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题
高考语文第8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题1

高考语文第8课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专题12020.03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2,简述最近给你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并选择角度立意为文。
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3,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尘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诗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愁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3、《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

《声声慢》学案【作者简介】李清照(约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在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题目解读】声声慢:词牌名。
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相关知识】李清照的婚姻(一)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在一次元宵灯会上相遇的。
俩人婚后一起赌书泼茶,一起校勘书籍。
赵家金石收藏颇丰,李清照便和赵明诚一起研究金石。
她散尽家财,简餐茹素,全力收集书画碑文,以至“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并创作流传千古的《金石录》。
及至赵明诚入朝当官,她盼郎归家,还曾写下一首《醉花阴》寄给外地的丈夫。
赵明诚看到李清照写出这样的词,居然三日不出家门,作词五十阕,随后将《醉花阴》夹在其中,请友人陆德夫欣赏,陆德夫细细品味后,认为“只三句绝佳”,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理解性默写60题

理解性默写
22、古人有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也有诗,自
古逢秋悲寂寥,这儿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
”。
2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 ”开头三
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2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是写诗人的心理
感受沉痛、凄厉。由冷清的环境又过渡到凄惨的心灵。
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悲凉心态的诗句:
,
,
。
2、《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
句:
,
。
3、《声声慢》通过写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
了,来衬托词人晚年凄苦的诗句:
,
、
!
4、《声声慢》词中,写过雁象征离愁的句子是
“
,
,
”。
5、《声声慢》词中,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
8、《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词人是位感情 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 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9、《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一句写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10、 《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三句主要写声, 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理解性默写
3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
。
《声声慢》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诗句:
,
,
。
33、李清照的《声声慢》十四个叠字层层铺叙,分三个层次,由外而内,
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声声慢》(解析版)

《声声慢》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3、课下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4、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5、赏析: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4、《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声声慢》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答案】 B【解析】由“雁过、满地黄花堆积”可知,是深秋。
故选 B 。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 / 还寒 / 时候,最难 / 将息B.满地 / 黄花 / 堆积,憔悴 / 损C.守着 / 窗儿,独自 / 怎生 / 得黑D.这次 / 第,怎一个 / 愁字 / 了得【答案】 D【解析】应为:这 / 次第,怎一个 / 愁字 / 了得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选 D 。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答案】 D【解析】次第:光景,情形。
故选 D 。
4.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答案】 B【解析】A 作者柳永; C 作者温庭筠; D 作者辛弃疾。
故选 B 。
5.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答案】 A【解析】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
故选 A 。
【抒情词,就它的内容来说就是抒情诗,是诗的一种;词人也就是诗人。
但就体制说,词比诗要复杂;清旷词是一种文学风格,以苏轼的词作为代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答案】 C【解析】C项,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作品也被称为易安体。
【A项,“稼轩体”指的是辛弃疾的词。
“稼轩体”是辛弃疾词的一种风格,以其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为特点,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B项,“半山体”指的是王安石的词。
“半山体”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词风,他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D项,“漱玉体”不存在,李清照的作品总集为《漱玉词》。
30《声声慢·寻寻觅觅》-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0 《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寻寻觅(mì)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戚。
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声声慢(寻寻觅觅)》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声声慢》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下列对联全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项是()①千秋绝唱销魂句,一卷高歌漱玉词②东南形胜填词去,岸柳月残煮酒来③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恋花④闺中苏辛传孤本,词里红瘦咏海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与“听雨”相关的诗句。
要求:①内容合情合理;②语意连贯,语言准确、生动。
听雨是谁谁在叨叨不休是躺在床上的姥姥还是倚着门框的母亲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
扇子最初的用途不是扇风,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
到了西汉,扇子用以扇风消暑在民间渐成风尚。
伴随着扇子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扇子文化也逐渐形成,()。
杜牧有诗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而在扇面上作画在宋代盛况空前。
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就有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题材以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为主。
在我国戏曲史上,有许多以扇子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
如今,扇子还是戏曲、舞蹈等演出的道具。
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扇子的制作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民间有竹扇、蒲扇、草扇、葵扇等。
其中江苏苏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绫绢扇、广东新会火画扇、四川自贡竹丝扇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由于扇子受到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的缘故,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俯拾即是的扇谜。
“合起像把尺,展开如半月”“有风我不动,一动我有风”……这些谜语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小小一把扇,蕴藏着古老而深邃的东方文化神韵。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中最有特色的当为唐宋时期的“扇诗”和“扇画”B.其中唐宋时期的“扇画”和“扇诗”最有特色C.“扇诗”和“扇画”是唐宋时期最有特色的D.“扇画”和“扇诗”的特色在唐宋时期最有代表性(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扇子被不同身份与爱好的朋友选用的缘故,从古到今,民间便产生了不少俯拾即是的扇谜。
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拼音及翻译整理培训资料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shēnɡ声shēnɡ声màn慢·xún寻xún寻mì觅m ì觅lǐ李qīnɡ 清zhào照x ún寻 x ún 寻 m ì 觅 m ì 觅 , l ěn ɡ 冷 l ěn ɡ 冷 q īn ɡ 清 q īn ɡ 清 , q ī凄 q ī凄 c ǎn 惨 c ǎn 惨 q ī 戚 q ī 戚 。
z h à乍 n u ǎn 暖 h u án 还h án 寒s h í 时h óu侯, z u ì 最 n án 难 j i ān ɡ 将 x ī息 。
s ān三b ēi 杯 l i ǎn ɡ 两 z h ǎn 盏d àn 淡 j i ǔ酒 , z ěn 怎d í敌t ā他、w ǎn 晚 l ái 来 f ēn ɡ 风j í 急 。
y àn 雁ɡu ò 过y ě也 ,z h èn g 正 s h ān ɡ 伤 x īn心,q u è 却 s h ì是 j i ù旧 s h í 时x i ān ɡ 相s h í识 。
m ǎn满 d ì 地 h u án ɡ 黄 h u ā 花 d u ī堆 j ī积,q i áo 憔 c u ì 悴s ǔn损、r ú如 j īn 今 y ǒu 有s h u í 谁 k ān 堪z h āi 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寻寻觅觅题《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如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题。
希望大家喜欢。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小题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组叠词抒发了女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用叠词开头有什么好处小题2:结合词中的意象,谈谈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题3:请谈谈你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小题1:这七组叠词,逐层深入地把女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这七组叠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寻找失去的东西,表现作者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
第二层(冷冷清清),写寻找的结果,通过环境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
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内心的忧愁苦闷。
三层之间,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写出了特定情景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2:情景交融是本词在写作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
为了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愁,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情感的衬托,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小题3:“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黄花”既是眼前景物,又是词人自喻,词人由“满地堆积” 的“憔悴损”的菊花无人怜惜,联想到自己的无人同情、无人安慰、无人关怀的悲惨命运。
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题二:一、基础题(共16分,第1—4题每小题各3分)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下列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课内阅读(共14分)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第6—9题(共16分)6.开头三句字是怎有层次地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感受的(4分)7.“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2分)8.“满地黄花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的感情(4分)9.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断,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
(6分)三、课外拓展(28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7分)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4分)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1分)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
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
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
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
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有删改)12.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13.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14.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分)15.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
(6分)四、作文(40分)16.请以“清照,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800。
《雨霖铃》参考答案:1. d(“枨”读chéng) (经年:年复一年)6.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7.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8. 第一问:《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心赏”的极度孤独、聊。
(2分)第二问: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
(2分)第三问:整首词的意境是绵悱恻,凄凉哀婉。
(2分)9. 一个“念”字,引出别后情景。
“去去”写别后更行更远,直到楚天尽头。
作者借“杨柳岸晓风残月”衬自己别后的天涯孤旅,情景相生,倍觉伤情。
再设想一别多年,形单影只,即便良辰巧遇,美景在前,也心领略,欲语人,将哀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10. 此句将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一样凸现了出来。
主人公独自一人久久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
“风细细”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整个画面立刻活跃起来。
而且能引发读者探究和想象:他“伫立”危楼做什么呢11.第一问:侧面烘托的手法。
(1分)第二问: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强装笑颜,饮而无味,从而烘托、突出了春愁之重。
(3分)12.依次为:李煜柳永陆游辛弃疾苏轼13.不是。
(1分)布局由婉约凄婉逐渐到豪迈奔放(2分)14. 15.共同点:一样的惊才绝艳、一样的抑郁忧思。
(2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两首词风格迥异,前者奔放豪迈大气,后者婉约细腻柔情。
(2分)作者将其殿后,实则将苏轼视为宋词由婉约到豪放过渡的集大成者。
(2分)15.①“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
”作为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他却创作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凄美词作,人因词名,李煜所以得以永恒。
②柳永乃是他生活的时代中最有才情、最为洒脱、最为人称道的词人,他的才情、多情、风雅对士大夫集团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成为士大夫竞相效仿的对象。
(应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形) (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5.李清照(由“大明湖”“趵突泉”可知写的是李清照的故居在济南,“潄玉词”“金石录”写李清照的作品。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从字面上看,是写词人外在的追寻情状和环境的空寂寥落,实则写出了词人内心为战乱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援的失落感和为丈夫去世,形单影只的孤单凄苦情状。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写。
开头七组字,由外到内,极富层次地写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7.国家亡和丈夫之死。
8.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
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