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和《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日》和《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2.理解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自主预习: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姮娥一撮灰皓月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

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

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月》──改变冰冷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1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2. 熟悉《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3. 掌握巴金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品味水平。

二、教学过程1. 多媒体呈现展示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

既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呈现,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巴金的短篇小说《日.月》,重点分析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独立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独立完成一篇与《日.月》相关的文章,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题目自由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通过演讲、朗读、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批评,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评估1. 作品评选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和表现情况,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 学生反馈要求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提高。

3. 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日.月》这一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的 理 想 ( 这 已死 的 星 球 再 生 , 者 有 她 所 思 使 或 慕 的 什 么人 ) 放 弃 原 有 的 一切 。 他 们 的 精 神 而
“ 漠孤 烟直 , 河 落 日圆 。 大 长 ”
都 是值得赞 颂 的 , 种勇于追 求 、 这 不惜牺 牲 自
“ 日依 山尽 , 白 黄河人海流 。 ” 己生命 的人生是作者理想 中的人生。 二 、 同的 境 遇 , 同 的环 境 , 人 们 即使 不 不 让 2“ 飞蛾 ” 为什 么值得赞美 ?飞蛾扑火 , 向 面 对 着 同 样 的 事 物 也 会 有 不 同 的 感 受 。 大 家 来 被认 为是 自寻 死 路 , 自不 量 力 的 。
西 。正 因 为对 光 和 热 的 向往 和 追 求 , 美 好 事 对 更 远 3 在《 中, 四段大段 的月下感受 与本 物 的 企 盼 和 渴 望 , 要 远 离 寒 冷 和 冰 冷 , 离 . 月》 第 黑 暗 和 死 亡 , 以作 者 才 别 有 深 意 地 这 样 写 。 所 文有什么联系?表达 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怎样 的感受?用原文中的字来回答 。 日带 来 的 是 : 、 光 热
月带来的是 : 、 、 、 凉 冷 寒 死
了光和热 。把两 文贯 通起来 , 对作品的主体 你 惜牺牲 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 ) 为 这 里 的飞 蛾 已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单 纯 有 什 么 深 一 层 的 理解 ? 2因 的生物 , 寄托 了作者 的理想 , 它 它成 为了一 种 冷和热是一 种强烈的对 比, 而事物在对 比 特 这 象征 , 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 自己生命 的美好 之 下 , 征 才 会 更 加 突 出 明显 , 就 是 为 什 么 为 人 格 的象 征 。作 者 写 的虽 然 是 “ , 主要 写 的 作 者 会 在 不 同 的两 篇 文 章 中提 到 同样 的东 日”但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导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19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19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导入图片展示“巴金手印门把”,以此导入。

介绍:雕刻家按巴金的手形制作的铜铸件,正中是巴金的手印,手掌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旁边是他的印章。

文学馆进出的每一扇玻璃大门上都装有这样的门把,现在这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独杖的一景。

引领着参观者步入现代文学的殿堂。

1904年11月,这位百岁老人已于2005年10月17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个手印的引领下一起来读他的两篇短文《日》《月》。

二、师生配合朗读课文,要求余生找出描写日、月的句子,并概括日、月的特点就近交流,要求回答:日──火热月──冰冷三、面对火热的日、冰冷的月,不同的人想法、做法都是不一样的,你能读出作者的想法吗?联系文中语句,具体说说小组内选一篇有感情的分工朗读,逐个说。

要求:每组只能选一个点,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说。

组内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要有事做。

追求光明:飞蛾扑火值得甘愿飞夸父逐日比较神话的不同怀念人宁愿刘胡兰张志新焦裕禄改变寒冷:嫦娥奔月竭力写月的寒冷看三种版本──联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四、两文有什么共通之处为了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都是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要求:从文中找出印论。

五、为何不同的文字会有这样的相通之处1、背景介绍:两文均为抗日战争的1942年,仅隔一天,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介绍巴金,此时的巴金正值盛年,他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1927创作处女作《灭亡》,用巴金的笔名发表。

《日》中热情洋溢的巴金,《月》中细腻幽静的巴金,有感于当时的时代,抒发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和渴求。

六、延伸这一点还可以从他的《星》中看出──《星》快速阅读。

要求找:相通点七、小结手印──巴金语八、疑难呈现九、作业背其中一篇,并以《我读巴金》为题写一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
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

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
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
品味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

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
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2.
推荐读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2)《做一个战士》(八年级(下)自渎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