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语文精品教案16昆明的雨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
-对于写作技巧的内化,教师应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如仿写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留意过雨天的景象?”(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昆明的雨》中的美好景致。
-文化背景的把握:学生对昆明及其雨季的地理、文化背景可能了解有限,难以深入体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往往能识别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但难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举例解释:
-对于词汇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语境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菌子”是指昆明雨后长出的野生蘑菇。
-在处理文化背景难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昆明的自然风光、民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题时,可以强调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如文中“昆明的雨,是世界上最美的雨”一句,表达出作者对昆明雨的深情。
-在分析写作技巧时,可以指出作者如何通过“雨点打在瓦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这样的具体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雨中。
2.教学难点
-词汇的理解与应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方特色词汇,如“翠湖”、“菌子”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教师解释并指导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题与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昆明的雨》中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表达,以及这种表达背后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现雨的形态和氛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学习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中和谐美好的景象的喜爱、怀念之情。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凡景语皆情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从“景语”中感悟“情语”,体会作者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昆明雨季中和谐美好的景象的喜爱、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到雨,我们并不陌生,请同学们说说你对雨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昆明的雨》就是一篇关于雨的文章。

不过,它不是写雨本身,而是写昆明的雨季中的人和事,写昆明的雨给作者带来的欣喜、多情、感慨、回忆。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感受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更要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字音的朗读情况。

3.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给昆明雨季描绘了哪些画面?指名概括。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让人梦牵魂绕的。

可概括为: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苗族女孩子,各类花及人们赏雨。

三、研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昆明雨季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感情是什么?划出相关词句。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讨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可以从“明亮”这个词中看出昆明雨季的特点是明丽的,“丰满”则表达出昆明雨季的丰润、充足的特点。

而“倒也是”则流露出作者的幽默情趣,似乎有一种调侃的口吻在里面。

同时,“也怕忘却昆明的雨季”则表达出作者对昆明的思念之情。

4.昆明雨季既然如此美好,作者在昆明期间的感受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5.品味语言文字: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却饱含深情。

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却饱含深情。

例如:“被砖块瓷瓦楞起的硬伤渐渐平复了”,“砖块瓷瓦”点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硬伤”则用非常形象的说法描述了昆明多雨带来的伤痛,“渐渐平复”则饱含着作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1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1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16.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理解文中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多层次阅读,解读文中的景、物、事,把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领悟作者热爱自然,享受快乐的生活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选取细小琐屑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法。

2.难点:把握课文叙写景、物、事的联系,体会文中“情味”的内涵。

【核心素养】学习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生活有丰富的认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背景和生活实际,增强对文本的“带入感”,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祖国南部有一座城市,它有“春城”的美誉,没错,昆明。

它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地处北纬亚热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雨水也较为充沛,著名作家汪曾祺一直对昆明的雨情有独钟。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昆明的雨》(板书课题)二、作者及背景(结合课文注释)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三、检查预习鲜腴()青头菌()黄焖()鸡草茎()松毛择(净炽()红桂花绿釉()四.初读·整体感知速读课文。

注意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通文意。

边读边思考:(圈点勾画相关内容)(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句。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7课《昆明的雨》预习+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7课《昆明的雨》预习+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7课《昆明的雨》预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7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汪曾祺先生对昆明雨季的生动描绘,通过对昆明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切眷恋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本文包括“雨的形态”、“雨的声音”和“雨的韵味”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生字词、文学常识及修辞手法。

2. 领悟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雨的描绘来表现昆明的独特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明雨的好奇心。

2. 预习反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讨论课文背景知识。

3. 课文解析:a. 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b. 分析课文的写作结构,理解作者对雨的描绘。

c.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小组讨论:讨论昆明雨的特点,分享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昆明的雨》2. 课文结构:雨的形态——雨的声音——雨的韵味3. 重点词汇:淅沥、缠绵、清冷、湿润4. 写作手法:拟人、比喻、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雨”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雨,如同天空的泪水,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我的心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生字词、文学常识及修辞手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一. 教材分析《16、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通过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观察和体验,展示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昆明地区的雨季特点和气候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讲解。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课文语言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老师要提前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原文、生僻词汇解释、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描绘和赞美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昆明的雨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朗读结束后,老师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昆明的雨》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6*昆明的雨1.吟哦讽诵,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了解文风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读出韵味。

”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遍:学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第二遍:学生朗读课文,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或圈点勾画。

1.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请圈画出关键词句。

2.作者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内容?交流、明确:作者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

在文中,汪老关注的主体是雨,同时描绘了很多附加元素:雨季的各种菌子、杨梅、仙人掌、缅桂花、木香花,自然物象遍布整篇文章,样样都能勾起他对昆明的怀念,样样都寄托着他对昆明的深情。

下着绵绵细雨的、植被茂盛的昆明,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吟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莲花池畔赏雨,在西南联大吃美味的菌子,听苗家女子卖杨梅发出的娇娇的吆喝声,闻着房东母女送来的带着雨滴的缅桂花,在街边喝小酒看木香花。

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情趣,显示出汪老的雅致和逸兴。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思考: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分析“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宾语重音,反复诵读这句话,挖掘文章的深意:作者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

学生齐读精彩段落,再次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特点“长”“不气闷”“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教案:《昆明的雨》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文章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色的理解和描绘。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自身经历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明雨季的景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生词和重点句子,解读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手法和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文章中的精彩句子为例,讲解如何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讲解,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昆明的雨》。

2. 板书描绘昆明雨季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板书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描绘你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的文字。

2. 作业答案:(示例)我所在地区的雨季景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色的文章,欣赏并学习其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内容《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昆明独特的雨季景象展开,通过描绘昆明的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雨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雨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昆明雨季特点:连绵不断、滋润万物、清新宜人3. 作者情感:眷恋、热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以“我眼中的昆明雨”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字词、课文内容以及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昆明的雨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声调。

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不仅是写雨,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3.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4.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5.探究: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只是单纯的记叙描写,在文中,作者在开头与结尾都很明确地表达了“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的一系列描述中,寄托着对昆明的雨的至深想念。

6.请你结合上述探究分析再读课文,为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段):写昆明的雨和雨季。

第三部分(6-8段):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段):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与诗情。

第五部分(11段):点题,总结与照应上文。

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探究一: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你加以分析。

明确:本文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有生活气息。

探究二: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分析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
本文的情感把握宜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富有情味的句子,引导朗读。

(1)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昆明雨水之多。

(2)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共同特点:多。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

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3)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

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怎样的苗族女孩子?为什么要写苗族女孩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娇美的苗族女孩子。

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喜爱之情。

(5)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赞美。

目标导学三: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探究:根据本文结构分析可知,作者所叙的景、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有点杂呢?倘若文中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话,这篇文章是否会失去其整体性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
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因此,文章中所叙景、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情感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寓于字里行间,因此,即使没有“我想念昆明的雨”来点明主旨,这主旨仍然能从全文见出,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

我们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雨的特点雨中景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 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
第五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五单元)卓越成就与科学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