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51章 尊道贵德 原文释义解读
汉程国学《道德经》51章解释

汉程国学《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著作,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远的人生哲理。
其中的第51章更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通过对这一章的解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道德经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
一、第51章的内容概述第51章是《道德经》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章节,主要讲述了“道”和“德”之间的关系。
其中强调了“道”与“德”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这一章还提到了“道”的无为之美和“德”的无为之善。
二、具体解释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源,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
在我国哲学中,“一”是最小的数,也代表了最纯粹最基本的事物。
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尊重事物的根本,要从最基本的事物出发,才能够真正理解宇宙之道。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转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强调了“道”和“德”之间的辩证关系。
也告诉人们,在追寻事物的本质时,要关注本质的产生和基本特性。
这也反映了我国哲学中的一种“三”盲信。
3.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这句话比喻了宇宙万物的关联和依存。
强调了“道”的包容和大度,只有超越个人的私利和小我之后,才能够融入宇宙之道,得到真正的利益。
4.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这句话讲述了物质的塑造过程。
强调了“无为”之美,提醒人们内心的平静与空灵,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5. 总结第51章的《道德经》通过对“道”和“德”之间的关系解释,深刻阐述了我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
这不仅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诠释和演绎,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世界和宇宙之道的深刻思考。
《道德经》第51章的解释,无疑对人们追求真善美、探寻道德之源、实现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汉程国学《道德经》第51章的解释,我们对《道德经》这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只有在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理解和传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道德经》简读第五十一章

《道德经》简读第五十一章
*导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盖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简读]
万物尊道并贵德,道生德畜常自然。
不有不恃不主宰,大道玄德难以言。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第1 页。
《老子·五十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老子·五十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道生之①,德畜之②,物形之,势成之③。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⑤;养之覆之⑥。
生而不有⑦,为而不恃⑧,长而不宰⑨。
是谓“玄德”。
〔注释〕①之:指万物。
②畜:畜养、养育。
③势:指一种势力、势能。
释德清注:“势者,凌逼之意。
若夫春气逼物,故物不得不生。
秋气逼物,故物不得不成。
”(《老子道德经解》)势成之:帛书甲乙本均作“器成之”。
器成之,器成其器(高亨《老子注译》)。
④莫之命而常自然:蒋锡昌说:“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即在于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任其自化自成也。
”(《老子校诂》) ⑤亭之毒之:河上公注:“成之熟之。
”高亨说:“'亭’当读为'成’,'毒’当读为'熟’。
皆音同通用。
”(《老子正诂》) ⑥养:傅奕本作“盖”。
⑦有:占有、据有。
⑧为:指活动、推动。
⑨长:长养、长成。
宰:主宰、宰制。
〔鉴赏〕本章老子再一次论“道”。
老子认为“道”以“无为”的方式养育万物,成就万物,覆盖万物。
但“道”并不自以为对万物有功,不占有万物。
这种品德,老子称为深远的、看不见的“玄德”。
老子所说的“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归纳起来,可以说:“一、人物由'道’产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道’分化于万物即为'德’);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这也被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作为大自然的秩序的'道’,使得万物发生并且支配万物的一切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十章《道家与道家思想》)。
而这其中的“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又被陆希声解释为:“禀其精谓之生,含其熟谓之畜,遂其形谓之长,字其材谓之育,权其成谓之亭,量其用谓之毒,保其和谓之养,护其伤谓之覆。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原文及鉴赏【导语】:是谓玄德【原文】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2]。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以德治国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以德治国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文:(世界万物)为道所生,为德所保持,为物的形状,因为大势而形成。
因此万物莫不重道而贵德。
道德尊贵,万物没有谁来下达命令,自然发生发展。
虽然,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养育万物,消灭万物。
使万物出生而不占有,万物繁荣而不控制,万物生长而不主宰。
这叫作“玄德”。
解释:以民为本之德八:以德治国。
有无相生,大道无名,天地无私,利而不害。
道生万物,不占有、不把恃、不主宰。
道德经在第十章、第六十五章均提出“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玄德是大道之德,辩证之德。
中国文明的逻辑是道法自然,睁眼观察天地,就可以得到修身治国的学问,得到行为的准则。
天地无私,生养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玄德,天地至德。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玄德,是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
世界因为无私、对世界有益而存在、发展。
即使人类视为罪恶的食肉动物,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因为能够保障食草动物的健康。
食肉动物从来不可能发展到是食草动物的庞大数量,往往因为没有食物而饥肠辘辘,甚至饿死。
食肉能力不是动物进化成功的标志。
人类也要效法天地、遵道重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道德经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经世、安天下的道德原则。
国家治理贯彻天地玄德,以民为本,就能实现无为而治,“莫之命而常自然”。
社会管理能够提高社会的效率,降低社会成本,有益于人类整体。
社会治理的之德在于以民为本,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是谓玄德《道德经》第51章生而不有,是谓玄德【经文】道生之,德畜①之,物形②之,势③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④。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⑤之育之,亭之毒之⑥,养之覆之⑦。
生而不有,为⑧而不恃,长⑨而不宰。
是谓玄德⑩。
【考注】①畜:畜养。
②形:动词,表现。
③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④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命,支配,干涉。
⑤长:抚育,使……成长。
⑥亭之毒之:使万物旺盛。
亭,人所安定也。
毒,厚也。
易曰: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
列子书曰:亭之毒之。
皆谓厚民也。
(《说文解字》)⑦覆:维护,保护。
⑧为:施为,成就。
(《广雅》)⑨长:尊者,居高位者。
⑩玄德:大德、上德。
【考译】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重视德的。
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主宰万物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
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成就万物却不自恃其功,为万物尊而不做万物的主宰。
这才是无限深厚的“德”啊!【导读】在第2章,老子首次提出“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在第10章,老子首次把“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称之为“玄德”,本章是第二次称“玄德”。
故本章可以看作是2、10两章的继续,着重讲“道”“德”对万物的作用。
在这里,老子再次阐述了“道”以“无为”而生养万物的思想——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因此,本章中心思想仍然是警示统治者秉持“清静无为”的治理理念。
【辨读】本章主要讲道德和万物的关系。
解读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前边讲过的“道”与“德”的关系(见21章,此略)。
道产生了万物,又赋予万物千差万别的不同属性,这些属性就是物的德。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一至五十五章》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道德经51 尊道贵德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智慧案例
有人对李士谦说:“您为自己积了很多阴 德啊!”他却谦逊地答道:“所谓阴德,就像耳 鸣,自己能听到,而他人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 ,别人都知道,哪里有什么阴德!”他还善谈玄 理,对因果报应之说见解独到:“积善者有余福 ,积恶者有后殃,这不就是善恶报应吗?” 李士谦在66岁时去世。乡中男女老少听说后 ,都痛哭流涕地说:“老天为什么不让我们死, 而让李参军死呢?”参加他的葬礼者达一万多人 ,大家共同立碑铭记他的大德。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经典国学篇
制作人:徐大荣
《道德经》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51A.mp3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 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 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
万物生长,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所以“万物莫不尊 道而贵德”。“尊道”与“贵德”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 。“尊道”是对最高典范的尊崇,“贵德”是对向最高典范 靠近的推崇。“贵德”意味着行为者不论离道有多远,只要 他在向道靠近,就பைடு நூலகம்得肯定。 老子还提出了道、德、物、势四位一体的命题。道是根 本、本原,催生了这个世界。德是品性,是基本功能,是贡 献,是道的滋养,是最大的仁爱。世界并非一蹴而就,生于 道以后,还要接受德的培育、滋养、充实,而且还要长之育 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万物还需要一个成长 、发育、稳定、成熟、结果、保护、存藏的过程。 以母鸡孵蛋为例,胚胎与整个鸡蛋的成分比例与构成是 道,蛋白蛋黄是德,母鸡的体温与耐心孵化是势,而雏鸡的 身体是物与器。母鸡对于雏鸡恩重于山,但从来就是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什么一只老母鸡都具有的玄 德,对于人来说却是这样困难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1章尊道贵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注释】
1、势: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养:爱养、护养。
5、覆:维护、保护。
6、玄德:即上德。
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
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导读】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继续。
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发挥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
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
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
“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
万物成长的过程是:一、万物由“道”产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解读】
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详细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在这里继续论述它们同万事万物的关系。
“道”生成万物,它是万物的本源。
“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它养育万物。
万物表现出各种形态,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生长、成熟都是“道”以及它外化的“德”的作用。
因此万事万物无不以它们为尊、为贵。
第二十五章,谈到过“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就是如此的,因此依“道”而生长、运行的万物也应该纯任自然,不应该对它们进行人为的干扰或妄图主宰它们。
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合于“道”,不失“德”,能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
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为他们生长、成功创造顺利的条件,而不妄为主宰;功成以后,也不可自以为有功,自以为人民之主。
《孟子》中也说:“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整就会吃不光;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
虽然,他们所持的治国理念有所差异,但在不妄为干扰百姓,不违背自然规则,顺应人民性情养育他们、引导他们、教化他们上却是一致的。
只有如此才是合乎“道”、合乎“德”的。
而那些利用战争暴力掠夺百姓,利用严刑酷法使他们顺从,利用人为限制防止他们迁移的则都是拂人之性的,这样的统治者也早晚会被人们抛弃。
【哲理引申】
老子指出“道”和“德”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它们抚养万物、保护万物,却不将功业据为己有。
世界上最大的德行,就是默默进行、不求回报地付出。
天地覆育万物、承载万物,从来不要求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给它们什么回报,所以人们敬畏天地自然,对它们充满了无尽的崇拜;父母抚育子女、保护子女,从来不要求子女有什么回报,所以世人都知道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是最应该得到尊重的人。
真正的道德应出于内在的为善之心,绝不可以怀着功利的目的,为了求得回报而虚伪行善。
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上德无德,是以有德”。
虚伪的行善,表面对人客客气气,为他人着想,背地里却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名声,盘算着如何得到对方的回报,这不是道德,而是孔子口中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解释说,乡愿之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似行事符合道德,其实完全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实际上是将道德引入了错误的方向,给人们做出了不好的表率。
历史上这样的事、这样的人都很多,比如公子光厚待专诸、严仲子厚待聂政,他们行善事是为了让别人为自己卖命,所以即使付出再多,后人也不会称赞他们有道德,反而认为他们阴险奸诈。
故《菜根谭》中说道:“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
”
有目的的伪善,求回报的施舍都是君子所不齿的。
真正的有道德之人,行善良之事,完全是出于恻隐之心、道义之心,他们将行善当成一种使命,能够在帮助别人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乐趣。
雷锋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成为
人们的学习楷模,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的助人之心,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帮助别人之时从来不求回报,甚至很少留下姓名。
战国之时的鲁仲连就是一个助人不求回报的君子。
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将数十万赵军降卒坑杀,这让鲁仲连看到了它残暴的本性。
当时,赵国内外很多人都提出让赵国降服于秦国,与秦国媾和、向秦国称臣纳贡,赵王犹豫不决。
鲁仲连看到这种情形,毅然投入了反对与秦国媾和的队伍中。
他奔走于诸侯各国,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反对残暴的秦国,并在赵王面前亲自和主张投降的大臣辩论,最终说服了赵王,保住了赵国的几个城池,并让诸侯们看清了秦国残暴的面目。
事后,赵国君臣准备报答他,鲁仲连却连忙逃走,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也就是说天下士人之所以受到敬仰,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为人排除患难、解除纷乱而不求回报,如果做了好事却接受回报,那就成了出卖自己行为的生意人了,还怎么能够称为士人君子呢!
真正行善的人,是从来不求回报的。
他们为善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别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整个世界都美好了,生活在其中的人,谁不会受益呢?他们即使不想得到回报,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