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推荐word版 (8页)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人员请假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人员请假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请假管理,保障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事业单位人员请假应遵循诚实守信、合理合法、及时报告的原则。

第二章请假类型第四条事业单位人员请假分为事假、病假、婚假、丧假、产假、陪产假、年休假、调休等。

第五条事假:因私事需请假者,应提前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请假。

事假期限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全年累计事假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第六条病假:因患病需请假者,应持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诊断证明,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假审批表》,经单位批准后方可休假。

病假待遇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婚假:职工本人结婚,可享受3天婚假;晚婚职工可增加婚假10天。

第八条丧假:职工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去世,可享受3天丧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

第九条产假:女职工生育,可享受98天产假;难产、多胞胎生育的,增加产假。

第十条陪产假:男职工可享受7天陪产假。

第十一条年休假:职工连续工作满1年,可享受5天年休假。

第十二条调休: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调休。

第三章请假审批第十三条事假、婚假、丧假、调休等请假,由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十四条病假、产假、陪产假等请假,由单位负责人审批。

第十五条事假、病假等请假,应提前3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第四章请假待遇第十六条事假、调休期间,工资待遇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病假、产假、陪产假等请假期间,工资待遇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由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章违规处理第二十条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或请假手续不全者,按旷工处理。

第二十一条请假期间,未经批准擅自延长假期或擅自离岗者,按违规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某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

某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

某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1. 前言为了规范某事业单位的请假制度,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某事业单位所有员工,包括正式员工、实习生、临时工等。

3. 请假类型3.1 年假员工在累计工作一年后,可以享受带薪年假,年假天数根据员工工龄确定。

员工需提前5天向主管单位或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休假。

3.2 病假员工在疾病期间可以申请病假。

病假分为普通病假和严重病假。

普通病假不得超过3天,严重病假超过3天需出具医生证明。

员工需在请假当天向主管单位或部门请假,事后需要提供病假证明。

3.3 事假员工有正当理由需要请假时可以申请事假,如家庭原因、私人事务等。

员工需提前3天向主管单位或部门申请请假,批准后方可休假。

请假时间不得超过3天。

3.4 婚假员工在结婚当天可以享受带薪婚假。

结婚当天可请假1天,需提供结婚证明。

如需要请假超过1天,需使用年假或者事假进行补偿。

3.5 丧假员工家属逝世可申请丧假,丧假时间不得少于3天。

员工需向主管单位或部门提前3天申请。

丧假期间,单位将给予慰问金和助丧金。

4. 请假申请和批准4.1 请假申请员工需要提前向主管单位或部门提交请假申请。

请假申请中需包括请假时间、请假事由、请假类型、联系方式等相关内容。

请假申请需用单位规定的请假申请表进行书面填写。

申请表上需注明请假人签名和时间。

4.2 请假批准主管单位或部门对员工请假申请进行审批。

当员工请假类型为年假或事假时,需提前批准。

当员工请假类型为病假、婚假或丧假时,需视情况及时批准。

员工需确保主管单位或部门批准后才可以休假,以上个人请假为准。

5. 请假记录主管单位或部门应当记录员工每次请假的时间和请假记录。

请假记录应该与员工工作考勤记录相匹配。

6. 规定违规对于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或者无故离岗的员工,主管单位或部门将按规定进行处理,纪律处分的种类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考核降级、罚款、辞退等。

7. 附则本规定由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事业请假制度管理规定(3篇)

事业请假制度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条为规范公司请假管理制度,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员工请假应遵循诚实守信、合理使用、及时申请的原则。

第四条公司设立专门的请假审批机构,负责请假事项的审批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请假类型第五条员工请假分为以下类型:(一)事假:因个人原因需要请假,如婚丧嫁娶、家庭事务等。

(二)病假:因身体原因需要请假,需提供医院证明。

(三)年假:根据国家规定和公司政策,员工每年可享受一定天数的带薪年假。

(四)产假:女员工生育期间享受的假期。

(五)陪产假:男员工在妻子生育期间享受的假期。

(六)丧假:因直系亲属去世需要请假。

(七)调休:因工作需要,经批准调换工作时间的假期。

(八)其他特殊假期:根据公司政策或国家规定,员工可享受的其他假期。

第三章请假流程第六条员工请假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员工填写《请假申请表》,详细填写请假原因、请假时间、请假天数等信息。

(二)请假人将《请假申请表》提交给直接上级审批。

(三)直接上级审批后,将《请假申请表》提交给部门负责人审批。

(四)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将《请假申请表》提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审批。

(五)人力资源部门审批后,将《请假申请表》提交给公司领导审批。

(六)公司领导审批后,人力资源部门将审批结果通知员工。

第七条特殊情况下的请假流程:(一)紧急情况:员工因紧急情况需要请假,可直接向人力资源部门申请,人力资源部门审批后,尽快通知员工。

(二)病假:员工病假需提供医院证明,按照第六条规定的流程进行。

(三)产假、陪产假:员工生育或配偶生育,按照国家规定和公司政策办理请假手续。

第四章请假天数及工资待遇第八条员工请假天数及工资待遇如下:(一)事假:按照公司规定,员工每月可申请的事假天数不超过X天,事假期间工资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

(二)病假:病假期间,员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病假工资待遇。

(三)年假:员工根据公司政策,每年可享受X天带薪年假,年假期间工资全额发放。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2]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2]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为了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请假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本规章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的在册员工,不包括外籍员工和临时工。

二、请假类型2.1 病假员工因身体疾病无法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经医院诊断或医生出具的证明,向所在部门提出的请假类型。

2.2 事假员工因私事需要请假,须提前与所在部门协商申请,经批准后生效。

2.3 年假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工作表现,享受的年度休假,需要提前向所在部门提交申请。

2.4 婚假员工因结婚事宜需要请假,须提前与所在部门协商申请,经批准后生效。

2.5 丧假员工因近亲属丧亡需要请假,须提前向所在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丧葬证明材料。

2.6 哺乳假员工因哺乳新生儿需要请假,须提前与所在部门协商申请,经批准后生效。

2.7 其他特殊假根据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员工可以提出其他特殊假的申请,须提前向所在部门提交申请,并说明理由和请假时间。

三、请假流程3.1 请假申请员工需要请假时,应提前填写并提交请假申请表格,包括请假类型、请假时间、请假事由等信息。

3.2 部门审批所在部门的主管或相关负责人对员工的请假申请进行审批,并在请假申请表格上签字确认。

3.3 人力资源部门备案部门主管或相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将请假申请表格转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备案。

3.4 请假通知人力资源部门将请假申请表格的复印件发送给员工所在部门,通知相关人员该员工的请假安排。

3.5 请假记录人力资源部门将请假申请表格及相关备案材料进行归档,并将请假记录纳入员工档案。

四、管理标准和考核标准4.1 请假管理标准4.1.1 员工请假时间不得超过连续3天,如有特殊情况,请提前与所在部门沟通并说明理由。

4.1.2 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或迟到早退视为旷工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4.1.3 员工请假应尽量避免影响工作进度和工作流程,如有不可避免的情况,须提前与所在部门商议并协调解决。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范本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事业单位请假管理,保障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事业单位全体在职职工。

第三条本规定旨在规范请假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单位工作不受影响。

第二章请假类型第四条事假:因个人原因需处理私人事务,且无法安排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公休假期间,需提前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第五条病假:因身体原因不能正常上班,需持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诊断证明,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第六条婚假:达到法定婚龄,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第七条丧假:直系亲属去世,需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第八条产假:女职工生育,按国家规定享受产假。

第九条事由假:因特殊原因需请假,如:亲属病危、丧事等,需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第三章请假程序第十条职工请假,需填写《事业单位请假申请表》,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报单位人事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事假、病假、婚假、丧假、产假等,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事由假,需说明具体原因,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请假审批:(一)事假:一般掌握在5个工作日以内,特殊情况最长一次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全年累计事假(不含用公休假冲抵的事假天数)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二)病假:按医院诊断证明执行。

(三)婚假:达到基本婚龄结婚的,准请婚假5天;达到晚婚年龄结婚的,准请婚假10天。

(四)丧假:直系亲属去世,准请丧假3天。

(五)产假: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请假审批权限:(一)部门负责人:审批本部门职工事假、病假、婚假、丧假、产假等。

(二)单位负责人:审批本事业单位职工事假、病假、婚假、丧假、产假等。

第四章违规处理第十五条职工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或请假期间未履行请假手续,按旷工处理。

第十六条职工在请假期间,如因个人原因擅自离岗,或未履行请假手续,按旷工处理。

第十七条职工请假期间,如有违法、违纪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一、制度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请假制度管理,提高请假流程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员工合理享受请假权益,同时维护单位的正常运转。

二、请假类型及时长1. 年休假每位员工每年享有的年休假时间根据工龄有所不同,具体如下:•在职不到5年的员工每年享受10个工作日的年休假;•在职满5年但不满10年的员工每年享受15个工作日的年休假;•在职满10年的员工每年享受20个工作日的年休假。

员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申请连续或分段休假。

年休假的使用需提前向所在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获得上级审批。

2. 病假员工因疾病需要请假时,需向所在部门提供医生的病假证明。

病假按照以下规定计算:•连续患病逾3天但不满6天的,按照实际请假天数的70%计算病假天数;•连续患病逾6天以上的,除了提供病假证明外,还需要进行医院复查,按照实际请假天数的80%计算病假天数。

3. 事假员工遇到一些突发事情需要请假时,可向所在部门提出事假申请。

事假按照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请假时间以1天为最小单位。

4. 婚假员工结婚时可享受连续3天的婚假,并需提供结婚证明。

5. 产假/陪产假•产假:女职工产前享受15天的产假,产后享受98天的产假;•陪产假:男职工陪产时享受15天的陪产假。

三、请假申请流程1. 填写申请表员工在需要请假时,必须填写请假申请表,并详细填写请假类型、请假时长、请假事由等信息。

2. 提交申请员工将填写完成的申请表提交给所在部门的审核人员,并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医生证明、结婚证明等)。

3. 部门审核部门审核人员在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并根据员工的情况决定是否批准该请假申请。

4. 主管审批如果申请获得部门审核通过,申请将被提交到主管进行最终决策。

主管将根据事业单位的规定和员工的情况来决定是否批准请假申请。

5. 假期记录一旦请假申请被批准,部门人员将在假期记录表中记录申请人的姓名、请假类型、请假时间等信息。

6. 完成请假员工在完成请假后,需向所在部门提供请假期间的工作交接和紧急联系方式。

事业单位职工请假规定制度(精选7篇)

事业单位职工请假规定制度(精选7篇)

事业单位职工请假规定制度(精选7篇)事业单位职工请假规定制度篇1一、病假(一)请假手续1、请假请病假七天以上的,须本人持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诊断证明、医疗专家出具的病休意见,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假审批表》,经单位批准、主要领导签字后方可休假。

2、续假请病假两个月以上的,须本人每月到单位(本人确实不能回单位的,单位须派人面见本人核实病情)办理续假手续后方可继续休假。

病休期满恢复工作后,不是因为过于劳累旧病复发或另患其他疾病,而是原串疾病本来就没好,恢复工作一年内又续假的,其恢复工作前后的病假时间连续计算。

3、医务鉴定请病假六个月以上的,单位须对请假者进行医务鉴定。

经县级以上医务鉴定部门鉴定能坚持正常工作,但本人拒不上班的,按旷工论处。

经鉴定符合病退条件的,办理病退手续。

经鉴定因病不能正常工作,但又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准其继续休假;每满六个月再进行鉴定,符合条件的准予继续休假。

超出国家规定医疗期仍不能上班的,根据国家规定予以辞退或解聘。

(二)病假待遇1、基本工资①工作人员病假不满两个月的,发给基本工资。

②工作人员病假两个月以上的,从第三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基本工资: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90%;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基本工资照发。

③工作人员病假六个月以上的,从第七个月起按照下列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70%;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发给本人基本工资的80%。

试用期人员请病假的,以其试用期工资为基数计发病假工资;其试用期相应延长。

2、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①执行统一津补贴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保留其生活性补贴。

对工作性补贴,病假不满三十天的,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发放;三十天以上的,不再发放。

②执行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保留其基础性绩效工资。

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病假不满三十天的,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发放;三十天以上的,不再发放。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请假管理,加强对请假事项的审批和监督,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在编在岗人员请假。

第三条请假管理原则:按规定请假,办理手续齐全,假期得到审核和批准。

第四条请假种类:根据请假事由和假期天数,分为年假、病假、事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陪产假、哺乳假、工伤假、探亲事假、公务外出事项休假等。

第五条请假通知:请假应提前申请和报备,应尽量避免突然离岗。

第六条请假时限:病假、事假必须由请假人当事人或其亲属向本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由请假人或其亲属尽早告知负责人。

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陪产假、哺乳假、工伤假、探亲事假应提前5个工作日提出书面申请。

第七条请假审批:各单位应制定请假审批流程,由请假人提出请假申请后,上级领导或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并签字批准。

假期不超过3天的,本级领导审批;假期超过3天的,需要上级领导或相关领导审批。

第八条请假登记:请假人员离岗前,应填写离岗登记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方可离岗。

第二章年假第九条年假是指员工因工龄或职务等因素,享受的带薪年休假。

具体请假天数由单位规定。

第十条年假原则:员工连续工作满一年,享受带薪年假。

第十一条年假申请:员工应提前5个工作日向上级或相关领导提出书面请假申请。

第十二条年假安排:员工年假应根据工作需求,提前与上级或相关领导沟通确认,合理安排假期。

第十三条年假结余:未使用年假可累计至下一年度使用。

员工转岗离职时,未休的年假应按照规定计算退还。

第三章病假第十四条病假是指员工因生病需要休息或治疗期间的请假。

病假需提供相关医疗证明。

第十五条病假申请:员工或其亲属应当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或相关领导提出病假申请,并提供相关医疗证明。

第十六条病假销假:员工病假期满后,应及时向上级或相关领导提出取消病假申请。

第十七条病假扣薪:员工因生病请假,根据劳动法规定,病假期间按疾程等级扣减薪酬。

第十八条病假结余:未使用病假不予累计,每年度病假额度自动清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推荐】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事业单位请假制度管理规定
教职工请假制度【1】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职工队伍管理,规范教职工请假制度,根据国务院、人事部、劳动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以及《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假期工资计发问题的通知》(渝人发〔201X〕57号)、《重庆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事假及事假期间待遇问题的意见(试行)》(渝人发〔201X〕106号)、《中共巫溪县委办公室巫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巫溪县县级机关工作人员交流暂行规定〉〈巫溪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
理暂行规定〉通知》(巫溪委办发〔201X〕93号)、《中共巫溪县委办公室巫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巫溪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补充规定〉
的通知》(巫溪委办发〔201X〕10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
事宜通知如下:
一、事假
(一)事假期限。

每次事假一般在5个工作日以内,特殊情况最长一次不得
超过15个工作日。

全年累计事假(不含用年休假冲抵的事假天数,下同)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个工作日。

(二)事假审批。

全年累计事假在5个工作日以内,由所在单位审批;全年累
计事假超过5个工作日不到20个工作日,由请假人填写《巫溪县教育系统教
职工请假申请表》(附件1)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批注意见后报县教育局审批;全
年事假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由请假人填写《巫溪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
员请假申请表》(附件2)一式三份,经所在单位和县教育局批注意见后,报县人事局审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