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新论_从哲学的角度看_上_邓晓芒
人类学中的人类起源与演化

人类学中的人类起源与演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包括考古、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分支。
在这些分支中,人类起源与演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理解人类的本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类起源的探索人类的起源一直是人类学家研究的话题,但是具体的起源地点和时间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普遍认为,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也就是所谓的“非洲起源说”。
动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来源于同一起源,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机制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形态。
这个观点也被哈克尔支持,并提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根本上是同一种物种。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是完整的人类起源理论,在此基础上人类学家进一步展开探索。
20世纪初,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遗骸,这些遗骸被认为是人类起源的证据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坦桑尼亚的奥尔多威奥湖和肯尼亚的博及克峡谷,这里发现的化石证据表明,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600万年前左右。
2. 人类演化的历程人类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霸王龙时代,到原始人类,再到现代人类,演化的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最早的霸王龙时代,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中演化而来的。
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类经历了多次进化和改变。
最早的原始人类出现在距今约250万年前的非洲,他们拥有较小的脑容量和简单的工具,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逐渐进化为智人,也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智人比原始人类拥有更大的脑容量和更复杂的语言能力,也开始进一步探索和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出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3.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意义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本身,也为我们解答了很多关于人类文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深入了解人类生存的历程和变化,有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发展自身能力。
(2)通过对人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可以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哲学起步》读书笔记、读后感

《哲学起步》读书笔记、读后感《哲学起步》读书笔记、读后感《哲学起步》一书读书历时一个月,读书摘记部分有25000余字,主要摘取作者的重要观点和部分论证过程。
个人感觉读书用时太长,除了工作等客观原因外,主要是个人用心不够,这个在下一本哲学书籍的阅读过程中务必要改进。
《哲学起步》一书是邓晓芒教授在给法律系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
作者一直以来想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但是因为哲学这门学问内容太过博大精深,作者自认为读书还不够,所以一直到此书出版的2014年,作者年过60岁以后,仍然未能完整建立。
作者把这门哲学导论课当作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一桩重要工作来做,作者进行了朴素而又深入的一种个性化的哲学思考,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当然,作为普通读者,作者的这本《哲学起步》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我对哲学没有过接触,心中没有一个结构性的哲学体系,读起来难免会有一些不通之处;另一方面作者本身讲课内容本身是自己的个人哲学观点和理论的集合,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成体系,没有那么兼顾概念解释和相关问题普及,不如一般的哲学教材比较容易让人易懂。
还好的是,本书结构比较明确,即通过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三个问题,就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进行解析,在这种框架下,读书的时候理解某些问题也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作者在后记中指出: 本书最终要的创新之处,我以为就在于把全部哲学都建立在有关人类起源的一种新观点上,这个观点我已经在好几篇文章中表述过,这就是:人的本质定义以及人和猿的区别应当修订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本书对携带工具这一现象的哲学意义展开了系统的大规模的论证,尤其是它与形成语言和自我意识结构的密切关系,这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
海豹君深以为然,最少海豹君以前并未接触到此类的观点。
读罢此书,海豹君还是认为此书虽然名为《哲学起步》,但并不一定适合哲学入门书籍,尽量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之后再进行阅读。
【课外阅读】人类起源问题的新争论

人类起源问题的新争论我们现代人来自何方?确切的说,3.5万乃至10万年前人类是来自非洲还是来自亚洲或者欧洲更古的人?或者分别源自这三个地区的古人类?这是一个困惑人们很久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作出了种种推断和论证。
近几年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较为激烈。
如果以能够直立行走为标志,那么古人类最初出现于500万到700万年前,并于20万年前进化成早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进化成晚期智人,我们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国际学术界对于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问题争论不多,但近几年对于现代人起源问题却有较激烈的争论。
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些学者以基因检测得出的数据为依据,认为为最早的现代人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他们的后代大约13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并迁徙到了欧洲、亚洲,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
199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对欧洲原始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化石中基因残存物分析的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
尽管欧洲与非洲在地理位置上的毗邻为欧洲现代人源于非洲这一假说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一假说仍缺乏确凿的证据。
然而,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亚洲现代人也源于非洲,这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更大争论。
1999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的科学家金力与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后撰文指出,目前的基因证据并不支持中国的智人(亚洲黄种人)有独立起源的说法。
他们认为,4万到6万年前源于非洲的现代人到达中国南部,并逐渐取代了亚洲大地上的古人。
对于上述问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研究员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现代人类起源于本土的早期智人。
5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先后在云南元谋、陕西蓝田等地发现了多处古人类化石地点以及千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大量化石和考古证据证明,从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到现代中国人,中间没有间断,是“河网状不断推进附带少量杂交而来的”。
从哲学人类学看语言的发生学

2022年第2期(总第319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9当代哲学问题探索从哲学人类学看语言的发生学邓㊀晓㊀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ꎬ武汉430074)摘㊀要:语言作为人的本质属性ꎬ其起源只有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 人猿之别 的起点中才能得到解释ꎮ尤其要注意的是ꎬ人类生产劳动除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外ꎬ还有一个重要的本质特点就是随身携带工具ꎬ它使得工具作为一件自然物品具有了人的 延长的手 的性质ꎬ使自然和人㊁个人与群体处于既同一㊁又不同的自否定的辩证关系中ꎮ这一结构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ꎬ就成了人类语言(手势语和言语)的起源ꎬ并导致人的语言具有自否定的 递归性 ꎬ成为社会交往的普遍媒介ꎮ这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物我同一㊁人我同一的根据ꎬ它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解释了实证的人类学所无法解释的许多难题ꎮ关键词:哲学人类学ꎻ携带工具ꎻ语言发生学ꎻ自否定ꎻ自我意识结构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2-0001-10①㊀格思里认为ꎬ把逻各斯理解为 一般原则或规律以及 理性的力量 ꎬ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才开始并通行起来的ꎮ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ꎬ第457页ꎮ作者简介:邓晓芒ꎬ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ꎮ㊀㊀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ꎬ这一命题估计不会有人反对ꎬ甚至还被看作是常识ꎮ然而ꎬ当我们以哲学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待亚里士多德对 人 所下的定义 人是 逻各斯(Logos)的动物 时ꎬ我们会发现这一定义远不是 人是能说话的动物 那么简单ꎮ我们必须深入分析Logos这个希腊词在第一个将它引入哲学中来的赫拉克利特那里的哲学含义ꎮ但自从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之后ꎬ西方哲学家们基本上是沿着把它解释为 理性 这条思路来运用它的ꎮ在20世纪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者们那里ꎬ所谓 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意思也就是 理性中心主义 ꎬ甚至是 逻辑中心主义 ꎮ但逻各斯最初的意思决不仅仅是合理性的逻辑话语(海德格尔所谓 陈述 )ꎬ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除了具有理性(尺度㊁分寸和规范)的含义之外ꎬ原本还具有暗示性的含义ꎮ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ꎮ [1]逻各斯的这一方面在后来的西方哲学家们那里差不多全都被忘记了ꎮ①但逻各斯一词的本义是语言ꎬ而决不仅仅是理性ꎮ如果我们恢复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最初提出时的全面丰富的含义ꎬ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说ꎬ亚里士多德的 人是逻各斯的动物 这一定义的确揭示了人的语言(不止是理性)正是人和动物的分界线ꎮ按照我们的理解ꎬ作为逻各斯的语言在这里既不止是遵照严格语法逻辑的科学语言ꎬ也不是无法理解只能信仰的神的启示(圣言)ꎬ而是同时具有逻辑理性和诗的暗示性的人性语言ꎮ要了解这种语言的现实来源ꎬ我们必须追溯人是如何拥有它的ꎬ为什么其他动物㊁哪怕是高等灵长类动物都没有能够获得这样一种神奇的能力ꎮ这就把我们引入到了哲学人类学的领域ꎮ在这个领域中ꎬ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猿之别ꎮ㊀㊀一㊁人猿之别新解在我的«哲学起步»一书中ꎬ我重新审视了从古至今有关人的各种定义ꎬ试图从中探寻人从动物产生出来的契机ꎮ我发现ꎬ在古人关于人的本质定义中ꎬ无论是西方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定义还是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如 礼 仁1良知 等)ꎬ我们都很难从中找出人类产生源头的蛛丝马迹ꎬ那都是在已经产生了人类的前提之下对现有人类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描述ꎮ但这种特征究竟是如何来的ꎬ是如何受到人类起源的决定性影响的ꎬ却全都语焉不详ꎬ而归之于自然界的天经地义或是神的预定ꎮ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类的起源追溯到高等灵长类在一定环境中的自然进化ꎬ才给这一问题的现实解决提供了初步的线索ꎮ然而ꎬ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假设还只是一个极为粗略的大致猜想ꎬ虽然获得了现代考古人类学大量田野考察和考古挖掘的实证材料的支持ꎬ但具体的进化过程至今仍然是一个谜ꎮ马克思㊁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提出了在这方面目前最具有解释力的经典命题即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ꎬ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正确的轨道ꎬ也成为现代人最为广泛接受的看法ꎮ这是一种最朴实㊁最可设想的观点ꎬ即由于制造㊁使用工具来进行名副其实的 劳动 ꎬ人由此而进化成了人ꎮ这一观点集中表达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ꎮ他在该文开篇就谈道ꎬ劳动是 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ꎬ因此 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ꎬ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373-374ꎮ为了论证这一命题ꎬ恩格斯所采取的是当时流行并且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些解释ꎬ首先是着眼于直立行走习惯的形成ꎮ恩格斯说: 这种猿类ꎬ大概首先由于它们在攀援时手干着和脚不同的活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响ꎬ在平地上行走时也开始摆脱用手来帮忙的习惯ꎬ越来越以直立姿势行走ꎮ由此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ꎮ [2]373-374接下来ꎬ两腿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ꎬ手的解放又导致了工具的制造ꎬ使手成了劳动的器官ꎬ同时又成了劳动的产物[2]375ꎬ而共同劳动加强了人这种群居动物的社会联系ꎬ从而促成了语言的产生ꎮ因此ꎬ 首先是劳动ꎬ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ꎬ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ꎬ在它们的影响下ꎬ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2]377ꎬ这就使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发达起来ꎮ接下来就是肉食㊁用火㊁渔猎和畜牧㊁农业的产生等ꎬ由此进入到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类社会ꎮ虽然因为当时的考古发现还极其贫乏ꎬ恩格斯的这套假设还是粗线条的ꎬ大半是猜测性的ꎬ某些论断在细节上也受到后来的质疑ꎬ但在大的方向上ꎬ恩格斯无疑是对的ꎮ这个大方向包含两个主要论点ꎬ一个是劳动使猿变成了人ꎬ另一个是语言产生于劳动本身的社会性要求ꎮ20世纪以来ꎬ随着人类学的大量考古发掘和发现ꎬ我们对人类的起源和语言的发生过程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ꎬ这些了解在上述粗线条的范围内基本上并没有超出恩格斯所提出的假设ꎬ但在细节上无疑更加丰富和更有实证的说服力了ꎮ但20世纪同时又是一个形而上学日益走向衰亡的世纪ꎬ是胡塞尔所谓 欧洲科学的危机 的世纪ꎬ尤其是在人类学㊁考古学和心理学这样一些领域ꎬ研究者们受到近代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非常深刻ꎬ几乎已经很难再具有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一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气魄ꎮ因此ꎬ一百多年来人们虽然在人类起源的某些考古证据和细节上㊁在年代的确认上㊁在类人猿和儿童心理学的旁证材料等实证经验上都有了巨大的进展ꎬ但在全面综合地建构一种人类起源㊁包括人类语言的起源的哲学人类学理论体系方面却几乎还停留在原地ꎬ甚至很大程度上还被错误的理论框架所误导ꎮ直到最近ꎬ人类的语言如何产生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着学术界的一大难题ꎬ不仅卡西尔用 系统描述 回避或取代了 发生学 问题ꎬ其他人对此似乎也束手无策ꎮ大卫 克里斯蒂安在«起源:万物大历史»中发问: 我们人类究竟如何ꎬ又为何能够获得超强的语言能力以至激发出如此强大的变革驱力呢?对此ꎬ我们还是不清楚ꎮ [3]珍妮 古道尔有关黑猩猩也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重要发现ꎬ也给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这一经典命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ꎮ然而ꎬ我提出的有关人的本质是 制造㊁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这一定义ꎬ给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ꎮ①的确ꎬ尽管其他动物有些也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如黑猩猩㊁乌2①最早明确提出这一定义是本人的«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一文ꎬ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ꎬ«新华文摘»数字版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ꎮ鸦)ꎬ但在劳动过程结束之后乃至日常生活中仍然随身携带工具却唯一是人类的特点ꎮ我主张ꎬ人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后的携带工具ꎬ使工具成为人随身自带的 符号 ꎬ它以不变应万变ꎬ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扩展性ꎻ但它又决不只是一种无用的装饰ꎬ而是有其具体的使用对象和适用场所 这一切ꎬ都与卡西尔所说的 符号形式 的特点相吻合ꎬ即它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ꎬ并且是在感性活动的时间进程中实现着这种统一ꎮ这并不仅仅是卡西尔所说的人类语言的特性ꎬ而且是人类一切现实活动㊁首先是生产劳动的特性ꎮ早期人类在所有动物中这种独一无二的行为方式(即随身携带工具)ꎬ也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心理模式ꎬ一个是形成了在时间中一贯的自我意识ꎬ再一个是对周围世界(自然界和他人)形成了 民胞物与 ①的 世界感 (海德格尔所谓共在 的领悟)ꎮ而谈人类语言的起源ꎬ撇开人类的这种心理模式是不可能的ꎮ②奇普 沃尔特断言 语言和意识是一同出现的 [4]141ꎬ又说道: 我们的自我意识以非常具体的形式出现ꎬ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所有的人都有身体ꎬ这是我们存在的最直接表现ꎮ从最基本的层级来看ꎬ这就是我们区别自我和身外世界的做法ꎮ [4]142但他并没有解释这种意识出现的原因ꎬ他只是就事论事地说ꎬ 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 自我 完全是同一回事 这样的感受 全部都是我们在脑中制造出来的 [4]143ꎮ他相信布罗卡医生给人类大脑所划定的 布罗卡氏区 ꎬ凭借语言神经和运动神经在脑部这一区域中很 接近 ꎬ就表明了人的这两种功能相关联ꎮ但这是一种倒因为果的想法ꎮ那么ꎬ什么是真正的原因?这里就来解决这个难题ꎮ有一点是可以同意的ꎬ即人的肌肉的操作功能和人的语言功能是相关的ꎮ但是如何相关?并非任何肌肉功能发达就导致语言功能发达ꎬ只有持续地携带工具并将其当作自己的肢体来支配的肌肉功能ꎬ才能形成与语言功能接近的大脑回沟ꎮ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肌肉功能ꎬ而是身心一体的功能了ꎮ因为说到底ꎬ正如人手对工具的使用一样ꎬ语言也无非是人的发声器官对一种 感性的自然界 即声音的有意识的控制和支配ꎻ正如人随身携带的工具延长着人的肢体一样ꎬ这种用喉部控制和支配声音的能力也装备着人的思想ꎬ成为人的 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5]ꎮ 精神 一开始就很倒霉ꎬ受到物质的 纠缠 ꎬ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㊁声音ꎬ简言之ꎬ即语言ꎮ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ꎻ语言是一种实践的㊁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㊁现实的意识ꎮ语言也和意识一样ꎬ只是由于需要ꎬ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ꎮ [6]所以ꎬ人随时携带工具的劳动方式和人随时具备语言能力(掌握词汇和语法)以达成和他人的思想交往这两件事是完全同构的ꎬ不但同构ꎬ而且是互相促进的ꎮ这才能解释所谓 布罗卡氏区 中两组神经元为什么会如此接近ꎬ它表明的不过是同一种行为方式的自行分化但又紧密相联ꎮ㊀㊀二、语言因携带工具而发生我们知道ꎬ人的劳动是社会性的ꎬ但为什么是社会性的?与动物如蜜蜂和蚂蚁的劳动的社会性有何不同?显然最大的不同在于ꎬ人在劳动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本能ꎬ而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ꎮ人通过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 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的大脑活动功能(即所谓 读心术 )而将人与人联系起来ꎬ而这中间语言(包括手势语言和表情语言)起着不可缺少的中介作用ꎮ意识和自我意识在类人猿那里已经有了萌芽[4]145ꎬ但只有当人能够随身携带自己制造的工具而使之成为自己延长的肢体时ꎬ意识和自我意识才凭借工具这一客观中介而得以最终确定地建立为人类的基本心理模式ꎬ而不再只是偶尔的灵光闪耀ꎮ一般的意3 ①②张载: 民吾同胞ꎬ物吾与也ꎮ («西铭»)伽达默尔说: 解释者运用语词和概念与工匠不同ꎬ工匠是在使用时拿起工具ꎬ用完就扔在一边ꎮ我们却必须认识到一切理解都同概念性具有内在的关联ꎬ并将拒斥一切不承认语词和事物之间内在一致性的理论ꎮ 见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ꎬ第544页ꎮ这里的 工匠 指现代的劳动者ꎬ而不是原始人类的劳动者ꎮ是劳动的异化使人与工具脱离ꎬ这种区别类似于人类使用工具和黑猩猩使用工具的区别ꎬ前者是人文性的ꎬ后者是临时性的和单纯技术性的ꎮ识只是对于 对象 的意识(对象意识)ꎬ即意识到对象与自己不同ꎬ这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就可以产生ꎻ①自我意识则是 从对象上看到自己 的意识ꎬ这必须达到能够携带工具才有可能形成和定型ꎬ即只有当人把工具这样一个自然对象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带在身上时ꎬ自我意识才能成为人的固定的心理模式ꎮ②当然ꎬ人此后也可以依次把其他自然物㊁最终把整个自然界都当作自己的身体ꎬ人生活在大自然中ꎬ整个自然界(包括火㊁甚至包括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为他所用并且随时可用的 工具 ꎬ继而成了他的 精神的无机自然界 ꎮ人在自然界中对万物 互渗 的意识③和人在社会中最初的 类意识 是一回事ꎮ正是在这种意义上ꎬ人的 精神 和他所面对并处身于其中的 无机自然界 才成为一体的ꎮ在这里ꎬ一方面ꎬ自我意识的产生是语言产生的前提ꎻ但另一方面ꎬ语言的产生给自我意识从个人的小我提升为覆盖整个世界(自然和社会)的大我 ( 我们 )提供了证明ꎮ正如携带工具使工具从有限的自然物提升为无限的人化自然一样ꎬ掌握语言也使个体的人上升为社会的人ꎮ这里的语言不一定指有声的言语ꎬ也可以是无声的语言ꎬ并且首先是以无声语言(手势语)来奠定基础的ꎮ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大概一直是在用手势语(加上表情语)交流ꎬ有声语言的诞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脑的进化ꎬ但无声语言以同样的法则为有声语言的诞生作了心理准备ꎮ有研究显示ꎬ 在学会讲话之前先使用手势来沟通的孩子ꎬ在生命后续阶段能发展出较高的智商 [4]95ꎮ托马塞洛则通过对类人猿手势的研究认为: 与声音相比ꎬ类人猿的手势沟通ꎬ最有可能是后来演化为人类沟通的先驱ꎮ [7]23从哲学上说ꎬ自我意识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ꎬ这个对象只要是 感性的自然界 ꎬ不一定限于声音(即听觉的对象)ꎬ也可以是视觉的对象甚至触觉的对象ꎮ手势语言运用的就是视觉对象ꎻ运用触觉对象在原始人中似乎还没有发现ꎬ但在现代盲文中则是大量运用的ꎬ只不过需要搭配由老师按照正规语法而开设的课程ꎬ④表明其中有前人的有声语言所形成的规范作基础ꎮ这反过来也证明无声语言在有声语言之前也能够自发地形成自己的语言规范ꎬ只是时间要漫长得多ꎮ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ꎬ一个共同的要素就是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时间中安排符号的节奏ꎬ即articulationꎮ该词原意为 清晰地发音 或分音节的表达 (中译也作 分环勾连 )ꎬ但在无声语言中则是有规律地前后相继的手势或表情ꎮ而这种统一的时间表象是由于携带工具才首次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ꎮ 携带工具 这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动作ꎬ从实质上说ꎬ不过是把制造和使用工具时人和工具的主客联系在时间上保持或延续下来而已ꎬ它本身就是原先一次性地使用完工具便弃之不顾的那种直接实用性行为的自否定ꎬ但却出自一种间接性的实用考虑ꎬ即 下次 要用工具不必再临时去寻找或制造ꎬ我自己4①②③④严格说来ꎬ对象意识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前也不是真正的对象意识ꎬ因为在把 自己 和对象区分开来时就应该已经具备对 自己 的意识了ꎮ但考虑到整个过程从模糊到清晰的渐进性ꎬ我们这样说也大致不差ꎮ马克思说: 人来到世间ꎬ既没有携带着镜子ꎬ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ꎬ说什么我就是我ꎬ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ꎮ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ꎬ第67页ꎮ这个 别人 在马克思这里体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ꎬ但在人类产生的初期则是人所携带的工具ꎬ它和商品一样都是人的外在的 镜子 ꎮ互渗 (participation)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ucienLévy-Brühlꎬ1857 1939)提出的对原始人的思维方式的一种解释ꎬ他给 互渗律 下的定义是: 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ꎬ客体㊁存在物㊁现象能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ꎬ又是其他什么东西ꎮ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它们之外被感觉的㊁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㊁能力㊁性质㊁作用ꎮ 参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ꎬ丁由译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ꎬ第69-70页ꎮ同时是自身ꎬ又是其他东西ꎬ这基于一种 自否定 的结构ꎬ它是由于工具被携带变成了人自身的东西ꎬ同时又是自然物ꎬ从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式ꎮ卡西尔在«人论»中举了两个盲㊁聋㊁哑儿童通过刻苦学习而成为著名学者的事例ꎬ说明语言不一定是有声的ꎮ尤其是著名作家海伦 凯勒ꎬ她从小失明㊁失聪㊁失语ꎬ居然考上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ꎬ精通五门外语ꎬ出版过十四部著作ꎬ简直是奇迹ꎮ参见«人论»ꎬ甘阳译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ꎬ第43页注释①ꎮ身上就带着ꎮ但它也不仅限于普列汉诺夫所说的那种 想到明天 的 经济预见 ꎬ而且也带来一种自我超越的眼光ꎬ即用一种更高的 我 来支配和评价我的一切行为举止ꎬ从而使 我 的行为具有了自我意识的一贯性ꎮ这种一贯性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于工具的保持在手ꎬ在语言中则体现于符号的前后相继ꎬ两者的原理是一样的ꎮ皮亚杰曾用婴儿两岁前的 感知运动图式 的形成来解释语言的发生ꎬ认为在这个阶段ꎬ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ꎬ成为表象或形象图式ꎮ这个阶段出现了语言ꎬ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ꎮ儿童开始用表象和语言描述外部世界不在当前的事物ꎬ并用语言开始与人交际 [8]ꎮ根据这一原理ꎬ我进一步引申出了人类语言的起源:㊀㊀可以说ꎬ语言产生之前的原始人ꎬ相当于人类的婴儿期ꎬ他通过携带工具所掌握的运用符号的能力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感知运动图式 ꎬ而语言则是这种图式或行为模式在人的心理中的 内化 的产物ꎬ也就是由外部行为内化为心理模式ꎬ再由这种心理模式外化表达为语言ꎮ所以ꎬ携带工具和掌握语言这两种外部现象是出自同一种心理模式ꎬ而这种心理模式首先是由携带工具形成的[9]ꎮ这种心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ꎬ就是所谓的 递归 (recursion)ꎬ即通过类比于当前事物去推算(并非当前的)过去和未来的事物ꎬ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ꎬ从 前运算阶段 进入到 运算阶段 ꎮ这在萨顿多夫那里被称为 心理时间旅行 的能力: 心理时间旅行不管是穿越到过去还是未来ꎬ涉及的是同一种能力ꎮ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他动物拥有这一能力ꎮ我们提出ꎬ这一能力的出现很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原动力ꎮ [10]111有研究表明ꎬ经过人训练的猿类尽管 可以谈及刚刚发生或是马上要发生的事情ꎬ但是它们没有能力通过时态或者符号来表达时间转移 也就是说ꎬ我们无法与它们一同感怀往事ꎬ也不能讨论遥远的未来ꎮ不管我们多么期望它们可以问出一些重大的问题ꎬ它们都不会提及自己从哪里来ꎬ是什么ꎬ去哪里这样的题目ꎮ [10]104这种 把自己投射到未来的能力 使人类获得一种超越直接经验而建立假设的能力ꎬ不但可以据此进行逻辑和数学的推理ꎬ而且可以对未来的前景进行身临其境的构想ꎬ而 感怀往事 则产生出历史记忆和神话ꎻ这些就是马克思所谓 不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ꎮ这也引发了一个最具人类性的心理现象ꎬ即对 我会死 以及一切人都会死的意识[10]110ꎮ可以说ꎬ人类迄今为止一切文化上的进步ꎬ都离不开这种做假设的能力ꎬ即一方面把族群的历史作为传统来继承ꎬ另一方面把尚未发生的事情作为自己短暂生命的目标㊁动力或理想ꎬ其意义极为重大ꎮ萨顿多夫虽然意识到 语言和能够穿越时间的心智能力是共同携手进化的 [10]96ꎬ但却没有想到ꎬ这一切最终都起源于人的携带工具这一贯穿时间前后的举动ꎬ这一举动把有限的工具推向了对无限可能性的预测ꎮ正是携带工具这一带有时间意识的行为ꎬ使人的心理建立起了某种 嵌套思维 (embedding)模式ꎬ即所谓 递归 的模式ꎮ 递归也是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ꎮ一个关系从句可以是一个关系从句加上另外一个任意的关系从句 ꎮ诺姆 乔姆斯基甚至认为ꎬ 这种被人类普遍使用的可衍生语法ꎬ是所有语言产生的基础ꎮ他和他的同事们认为ꎬ递归从最狭义的角度定义了语言机制 [10]89ꎮ①如果说携带工具给人类心理在时间中的递归提供一种自否定模式ꎬ因而提供了形成语言的语法基础ꎬ那么它也给人类在空间中的互相认同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ꎬ这是另一种自否定模式ꎮ②前文已5 ①②这种单从语言的逻辑递归关系定义语言的做法虽然把握到了人类语言起源的一个方面的根源ꎬ但近年来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ꎬ可参看迈克尔 托马塞洛:«人类沟通的起源»ꎬ蔡雅菁译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ꎬ第219-220页ꎮ我认为这种做法的症结在于ꎬ乔姆斯基不仅把这种关系假定为先验的ꎬ而且也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ꎬ尤其是隐喻㊁象征和体验的作用ꎮ这是萨顿多夫讨论人类起源时所采用的 两条腿 : 构建并反思场景的能力ꎬ以及渴望就它们进行沟通的能力ꎮ 见托马斯 萨顿多夫:«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ꎬ刘佳译ꎬ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ꎬ第320㊁329页ꎮ前者相当于嵌套思维(递归)ꎬ后者相当于主体间意识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1人类的起源发展课件:31张

达尔文
英国的生物学家、 博物学家。曾以博物 学家的身份,乘“贝 格尔”号勘探舰做历 时五年的环球科学考 察。收集了大量的动、 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 材料,经过综合分析, 最终形成了《物种起 源》一书,提出了进 化论的观点。
一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 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森林古猿生活在森林中,主 要在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 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 物。
4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由于气候、地形产生了变化,本 来连续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 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疏的 草原所取代。森林古猿不得不转到 地面上生活。
它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人类和现代 类人猿的?
*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
1.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 2.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类人猿
运动 方式
臂行
制造工 使用自然工具 具能力 不会制造工具
脑发育 脑容量小 的程度 没有语言能力
现代人
直立行走
制造、使用各种简 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大 很强的思维 语言文字能力
3 森林古猿生活的状况
森林 古猿
环境变化 森林减少
现代 人类
现代 类人猿
稀树草原
二 从猿到人的进化
1 175年前的古人遗物—石器
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 逐渐产生了变化?
使
直
用
立
工
能
行
具
够
走
制
用
造
火
工
具
人
类
大 脑 发 达
产
变
生
得
了
越
语
来
言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一、人类起源的理论1. 神创论: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如宗教中的创世神话。
2. 进化论:根据化石、遗传学等证据,认为人类是由原始人类进化而来的,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人类起源的证据1. 化石证据:考古学家在不同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
2. 遗传证据:通过比较人类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基因,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共同祖先。
三、早期人类的发展1. 猿人时期:约700万年前,浮现了类似猿人的物种,如南方古猿。
2. 直立人时期:约200万年前,浮现了直立行走的人类祖先,如直立人。
3. 尼安德特人时期:约4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上的主要人类物种。
4. 现代人类的起源:约20万年前,现代人类(智人)浮现,并逐渐取代其他人类物种。
四、人类的进化特征1. 直立行走:人类具有直立行走的特征,这使得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上肢进行其他活动。
2. 大脑的发展:人类大脑相对于身体的比例较大,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3. 工具的使用:人类是惟一使用工具的物种,这使得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提高生存能力。
4. 社会性:人类具有较高的社会性,形成为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
五、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发展1. 语言和文字的浮现:语言的浮现使得人类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递知识,文字的浮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 农业革命: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了定居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3.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4. 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医学、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进步。
六、人类的未来发展1.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医疗和生活方式选择。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可能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 环境问题的挑战: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起源新论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邓晓芒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通常流行的对人的本质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自从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以来已遭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并且尚未找到解释人类起源的更为适当的替代方案。
从哲学的高度精确界定人的本质,应该是: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结合现代心理学观点,能够合情合理地系统解释人猿之别、人的直立或手脚分化、语言的产生、人的历史、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精神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自由的起源等问题。
对人的这一新定义在人类起源和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容纳了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可以兼容,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键词:人类起源;劳动;携带工具;语言符号;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B 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7-0088-12·人文视野·哲学一、人猿之别: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哪怕是在达尔文之前,人和动物在形态学上的本质区别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出了种种假设。
像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也提到了,人类的形态特点表现为一个是能说话的口,一个是能劳动的手,或者再加上能直立的腿,但这种器官上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他并没有能够阐明。
阐明这个问题只是在达尔文的时代,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形成了人跟猿的根本区别:例如灵活而万能的手就是这样形成的。
至于人为什么能够直立行走,他的解释是,早期的猿,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消失变成了草原,所以被迫不得不从树上下来,下到平地;下到平地以后,由于平地的不同环境影响作用,他们就学会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就把前肢、把手解放出来了。
人类起源学说

人类起源学说人类起源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往往是基于神话和传说,而现代科学则通过对化石和基因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人类起源学说。
1. 神创论神创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是上帝的形象。
这种观点在许多宗教中都有体现,如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
在基督教中,创世纪中记载上帝用泥土塑造了亚当,再从他的肋骨中取出了一根骨头制造了夏娃,成为人类始祖。
神创论认为,人类的起源是神创造的奇迹,是超自然的力量创造的。
2. 进化论进化论是一种科学理论,认为生命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进化,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他认为,生物的演化是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环境的生物会更容易存活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会被淘汰。
人类也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具备了智力、语言、工具使用等特征,最终成为了现代人。
3. 多区域起源学说多区域起源学说认为,人类起源于不同地区的类人猿进化而来,而不是像单一起源学说认为的那样,仅仅起源于非洲。
这种观点认为,早期的人类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基因交流和迁徙,逐渐演化成现代人。
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基因学和考古学的证据支持。
4. 单一起源学说单一起源学说是目前主流的人类起源学说之一,认为所有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
根据该学说,早期的人类逐渐从非洲向其他地区迁移,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种群。
这种观点得到了基因、考古和形态学的证据支持,成为目前主流的观点。
总之,人类起源学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有其自身的证据和局限性,我们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人类起源的过程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邓晓芒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通常流行的对人的本质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自从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以来已遭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并且尚未找到解释人类起源的更为适当的替代方案。
从哲学的高度精确界定人的本质,应该是: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结合现代心理学观点,能够合情合理地系统解释人猿之别、人的直立或手脚分化、语言的产生、人的历史、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精神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自由的起源等问题。
对人的这一新定义在人类起源和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容纳了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可以兼容,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键词:人类起源;劳动;携带工具;语言符号;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B 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7-0088-12·人文视野·哲学一、人猿之别: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哪怕是在达尔文之前,人和动物在形态学上的本质区别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出了种种假设。
像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也提到了,人类的形态特点表现为一个是能说话的口,一个是能劳动的手,或者再加上能直立的腿,但这种器官上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他并没有能够阐明。
阐明这个问题只是在达尔文的时代,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形成了人跟猿的根本区别:例如灵活而万能的手就是这样形成的。
至于人为什么能够直立行走,他的解释是,早期的猿,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消失变成了草原,所以被迫不得不从树上下来,下到平地;下到平地以后,由于平地的不同环境影响作用,他们就学会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就把前肢、把手解放出来了。
手形成以后,通过这个制造工具,手就变得越来越灵活了,这就是恩格斯的解释。
首先是解放前肢,前肢本来是用来爬树的,也是用来帮助奔跑的,而现在前肢可以自由地用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了。
所以他提出来,“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他的原话不一定是这样说的,但是后人总结出了这个意思。
人的本质,我们给他下个定义,如果要从他的起源来说的话,通常认为,人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
人,自从他制造第一件工具起,并且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后,他就跟猿区别开来了,就是一个人了。
这个定义是一个“属加最近的种差”的本质定义,其他那些定义,比如说人是社会的动物,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有些人仍然坚持人的语言本性,像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后来添加上去的定义,它们着眼于比较贴近的种差,但还不是最近的种差,只有制造和使用工具才是最近的88DOI:10.13660/ki.42-1112/c.013263种差。
很长时期,恩格斯的这样一个定义被视为金科玉律,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于是成为了人们的一个共识。
现在如果要讲人与猿的区别,那显然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有人做过实验,把一个猴子抓来,看他是不是会使用工具,把它关在一个大房子里头,顶上挂个香蕉,是猴子够不到的,然后放个箱子,站在箱子上还是够不到,然后再放根棍子进去。
有的猴子就毫无办法,但是其中有一个猴子灵机一动,操起棍子把那个香蕉给够下来了,这就是使用工具。
但是人还能够制造工具。
你把猴子关起来,给它各种材料,好像也没有看到它会制造工具。
这就是人和猴子的区别了,这一点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英国有一个动物学家叫珍妮·古道尔,她通过对非洲黑猩猩的长期观察,几十年住在黑猩猩的群体边上,每天都跟它们在一起,进行调查。
她发现黑猩猩居然也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这个例子就是黑猩猩想吃到白蚂蚁,非洲草原上白蚁的窝到处都是,是白蚁用泥和唾液造成的很坚硬的窝,白蚁的蛋白质非常丰富。
那么怎么样才能吃到白蚂蚁呢?珍妮发现有一只黑猩猩掰了一根树枝,把它的叶子去掉,制造成一根很实用的“钓竿”,然后伸到白蚁洞里去,那些白蚁就认为是大敌入侵,纷纷来咬树枝。
黑猩猩从洞里把树枝抽出来,上面满是蚂蚁,于是黑猩猩把树枝放到口里顺着一过,吃到了一口蚂蚁,然后又放回到洞里面去,接着又抽出来,再吃一口,这样交替着来。
这是一只比较老的黑猩猩,其他年轻的黑猩猩都围着在看,然后都学它的样,这个群体的黑猩猩都学会了这种技巧。
珍妮·古道尔把这个过程拍成了纪录片,并且写成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一发表出来就引起了轰动。
这至少说明了,黑猩猩也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你说它不会制造工具,它掰一根树枝,从一根树枝上面把多余的叶子去掉,它就是在制造工具,你也许嫌它的工具太简单,这没有关系,再怎么简单它也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物,它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把它用作工具,来钓蚂蚁。
现在我们能不能说黑猩猩也是人呢?不能说它是人,它是猿,顶多是类人猿。
这件事情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震动,现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人们都陷入到了困惑之中。
很长时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悬念了,大家都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其他动物不能,但现在这样说不行了。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连珍妮·古道尔自己也感到茫然了,既然不能承认黑猩猩也是人,那么总得找一点理由来把它和人加以区别,来证明人和黑猩猩虽然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但两种制造和使用工具还是不一样的。
珍妮·古道尔找到的解决办法是,认为人的制造工具是双重的,二次方的,即不但能够制造工具,而且能够用他制造的工具再去制造另外一件工具。
比如说,我制造一个石斧,我再用这个石斧砍一根树枝来,把它砍削成大棒,石斧就是“制造工具的工具”。
这就是人和黑猩猩的区别,人能够制造工具的工具,而黑猩猩则只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这个区别从现在看,也还可以,但是呢,解释有点复杂,这样解释从类人猿到早期人类的过渡,这个中间跨越的幅度太大,不太自然。
要想到先制造一件工具,为的是制造另一件工具,这个恐怕只能是成为人以后很久的事,需要很大的想像力和远见。
人要能够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些必要的前提需要准备好。
其实我倒是觉得,可以不必讲得这么复杂,我们只要对人类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整个过程进行一番哲学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更加单纯的假设。
这个假设是我提出来的。
我认为,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与黑猩猩制造和使用工具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如果从整个过程来看的话,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完了以后,他不是简单地就把这个工具扔掉了,像黑猩猩那样,用完了就撂一边不管,然后下一次碰到类似情况,再去找材料来制造工具,临时去制造。
但人类不是,他用完了工具以后,就带在身边备用。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人们都没有注意到。
所以,我把人的本质定义重新拟定了一下,归结到一个定义———原来那个定义也没有错,但是有缺陷,不够完整,还需要补充,补充以后就是我的定义: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我的定义与旧定义的区别就在于增加了“携带工具”,看起来区别不大,其实已经有了本质的飞跃。
“携带工具”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只有运用哲学思维才能阐明。
从哲学的眼光看,携带工具表明:人类已经把某些自然物看作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他与自然界之间已经产生了一个“中介”,这个中介既是自然物,同时也是他自己的身体部分,这个部分是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
他为什么89··要把他制造的工具带在身边?因为在他眼里,工具已经成了他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黑猩猩只是暂时利用一下自然物,利用完了就把它交还给自然界,猿和自然界还是相陌生、相外在的,工具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制造出来,一次性地用完就扔掉了,下次再去找、去制造。
所以黑猩猩在自然界中虽然已经爆发出某种创造性的灵感,能够在某个当下瞬间改造自然界,让它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但这种能动性还只是偶尔闪现的、机会主义的,还没有固化为它自身的一种日常的功能,它所制造的工具也还只是受到过自己影响的自然物,而没有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人所制造的工具上面已经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因为在他心目中这样一个自然物已经成了人的“延长的手”。
我们有时候也说,猴子用棍子够到天花板上的香蕉,是它把自己的手“延长”了,但那是我们代猴子所做的解释,猴子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棍子是它的“延长的手”,否则它不会拿到香蕉后就把棍子扔了。
人们有时候也讲到了工具是人类延长的手,但是人们没有去想这里面的哲学意义,而是把这种现象轻轻放过了,以至于人们在定义人的本质时完全没有把这点考虑进去。
但人是真的把工具看作自己延长的手了,而且还不光是延长的手,还是比自己的手更加厉害、更起作用的手。
比如石头工具能够使你的手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攻无不克,动物有爪牙,我有石头,比动物的爪牙更结实,我有锋利的石头,是我自己打造出来的,比猛兽更厉害。
我有棍棒,使动物攻击不到我,我却可以攻击到它。
所以说自然物,比如说石斧啊、棍棒啊……这些延长的手,都成了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肢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肢体不是天生的,它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人的一部分身体。
所以人对他制造出来的工具是非常爱惜的,决不会由于嫌它太累赘而把它扔掉。
例如他制造出一把石斧,也许他花了一年时间,好不容易才把它打造得那么锋利,他怎么能舍得把它扔掉呢?也许最开始制造出来的工具太简单,像黑猩猩的那根棍子,扔掉了不是很可惜,再找一根也很容易;但随着工具制造的复杂度加大,时间加长,再就是有些材料很稀少很珍贵,如水晶石,所以人必须像带着他的宝贝一样带着它,像带着自己身体一部分一样带在身边,就像自己的手一样。
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手扔掉,那你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工具扔掉。
在许多原始人那里,工具甚至是人死了以后还要陪伴在他身边,要和他埋葬在一起的。
所以我这里提出来,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是人和猿的根本性的区别。
当然还有“保存”工具,你把工具带在身边,你就已经在保存它了,但是携带工具和保存工具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携带是更根本的,保存则可以是保存在另一个地方,不一定带在自己身上,因此它不一定表达了人和自然的那种不能相互分离的关系或中介关系。
国内其实有人已经意识到保存工具也是人和黑猩猩的区别,[1](p89,204)但却没有追溯到携带工具,而且没有把这种要素添加到人的本质定义中去。
人们之所以没有能够迈出这最关键性的一步,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能够从哲学的眼光来分析这种经验现象,没有抓住这个现象里面的本质结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结构。
由上述本质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继续推出其他的次级定义,首先就是人的手脚分化和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