及名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一、航空母舰:1)“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二、战列舰:1)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三、巡洋舰: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2)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3)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4)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奥利安”号、“科罗内尔”号、“汉萨”号四、驱逐舰:Z级驱逐舰1)1934年级驱逐舰·Z-1莱伯勒希特·麻司、Z-2乔治·蒂勒、Z-3马克斯·舒尔茨、Z-4里夏德·拜茨恩、Z-5保罗·雅各比、Z-6 西奥多·里德尔、Z-7 赫尔曼·舍曼、Z-8 布鲁诺·海纳曼、Z-9 沃尔夫冈·岑克尔、Z-10 汉斯·洛迪、Z-11 伯恩德·冯·阿尼姆、Z-12 埃里希·吉泽、Z-13 埃里希·克勒纳、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Z-15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2)1936年级驱逐舰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Z-18 汉斯·吕德曼、Z-19 赫尔曼·库纳、Z-20 卡尔·加尔斯特、Z-21 威廉·海德坎姆、Z-22 安东·施米特。

1936A型驱逐舰Z-23——Z-30 : Z-24、Z-281936A改型驱逐舰(增产型)Z-31——Z-39 : Z-311936B型驱逐舰Z-35——Z-43,Z-44、Z-45停止建造。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德意志第三帝国一、航空母舰:1)“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二、战列舰:1)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三、巡洋舰: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2)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3)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4)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奥利安”号、“科罗内尔”号、“汉萨”号四、驱逐舰:Z级驱逐舰1)1934年级驱逐舰·Z-1莱伯勒希特·麻司、Z-2乔治·蒂勒、Z-3马克斯·舒尔茨、Z-4里夏德·拜茨恩、Z-5保罗·雅各比、Z-6 西奥多·里德尔、Z-7 赫尔曼·舍曼、Z-8 布鲁诺·海纳曼、Z-9 沃尔夫冈·岑克尔、Z-10 汉斯·洛迪、Z-11 伯恩德·冯·阿尼姆、Z-12 埃里希·吉泽、Z-13 埃里希·克勒纳、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Z-15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2)1936年级驱逐舰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Z-18 汉斯·吕德曼、Z-19 赫尔曼·库纳、Z-20 卡尔·加尔斯特、Z-21 威廉·海德坎姆、Z-22 安东·施米特。

1936A型驱逐舰Z-23——Z-30 : Z-24、Z-281936A改型驱逐舰(增产型)Z-31——Z-39 : Z-311936B型驱逐舰Z-35——Z-43,Z-44、Z-45停止建造。

游走在虚实之间——曼特尔“都铎王朝”系列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游 走 在 虚 实 之 间
— —
曼特 尔“ 都铎王朝” 系列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杨 艳
( 江 苏理 工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江苏 常 州 2 1 3 0 0 1 )

要: 英国著名女作 家希拉里 ・曼特 尔的“ 都铎 王朝” 三部 曲迄 今 已完成前 两部 : 《 狼厅》( 2 0 0 9 ) 和《 提 堂》 ( 2 0 1 2 ) , 这
我们 也不 可能 获得 一个 物质性 的存 在 ; 而且 , 哪些踪迹 得 以保 留 , 不 能被 视为仅 仅是 偶然形 成 , 而应 被认 为至 少是 部分 产生 于选 择性保 存 和涂抹 这个 微妙 过程—— 就像 那些 生产 出传 统人 文学科 规划 的过 程一 样 。 ” _ 2 “ 文本 的历 史性 ” 主要 体 现 在 , 曼 特尔 以都铎 王 朝
两部作品给她 带来多个 文学奖项 的同时 , 也让希拉里 ・曼特 尔这个名 字进入 了中 国读者 的视 野。本文将 结合新历 史主
义 关 于文 本 和 历 史 的 关 系的观 点 : “ 历 史 的 文本 性 ” 和“ 文本 的历 史性 ” 以及 “ 颠覆 ” 和“ 遏制 ” , 来探 讨 作 者 在 小说 中体 现 出的 历 史观 。 以期 对 作 品 有 一 个 更 加斯 ・ 克 伦威 尔 这 一 人 物
的形 象分 析上 。本 文将 结合 新历 史 主义关 于文 本 和历 史的关 系的观 点, 来 探 讨 作 者 在 小 说 中 体 现 出 的 历
史观。
二 、“ 文本 的历 史性 ” 与“ 历 史 的文本 性 ”
为 背景 , 给读 者展 现 了 1 6世 纪 上 半 叶 , 亨 利 八世 的统
曾凭借《 狼厅》 ( Wo l f H a l 1 ) 获得过布克奖 , 她也成为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斯·希尔曼
汉斯·希尔曼是世界公认的视觉艺术大师,他主要靠他的电影海报而成名。

他算得上是德国最早从事电影海报平面设计的艺术家之一。

在高品位的电影和娱乐性电影之间距离逐渐拉大、并且前者日益走下坡路的情况下,用好的招贴画突出高品位电影就成为一种必要。

招贴画对于那些重视好的电影的人来说,成为质量检验许可证。

希尔曼的艺术作品实现了这一目标,因为它们通过简洁的形式和风趣的构想,来吸引喜欢这种品位的观众的目光。

希尔曼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一种清醒的、专业的和富于想象力的精神。

他的每一幅电影招贴画都有一个奇特的想法作为出发点,然后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对这个想法进行阐述:使用照片、拼贴画、几何或自由的图形;选择绘画或其他可能的组合。

画家所追求的,不是对电影做总结性陈述,他只对电影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作一些图解。

《七个武士》1962
《阿尔希巴尔多·德拉·克鲁茨罪恶的一生》1960
《审判》1966
《审判》是希尔曼境界最高的电影海报之一,它以了解卡夫卡令人痛苦的想法为先决条件,可以使对卡夫卡的作品感兴趣的人得到满足。

把小说的世界变为一场恶梦的荒谬的合法性,通过一只木制的抽屉被无理地限制在平面的视角而充分体现出来,因为木制的抽屉功能始终只能给人一种空间印象。

《身着白色西服的男人》1965
在这幅电影海报里,希尔曼使用了一种纯平面的形式游戏。

衣架上的白色西服作为剪影来回地移动,让人联想起一个跑动的男人。

希尔曼在这个活泼的、处于中心的人物形象和海报尺寸的长方形之间造成三个彩色的过渡。

如果说在《亚洲上空的风暴》里画家是以其严肃吸引观众的话,那么在《身着白色西服的男人》里则不乏滑稽的因素,而幽默是希尔曼的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亚洲上空的风暴》1961
这幅海报中心是一个在草原上疾驰而过的骑兵的普通侧面黑影。

骑兵形象的各个细节,如马蹄、马镫上的一只靴子、一块马的腹部,放大了好几倍,构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框架形式,一群身着制服的骑兵的暴力形象,构成了一种形式简洁、空间辽阔、速度快捷的意象。

《通向天堂的道路》1972
《亚琛和花边的小帽》1970
这幅海报将两个层面重叠起来。

它的基础是一张具有水彩画特点的质朴图画,画中两位妇女坐在一张咖啡店小桌后面,桌上是一瓶毒药,瓶子的标记是骷髅和两根交叉的骨头,从这里出发,整个的平面就像裱糊纸的图案,当然造型是合乎规律地延伸的,以至于让人觉得骷髅头仿佛在做鬼脸。

《装甲巡洋舰波特金号》1967
这幅海报运用了强烈的黑白两色。

一个双塔炮座的火炮斜对着观众,炮筒口上微微发亮使人想到金属的实体性。

《监狱》1963——————————————————————————————————————
汉斯"希尔曼主要是靠他的电影海报而成名。

他算得上德国最早从事电影招贴设计的艺术家之一。

从1953年到1974年,他为电影发行公司创作了130余张海报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给《新电影艺术》杂志创作的。

在这期间,设计方法、表现方式和复制印刷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汉斯"希尔曼以单纯朴素的风格,更准确地传达了电影的情感与主题。

由于受经费的影响,他在麻油毡上刻图像主题和题目,然后制作出较小的铅字印刷体字号排版,并把他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加以付印,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片段式的平面的表现形式。

黑白单纯的表现手法,是他对电影故事情节、情绪的把握与整合的结晶。

在高品位的电影和娱乐性电影之间距离逐渐拉大,并且前者日益走下坡路的情况下,用好的招贴画突出高品位电影就成为一种必要。

汉斯"希尔曼的艺术作品实现了这一目标,因为他们通过简洁的形式和风趣的构想,通过一幅幽默的图画,来吸引喜欢这种品位的观众的目光。

他完全避免了只使用于招徕性情较为粗野的观众的刺眼效果。

通过这些电影海报,我们惊异地发现,所有的作品均出自这一位平面设计家之手,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一种清醒的、专业的和富于想象力的精神。

他的一幅幅招贴作品,应用了使人惊叹的简洁而准确的视觉语言,采取了出奇制胜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1961年的《亚洲上空的风暴》,海报中心是一个在草原上疾驰而过的骑兵的普通侧面黑影。

骑兵形象的各个细节,诸如马蹄、马镫上的一只靴子、一块马的腹部,放大了好几倍,构成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框架形式,一群身着制服的骑兵的暴力形象,构成了一种形式简洁、空间辽阔、速度快捷的意想。

更慑人心魄的是那些以黑白表现手法来讲述惊心动魄的犯罪侦破案的侦探小说插图和连环画。

没有看过他这部分作品的人,真的是无法想象,那些作品是如何将那些杂乱无章的犯罪现场由故事情节的深入而不断转换视觉角度展示出来,如何将平庸无奇的小角色、狡诈阴险的罪犯和智慧超群的侦探们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
肖,它们让观众情绪随情节跌宕起伏,随场面变化而波动。

这使得他不仅仅成为一名招贴设计大师,而且在世界插画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