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指接触约束的线性化和它在多指手动态力分配中的应用
江苏开放大学工业工程基础第三次形考作业

我的课程>工业工程基础>第5单元作业测定第三次形考作业(占形考成绩的15%)作业详情老师点评:2标准资料法的特点()。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可取代作业测定法B合成时间不需要再评比C对同类作业要素要重新测定D以预定时间标准为基础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3在方法时间衡量中,动作的时间单位是()。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SBTMUCRUDmin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4()可用于发现作业现场的工具、物料、设备等的不合适的放置情况。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布置和经路分析B动作分析C双手作业分析D流程程序分析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5动素分析中,动素符号“→”表示()。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移物B寻找C伸手选择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6“将工具放在操作者前面的固定位置处”是动作经济原则中关于()的原则。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动作方法作业现场布置C工夹具与机器D作业设计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7在标准状态下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称为()。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正常时间B标准时间C定额时间D观测时间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8以操作者为对象开展程序分析适宜采用()。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人一机操作分析B人型流程图分析C物型流程图分析双手操作分析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9将动作分析和动作时间结合在一起的预定时间标准是()。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模特法(MOD)BMTM法CWF法DPTS法正确答案:A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10通过大量测量数据,说明人体尺寸基本特征是呈()。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二项分布B泊松分布C指数分布正态分布正确答案:D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11移动动作和终结动作总是()出现的。
客观题满分:3分得分:3分A单独成对C同时D相同正确答案:B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12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的事物和()。
约束基本概念及分类

03
约束与约束力关系分析
约束对物体运动影响
01
02
03
限制物体自由度
约束通过限制物体的运动 自由度,使物体只能在特 定方向或路径上运动。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约束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 、加速度等运动状态,使 物体产生不同的运动轨迹 。
引发物体内部应力
约束可能导致物体内部产 生应力,进而影响物体的 形变和稳定性。
约束力对物体平衡作用
平衡外力
约束力能够平衡作用在物 体上的其他外力,使物体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维持物体形状
约束力有助于维持物体的 形状和尺寸,防止物体发 生形变或破坏。
传递力与能量
约束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和能量,实现物体间的 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
约束与约束力相互关系
约束是产生约束力的前提
约束与约束力相互依存
没有约束就不会产生约束力,约束是 产生约束力的必要条件。
约束和约束力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同 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物体上。
约束力是约束的反作用力
约束力是物体对约束的反作用力,其 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与约束有关。
04
典型约束及约束力求解方法
柔性约束及求解方法
柔性约束定义
柔性约束是指通过柔性体(如绳索、链条等)对物体产生的 约束。
根据物体运动趋势判断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被限制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约束力大小计算技巧
静力学方法
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 列出静力学方程求解约
束力。
动力学方法
对于非平衡状态,根据 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动力
学方程求解约束力。
虚位移原理
利用虚位移原理,通过 计算虚功来求解约束力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公共与行业知识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1、1~6月哪种食品的累计同比涨幅最大?A.粮食B.肉类C.蛋D.蔬菜【答案】 B2、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A.国家主权B.国家形象C.国家发展D.国家安全【答案】 D3、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可以划分的三个阶段中不包括()。
A.洲内互联B.跨洲互联C.区域互联D.全球互联【答案】 C4、各单位参股企业、集体企业()应用“国家电网”标识。
A.不得B.原则上不得C.可以D.视实际情况【答案】 A5、1918年,美国制造了第一台容量为()MW的汽轮发电机。
A.4012B.50C.60D.70【答案】 C6、短路电流计算功能模块对规定的故障条件(包括各种短路故障和断线故障)计算故障后各支路电流和各母线电压,用来校核开关()。
A.额定容量B.遮断容量C.冲击电流D.额定电流【答案】 B7、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是指()。
A.一段时间内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B.一段时间内电力消费增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量C.一段时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的比值D.一段时间内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与电力消费增量【答案】 A8、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自食其力,不仅关乎这些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众多,既有“结构性困难”——比如,到基层的少,一些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合理;还有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造成岗位需求减少等。
从长远来说,高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考评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行就业率对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票否决制,促使大学的管理者真正重视起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问题。
A.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B.如何让大学生学有所用C.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相应办法D.各部门将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答案】 B9、唐一、孙二与朱三、沙四两家因甲县乙乡丙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双方均认为对争议的集体土地享有承包经营权,朱三和沙四一直要求唐一拆除其在争议土地东侧所建的两间瓦房、猪圈和厕所。
接触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接触有限元分析及应用王月宏【摘要】接触类问题的非线性缘故造成其计算相对复杂.分析了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求解思路及步骤,详细介绍了有限元软件的接触类型、接触方式及接触算法.以一对啮合齿轮应用ANSYS Workbench求解为例验证接触强度有限元分析,为接触类问题求解提供了便捷思路.【期刊名称】《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有限元;接触;强度分析【作者】王月宏【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咸阳 712000【正文语种】中文1 接触有限元分析弹性接触问题隶属于边界非线性问题,它所涉及的问题既有因接触区内的变化而引起的非线性问题,又有因接触压力的分布变化而引起的非线性问题和接触间由于摩擦存在而产生的非线性问题,求解过程可以认为是反复迭代寻求精准接触状态的过程。
因此,在求解之前先设定一个可能的潜在接触状态,然后把设定条件带入求解方程,可以求解得到具体接触位置的接触内力和位移,并由此结果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当求解值不满足所需的接触条件时,修改接触点起初的接触状态进行重新求解,直至所有接触点的接触状态都满足接触条件。
物理特征接触状态过程是依赖于时间,并且伴随着材料的非线性以及几何形状的非线性变化的一个不确定过程。
在一些特殊的接触过程中,物体接触界面的求解参数是未知的,如接触区域、形状和它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状态等。
这些求解的特点,决定了接触问题一般采用增量法求解。
运用增量求解方法时,首先将施加载荷分为若干个小单元f0,f1,…fm,那么相应的变形位移也可以分为若干小单元a0,a1,……am。
它的一般步骤是假设第m 步的载荷fm和相对应的位移am已知,而下一步施加的载荷增加为fm+1=(fm+Δfm),再求解am+1=(am+Δam)。
假设每一步的载荷增量足够小,那么解函数的收敛性可以保证。
同时,可以求解得到在加载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中间数值结果,以便研究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等参数随着载荷变化的具体情况。
现代检测技术_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检测技术_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当环境温度一定时,霍尔传感器可做成()。
答案:乘法器2.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的电容相对变化量与位移成。
答案:正比3.误差按表示方法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其中示值误差属于()。
答案:示值相对误差4.差动式电容传感器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非线性5.下列何种光电器件的光照特性近似线性()。
答案:光敏二极管6.应变片受恒力作用时,应变电阻值随时间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答案:蠕变7.人工陶瓷沿Z轴给力时,将产生向压电效应。
答案:纵8.石英晶体的沿X轴产生向压电效应。
答案:纵9.石英晶体中,X轴又称为()。
答案:电轴10.利用霍尔传感器测位移,是利用了磁感应强度是的函数。
答案:位置11.金属应变片的结构主要有金属丝、金属箔、三种。
答案:金属薄膜12.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都是基于()效应的。
答案:外光电效应13.半导体应变片的应变效应主要由的变化所引起。
答案:电阻率14.在传感器静态特性指标中,描述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行程中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程度的指标是。
答案:重复15.下面那种不是霍尔传感器不等位电势的产生原因()。
答案:空载电势的存在16.在机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对应关系中,下面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答案:由计算机获取外界信息17.霍尔电流传感器是通过霍尔电势表达式中的变化来测量的。
答案:磁场##%_YZPRLFH_%##B##%_YZPRLFH_%##磁场大小18.在下列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中,哪种电路存在非线性误差()。
答案:单臂桥19.传感器的国标符号中,三角形表示元件。
答案:敏感D图像传感器按结构可分为帧转移式和转移式。
答案:行间##%_YZPRLFH_%##行21.线阵CCD中,单通道结构比双通道()。
答案:成本低22.光纤陀螺属于()。
答案:功能性光纤传感器23.光电效应分为内光电效应和外光电效应两种,其中光敏电阻的光电效应为。
柔性体约束

用位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过程称物体的受力分析。
为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需把研究的物体(称受力体)从周
围的物体(称施力体)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它的简图,这个步
骤叫做取研究对象或取分离体。然后画出分离体上所受的力
(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力),这种表示物体受力的简明图形,称为
受力图。
小结:画受力图的步骤为
1.确定研究对象。画出研究对象的简单轮廓图形;
力的3要素示意图
1第.一1章.2静力静学力学基本公理
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 只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使刚体保持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是: 两力等值、反向、共线,如图所示。
刚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示意图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原力系 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当前页4
1第.1一.2章静静力力学学基本公理
2.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上的主动力和约束力。明确受力物体和施 力物体。
3.画出分离体上全部约束力和主动力,在分离体上被解除约束处,画出相
应的约束力。
当前页11
第1一.2章平静力面学汇交力系
各力作用线均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称为平面力系。若平 面力系中的各力作用线都汇交于一点,则称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是力系中较简单的一种。如图所示起重机的挂 钩,受到T1、T2、T3的作用,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 汇交于一点。本节将采用几何法和解析法研究平面汇交力系 的合成和平衡问题。
推论1:力的可传递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某一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上的任一
点,而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如图所示,力作 用在刚体上A点和作用在刚体上B点效果是一样的。
力的可传递性
力学常见的几种约束

力学常见的几种约束一、平面运动的约束平面运动是指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常见的约束有以下几种:1. 刚体约束:刚体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的约束。
例如,两个物体通过铰链连接,类似于门上的铰链。
这种约束使得物体只能以固定的方式旋转或摆动,而无法发生其他形式的运动。
2. 直线运动约束:直线运动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能沿着特定的直线路径运动。
例如,一个物体通过滑轮和绳子与固定点相连,这种约束使得物体只能沿着绳子所在的直线路径进行运动。
3. 弹性约束:弹性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弹性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产生回复力,保持形状或位置的约束。
例如,一个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当其中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簧会产生回复力,使得两个物体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二、空间运动的约束空间运动是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常见的约束有以下几种:1. 轴向约束:轴向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能沿着特定的轴线方向运动。
例如,一个物体通过轴承与固定点相连,这种约束使得物体只能沿着轴线方向进行运动。
2. 固定约束:固定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或方向上,无法发生任何形式的运动。
例如,一个物体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在其他物体上,这种约束使得物体无法移动或旋转。
3. 平面约束:平面约束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能在特定的平面内运动。
例如,一个物体通过球面关节与其他物体连接,这种约束使得物体只能在球面内进行运动。
三、约束力的作用约束力是指约束物体运动的力,它的作用是保持物体在约束条件下的形状、位置或运动状态。
约束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 内力:内力是指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
例如,一个物体被绳子系住,绳子的拉力就是内力,它使得物体保持在约束条件下的形状或位置。
2. 外力:外力是指外部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例如,一个物体被推、拉或施加其他形式的外力,这些外力会产生约束力,使得物体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运动或保持特定的形状。
四、约束的分析与应用对于力学中的约束问题,常常需要通过分析约束条件和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受力分布。
19北理工《CAD-CAM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

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0.0 正确的题数: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0.0 正确的题数: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100.0 正确的题数:1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10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0.0 正确的题数: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0.0% 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0.0 正确的题数: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0.0% 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91.0 正确的题数:9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9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91.0 正确的题数:9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9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0.0 正确的题数: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0.0%本次作业总分值:100.0 得分:100.0 正确的题数:10 题目总数:10 正确率:100.0%机械CAD/CAM 第1页共11页《CAD/CAM》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CAM工作范畴的内容是( C )。
A.生产过程管理B.加工控制 C.应力、应变分析 D.质量控制5. 当前应用得最普遍的一种CAD型式是( D )。
A.检索型CAD B.自动型CAD C.人工型CAD D.交互型CAD 6. 在CAD/CAM系统中,( C )是加接CAD、CAM的纽带。
A.CAE B.CAG C.CAPP D.CAQ 9. .交互型CAD系统( B )。
A.不需要设计人员干预 B.需要设计人员干预 C.不需要CAM干预 D.需要CAM干预10.计算机辅助制造进行的内容有( A )。
A.进行过程控制及数控加工B.CAD C.工程分析 D.机床调整12.计算机辅助制造应具有的主要特性是( A )。
A.适应性、灵活性、高效率等 B.准确性、耐久性等 C.系统性、继承性等 D.知识性、趣味性等1.在CAD/CAM系统中,CAM是指(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动态力分配中的应用
3.1 问题 已知一个力封闭的抓取(由此 W 也定)和动态外力旋量 wext. 求解指尖上最优接触力, 使 σ (所有接触力法向分量的总和)达到最小. 仿照文献[14], 把 σ 作为目标函数 (但我们的方法是崭新的), 因为一般 σ 越 小, 接触力和驱动功率就越小. 按(12)式得到 σ = ∑ f in = ∑∑ λij = λ 1 ,
过去 20 年间, 多指抓取的研究十分活跃 . 力封闭和动态力分配是两个基础 课题 . 前者确保任何外力都能得到平衡 , 后者寻求平衡动态外力的最优接触力 . 力封闭是稳定抓取的前提, 而快速力分配是实现灵巧机器手实时控制所必备的. 指尖和物体有 3 种基本接触形式: 无摩擦点接触 有摩擦点接触和软指接触 . 早先主要研究前两种接触形式的抓取 [1~8], 仅少数文献涉及第 3 种. 通过软指接触, 除力以外指尖还施加一个绕内法方向的扭矩. Howe 等人[9]建议了软指接触的两 种摩擦模型 . Buss 等人[10]将接触约束转化为一类线性约束矩阵的正定问题, 并提 出接触力的优化算法[10,11]. 左炳然和钱文瀚发表了软指抓取的力封闭判别算法[12] 和可用于软指的动态力分配算法[13]. Han 等人[14]将力封闭问题表示成关于线性矩 阵不等式的凸优化问题. 用多边形棱锥线性化库仑摩擦圆锥, 开发了一些高效的力封闭判别算法 [2~4] 接触力优化算法[1,2]和抓取规划算法[6~8]. 然而, 这些算法对于软指不适用, 因为 当扭矩介入时线性化似无从下手. 我们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 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 观念从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 软指接触约束也可线性化, 而且仍是可见的. 于是,
式中, wij = Gi sij . 向量 wij 称为原始力旋量. 由(4)和(13)式最终得到 −wext = w = ∑∑ λij wij = W λ ,
i =1 j =1 6× ml 式中, W = , λ = w11 L w ij L w ml ∈ ¡ λ11 L λij T m l
图1
线性模型(a)和椭圆模型(b)的线性化
式中 , 如果 k = ± K , j = 1 ; 否则 j = 1,2, L , J ( J
3 ), k = −K , L, −1,0,1, L , K ( 对
′ 替换 µ si ). 增大 J 和 K 能提高线性化的质 于 Sli , K = 1 ; 对于 Sei , K > 1 并且用 µ si 量 , 但会增加计算量 . 为了简化 , 重新排列这些顶点并将 τ ijk 缩写成 τ ij . 那么用 于线性化 Vli 和 Vei 的棱边可写成
i =1 i =1 j =1 m m l
(17)
万方数据
294
中国科学 E 辑 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
第 35 卷
式中, || ||1 表示一范数. (17)式表明系数向量 ë 的一范数即为所有接触力法向分量的总和 σ . 因此这 问题就是寻找满足 (15)式且拥有最小一范数的λ . 此外 , 从 (16) 和 (17) 式可知 , Q 是在接触力法向分量总和为 1 的情况下手爪所能产生的合力旋量的集合. 3.2 基于线性化的解 (15)式可改为 −wext = σ ∑∑ 式中第 2 个等号给出了 x 的定义. (18)式指出点 x 位于(从力旋量空间的原点到点 −wext 的)射线 −wext 上, 并且 σ= wext x
(14)
(15)
ml L λml ∈¡ .
因此, 原始力旋量 wij 的凸包是一个六维多面体, 可写成
m l Q = w = ∑∑ α ij wij i =1 j =1
∑∑αij = 1, αij
i =1 j =1
m
l
0, i = 1,2, L , m, j = 1,2, L , l .
2 2 τ1 +τ 2
µi2பைடு நூலகம்
+
2 τ3 ′2 µ si
1 ,
(8)
式中, τ1 , τ 2 和 τ 3 为τ 的分量. Sli 和 Sei 表示按这两种模型当法向分量为 1 个单位 时在不打滑条件下所允许的切向力分量及扭矩的集合. Sli 是 ¡3 中的双锥体, 而 Sei 是 ¡3 中的椭球体, 如图 1 所示. 比较(5)和(7)式 (6)和(8)式得: 对于软指接触, f i ∈ Vli ( f i ∈ Vei )当且仅当 fô i = λ 1
为接触 i 的抓取矩阵, ri 为接触 i 在物体坐标系中的位置向量. 令 w 和 wext 分别表示手爪施加的合力旋量和外力旋量. 为了保持平衡, −wext = w = ∑ wi .
i =1 m
(4)
为避免在接触处分离和打滑 , fi 必须满足下式中的条件[9~14], 于是 f i 的集合为 ( ) 线性模型 Vli = fi ∈ ¡ 4 fin ( ) 椭圆模型 Vei = f i ∈ ¡ 4 f in 0,
1 1 m l
λij σ
i =1 j =1
wij = σ x ,
(18)
.
(19)
从(16)~(18)式可知 x ∈ Q , 故 x 是在接触力法向分量总和为 1 的情况下手爪产生 的沿射线 −wext 的合力旋量 . 根据(19)式, 当 x 是射线 −wext 和 Q 的边界 ∂Q 的交点 xe 时, σ 取得最小值, 因为此时 x 拥有最大一范数 . 另外 , 在点 xe 存在一个超平 面支撑 Q , xe 可以表为位于这个支撑超平面上的原始力旋量 wij 的凸组合 . 根据 (18)式, −wext 应限于这些原始力旋量的非负组合. 把 W 分为 W1 和 W2, 其中 W1 由这些原始力旋量组成, 而 W2 由其余的原始力旋量组成 . 相应地 , 把系数向量λ 分为λ 1 和λ 2. 由于(15)式, 取
T Q* = u ∈ ¡6 wij u
{
1, ∀w ∈ Q .
}
(21)
{
1, i = 1,2, L, m, j = 1,2, L, l ,
}
(22)
它也是一个六维多面体. 定义 Q* 的支撑函数 p 为一实数值函数: p ( z ) = sup z T u,
u∈Q*
(23)
SCIENCE IN CHINA Ser. E Engineering & Materials Science
+ λ 1 = −W1 wext ,
λ 2 = 0,
(20)
式中,
W1+
是 W1 的伪逆. 根据(20)式 , 因为 −wext 位于由 W1 的列向量和原点所构
成的凸锥内, 所以λ 1 的所有分量都是非负的. 下文将寻找一个在 xe 处支撑 Q 的超平面 , 这是求解的关键 . 为此, 我们先从 下面两个定义[15]推出一条新的凸分析定理. 定义 Q* 为 Q 的极集: Q* = u ∈ ¡6 wT u 由(16)式, (21)式可改写为
T
(1)
式中, fin 为接触力沿单位内法向量 n i 的分量 , fio 和 fit 为接触力沿单位切向量 oi 和 ti 的分量 , fis 为绕 ni 的扭矩 , 把 ni , oi 和 ti 都取在物体坐标系中 . 第 i 个指尖施 加的力旋量为 wi = Gi fi , 式中, ni Gi = ri × n i oi r i× o i ti r i × t i 0 6×4 ∈¡ n i (3) (2)
在 Vli 和 Vei 上位于 fin = 1 处的截面分别为 Sli = τ ∈ ¡ 3
2 2 τ1 +τ 2
µi2
+
τ3 µ si
1 ,
(7)
万方数据
292
中国科学 E 辑 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
第 35 卷
Sei = τ ∈ ¡ 3
(16)
进而推论: ( ) 一个外力旋量 wext 被平衡当且仅当 −wext 能表为原始力旋量 wij 的 非负组合 ; ( ) 一个抓取满足力封闭当且仅当力旋量空间的原点是 Q 的内点. 虽 然这两条原理已被公认[2~4,6~8], 然而它们只限于无摩擦和有摩擦点接触 . 现在我 们解除了这限制, 并且这里的原始力旋量也包含摩擦扭矩所产生的.
第 3 期
郑
宇等: 软指接触约束的线性化和它在多指手动态力分配中的应用
295
式中, z 是一个非零点. 由(23)式可直接得到 (I) 对于 u ∈ Q* , z T u
*
p( z ) .
(II) 存在 ub ∈ ∂Q , 使得 p( z) = z T ub . (III) 如果原点是 Q* 的内点 , 那么 p( z) > 0 . 由于抓取是力封闭的 , Q 和 Q* 都满足此条件. 另外, 由凸分析[15]知 (IV) Q** = Q , 其中 Q** = (Q* )* . 定理 1 以下命题成立: ( ( 证 ) p ( z )−1 z ∈ ∂Q .
293
第 i 个软指尖的接触力可表为 f i = ∑ λij sij , λij
j =1 l
0 , j = 1,2, L , l .
(11)
综合(1), (10)和(11)式得 fin = ∑ λij .
j =1 l
(12)
将(11)式代入(2)式得 wi = ∑ λij wij ,
j =1 l
(13)
290
中国科学 E 辑 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 2005, 35(3): 290~298
软指接触约束的线性化和它在多指手动态力 分配中的应用*
郑 宇 钱文瀚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上海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