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手术部(室)手术体位安置制度

手术部(室)手术体位安置制度

手术部(室)手术体位安置制度
(1)体位摆放的七项原则
1)体位固定要牢靠舒适,暴露切口要清楚,便于手术操作。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运动不受限制。

俯卧位时,腹部不可受压,以免影响呼吸与循环。

3)手术床铺的中单要求平整、干燥、柔软。

4)大血管、神经无挤压,衬垫骨突出处受压部位。

5)上臂外展不超过90。

,以防臂丛神经损伤;下肢约束带勿过紧,以防腓神经麻痹。

6)四肢如无必要,不可过分牵拉,以防脱位或骨折。

7)患者体表不可接触金属,以防烧伤。

(2)注意事项
1)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及病历记载的内容,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手术部位、手术体位,并做好手术部位标识。

2)认真执行及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术者、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必须分别在麻醉前及摆放体位前对病历上记载的手术部位进行核对。

3)认真执行摆放体位的原则。

4)术中随时观察患者手术体位的变化,必要时加以局部调整和按摩,以减少强迫体位造成的压疮,但以不影响手术或满足手术需要为标准。

5)术后检查受压部位有无压疮,送回病房后,与病房护士对患者皮肤进行交接。

如有特殊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6)被消毒液浸湿手术床、敷料单应给予衬垫以防皮肤烧伤。

7)对各种体位垫进行专人管理,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洁、消毒的处理,砂袋必须用敷料包裹后备用。

手术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一、手术体位的安置由手术医师、麻醉师和巡回护士共同完成。

手术体位既要满足暴露手术部位的需要,又要防止对患者造成皮肤、神经、肢体的损伤。

二、体位摆放前,巡回护士需全面评估病人病情,认真检查皮肤情况,熟悉手术体位要求及不同机体、不同疾病的个性化要求,根据需要准备合适的体位用具。

三、安置体位的过程中,搬动动作应轻缓,防止造成血压骤变、颈椎脱位、骨折端移位等。

四、手术体位的摆放,要求充分暴露手术野,固定牢固,保证呼吸循环通畅。

五、手术体位的摆放,要保证病人的舒适安全,避免压疮和外周神经损伤。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皱褶,身体与床面勿成点状接触,骨隆突处加衬软垫。

大面积清创手术,更换床单的同时,注意皮肤的干燥处理。

上臂过度外展或受压容易导致桡神经损伤,下肢受压容易造成腓总神经损伤。

六、巡回护士术中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弹性、张力,提醒术者勿将手及物品放于病人身上,防止外来重力。

手术时间超过2个小时,巡回护士需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受压部位的压力。

七、黏贴及揭除电极片、负极板等黏附在皮肤上的异物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皮肤黏膜。

八、手术结束,即刻评估、护理病人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送回病房时认真进行皮肤交接,记录并签名。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1、明确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内容和职责,制(修)定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应急预案标准并适时更新;制定落实手术患者年度安全目标。

2、手术室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手术安全核査、切口标识、患者身份识别、患者交接制度,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确保手术患者、部位、术式和用物的正确。

4、加强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安置合适体位,防止因体位不当造成手术患者损伤。

5、建立并实施手术中安全用药制度,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防止用药、输血出现差错。

6、建立并实施手术物品清点制度,防止异物遗留于病人体腔,保证患者安全。

7、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手术室感染的风险。

8、手术室使用仪器设备应当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规范,防止意外造成患者损伤。

9、做好手术、麻醉意外抢救应急预案,确保抢救设备、药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0、注意环境安全,妥善保管和安全使用易燃易爆设备、设施及气体等,做好火灾防范与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确保人人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消防安全知识。

11、监督手术团队人员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手术。

12、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护理文书。

13、建立手术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标本保存、登记、送检流程,有效防止标本差错。

14、营造积极的医疗安全文化,将构建手术患者安全文化纳入科室发展建设总体目标,统筹规划,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

15、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为患者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6、鼓励患者参与自身的安全活动,加强医患合作,引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咨询和报告自身情况。

体位管理制度范文

体位管理制度范文

体位管理制度范文体位管理制度一、体位管理的意义和目的体位管理是指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维持其身体结构与肌肉张力的平衡,预防和改善因长期卧床或体位不正造成的并发症,保护患者生理、心理的健康。

合理的体位管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感,促进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降低患者体位相关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各种疾病、各科室的患者,包括住院患者、术后患者、卧床患者和长期照护患者等。

三、体位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自身意愿,制定适合其身体特征和需求的体位。

2. 安全性原则:体位调整时,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摔倒、滑落或者压疮等意外。

3. 全面性原则:体位调整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功能需求,以促进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4. 积极性原则: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体位调整,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充分运用辅助器具或者从轮椅、床上起身等方法来维持自己的体位。

四、体位管理的要求1. 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的身体结构、肌肉张力、活动能力、疼痛程度、呼吸状况、消化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

综合判断患者的体位需求和限制。

2. 预防压疮: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会导致皮肤营养不良,容易引发压疮。

根据患者的体位需求和限制,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

3. 维持呼吸道通畅:患者的体位应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对于需要特殊呼吸辅助装置的患者,应调整体位,以促进辅助装置的使用。

4. 促进循环系统功能:体位调整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输出量。

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例如心脏病或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体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5. 排尿排便顺畅:体位调整要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排尿和排便。

对于不能自行排尿或排便的患者,要做好尿液和大便管理,防止尿失禁和便秘。

6. 疼痛管理:体位调整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对于疼痛患者,要根据其疼痛程度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体位调整方案。

医院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制度
1.术前了解患者的手术名称、体重、年龄、营养状况,评估皮肤情况等。

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合适的体位用物。

2.核对手术名称及部位等,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

3.摆放体位时严格按照体位安置标准和原则摆放,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4.摆体位时应注意:
⑴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及生理轴线,防止过度牵拉、扭曲及血管神经损伤。

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度,以免损伤臂丛神经;下肢保护腓总神经等。

⑵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循环稳定。

⑶充分暴露手术野,避免不必要的裸露,做好保暖、维护患者的尊严并保护其隐私。

⑷正确约束患者,松紧度适宜(能容纳一指为宜),维持体位稳定,防止术中移位、坠床。

大血管、神经不能受压,远端肢体高于近端肢体,保持静脉回流通畅,骨隆突处加衬垫保护.
(5)移动或安置体位时,手术团队成员应当相互沟通,确保体位安置正确,各类管路安全,防止坠床。

(6)安置体位后或变换体位后,应对患者身体姿势、皮肤完整性和安全带固定位置以及所有衬垫、支撑物的放置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并观察原受压部位的情况。

(7)全麻后应对眼睛实施保护措施,避免术中角膜干燥及损伤。

(8)避免患者身体任何部位直接接触手术床金属部分、避免将患者裸露的不同部位皮肤之间直接接触,以免发生电灼伤。

(9)术后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神经、肢体供血情况。

如发生难免压疮,上报护理部,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手术室患者手术中管理制度

手术室患者手术中管理制度

手术室患者手术中管理制度1.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三方共同对患者实施核查,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输血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2.巡回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实施麻醉,根据手术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舒适原则安置适合的手术体位。

器械护士开启无菌包及所需用物,提前洗手上台,铺好无菌器械桌。

巡回、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物品等,及时准确记录,并签名。

3.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向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报告手术物品核查情况。

4.巡回护士协助手术人员消毒铺巾,调整灯光,穿好手术衣,做好手术准备。

5.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timeout",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正确记录。

6.器械护士主动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监督术中无菌操作情况,及时补充术中所需,管理台上器械及物品,确保术中用物清点无误,防止异物遗留体腔,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巡回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满足术中所需,做好手术记录。

7.关闭体腔前、后,手术结束前,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共同清点用物,及时记录。

巡回护士协助手术医生包扎伤口,完善手术记录。

8.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准确记录,并签名。

9.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送患者回病房或ICU,对患者一般情况、各种引流管、皮肤情况和患者物品等进行交接,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在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规范和制度,旨在确保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安全。

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一)术前安全管理1.手术医生必须遵守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掌握手术指征,并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对于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与手术室电脑预约。

2.病房护士应按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

在此过程中,他们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相关记录。

在特殊情况下,应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应根据日常手术开展的种类,准备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随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

对于特殊手术,应提前作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应根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参加手术的人员,并严格执行依法执业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应根据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

在季节和环境温度变化时,应调节手术间的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认真落实手术病人身份核查措施,并认真填写病区与手术室病人交接登记本,以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执行情况。

二)术中安全管理1.参加手术的人员应认真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程序,认真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并准确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清点单。

2.应严格执行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制度,正确安置病人的麻醉、手术体位,防止压疮和神经损伤。

手术体位摆放的原则

手术体位摆放的原则

手术体位摆放的原则1.医生操作需求:手术体位摆放应根据医生的操作操作需求进行,以便医生可以更好地操作视野和手术区域。

例如,对于腹部手术,常常需要将患者体位成仰卧位,这样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接近腹部区域进行操作。

2.对身体部位的保护:手术体位摆放需要考虑对患者身体部位的保护。

患者需要保持不受损伤并且不受过度压迫的体位。

医生应避免过度拉伸或扭转患者的身体部位,以减少神经和肌肉的损伤。

3.呼吸道的通畅:手术体位摆放需要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特别对于一些手术,例如胸腔手术或头颈部手术,需要采取特殊的体位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气道阻塞。

4.血液循环的保护:手术体位摆放需要注意对患者血液循环的保护。

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体位可能会导致血液集聚,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定期调整患者的体位,以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

5.手术部位的暴露:手术体位摆放需要确保手术部位的良好暴露。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清晰地看到手术区域,以便进行准确的操作。

对于一些手术,可能需要将患者体位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以保证手术部位的暴露。

6.患者舒适度:手术体位摆放需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

手术操作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患者在手术台上可能会感到不适。

因此,医生应保持与患者的沟通,提供患者需要的支持,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总之,正确的手术体位摆放可以提供更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减少手术风险并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医生在手术前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特点和要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体位摆放。

同时,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状况,及时调整体位以保护患者的整体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制度
(4点:水平仰卧位、侧卧位、截石位、俯卧位)
加强手术患者体位安全管理,安置合适体位,防止因体位不当造成患者的皮肤、神经、肢体等损伤。

手术体位是由手术护士根据手术的要求,在麻醉病人实施的被动体位。

正确安置手术体位,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需要,又不能影响的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

1. 水平仰卧位:头部垫高3~5 cm以保持前屈,有利于放松颈部肌肉
和静脉回流。

2. 侧卧位:手术侧在上,置患者背部靠手术台边缘,以利操作;头
部与身体保持水平;双上肢置于双层上肢固定架上;下方胸侧壁靠近腋窝
处应垫15 cm厚的软垫,避免臂丛神经和血管受压;骨盆处是侧卧位固定
的重点,应用骨盆固定架妥善固定,勿将其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灼伤和挤压
伤;下肢的上侧肢体可采用髋膝屈曲接近90°;肾手术摆放侧卧位时,下
肢摆放正相反:上侧肢体伸直,下侧肢体屈曲,同时将患者的腰肋部与手
术床的腰桥对齐,头部固定时要放置头圈,耳廓置于头圈中空处,关节处
垫以软枕,术中器械护士及时清理放在病人身上的器械用物。

3.截石位时,双上肢应固定于体侧,臀部抬高15°~30°,支腿架应
衬以5cm厚的海绵垫,以防腓总神经和腘脶动脉受压。

在小腿处应用支腿
架,使下垂小腿抬高,有利于血液循环,从而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抬高
或放平下肢时动作必须缓慢,避免因体位的突变引起循环血量的急剧改变
而增加心脏负担,尤其对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更要慎重。

4. 俯卧位:搬动患者时,应将患者头、颈、胸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旋转,防止气管内导管脱出;取一25 cm厚的软垫置于患者的双肩及胸骨柄部位,另取25 cm厚的软垫置于骨盆、双侧髂前上嵴及耻骨结节处,使胸壁稍稍离开手术台面而呈悬挂状态,以保持呼吸动作不受限制。

头部手术使用头架固定,最好用三爪头托,使面部完全免受任何压力,在手术期间应加强对眼部的检测,避免压迫性眼损害。

执行科室:手术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