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主题升级练习: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考生必备

合集下载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转型一、思想潮流的演进两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论,以图“借法自强”,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器物变革的第一步;甲午海战后,维新派从西方引入进化论,以求变法图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千古变局”。

2.产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此一思想后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3.目的:在保持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前提下,“采西学,制洋器,以求自强”;4.实践: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5.评价:①冲击了保守的观念,促进了西学新知传播和社会观念变革,中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②限于器物层面零星学习西方,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③从实践上来看,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败于日本,渐趋沉寂,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的目的。

其思想被维新思想取代。

(二)、进化论的输入(B)1.背景:①甲午战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除从中国儒家经籍中寻找变法依据之外,还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吸取和借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

其中,最重要的西学理论就是进化论。

②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增,有志之士皆想实际考察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2.严复及其《天演论》①翻译的时间、内容:1897年,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②作用:进化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循环论思想,为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天演论》的影响极为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广为中国青年所接受,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西学东渐自个儿整理版

高考历史西学东渐自个儿整理版

心态史--西学东渐思想总理衙门的建立 A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A《时务报》与《天演论》 A百日维新的内容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同盟会的成立 A 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进化论的输入 B三民主义 B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德先生”与“赛先生” B中西文化论战 B近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地主阶级洋务派↓进化论的输入(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共和革命思潮(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中西文化论战)第七分册导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从中体西用,到引进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思想的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国社会的变化)1.背景:鸦片战争(1842)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2.林则徐,魏源等人呼吁变革,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3.魏源《海国图志》是时代的强音,也是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但在国内无人深究,却在日本引起反响,思想家从中获得启发,进行维新4.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二、中体西用(B)--洋务运动背景: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侵略加剧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此时,重读《海国图志》王朝的自我振兴和民族的自我拯救(一)总理衙门的设立(A)1.1861年设立2.管理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外交,通商,关税等)3.其地位逐渐超过六部(二)洋务运动(B)1.内容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自强”,重点练兵制器,增强军事实力军事工业:1861,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李鸿章,江南制造局(上海)新建水师(70年代):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北洋舰队)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求富”,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原料、能源、运输等问题,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民用企业:1873,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1877,李鸿章,开平矿务局【管督商办,具有更多的资本主义色彩】同时,办新式学堂:1862,总理衙门,京师同文馆1863,李鸿章,广方言馆(上海)派遣留学生:1872,容闳,30名幼童赴美学习(水师骨干)2.评价: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顺应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潮流,)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只是零星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改变政体,无法实现富强。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

专题7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本专题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宣传君主立宪,主张进行维新变法;二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条线索集中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富有阶级特点的指导思想内容探究: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处于重要地位,尤其是维新思想考查频繁,注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思想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难度中等偏上形式探究: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涉及,一般在10分左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高考通关—《西学东渐》

高考通关—《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1.2022•三明期末)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2.2022•北京东城一模)1864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古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当时有识之士提出的对策并付诸实施的是()。

A.“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B.“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

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C.“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D.“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3.2022•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这个康有为翼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C.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2022•海南单科)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二、非选择题5.2022•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精品]新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及答案

[精品]新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及答案

必考热点三中国传统文与‚西东渐‛——从异彩纷呈到碰撞交融弘扬传统文,加强中西思想文交流,建设文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

每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节的举办,时下兴起的国研究热,全球创办孔子院热,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的魅力;明末清初的‚西东渐‛潮流在鸦片战争后重新出现。

西方文包括‚器物技艺‛的物质文、‚议院‛和‚立宪‛等制度文以及各家思想说、术观点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流入中国,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广泛碰撞交流,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考命题从思想解放这一角度,既重视儒思想演变历程、人文精神的特点以及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关系的考查,也特别重视从中西文的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角度,考查东西思想文交流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同时认识思想碰撞与交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1)春秋时期——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派,当时最重要的派之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

(2)战国时期——蔚然大宗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派的积极合成分,使儒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时期——进入低潮为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史上的一场浩劫,儒的发展进入低潮。

(4)西汉时期——确立正统汉武帝统治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5)宋明时期——新阶段儒演进到宋代之时,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把儒发展为,开创了儒的新时代。

到明代之时,以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又将发展到了新阶段。

宋明成为儒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6)明清之际——儒新活跃随着时代的变迁,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宋明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

高三一轮复习西学东渐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三一轮复习西学东渐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6.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 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 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 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 18.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 庸无关,故A项错误;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 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 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 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 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 “联俄联共,扶助 点的是( ) 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中共的合作,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其中无关中庸之处,故 B.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项错误; “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 D.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10.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 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 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 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11.1902年,梁启超提出要进行“史学界革命”,他
认为应该改变历史只记述“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A.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反映了中共根据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适合国情的策略,以适应革命的发展,故 选C项;“始终把握”绝对化,建党初期的“赤化大地”有些脱离中国 国情,整个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条件,排除A项;“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排 除 B 项 ; 与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合 作 的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存 在 于 1924—1927 年 , “打土豪,分田地”之时,国共为敌对关系,排除D项。
【解析】 “苏联的解体”是在1991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故选C项;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 排除A项;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的十二大,排除B 项;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排除D项。
话题三 道路抉择——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之路中走过的三条 道路
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3. (2022·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孙中山在《实业计 划》中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必须 实行“开放主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 义”。他同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材 料表明,孙中山旨在( D )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观念之争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
(是否学) 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内容之争 (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