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届第三单元第9课9.3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案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导入课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诗人臧克家为哪位词人写下的楹联吗?没错,是李清照。
在群芳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便是那最独特的一朵,她将少女情怀写作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也把相思之苦熬成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后,饱尝国破家亡之痛的她,面对着萧瑟秋意,又会写下怎样的绝唱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去体味那绵长无尽的愁思吧。
(板书)关于词人李清照,想必同学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她呢?好,请你来说,嗯,她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很好,请坐。
那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呢?好,请你来说哦,她早期生活优渥,但是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看来你课下预习的非常到位,老师给你点个赞,请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品味生命中的愁绪——《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流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哀婉低沉的音乐为学生学习本首词作创设情境。
一曲充满着浓浓愁绪的《声声慢》,把我们带入今天的课堂,也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的黄昏,菊花凋零,梧桐秋雨,一位心怀愁绪的女子举杯销愁黯然神伤,她,就是李清照,是三千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那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那,到底是怎样的愁绪使她消损殆尽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进李清照,走进她充满无限愁情的内心世界,品味易安生命中的浓重愁绪。
一个人的心情、心境,由他的经历、遭遇直接决定,李清照愁绪缘何浓重,我们试着在她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愁因学生活动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
需要突出南渡以后的遭历。
预设成果:1101-1126年(17-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此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1127年(42- 43岁):金兵入侵并灭北宋,京城沦陷;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45岁)年:丈夫赵明诚病逝,时值中年又成遗孀。
1130(46岁)年:为赵明诚辩通敌之冤,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67—72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辞世。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韵律、节奏。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领会诗人的情感。
3.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文的难点进行讲解,示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声声慢》,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领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示范:教师对诗文的难点进行讲解,示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5.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赏析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词韵律的把握、合作探讨的能力等。
3.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的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李清照的《声声慢》原文、注释、译文等。
2. 媒体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词朗诵视频等。
3. 教学器材: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安排: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完成诗文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讲解示范和实践练习。
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2)含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细雨:(1)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
(2)含义: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4.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营造凄婉愁苦哀怨的气氛,传递出孤寂愁苦绝望的心情。
为何生愁(幻灯片)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
淡酒:(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2)含义:是“愁”的象征
晚风:(1)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写出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
(2)含义: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1)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和对丈夫的悼念。
(2)含义:“雁”有离愁的象征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词律、词风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牌特点2.2 词句解析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和美感。
2.3 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词的意境,探讨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李清照的词被称为‘寻寻觅觅’?”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词歌,注意词牌特点和词句意义。
3.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
3.5 情感体验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词牌特点、词句意义和词的意境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正式出版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古词教材。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音乐、图片、文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5.3 教师参考书查阅相关的教师参考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词牌特点《声声慢》词句解析《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意境与情感分析6.2 教学难点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词人情感的深层解读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对词牌知识、词句解析和意境情感分析进行系统讲解。
7.2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词中的物象与情境,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词中意象与情感,并分析“窗”这一意象的作用及其蕴含的情感;难点: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引导学生理解李清照的“临窗情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听得人身临其境,想踏足江南美景,那同学们知道这首《声声慢》改编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以“窗”为媒介,轻启词人心。
通过播放《声声慢》音频,引入本节课课题——《声声慢》(寻寻觅觅)二、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是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
(三)初读课文听音频范读,再抽读。
注意读出李清照晚年那种凄愁之感。
(四)注释译文翻译过程中点明手法,初步赏析情感。
三、深入研读(一)任务一:情境创设,文笔挑战请同学们接下一句:我透过窗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起来,同学们都文采斐然。
那老师想问大家,词人李清照,透过窗户看到了什么呢?(二)任务二:临窗何所见,悲景显悲情窗的词典释义是: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窗”是否仅是指“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李清照透过窗子见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李清照临窗所见,提炼相关意象,并完善表格,进而思考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分析并品味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及情感表达。
3.探讨词中意象、意境及其所传达的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李清照的情感。
2.难点:分析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清照的诗词风格。
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词的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
2.引导学生探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失落、孤独、无奈等。
四、课后作业1.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李清照诗词风格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词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如拟人、对偶等。
2.引导学生探讨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2.收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意境。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其艺术魅力。
2.分析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词中意境的理解,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等。
高中 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声声慢》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声声慢》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宋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元曲中的部分优秀作品、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是(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2)让学生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说学情: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古典诗歌单元的学习,已经学习了一些的古诗词篇目,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阅读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所以课堂教学重点从读懂诗歌内容出发,结合诵读,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情感,关注社会人生。
基于以上的考虑,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品读诗词的方法,通过意象来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合作讨论法把握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进而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
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
(二)赏意象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幻灯片9)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渲染愁情(幻灯片10)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幻灯片15)
酒:愁文化风:渲染愁情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梧桐:牵愁惹恨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幻灯片16)
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幻灯片17)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