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古代音乐的历史文化特征
浅谈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

浅谈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东北扬琴学派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支典型代表,它起源于东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技巧。
在扬琴演奏中,东北扬琴学派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富有力量感的演奏方式而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东北扬琴学派的起源和发展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扬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东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在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是满族的活动中心,满族的音乐文化对扬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的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也逐渐融入到了东北扬琴演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
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主要受到当地的生活风情、民族乐曲和戏曲音乐的影响,以及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民俗文化的熏陶。
东北地区的多山丘陵和广袤的辽阔大地,赋予了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以宏大和深沉的气质,其音乐创作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往往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
二、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特点1. 情感表达丰富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以其情感表达丰富而著称。
由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在音乐创作中,扬琴演奏家们经常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色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使得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
2. 音乐风格多样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在风格上非常多样,既有激昂豪放的曲调,也有细腻柔和的旋律。
在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中,常常能够听到悠扬的山歌旋律、有力的军民调和深情的戏曲唱腔,这些音乐风格的相互融合使得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具有了宏大而富有动感的特点。
3. 表演技巧精湛东北扬琴学派的音乐创作还以其表演技巧精湛而备受称赞。
扬琴演奏家们在演奏时往往会通过手指的轻捻和琴弦的扬动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色和表情,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浅谈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风格

浅谈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风格东北扬琴学派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琴曲演奏风格,源自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演奏风格。
东北扬琴学派发展于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受到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就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风格进行探讨,分析其音乐特色和表演风貌。
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节奏鲜明,浑厚有力。
东北扬琴习称“悠扬琴”,其演奏风格韵味独特,表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音乐气质。
弹奏时音符的跳跃性强,音响纯净,给人以鲜明明快的感觉。
整个演奏过程节奏感强烈,旋律富有动感,听起来让人精神愉悦,情绪高涨。
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注重节奏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使得曲目的表现更加生动有力。
二、擅长表现大气磅礴的场面。
东北地区的广袤辽阔和山川草原的壮丽景色给了东北扬琴学派独特的音乐素材。
其曲目常常以北国风情为题材,表现大气磅礴的场面。
在演奏中,琴音婉转悠扬,如行云流水,如山高水长,给人以空阔广袤之感。
演奏者在演奏中,用音乐语言诉说着大地的苍茫,将东北的自然风光通过琴音传递出来,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注重表现情感体验。
东北扬琴学派的曲目大部分取材自东北地区的民俗民间,曲调朴实真挚,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体验。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注重表达曲目的情感内涵,弹奏时浑然天成,情感丰富。
有的曲目表现忧郁孤寂的情感,有的曲目表现豪放奔放的情感,有的曲目表现出虔诚善良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
东北扬琴学派的曲目多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用音乐来诉说着东北人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将东北人的率直豪放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技术要求高,造诣深厚。
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包括指法、音韵、改调、滑音等方面的技术。
演奏者需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深厚的音乐功底,方能驾驭琴曲的演奏。
演奏者需对琴曲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方能在演奏中表现出曲目的音乐美感。
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则需要反复练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演奏中达到真正的境界。
最新-浅析古代东北民族音乐 精品

浅析古代东北民族音乐一、高句丽乐高句丽是岁貊族的一支。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立国,于公元668年被唐帝国攻灭,历经705年,28世。
高句丽政权存在期间,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文化空前大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潮流推动下,高句丽也取得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容。
高句丽全盛时期,占据了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域。
由于始终同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所以创造出灿烂的高句丽文化,对后世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高句丽其民喜歌舞,歌舞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是历代史书常见的记载。
他们每年十月祭天,祭祀时昼夜饮酒歌舞,称之为舞天。
高句丽的丧葬也离不开歌舞,即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
3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颇为讲究且场面壮观。
从史书的记载和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舞乐来看,高句丽的宫廷音乐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中原宫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而形成的。
早在汉武帝时,高句丽是汉朝的一个县,为了让高句丽更好的臣服于汉朝,故投其所好赐鼓吹伎人。
后高句丽建立政权,不断与中原乃至西域进行文化交流,使其宫廷音乐得到完善。
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集歌、舞、乐于一堂。
乐舞中以舞蹈为主体,分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表演的同时有男女歌伎伴唱和伴奏的乐队。
伴奏的乐器有琴、筝、阮咸、腰鼓、排箫、笛、竽、胡角、长角、箫等。
高句丽人平时就擅装扮,演员就更加讲究化妆、服饰。
身着彩色绸缎,饰以鸟羽、飘带的演员,浓妆艳抹,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的景象。
由此可以想象,高句丽的宫廷音乐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高句丽的宫廷音乐除了较大的歌舞形式外,还有琴与舞蹈乐器合奏,琴独奏等形式。
从高句丽宫廷音乐的演出组合形式和乐器的使用来看,中原的乐器、乐曲已广泛传入东北,成为高句丽宫廷中主要的音乐表演形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高句丽人已能自如的运用中原的乐器与乐曲了。
二、扶余国乐扶余国……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明曰迎鼓。
……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满族音乐作品和传统音乐艺术家。
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感情与历史记忆,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从满族音乐的历史渊源、传统乐器、音乐形式、银杏宫、满族音乐的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一、历史渊源满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清朝皇室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重视,满族的音乐才艺被封建统治阶级发扬光大。
满族音乐用以表达满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了浓厚的满族传统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满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大文化符号。
二、传统乐器在满族音乐中,乐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为代表性的是二胡、板胡和马头琴等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在表达情感上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演奏技巧上也有其独特之处,成为了满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乐器历经岁月的变迁,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音乐形式满族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也有富含深情的歌曲。
在满族音乐中,歌曲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独唱和合唱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歌曲形式,如吐火罢子、吐绰子等。
这些形式都充分展现了满族人民的豪迈与奔放,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四、银杏宫银杏宫是满族音乐中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也是满族文化的一大重要传统。
银杏宫除了有生动的音乐表演外,还伴有唱词的朗诵和舞蹈的表演,是满族音乐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银杏宫的演出通常会将满族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展现,以此弘扬满族的音乐传统和文化底蕴。
五、发展现状如今的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依然保持着其传统风采,既有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也有现代化的音乐表现方式。
许多满族音乐家在传承满族音乐的也不断创新,将满族音乐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使之更加富有活力和时代感。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满族聚居区域之一,满族文化在这一地区有着深厚的底蕴。
而满族音乐作为满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情绪,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探讨,探寻其历史渊源、特色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满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满清时期,其形成和发展与满族的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满族人民在农耕、牧业和狩猎等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以歌曲、舞蹈和器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文化。
在满清时期,满族音乐文化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高度重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传统。
满族音乐在宗教仪式、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满族社会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色表现形式1. 歌曲满族音乐中的歌曲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山歌、慢歌、快板等。
山歌是满族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它通常以自然景物、劳动生活和民族风情为题材,表达了满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慢歌则多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情绪,其旋律婉转动听,歌词含蓄细腻,常常被用于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
快板则是满族音乐中的一种活泼欢快的歌曲形式,常常伴随着舞蹈和器乐表演,是满族节庆活动中的常见节目。
2. 舞蹈满族音乐中的舞蹈形式同样多种多样,包括“满族舞”、“锡伯舞”、“女舞”等。
“满族舞”是满族音乐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其舞蹈动作优美大方,多以鹤、狮子、龙等动物形象为表现对象,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而“锡伯舞”则是满族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舞姿矫健刚劲,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魅力。
而“女舞”则是满族音乐中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其舞姿柔美细腻,色彩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器乐满族音乐中的器乐形式也是十分丰富多样,包括“二胡”、“马头琴”、“锡伯琴”等。
“二胡”是满族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器乐,其琴音深沉悠远,能够表达出满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家国的深情眷恋。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指由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发展并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
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和发展有着一些共同点。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特色的影响,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各异。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嘶吼声和呼叫声为特色,表现出民族独特的豪放和开放的气质;达斡尔族的音乐则以高亢激越的曲调和节奏为特点,富有民族性的律动感和舞蹈性。
这些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东北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承和独特审美情趣。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音乐资源。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和传承。
多年来,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
他们通过口传、歌唱和乐器演奏等方式,传承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
这些音乐传统包括歌曲、舞蹈、器乐等形式,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源为东北地区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东北地区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中。
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家和艺术家开始将传统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这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摘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特征和独特风格。
本文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融合性、传承方式、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未来发展方面,应加强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和推广,以促进这一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将为中国音乐传统的丰富多彩注入新的活力,并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展现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特征、融合性、传承方式、发展现状、挑战、未来发展、保护、传承、创新、传播。
1. 引言1.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当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
这种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传统的歌曲、舞蹈和乐器演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展示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传达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它不仅在音乐艺术上具有独特性,而且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传统特色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和传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文化传统的保存和传承上,还在于其对当地文化多元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1.2 研究背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消失和淡化的风险,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

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探讨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中满族是人口比较集中的民族之一。
满族音乐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探讨东北地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满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清代。
清代时期,满族自主文化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其音乐文化也随之得到了扩展和提升。
在这个时期,满族音乐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音乐形式,如娃娃调、大娃娃调、解放调等。
到了20世纪,满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满族歌谣、歌曲创作开始蓬勃发展,民间音乐成为了满族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在东北三省,满族音乐文化得到了特别的保护和扶持,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丰富多彩满族音乐文化形式多样,既有以歌曲为主的歌舞形式,也有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表演。
满族音乐表演的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内容广泛,涵盖了民间传统故事、生活细节、某些历史事件等多种主题。
2. 独具特色满族音乐文化在其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满族民间音乐以“滑音”、“颤音”、“勾音”、“弹音”等技巧为主要特点,这些技巧不仅丰富了演奏的表现力,还使得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
另外,不同地区的满族音乐表演还带有地域特色。
例如,在吉林地区,满族音乐表演中常常使用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表现出东北满洲风味。
3. 传承弘扬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历史悠久,这使它成为了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满族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许多专门从事满族音乐研究的团体成立,他们通过收集、整理、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优秀作品,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具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亮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卑” , “ 鲜卑 , 东胡 别种 ” 。鲜卑一系居住在东北西部地 区 , 靠近蒙
古草原及山林地带 , 多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鲜卑是一个
复杂 的民族 共 同体 , 其 内部含有 多个 氏族 、 部落 , 各部落之 间渴 望壮大 、 发展, 战争便不可避免。 战争需要军队 , 同时也促进 了民 族迁移与文化交流。曹魏时期 , 鲜卑 由塞外 向中原迁徙 , 并开启
音乐 文化 , 有 学者称其 近似朝鲜音乐 。当渤海 国建立后 , 渤海乐 成为袜羯族最重要 的音乐文化 。渤海 国是在唐朝 的扶持下发展 起来 的, 因此其文化深受 唐朝 的影 响 , 无论是 机构设置 , 还是思 想规 范都效仿唐朝建制 。“ 从 1 9 8 0年出土的渤海贞孝公主墓 的 墓 内壁画 中可 以看 出, 乐 伎所持乐器——琵 琶 、 箜篌 、 拍板等都
鲜卑与东胡 、 乌桓 、 山戎之 间的关系 , 多数学 者认为其 为一 系 。有史料 中记载“ 东胡 , 乌桓之先 , 后为鲜卑 ” , “ 山戎 , 盖 今鲜
炙手可热 的研究课 题的便是 肃慎 、 渤海 、 女真、 满 洲一系 。事实
上, 其 同属于一脉 。 有史料记载 , 远古 时期 , 在今长 白山以北便有 肃慎古 国 ; 公 元 2世 纪至两晋 时期 , 肃慎人 又称为挹娄 ; 公元 5 世纪 , 肃慎 同时被称为勿吉 ; 公元 6世纪后 , 勿吉被称为棘鞠 , 其
中 圈分 类 号 : J 6 0 7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l 1 8 - 0 0 5 3 - 0 1
一
、
东胡、 乌桓 脉
东北古代 的三个文化 区域 中,最具影 响力且 流传 至今仍 为
对局部 范围的“ 多元” 性。 从历史传承及政治经济发展程度 来看, 大致可分为三 个文化 区域 , 即靠近 内蒙古及兴安岭一代
的 东胡、 鲜卑 系民族 ; 毗邻朝鲜 、 日本位于浑江和鸭绿 江流域 的扶余 、 高句丽 系; 以及 在 多个朝代都有 着深远影 响, 并不
断 完 善 壮 大 的 肃慎 、 渤海、 满族 一 脉 。 关键词 : 东北 ; 古代 音 乐 ; 文 化 特征
了与 中原汉族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之 间的往来 。鲜卑人最初信崇 巫术 , 这与众多远古 时期 的氏族人群一样 , 为求上苍庇佑其正常
中向南迁移至粟末江流域 的粟末棘褐 实力最为强大 ,公 元 6 9 8 年 ,粟末棘 韬酋长与儿子 大祚荣 占领高 句丽部分 国土 ,建 立震 国, 并在唐朝 的影响下改名为渤海国。 与其共 同发展的另一只棘 褐, 是留在北方 的黑水棘韬 , 公元 9 世 纪改称 女真。渤海 国被辽
丽” ; 《 汉书》 记载, 高句丽初期 是由溅貊人 和扶余人组成 的。 “ 《 三 国志》 记载 , 扶余 和减貊属 同一族 , 语 言近似” 。由此推 断 , 扶余 、
减貊 、 高句丽应属一脉 。 高句丽建立初期 , 在政权领 土等 问题上 , 与汉魏 发生 过合作与 战争 。 其地理位置靠 近朝鲜半 岛 , 在发展壮 大中逐 渐控 制了新罗 与百济 ,进入 了以高句丽为 首的朝鲜 半岛 三 国时代。 随后 , 在与隋唐 的不断战和中 , 繁荣 、 纷争、 灭亡。 公元 6 9 8年 ,粟末棘鞫酋长与他 的儿子大祚荣在 高句丽故地建 立起 震 国 并 收 复 了高 句 丽 的大 部 分 国 土 。 7 1 3 年 ,震 国改 名 为 渤 海
二、 高 句 丽
高 句丽一系位 于辽东以东 的浑江 、 鸭绿 江一带 , 南与 朝鲜 、
一统天下 , 开启了辉煌的大清王朝。 溅貊 , 东与勿吉 , 北与扶余相接 。 “ 据《 三 国史记》 和《 三国遗事》 入关 , 肃慎发展到棘鞫建立渤海国后 ,其 音乐艺术文化形式因政 记载 : 公元前 3 7 年, 扶余 王子逃离扶余 国到卒本 扶余 , 建立 高句
多数渤海人融入女真族 。1 1 1 5年 , 女真人领袖完颜阿骨 的生产生活 。后 因迁徙 , 靠近 中原及西部地 区 , 受 中原及西部地 灭亡后 , 攻下辽 国首都上京 , 接着攻入宋朝 , 并建 域文化 影响 , 逐渐开始信奉 佛教 , 并修 筑石窟 、 佛像等形 式来表 打统一 了女 真各部落 , 达其宗教信仰 。 立 国号为金 的政权 。1 2 3 4年 , 金朝 被蒙古摧毁 , 迁 徙到华北 、 中 原、 辽东一带 的女真族也被迫 同化 。1 7世纪初 , 留在东北故地的 建州女真逐渐强大 , 建立后金政权 , 1 6 3 6年改 国号为 清 , 1 6 4 4年
是唐代燕乐 的典型乐器 ” 尽 管如此 , 渤海乐并没有遗失本族音乐 特色 , 日本曾将渤海乐 与其宫廷雅乐 、 唐乐 、 吴乐 、 三韩乐齐 列 。 渤海国灭亡 , 融进 了渤海人 的女真族不 断发展 壮大 , 最终一统天 下建立以满族文化为 中心 的大清王朝 。满族音乐除具备上述音
2 0 1 5 一 O 5
文 艺生 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历 史
回 廊
浅谈 东北古代 音乐 的历史文化特 征
王 宏 宇
( 哈 尔滨师范大学 音 乐学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l s o o o o )
摘 要: 古代 的东北曾是 多民族 聚居 之地 , 各 具特 色的民族风俗及生活 习惯在 自然地理环境等 因素 的制 约下形成 了相
治经济 的稳定 , 也得 到了发展并逐渐走 向繁荣 。 居住在东: I L : I I  ̄ 部 的黑水棘羯因其对萨满的宗教信仰 , 而发展 了萨满音乐 , 萨满宗
教仪式 中使用的法器和舞具也随之成为萨满乐器 , 如萨满鼓 、 腰 铃、 铜镜等。粟末棘辐侵 占高句 丽部分领土后 , 吸收 了高句丽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