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达标题六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1.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英国B.日本C.美国D.法国【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没有瓜分到中国的利益,当它重返中国来瓜分时,中国已经被其他列强瓜分完毕,所以美国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入他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门户开放”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学生要掌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时间、原因和影响。
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A. 公车上书B. 组织强学会 C. 保国会的成立 D. 兴中会的成立【答案】A【解析】【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A、B、C三项均属于与维新变法相关的事件,而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的革命团体,应排除;B、C两项虽是维新派康有为创办的维新团体,但均在公车上书之后.公车上书尽管失败, 但在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揭开的标志.【点评】学习历史知识应注意事件的比较。
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话出自()A. 康有为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康广仁【答案】C【解析】【分析】谭嗣同是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就义前,曾经说过材料中的话,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
4.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
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B. 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C.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D. 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C【解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故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含答案)

直击中考1.(赤峰中考改编)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A)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2.(包头中考)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
”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
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C)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C.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D.建立起了先进的工业化体系3.(广东中考)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C)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4.(安徽中考)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D)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解析】《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5.(河北中考)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B)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6.(济宁中考)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A)7.(泰州中考)1901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上年事变”指的是(D)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怀化中考)“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提供了‘合法’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2023年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2023年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 清廷称其“战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尤其称其在庚子事变中通过外交斡旋,力保清廷不灭的功绩。
谭嗣同称其“办洋务至精至当,惜晚节不终”。
此人应是()A. 林则徐B. 严复C. 李鸿章D. 康有为2. 根据如图可以判断出,“沪局”()A. 引进了西方先进器物B. 是最大的民用企业C. 达到了“自强”的目的D. 是最大的军事企业3. 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C.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D.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4. 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欠缺)。
”因此,他主张()A. 创办民用企业B. 任用革命人士C. 实行三民主义D. 宣传民主科学5. 关键词:“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抬棺出征”、“创办福州船政局”。
这些关键词反映的人物是()A. 李鸿章B. 张之洞C. 左宗棠D. 曾国藩6. 据统计,甲午中日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895-1913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被接受D. 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7.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反映甲午海战的时事画。
1931年底,上海的《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吸,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造成如何之现实,供后世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A. 共御外侮B. 铭记国耻C. 抵制日货D. 寻找外援8. 1895年5月,《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及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1894年, 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
到1914年,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0万美元, 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
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 《辛丑条约》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二十一条》2.张明在图书馆查阅中国近代史资料时看到了一段介绍“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3.“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 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B.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A. 民主思想B. 军事技术 C. 政治制度 D. 风俗习惯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也是一部抗争史,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A. 中国的外交史B. 中国的民族关系发展史C.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D. 近代化的探索史6.中国近代化开端于()A. 国门被打开的鸦片战争 B.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C. 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D.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7.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 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 “我办了一辈子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
”对这句话的理解, 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 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 洋务运动劳而无功C. 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 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8.(2011·泰安学业考试)他, 历史上褒贬不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涛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该现象发生在( )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2.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3.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的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
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B.发展近代产业,维护清朝统治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4.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不包括( )A.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B.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带有明显的官僚衙门作风C.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D.洋务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5.某班举行“甲午中日战争祭”的主题班会,以哀悼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下列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邓世昌②丁汝昌③谭嗣同④聂士成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6.与以往条约相比,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取的新权利是( )A.割地B.赔款C.通商D.设厂7.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右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清政府代表是()A.李鸿章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左宗棠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哀悼哪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A.林则徐 B.关天培 C.丁汝昌 D.邓世昌3.“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以上条文出自()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揭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B.光绪帝发布变法令C.严复译述《天演论》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5.中国近代史是屈辱史,也是各阶级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抗争史。
其中农民阶级作为主体进行的抗争活动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虎门销烟③左宗棠收复新疆④义和团运动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6.如下图人物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他是()A.左宗棠B.邓世昌C.李鸿章D.关天培7.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
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第1 页共6 页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8.洋务运动时期筹建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A.黄海海战 B.旅顺战役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9.此漫画名为《“惩罚”中国》,它讽刺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标志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11.有学者认为,戊戌文化是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与儒家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本主义文化萌芽性质的新文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17)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无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选择题1. ( 2分) “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
”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2. ( 2分)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 增辟通商口岸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3. ( 2分) 重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源于我国清代开启近代化的()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4. ( 2分) 以下是洋务派开办的企业,其中属于民用工业的企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5. ( 2分) 如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操办,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
它是在下列哪一口号下进行的()A. 自强B. 求富C. 科学D. 民主6. ( 2分) “中国人口约为4 亿5 千万,列强要求中国赔款4 亿5 千万两白银,用意是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纳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
”该材料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 ( 2分)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
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
③法国:我们的机器也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8. ( 2分) 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上谕,清末新政由此开始。
上谕中批评洋务运动“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一、单选题1.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
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A. 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C. 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民国时期的小说家包天笑在晚年追叙说:“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
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他文中这些情形的出现是由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3.照片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
图中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A. “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B.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C. 大生纱厂的兴衰D. 黄埔军校的创建4.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5.历史记录片《1911,东交民巷》里有以下几个镜头,其中与历史不符的一个是A. 某国使馆举行舞会B. 居民熙熙攘攘 C. 外国军队驻扎 D. 各国使馆林立6.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D. 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7.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8.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
张三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达标题(六)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首次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它开创了以条约形式掠夺中国的先例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清政府的妥协
B.清王朝的腐朽
C.美俄两国帮凶
D.清军武器落后
3、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获取大量赔款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阵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此诗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浸华战争
D.抗日战争
5、近代史上,一位日本企业家在苏州开办了纺织厂。
你认为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前
B.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新中国成立初
6、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海军将领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
B.《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导致今天海峡两岸分离
D.北洋舰队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7、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对中华民族来说,伴随着20世纪钟声而来的,不是和平的福音,而是侵略者的铁蹄。
此次清政府被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说明了( )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
10、在《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朝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内容是( )
A.赔款白银4.5亿两
B.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C.拆毁大沽炮台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1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是()
A 邓世昌
B 聂士成
C 叶志超
D 关天培
13、19世纪末英、法、德、俄、日在中国强租的海湾和划分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