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声声慢 寻寻觅觅》鉴赏

《声声慢 寻寻觅觅》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为唐代诗人李清照。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词中以声音传情达意,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以及对爱人的等待之苦。

接下来,将对这首词进行详细的鉴赏。

词以“声声慢”作为开头,就像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期盼。

这三个字从音律上构成了一个高低起伏的曲调,使整首词在音乐上更加和谐舒缓。

同时,这三个字层层递进,由“声”到“声声”,再到“声声慢”,给人以渐渐深入感受的空间,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缓慢、悠长的心境。

第一段中,诗人描绘了词的背景环境,夜深人静,惟有萤火虫的闪烁点亮了寂静的夜晚。

这种景色营造了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寻觅之情。

第二段开始,词的情感重心逐渐凸现。

诗人会以怜香惜玉来形容自己对爱人的珍爱之情。

在古代文人的观念中,结果人倦的香泽代表了女性的感性和柔弱,而冷清孤寂的宫廷则容易引起诗人心中的愧疚和惋惜。

这种对比使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而“寻寻觅觅”一词的反复出现,更是表达了诗人不断寻找、期盼和等待的心情,强化了整首词的主旨。

接下来,词进入了最为抒情的高潮部分。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种种情景,来映衬出自己心中的思绪万千。

例如“柳庭风静,梨花院落”,这样的文字描述使读者直接感受到了春天的静谧与美好。

然而,诗人内心的痛苦却无法与这一美景相比。

词中的“闲庭信步”和“踌躇满志”,则表达了诗人想象中与爱人相聚的情景。

这种巧妙的对比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鲜明,情感也更加真挚动人。

最后,词以“感君一回顾,使我思无穷”结尾。

这样的结尾给人一种悬念感,注定了词中情感之纠结的无解性。

诗人在等待中苦苦思念,但却无法得到爱人的回应。

这种无穷的思念,无穷的等待,在读者心中不禁引发共鸣。

总的来说,《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以其精练的文字和鲜明的意境,给人一种追寻与期待之情。

通过反复描绘孤寂、寻觅和思念之情,词中融合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使读者更容易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与词人产生共鸣。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

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摘要:一、陆游简介二、声声慢诗歌背景三、十首最有名诗歌概述四、诗歌主题与风格分析五、总结陆游的诗歌成就正文:【提纲】陆游最有名的十首诗声声慢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声声慢》是他最有名的词牌之一,共有十首,流传千古。

【提纲】声声慢诗歌背景《声声慢》词牌起源于唐代,原为宫调曲,后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抒发感情的词体。

陆游所创作的《声声慢》十首诗,以其优美的词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宋词的瑰宝。

【提纲】十首最有名诗歌概述1.《声声慢·寻寻觅觅》2.《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3.《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4.《声声慢·北风卷地白草折》5.《声声慢·寒蝉凄切》6.《声声慢·新丰美酒斗十千》7.《声声慢·念天地之悠悠》8.《声声慢·黄昏独自愁》9.《声声慢·梦啼妆泪红阑干》10.《声声慢·想当年金戈铁马》【提纲】诗歌主题与风格分析陆游的《声声慢》十首诗,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在风格上,陆游以豪放、婉约、激越、深沉等手法,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提纲】总结陆游的诗歌成就陆游的《声声慢》十首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高度的评价。

《声声慢·寻寻觅觅》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二首》教案:剖析词人的人生观与人情世故

《声声慢·寻寻觅觅》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二首》教案:剖析词人的人生观与人情世故

学生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首同名的古诗《声声慢·寻寻觅觅》,一首是清代纳兰性德所作,另一首则是近代大文豪辛弃疾所作。

它们同样以寻找为主题,从两者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来看,却存在不小的差异。

如何分析这两首古诗,并获得对作者的人生观和人情世故的深入理解,是我们的课题。

上课前我在网上收集了一些来自学生的疑问,有一些问题是在学习这两首古诗时大家经常遇到的,我想先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两首古诗的创作年代这两首古诗创作的年代相差近两百年。

辛弃疾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二首》写于南宋时期,而纳兰性德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作于清代。

虽然两位作者时代不同,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却相当的接近,都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怀旧和不舍。

二、两首古诗的形式和内容的异同1、形式方面的不同两首古诗的选用的词的数量和语言风格彼此各异。

辛弃疾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二首》动用了36个字、6个比喻修辞手法,形式较为规整,朗朗上口,写戏曲、小说、琴、画等方面的人物,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而纳兰性德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则选用了20个字,更为简洁,语言风格则更为端庄,写的是作者在旅游中所看到的美景和自己感慨万千,表达了以人为本、以物为载的诗歌思考价值体系,根据不同场景,作者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所承载的情感。

2、内容方面的不同辛弃疾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自己对失落时光的怀疑和追缅;而纳兰性德的“沉霄春哺,翠涧松筠,横波鲸卷,浩渺群空”,则描绘了名山大川和河山风光,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感慨和思考。

两首古诗虽然主题不同,却都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外部环境的观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三、辛弃疾的人生观和人情世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化人、政治家、军事家,他主张“警天下之民,惕人心之变”,倡导儒学复兴。

他的人生观是“浩然之气,千古一辞”,即为维护正义而奋斗,注重个人品质的修养和寻求社会进步的切实措施,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和民众的人生价值。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及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找觅》原文及赏析《声声慢·寻寻找觅》,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际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深厚的时代颜色。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声声慢寻寻找觅原文及赏析,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声声慢·寻寻找觅》宋朝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古诗今译】一个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可是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久都寻不见、觅不回了;呈现在眼前的和滞留于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这怎能不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令人难以忍受。

特殊是秋天这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将息了。

饮入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着天空,一行行雁字拂过,回想起过去寄给丈夫的诗书中,曾设想鸿雁传书,互通音信,如今那些雁儿自是旧时相识,可丈夫已故,书信无人可寄,更感到难过不已。

地上处处都是零落的黄花,如今有谁能与我一同采摘?成天守着窗子边,孤孤独单的,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黄昏时候,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赏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闲适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 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傍晚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种愁字了得!
注释
❖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旳一切都找回来,体现非常空虚怅惘、 迷茫失落旳心态。
❖ 作用:七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 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贯穿,如 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旳 基调,顿挫凄绝,可谓“无一愁字,却字字 含愁,声声是愁。” 委婉细致地体现了抒情 主人公遭受深创巨痛后旳愁苦之情。
写景赏析
❖ 选经典秋景暗用“对比”,化故值金兵入侵,北宋灭 亡,丈夫逝世,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 亡旳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 温州、金华一带,一直无安身之所,过着动 荡无定,孤苦伶仃旳寡居生活。一连串旳打 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旳苦痛,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 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
李清照 南宋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 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 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被称 为“宋代最伟大旳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最伟大旳一位女词人”,有“千 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早期生活优裕,与 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旳搜集整顿。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 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 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 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 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 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 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 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译文及注释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译文及注释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对照翻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注释:选自《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

声声慢,词牌名。

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

〔将息〕养息,休息。

〔黄花〕菊花。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憔悴,凋零枯萎。

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

〔怎一个愁字了得〕意思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声声慢·寻寻找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际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深厚的时代颜色。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课文原文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见,冷冷清清好凄凉,悲凄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疗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难过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悲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间,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育喜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仆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公平,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伤。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赏析篇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创作背景导语:对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家来多方面了解了解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相关知识,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

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
能够说尽!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