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_安成日

合集下载

试论战后日苏关系的特点

试论战后日苏关系的特点

试论战后日苏关系的特点
安成日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2006(033)005
【摘要】战后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同东亚地区其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相比战后日苏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既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又有冷战中相互对立阵营中的主、配角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从地缘政治上看,日俄虽然是东北亚的邻国,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两国关系又更多地表现出欧亚国家关系的特点.日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主流政治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战后日苏关系又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特点.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安成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试论战后美国华人社团发展的特点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J], 周继红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俄、日苏关系的特点 [J], 安成日
3.苏美在对日媾和问题上的矛盾与二战后日苏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J], 安成日
4.试论日本投降和日苏关系 [J], 王春良
5.战后日苏日俄关系(摘要) [J], 罗养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俄战争后日俄美的东北亚政策

日俄战争后日俄美的东北亚政策
日俄战争后日俄美的东北亚政策
朱海燕
$$
日 本 学 论 坛
!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 " 吉林 长春 !"##!$ #
( 摘要 )$##1 年作为日俄建交 !1# 周年的纪念 " 在日俄关系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都将
具有重要意义 % 同样 " 重新研究一百年前的日俄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地区主要国际势力的 对策 " 对于认清国际外交舞台上瞬息骤变的政治风云 " 及各国纵横捭阖以采取符合本 国 利益的积极对策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 本文即对日 * 俄 * 美三个对东北亚地区有重要 影 响的国家在日俄战争后的外交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
!"#
迫朝鲜签订第二次 % 日韩协约 &! 规定 , 由日本国政 府东京外务省监理指导朝鲜的外交事务 ! 由日本 代 表 及 领 事 保 护 韩 国 臣 民 及 其 利 益 (+ 的 愿 望 ! 大 半 都 得 以 实 现 了 (+
!.# !-#
,%&+&( 这
$%&’&( 同时 ! 日本
样 , 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 ! 日本一直怀抱统治韩国
! 收稿日期 " $##%&!$&!’ ! 作者简介 " 朱海燕 !!’(’& $" 女 " 山东德州人 "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 % ! 基 金 项 目 " 教育部重大课题 &$# 世纪中日俄 !苏 $ 三国关系 ’ 阶段成果 " 项目编号 #$ )*+),-). ##/0
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路 ! 并在该地方铁道内所属 之一切权利财产 ! 以及在该处铁道内附属之一切 煤矿 ! 或为铁道利益起见所经营之一切煤矿 ! 不受 补偿 "" 均移让与日本政府 #$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
杨光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1)001
【摘要】近代日本东亚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华夷秩序,并以日本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取而代之.它具有包含封建主义、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属性,以及日本的"皇化"特性.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是在同历史与西方影响的双重关联中发展的.日本近代化的国家导向决定了日本官方东亚战略构想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作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到甲午战争前,近代日本的东亚国际体系观基本成型.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杨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1
【相关文献】
1.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张晓刚;邹圣婴
2.甲午战争前近代粤东客家人士对日本的认识综述 [J], 韩小林
3.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J], 王铁军
4.甲午战争与近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 [J], 王铁军;
5.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J], 吴乃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Formation of Four Russo-Japanese Agreements and Impact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 作者: 马跃 曹雪梅
作者机构: 通化师范学院人事处
出版物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四次日俄协约 朝鲜亡国 “外蒙独立” 东北亚国际关系
摘要: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

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
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

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
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

最后以日
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日俄之战与_大陆政策_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_刘焕明

日俄之战与_大陆政策_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_刘焕明

日俄之战与 大陆政策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刘焕明内容提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俄战争较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和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为深刻。

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控制了 南满 ,限制了俄国东进政策的推行,而且让日本能够以 南满 为基地,将其触角伸向 北满 和内蒙,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 九 一八 事变独占 满蒙 ,再以 满蒙 为总体战略的准备基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妄想征服全中国。

正因为有了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日本逐渐扫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使其 大陆政策 的推行步步得逞。

日俄战争改变了中日俄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关键词 日俄战争 大陆政策 中日关系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一场决战,它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过程中列强冲突与斗争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 大陆政策 的直接结果。

这一战争不仅改变了日俄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日本的 大陆政策所谓 大陆政策 ,即分步骤称霸世界的扩张计划,是作为岛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军国主义灭亡时止,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服朝鲜为其 利益线的焦点 ,进而吞并中国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

其侵略顺序是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和蒙古、中国全境、亚洲及世界。

(一) 大陆政策 形成的历史条件1. 大陆政策 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日本的 大陆政策 并非是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年、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 海外雄飞论 ,这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海外雄飞论 是日本 大陆政策 的思想渊源。

佐藤信渊是幕末的扩张主义者,他认为日本为大地最初形成之国,是世界万国之根本;全世界都是日本的郡县,各国民众都是日本的子民,以大日本的雄威征服不足挂齿的蛮夷之邦、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甲午战争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参考资料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宋成有发布时间: 2014-12-29摘要:1894 年明治政府以国运相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侵略战争摧毁了东亚传统国际秩序,成为日本武力崛起、扭曲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

甲午战争破坏了中朝日三国三足鼎立以维护东亚和平安全的框架,日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关键词:甲午战争/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中日关系120 年前由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标志着明治政府选择了武力崛起的军国主义国家发展道路,扭曲中日两国的和平、对等的关系,构成近代日本的历史拐点。

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战败。

《马关条约》割地台澎,赔款库平银 2.3 亿两,丧权辱国之甚为前所未有;中朝宗藩关系终结,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

欧美列强随即掀起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狂潮,日俄开始了对朝鲜半岛的争夺,中朝两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随着中朝日三国三足鼎立以维护东亚和平局面的关系框架崩溃,日本演化为最好战的地区性帝国主义国家和东亚战争的策源地。

读史可以明理。

在 120 年后回顾这场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战争,反思其爆发的原因、过程、结局以及对当时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对观察今天的日本和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亦有借鉴价值。

一甲午战争:历史拐点与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终结1894 年 2 月,朝鲜全罗道爆发的东学道农民起义,为意欲发动侵略战争的明治政府提供了机会。

6 月,不请自来的日本军队迅速控制仁川,兵锋直指汉城;应邀入朝平乱的清军则扼守成欢、牙山,阻挡东学道农民军北上之路,双方形成军事对峙。

外国大军入境,农民军与朝鲜官府议和停战,朝鲜国内局势恢复平静。

清朝政府建议中日同时撤军,日本则以中日共同主持“朝鲜内政改革”为借口,拒绝撤军。

7 月 23 日,日军占领景福宫,控制朝鲜国王,指使大院君出任国政总裁。

25 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袭中国船队,击沉运兵轮船“高升”号,造成重大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俄、日苏关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俄、日苏关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俄、日苏关系的特点
安成日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2007(034)002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安成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51.29313
【相关文献】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与日中关系 [J], 白西绅一郎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国际关系简论 [J], 王维克
3.在战争阴影下——从30年代初到二战结束日苏关系的演变 [J], 孙雪峰
4.日苏历史遗留问题对日俄关系日后发展的影响 [J], 李清华
5.战后日苏日俄关系(摘要) [J], 罗养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

浅谈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局势摘要:日俄战争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的战争,对东北亚的局势有着重大的影响,日本成为大赢家,战后东北亚的局势发生改变,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变政策。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北亚局势、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是发生在日本和俄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远东的利益特而发动的战争,由一系列的战争组成,比较有名的对马海战。

但是战争的硝烟没有在日本或者俄国的领土上燃起,主战场却是在中国,中国政府宣布独立,并为此次战争中国政府特别画出战区为日俄两国的作战地点。

日俄战争调整了各方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也使东北亚的局势发生了改变。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最先的目标便是临近便朝鲜,其次便是中国。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代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并且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日本的扩张损害了俄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一直希望能够重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所以日本军部一直以及备战,以举国的力量投入到日俄战争中去,日本凭借《英日同盟》和美国这个后盾最终取得胜利,日本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请求美国出面进行协调。

而俄国此时也没有力量再战,俄国此时国内正在进行1905年革命,国内反对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仍然在欧洲,在对马海战后俄国也倾向于和谈。

在美国的斡旋下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通过这个条约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俄国势力退回到中国东北北部,中国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辽东半岛改为关东州,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通常称为“满铁”,它是一个兼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职能,①对中国东北进行多方面侵略的殖民机构。

①日本和朝鲜签订了三次《日韩协约》及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彻底的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自此“日本便将朝鲜问题作为东京政府内部事务的一部分来处理了”②。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日俄战争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不仅仅是亚洲强国更是世界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2期2011年03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H I T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V o l .13N o .2 M a r .,2011 收稿日期:2011-02-23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09J J D 770024) 作者简介:安成日(1964-),男,吉林珲春人,教授,博士,从事国际政治、东亚区域国际关系研究;刘艳(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安成日a,刘 艳b(黑龙江大学a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b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

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

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亚;国际体系;朝贡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中图分类号:K 31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71(2011)02-0007-10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体系经历了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东亚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构建新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的作用。

日俄战争,标志着东亚国际体系从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帝国主义东亚殖民条约体系的彻底转型。

本文拟就这一过程进行阐述,探讨日俄战争在东亚殖民条约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在东亚的争夺 1.甲午战争之后日俄在东亚的角逐 甲午战争中的战败使清势力被迫退出了朝鲜半岛,清朝与朝鲜的传统的宗藩朝贡关系也以国际条约形式宣布终结。

此后,日本加速了吞并朝鲜的步伐,这使同样对朝鲜半岛抱有野心的沙俄感到惴惴不安,沙俄认为“日本显然不是我们在大陆上的好邻居”[1]31。

于是,沙俄开始同日本在东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三国干涉还辽,虽然使日本进一步向满洲发展的侵略图谋暂时受挫,但是它未能动摇其独占满蒙的决心。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方面以俄国为假想敌,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又利用资本实力和经营实力,大力扩张其在满洲的商业利益,为日后卷土重来铺路奠基。

因此,在满洲扩展经济势力,成为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向满洲渗透的主要方式。

沙俄作为日本的主要竞争对手,在东亚也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亲信,曾任沙俄国务大臣的别佐勃拉佐夫在一份奏折中称:“在军事、政治方面,远东尚处于需要激烈争夺才能在那里建立我们的国家体制的时期。

这一争夺的最终目的是在远东确立我们的霸权,因为没有这种霸权,我们既对付不了黄皮肤的种族,也对付不了我们憎恶的我们欧洲对手的势力。

”[2]113不难看出,沙俄在东亚的战略目标就是争夺东亚的霸权。

为此,甲午战争之后沙俄在东亚地区确立了两大目标:其一是把日本从中国大陆排挤出去;其二是把西伯利亚铁路继续向东延伸,修筑通过中国领土延伸至海参崴的中东铁路和中东铁路南满支线。

其实沙俄的这两个目标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沙俄《新时代报》就明确指出:“日本这个国家终有一日将是阻挡我们前进的礁石”,“由于这种情况,西伯利亚铁路具有一种完全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鉴于此,该报认为,必须“把西伯利亚铁路的阿穆尔段穿过满洲”,以“阻挠日本在该地区的逾分的要求”[3]。

甲午战后,沙俄又进一步制定了三项东进的具体政策:一是俄中结盟,后以俄中签订《中俄密约》的形式付诸实施;二是取得远东不冻港,后以沙俄强占旅顺和大连,1898年3月27日,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方式加以解决;三是修筑一条通往远东的铁路,并千方百计地把北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1896年6月,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的权益。

至义和团运动之前,沙俄在中国东北境内已铺设1400公里铁路。

日、俄两国不仅角逐于满洲,而且也角逐于朝鲜半岛。

甲午战后,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沙俄对此深感不安。

为了同日本对抗,沙俄也在朝鲜王室中极力寻求其代理人。

从三国干涉还辽中看到沙俄实力的朝鲜王室的闵妃集团有意接近俄国。

1895年4月19日,在沙俄支持下,奉行亲俄政策的闵妃集团掌握了朝鲜实权。

但日本并不甘心失利,伺机反扑。

7月13日,日本任命军人出身的枢密院顾问三浦梧楼出任驻朝公使。

三浦梧楼到任以后,与朝鲜亲日派密谋武力推翻亲俄的闵妃集团组成的朝鲜政权,于10月8日策划刺杀了闵妃,再次组建了亲日派组成的朝鲜政府。

但是刚成立的这个亲日派政权,在1896年2月又被亲俄派发动的政变所推翻。

朝鲜国王和世子主动迁入沙俄驻朝公使馆避难长达一年之久,史称“俄公使馆播迁”。

沙俄事实上控制了朝鲜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的日俄角逐中,沙俄明显占了上风。

朝鲜反日政变后,日本政府一面增兵朝鲜,一面与沙俄进行交涉。

1896年5月14日,日本驻朝公使小村寿太郎与沙俄驻朝公使韦贝签订了《日俄两国代表关于朝鲜问题的备忘录》,日本同意沙俄有权在朝鲜拥有与日本数量相等的武装警备队。

6月9日,沙俄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同日本代表山县有朋在莫斯科签订了《日俄关于朝鲜问题的议定书》及秘密条款。

该议定书规定,当朝鲜需要举借外债时,日俄两国政府应协商“对朝鲜国予以援助”;允许沙俄把电线从首尔架设到俄国边境[4]。

此外,双方还秘密约定,未经通知对方不得出兵朝鲜,若日俄双方向朝鲜增派军队,须彼此保持一定距离[5]391。

这一议定书和密约的签订,使沙俄取得了与日本同等的干涉朝鲜内政的权力。

但是,日本和沙俄任何一方都没有认真履行议定书中的约定,因此这种妥协只能是暂时的,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妥协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1896年7月,沙俄与朝鲜政府谈判,朝鲜同意沙俄向朝鲜派遣军事教官,并对朝鲜陆军进行改组。

沙俄还控制了朝鲜的军工生产;攫取了咸镜道庆源、钟城的采矿权,鸭绿江流域及郁陵岛的林木采伐权,蔚山捕鲸基地的使用权等。

11月,沙俄又与朝鲜签订《合同条约》,规定由俄国人出任朝鲜财政部顾问兼海关总税务司,把持了朝鲜的财政、税务大权。

1897年,沙俄强占中国的旅顺、大连,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满。

为了缓和同其他列强的紧张关系,沙俄政府不得不收敛在朝鲜的侵略活动。

为了稳住日本,沙俄也不得不在有关朝鲜的利益问题上,向日本进行妥协和让步。

1898年4月25日,日俄两国在东京签订了《关于朝鲜问题的议定书》,其中规定,“鉴于日本在朝鲜的工商企业有很大发展和有大量的日本人居住在朝鲜,俄皇政府将不阻挠日、朝两国发展工商业方面的关系。

”[6]这是沙俄为了换取日本承认它对旅顺、大连的“租借”,而第一次公开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经济利益。

虽然此时的日本还不能把沙俄从朝鲜驱逐出去,但是,通过该议定书,日本至少在对朝鲜施加影响方面又恢复到了与沙俄对等的地位。

此后,日本在朝的对俄经济优势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与中国殖民危机的加深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进一步刺激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而三国干涉还辽,则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对沙俄产生了幻想,试图通过联络沙俄来牵制其他列强。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在沙俄政府的愚弄与欺骗下,同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

该约规定,如果·8·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日本进犯中国、朝鲜或俄国在东亚的领土,“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缔约国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不能独自与敌议立和约”,“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7]650-651。

为了有效履行条约,保证运送兵员,中国同意修筑一条通过北满到海参崴的铁路。

从表面看来,《中俄密约》是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但实际上,沙俄是在假“共同防日”之名,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自己的侵略势力拓展到中国东北地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正如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所说,中东铁路的修建,必然“使俄国在任何时间内,都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或集中于满洲、黄海沿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1]169这必将巩固俄国在东亚的地位。

1898年,沙俄利用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机会,又迫使中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借期限为25年,并允许俄国修筑一条铁路支线,把中东铁路和旅顺口、大连湾连接起来,支线所经地区的铁路权不得让与他国。

由此,沙俄终于实现了在远东寻找不冻港的梦想。

至此,不仅辽东半岛完全落入沙俄手中,东北全境也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这进一步激化了日俄矛盾。

1897年11月14日,德国政府借口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并胁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条约规定,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

条约还允许德国人修筑两条从胶州湾到济南的不同路线的铁路,沿路30里内,准许德商开采煤矿。

条约还给予德国人在山东省内开办“任何事业”的优先权[7]738-740。

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作为三国干涉还辽的“功臣”之一,也积极谋求扩大在中国的权益。

它于1899年11月1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借条约》,强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租期99年;并先后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和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7]929-930。

从此,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俄、德、法在华势力的急剧膨胀,引起了英国的极大不安和不满。

在德国强租胶州湾后,英国立即要求租借九龙半岛作为补偿,并于1898年6月9日,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7]769。

同时,为阻止沙俄势力从东北地区南下,英国又于1898年7月1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取得了威海卫海湾连同刘公岛和威海卫沿岸十里宽地段的租界权[7]7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