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海能源土的温度-水压-力学二维微观胶结模型
天然气水合物三轴压缩试验研究进展

天然气水合物既有土的重要特性, 又有别于土, 正确认识这种差异, 可借用土力学的手段对天然气 水合物机械特性的进行研究。如有效应力原理、固 结理论以及相应的一些实验方法。三轴仪是研究土 样机械特性较为理想的设备, 虽其实测值比平面应 变仪和真三 轴仪偏 低, 对 于工 程应 用是 偏于安 全 的 [ 5] , 且因其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相对简单而得到 广泛应用。但由于天然气水 合物易受其生 成条件 ( 低温、高压 ) 及稳定性的影响, 必 须对三轴仪做一 些必要的改进, 以适合实 验的需要 ( 以下简称低温 三轴仪 ) 。由于天 然气水 合物对 温度的 强烈 敏感 性, 低温三轴仪不仅要满足水合物的力学试验要求, 同时还要具备高精度的温度恒定维持系统。一般来 说低温三轴仪由加载系统、围压系统与恒温系统三 部分组成。目前, 加载系统和围压系统的设计方法 已相当成熟, 关键技术是在恒温系统的设计方面, 主 要表现在如何实现加载系 统与恒温系统的 有机结 合、如何提高恒温系统的控温精确性、如何降低设计 成本、如何提高试验精度等几个方面。依据目前常 规土工三轴试验设备的应用现状, 许多学者认为仅 对土工常规三轴试验机进行适当改造使其与恒温系 统有机结合即可 [ 6]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2008ZX 5026- 004 ) 、国家 863 计划重大项目 ( 2006A A 09209) 及国家 973 计划项目 ( 2009CB219507)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李洋辉, 男, 1985年出生, 浙江台州人, 大连理工大学在读硕士; 现主要从事能源技 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环境技术、CO 2 减排 及其资源化等研究。地址: ( 116024 )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电话: ( 0411 ) 84708464。 E - m ai:l hercu les 1914@ 126 com
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7-8

13/93
在潮坪地带由于间歇性的潮汐泛 滥及陆上暴露干涸,形成白云岩以 及鸟眼、干裂、纹层、膏盐晶体假 象等沉积构造。
在热带多雨区,潮间坪沉积物里 出现淡水沉积透镜体,造成富含半 咸水植物的沼泽,或出现微喀斯特 地貌,沉淀结壳状淡水方解石等。
水深5米.
14/93
水深2米.
15/93
多毛纲.
16/93
沉积 构造
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
水平层理、鸟眼、藻叠层 石、交错层理
水平层理、泥裂、藻叠层, 发育有同生及成岩期的变形 构造,如结核、肠状构造
标志
白云岩化,7和8可以是平面 可暴露于水面上,氧化和 干旱地区的潮上盐沼地或萨
关系,也可以是演化关系 还原均可,白云岩化
布哈沉积是典型特征
Wilson模式 9个相带 微相类型
23/93
实际用的是平均潮线和浪基面以下为潮下带的概念
Z带:潮上低能带,波浪作用小。灰泥为主, 干旱气候形成白云 岩和蒸发岩。岩石有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白云岩。常见干 裂、鸟眼构造、扁平砾石、潜穴、钻孔等沉积构造。生物丰度 和分异度低,仅见兰绿藻、介形虫、腹足类、双壳类等。 Y带:潮间带+潮下高能带,阳光、氧气、养料丰富,底栖生物 及藻类大量繁盛。形成生物礁。大量碳酸盐颗粒(鲕粒、生物 碎屑、内碎屑)。多为亮晶颗粒灰岩。交错层理发育。 X带: 潮下低能带(浅海)。以粉屑、灰泥沉积为主(粉屑灰岩、 灰泥岩)。较深水、静水、氧气不足,藻的生长受到限制。暗 色,水平层理。
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 30º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
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的离散元分析

水 利 与建筑 工程 学报
J u a o trR su c sa d A c i cu a o r l fWae e o r e n r ht t l n er
V0 . O No. 11 3
J n., u 201 2
2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 报
第 1 0卷
荷载 的变化 规 律 及 复 合 地 基 承 载 特 性 。周 健 等 8、
为 各桩 体 的编号 , 据对称 性 , 工号桩 体 中心线 右 根 取 侧 区域进 行分 析 , 径 0 1 桩 长 1r, 中心 间 桩 .6m, n 桩 距 为 3 桩径 即 0 4 倍 .8m。
离散元法分析素} 凝土桩复合地基 的承载机理 是可行的 。 昆
关键词 : 素混凝 土桩 ; 复合地基 ; 承载机理 ; 离散元法
中图 分 类 号 : U 7 T 4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7— 14 (O2 o—0 0一 o 62 14 2 1)3 01 7
Dic e e Elm e tM e h d Ana y e n Be rng M e h n s f Co p st s r t e n to l s s o a i c a im o m o ie G r u d e t d b a n n r t ls o n Tr a e y Pl i Co c e e Pie
d e s nl i rt Ee et e o ( E . h E S u ei eu sa o p e i a o — t r u s i ni a Ds e l n t d D M) T eD M’ m r a r l r cm a dwt t t f nsu e l , m o c e m M h n c l st e r h h i i s t
降压开采条件下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离散元模拟

降压开采条件下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离散元模拟
李伟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年(卷),期】2024(22)2
【摘要】降压开采会造成影响深海能源土宏观力学特性发生显著变化,而胶结型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深海能源土储层的主要类型,因此降压开采条件下胶结型深海
能源土力学特性研究对于提高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效率,预防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了胶结型深海能源土降压开采时的胶结和损伤影响,构建了三维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数值模型,并分析了围压、饱和度和损伤对于降压开采条件下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力学性能影响。
研究结论对于深海能源土储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李伟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升温降压联合分解离散元分析
2.柔性边界三轴压缩条件下胶结型水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的离散元模拟
3.不同温压环境下深海能源土力学特性离
散元分析4.不同胶结砂土力学特性及胶结破坏的离散元模拟5.三轴剪切条件下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应变局部化离散元模拟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1.压实作⽤压实作⽤或物理成岩作⽤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的作⽤下,发⽣⽔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的作⽤。
在沉积物内部可发⽣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
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较明显。
压实作⽤的表现形式:○1颗粒接触⽅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
○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产⽣微裂隙。
○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形成假杂基。
○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异常⾼压。
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压时,有利于压实作⽤。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种物理化学成岩作⽤。
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上覆层的压⼒或来⾃构造作⽤的侧向应⼒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将发⽣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
随着颗粒所受应⼒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英颗粒)。
3.⽩云岩化作⽤⽩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问题之⼀。
古代地层中所见的⽩云岩⼤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云⽯化作⽤所形成的。
⽩云⽯化作⽤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云岩化作⽤的机理来解释⽩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叠纪⽩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形成交代⽩云岩的假说。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毕业论文选题】精选采矿工程专业论文题目

精选采矿工程专业论文题目采矿工程专业承担推进采矿技术的发展,使采矿工程符合安全、经济、高效的高质量水平的理论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有关采矿工程的论文题目。
1、稀土采矿治理地土壤和植被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价2、三维可视化环境下采矿设计与生产规划关键技术研究3、采矿岩石压力拱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4、金川二矿区下向分层采矿充填体力学行为及其作用的研究5、杜家村矿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开采矿压特征与围岩控制6、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7、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8、深海采矿装置智能升沉补偿系统的研究19、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研究10、深海底采矿机器车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11、浅埋煤层长壁开采矿压特点及其安全开采界限研究12、软煤孤岛面大倾角仰采矿压显现规律及煤壁加固技术研究13、大兴安岭典型采矿迹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与生态恢复研究14、铁矿矿山充填采矿用胶结充填料研究15、金厂峪金矿难采矿体采矿过程中的顶板稳定性研究16、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17、数字采矿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8、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19、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20、川口钨矿半风化矿脉群难采矿体采矿方法研究21、房柱式采矿地压动态控制及人工智能应用研究22、单泵与储料罐组合的深海采矿软管输送系统研究23、复杂条件下地下采矿稳定性研究24、地下采矿与地质环境互馈机理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25、深井开采矿柱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验证26、深海采矿被动升沉补偿系统参数设计与仿真研究27、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28、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29、基于三维离散元管线模型的深海采矿1000m海试系统整体联动动力学研究30、高分段大间距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贫化损失预测与结构参数优化研究31、露天转地下开采境界顶柱稳定性分析及采矿技术研究32、采矿巷道围岩变形机理与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33、复杂多金属矿床可视化模拟及其三维采矿设计技术研究34、1000米采矿船动力定位的推力系统研究235、上向进路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36、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充填体合理强度分布规律研究37、基于GIS的吉林市采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38、采矿权抵押法律制度研究39、矿产资源价值观及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40、基于PLC采矿厂生产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41、江苏省露采矿山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42、采矿权研究43、深海采矿装置升沉补偿系统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研究44、阿勒泰某金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与采矿方法优化研究45、新型尾砂胶结剂在某铜矿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中的应用研究46、深井开采矿压特征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47、康家湾矿深部难采矿体采场稳定性及安全开采技术研究48、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体地下开采矿压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研究49、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50、动力吸振式深海采矿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51、采矿权性质及制度完善研究52、深海采矿作业过程扬矿管线系统空间构形与动态特性研究53、基于我国采矿及安全防护技术变革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研究54、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矿环境影响及综合治理研究55、深海采矿扬矿管道工作特性的流固耦合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56、深海采矿扬矿管道系统力学行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57、缓倾斜薄矿脉铝土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58、矿井深部开采矿压与支护技术研究59、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地下采矿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优化混合神经网络60、膏体充填采矿关键安全问题研究361、石屑混凝土的性能及环境效益62、基于GIS的煤矿采掘生产状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63、山寨煤矿开采地质环境评价64、白登磷矿台阶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及爆破块度分布规律研究65、井筒受采空区塌落影响的破坏机理及治理研究66、金川二矿区废石全尾砂高浓度料浆泵压管输充填系统研究67、大红山铁矿上部露天开采与下部地下开采的安全影响研究68、云南某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69、金川矿山废石全尾砂高浓度充填料浆管输阻力模型研究70、黄金行业分析报告71、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72、3DGIS构模与FLAC-3D建模网格数据融合技术研究73、井筒保护煤柱开采设计与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74、深井巷道失稳分析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75、基于Surpac的钨矿床三维建模及储量可视化计算76、深部矿岩工程条件与开挖稳定性分析77、全尾砂胶结充填自流输送管路改造及优化78、深部矿柱失稳三维探查及数值分析79、硬岩层状顶板失稳规律与支护技术研究80、缓倾斜中厚磷矿床地下开采采场矿压显现及上覆岩层变形破坏规律81、抗滑桩支护效果分析与工程应用82、大同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83、程潮铁矿东区地表及构筑物变形规律研究84、大冶铁矿地下开采爆破震动效应研究85、紫金山金铜矿露采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坡角优化8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拱肩槽边坡稳定性研究487、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节理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88、南水北调工程芳芝段开挖渠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89、土地复垦方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0、软煤层大采高综采围岩控制技术研究91、长壁工作面采场顶板压力三维动态分布规律研究92、大采高超长工作面顶板灾害预警研究93、地下铁矿床灰岩顶板突水机理及注浆堵水效果实验与模拟研究94、急倾斜中厚煤层软底综采采场矿压规律及其控制研究95、地下铁矿开采三维SURPAC建模与采矿过程稳定性数值分析96、煤矿塌陷区耕地生产力损害组件式GIS可视化评价系统研究与实现97、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三维可视化仿真模型及稳定性分析98、风化型土质金矿尾矿植被恢复研究99、自控变频式同步电动机锁相并网技术研究100、江西省七宝山铅锌矿尾矿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101、降雨入渗条件下新邱区中南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102、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103、大采深条件下采煤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104、基于ADRC的水面船舶动力定位控制技术及仿真研究105、影响小秦岭金矿区矿渣型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106、超长工作面综采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107、大红山铁矿通风系统单元化抽出式改造效果测定及分析108、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高陡岩质边坡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109、大红山铁矿Ⅰ号铜矿带分段空场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110、大红山铜矿矿柱回采技术研究111、近浅埋煤层大采高开采矿压控制技术研究112、永平铜矿厚大矿体采矿方案优选及采场充填工艺研究5113、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114、综采矿压显现规律与巷道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115、内蒙古安泰采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116、房柱交替上升式充填采矿法及其工业应用117、工业环境深凹露天采矿飏尘防治用风障技术的研究118、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底采矿车路径跟踪行走控制研究119、水压支柱护顶大进路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工艺技术研究120、云南大姚铜矿多层缓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研究121、极薄矿脉采矿方法研究122、1000m海试采矿系统升沉补偿系统控制方法探讨及虚拟样机研究123、集成化采矿CAD的知识协同性研究124、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125、大洋采矿补偿平台串并联机构的运动学研究126、新兴测量技术在嵩县庙岭金矿探采矿中的应用127、采矿权法律属性研究128、金川二矿区深部采矿回采进路布置与回采顺序优化研究129、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铜矿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130、大冶铜绿山矿地下开采充填采矿法系统安全性分析及评价采矿业本身是工业的龙头行业,承担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
清华大学土力学课件

三、剥蚀
风化后的岩石产物在冰川、风、水和重力作用下,从母岩分离 的现象称为剥蚀。
四、搬运
岩石碎块或岩屑从母岩分离后到达新的平衡位置,称为搬运。 1.搬运方式 (1)风; (2)流水; (3)冰川; (4)雪崩; (5)自然起伏地形形成高差,在自重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 (6)人工填运。
2.伴随现象 (1)磨园; (2)进一步的破碎或开裂,这是由于相互碰撞、磨擦或冰
五、海相沉积物
海洋按海水深度不同划分为四个区域,滨海地区是指涨潮时 淹没、落潮时落出的地带;浅海地区称为大陆架,水深0~ 200m,宽度100~200km;陆坡地区水深200~1000m,宽度 200~300km;当水深超过1000m时,为深海地区。不同地区 的沉积物不同。
(1)滨海沉积物: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组成,具有基本水 平或缓倾斜的层理构造,其强度较高,在砂层中常有波浪作 用留下的痕迹。
(7)稳定土是比较经济的基层材料,他是根据土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 的一种土质改良措施;道路一般在车辆的重复荷载作用下工作, 因此需要研究土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8)在建筑物、桥梁等工程中,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又属于 地下隐蔽工程,经济、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需要依靠土力学基本 理论的支持。
作用;第四系沉积物 教学方法:精讲启发式
绪论
一、土力学的研究对象
土力学是一门研究土的学科,主要解决工程中的土的性质、 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土往往做为不同对象来研究。如在土层上修 建房屋、桥梁、道路、铁路时,土是用来支撑上部建筑传来 的荷载,这时土被用作地基;路堤、土坝等土工构筑物,土 又成为建筑材料;地铁、隧道、涵洞等地下工程,土又是地 下结构物周围的介质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期 .8 月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36 No.8 Aug. 2014
DOI:10.11779/CJGE201408001
一个深海能源土的温度–水压–力学二维微观胶结模型
蒋明镜
1,2
,朱方园
1
能源土微观胶结力学模型
按照水合物在土颗粒粒间的分布形式可以将深 海能源土主要分为水合物填充型、水合物充当土骨 架和水合物胶结型 3 种。水合物胶结型深海能源土 是一种胶结砂土(结构性砂土) ,其在开采过程中土 体力学强度的劣化最为明显, 常见结构如图 1 所示。 离散单元法可以反映粒间胶结特性而成功用于探究 胶结砂土的宏微观力学响应。但需要注意,实际深 海能源土等胶结土体颗粒排列方式复杂、粒间胶结 特性多样化;而包括离散单元法在内的数值方法只 能模拟特定的排列方式和胶结特性(假设均匀或满 足某种规律) ,无法和实际情况一一对应,尚不能定 量分析。 结合图 1, 2 给出了水合物在土颗粒间的形成机 理和两种胶结模式。根据水合物生成时土颗粒间的 接触情况,将水合物胶结分为Ⅰ,Ⅱ两种模式,其 中模式Ⅰ对应于水合物生成时两颗粒直接接触的情 况(颗粒间可传递力或扭矩) ,模式Ⅱ对应于水合物 生成时两颗粒间相离的情况(颗粒间所传递的力或 扭矩为零) 。由于水合物的形成是一种物理成核过 程,当温度、水压条件达到其生成要求时,水合物 以固体的形式析出并附着于土颗粒间,此时接触间 受力状态未发生改变。在水合物生成后,接触间所
第8期
蒋明镜,等. 一个深海能源土的温度–水压–力学二维微观胶结模型
1379
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在模式Ⅰ中由颗粒和水合物胶结 共同分担,在模式Ⅱ中仅由水合物胶结传递;而当 接触间作用力未发生改变时,接触间受力仍保持为 水合物生成前的初始状态, 即水合物胶结受力为零。
0
引
言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甲烷与水所形成的类冰状晶 体,是一种储量巨大的新型战略能源,各国都在不遗 余力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1-2]。 日 本 2013 年于爱知县渥美半岛及三重县志摩半岛海域 的水合物中生产天然气,这标志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的全球首例开采成功。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的 中国,与水合物开采相关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在自然界中,水合物常分布于深海或陆上永冻区
仅适用于颗粒间有间距且间距为恒定值的水合物胶结 形式。依据该简化模型,笔者等[24]采用离散元模拟了 胶结型深海能源土在不同水合物饱和度下的宏观力学 响应,并进一步分析了试验反压对深海能源土力学特 性的影响[25]。随后,笔者等[26]在前述模型的基础上, 由人工能源土试样 CT 扫描图中的水合物胶结厚度分 布统计和不同胶结厚度下的室内胶结铝棒力学测试结 果分析,建立了颗粒间有间距且间距可变化的能源土 微观胶结力学模型。前述两个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初步 观察粒间水合物对能源土宏观力学响应影响的机理,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仅考虑水合物在有间距的颗粒 间形成胶结,无法考虑水合物在接触颗粒间形成胶结 的情况。然而,颗粒间的直接接触极易阻碍甲烷气体 运移的通道从而形成水合物,后者情况的发生是必然 的; ②无法考虑实际中温度–水压对水合物胶结强度与 刚度的耦合影响以及对粒间水合物赋存的影响。 本文旨 [23-26] 在弥补前述缺陷,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 进一步建 立同时考虑温(温度)–压(水压)–力(力–位移 与胶结破坏准则)耦合影响并涵盖水合物形成瞬间土 颗粒直接接触和存在间距两种胶结模式的深海能源土 微观胶结力学模型。
等具有低温与高压条件的环境中[3-4], 其中前者约占水 [5] 合物总量的 99%以上 。为便于描述,将深海中这种 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物简称为深海能源土。值得注 意的是,深海水合物的开采将引发水பைடு நூலகம்物的大量分 解,劣化沉积物的强度,引发其大量沉降变形,甚至 诱发一系列岩土工程灾害, 如海底滑坡、 钻井平台失
Abstract: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soil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inter-particle cemented hydrate, the extent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pore-water pressure and mechanical environment. It is aimed to establish a thermal-hydro-mechanical bond contact model for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soils. Firstly, contact force-displacement laws and bond failure criteria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wo types of bond modes that methane hydrate may present. Secondly,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inter-particle cemented hydrate are studied with respect to the parameter L which identifies the minimum distance from a point to the phase equilibrium line in the coordinate system with ordinate being dimensionless pore-water pressure and abscissa being dimensionless temperature. Finally, the size of cemented hydrate is calcul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methane hydrate saturation. The proposed bond contact model can be easily implemented into the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DEM), providing an efficient tool for investigating the macro- and micr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soils. Key words: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soil; methane hydrate; temperature and water pressure; bond contact model
1,2
(1.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
摘
要:天然气水合物以胶结形式赋存时,对深海能源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影响显著,且其影响程度与所处温度、水
压与力学环境密切相关。旨在建立可考虑温(温度)–压(水压)–力(力–位移与胶结破坏准则)耦合影响的深海 能源土微观胶结模型。首先,依据能源土中水合物胶结可发生于两种接触形式(直接接触与有间距)的土颗粒间,提 出适用于两种胶结模式的力–位移准则和胶结破坏准则。其次,提出温压距离参数 L(表示在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温度– 水压坐标平面,土体所处温度与水压点到水合物相平衡线的最小距离),并依据文献资料分析,建立水合物胶结强度、 刚度与参数 L 间的关系。最后,建立由水合物饱和度确定的粒间水合物胶结尺寸计算方法,并据此进一步建立了胶结 强度与刚度同水合物饱和度间的关系。该模型可以方便地植入离散元程序,从而用于深海能源土的宏微观力学分析。 关键词:深海能源土;水合物;温压环境;胶结模型 中图分类号:TU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4)08–1377–10 作者简介:蒋明镜(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结构性黏土、砂土、非饱和土、太空土和深海能 源土宏观微观试验、本构模型和数值分析研究。E-mail: mingjing.jiang@。
───────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102593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 目(20100072110048)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51239010) 收稿日期:2013–07–24
1378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2014 年
事等[6-7],因此为实现水合物的安全开采,需对深海能 源土的基本力学特性具有较为清楚的认识。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采用室内制备人工深海能源 土试样,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其力学特性的研究 [8-15]。 这些试验表明,粒间水合物的存在(特别是当水合物 以胶结形式赋存于土体颗粒间时)对能源土强度贡献 显著, 且土体强度随着水合物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然而,粒间水合物如何定量地影响能源土的宏观力学 特性仍不十分清楚,从而影响了其宏观本构模型的建 立。前述微观信息目前尚难以通过室内试验手段进行 直接观测,此外,室内试验中需严格控制水合物的形 成与含量,技术要求高,周期长且难以重复。笔者认 为,运用离散单元法,开展能源土力学特性数值试验 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手段。 离散单元法立足于颗粒间微观接触力学规律和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获取相应的宏观力学响应[16]。其 优势在于无需假设宏观本构关系、便于处理材料大变 形问题并可观察加载过程中胶结破坏、力链传递等一 系列微观信息,从而加深理解土体的宏观力学响应。 但是,离散单元法中颗粒粒间接触法则(特别是结构 性砂土等胶结材料)极难确定。目前,在国内广泛使 用的离散单元法商业软件 PFC2D 采用理想接触模型, 无法考虑不规则形状带来的颗粒抗转动和现实胶结的 环境相关性(如水合物胶结的温压影响)等实际土体 的特殊属性。 国外已有学者尝试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水合物填 [4,17] 充型 ,水合物形成[18]与分解[19]条件下的深海能源 土力学性质开展了分析。对于水合物胶结型深海能源 土,笔者等[20]认为采用宏、微观相结合,室内试验辅 以多尺度数值分析是开展其力学特性研究的一种有效 手段,即:首先利用室内微观力学测试结果[21-22]指导 能源土粒间尺度下水合物胶结力学模型的建立;其次 采用离散单元法开展单元尺度下的力学试验并作为桥 梁建立能源土微观接触力学信息和宏观力学响应间的 联系;最后将室内试验结果辅以该宏、微观联系,分 析建立深海能源土的宏观本构理论,从而为大尺度下 水合物开采过程的海床稳定、海底滑坡等工程灾害做 出合理的模拟和评估。该研究框架的主要关键点是一 个较为可靠且便于引入离散元分析的深海能源土粒间 水合物胶结力学模型。 为此, 笔者等[23]由水泥与环氧树脂胶结铝棒的室 内力学测试结果总结出可适用于两种胶结材料的强度 破坏规律,并结合纯水合物的强度特性建立了水合物 胶结强度准则, 提出了深海能源土简化胶结力学模型。 该模型考虑水合物饱和度、温度、水压等影响,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