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体制改革:中国由公益走向私益?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行业协会失灵的原因解读——从公益与私益冲突的角度

特殊 的利 益 要 求 , 难 免 会 与 其 他 主 体 甚 至 其 自身 内 部 产 故
其一, 自上 而下 建 立 的行 业 协 会 还 没 有 脱 离 行 政 体 系 的范畴 , 作用还是存 在于行 政管理 层面 , 盖面狭 窄 , 其 覆 社 会 合 法 性 不 足 。 由 于 改 变 了 原 先 的 部 门管 理 方 式 , 些 官 这
位 之 间 的矛 盾 , 此 重 新 解 读 这 两 种 定 义 是 明 晰 行 业 失 灵 因
行 业 失 灵 本 质 上 就 是 政府 和公 众 对 行 业 协 会 这 种 非 营
利 组 织 近 乎 于 理 想 化 、 治 化 的公 益 性 定 位 与 现 实 社 会 经 政
济 生 活 中行 业 协 会 市 场 化 、 利 化 的 私 益 性 追 求 之 间 的 矛 盈
盾 。从 市 场 经 济 的本 质 出发 , 种 社 会 权 利 主 体 都 有 自身 各
追 求政 治 意 义上 的公 益 高 于私 益 , 忽视 了行 业 协 会 作 为 市 场 经 济 的产 物 本 身 所 固 有 的 正 当的 私 益 追 求 。 作 为 政 府 体 制 改 革 和 经 济体 制 改 革 的 产 物 , 业 协 会 定 义 的 或 公 或 私 是 民 营 化 、 场 化 、 营 利 化 三 者 之 间 博 弈 的 结 行 市 非
改革将出现“四大转向”

不 如 研 究 利 益 群 体
或阶层的活动。二是在特殊 的意义上说 , 社会转型时期恰恰 是利益 关系调整 最剧烈的时
期 , 实 社 会 中 的 许 多 矛 盾 与 冲 突 。 多 与 利 益 关 系 调 整 有 直 接 或 间 接 的关 系 。而 且 , 现 大 从 现 代 社 会 的特 点 来 看 。 着 集 体 消 费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的地 位 越 来 越 突 出 . 绕 集 体 消 费 发 随 围 生 的 矛盾 和 冲 突 会 越 来 越 多 , 益群 体 这 个 行 动 主 体 的 地 位 也就 会 越 来 越 重 要 。 利
蓝
形期,(史教前的编季研在种》 磊 态以联布史图划,译正究《社 婪 说来共党明》久于局矩员五会 长 为的历展。 中克会理“报 ” 普世 简程不关 思形论京 曩 被《 界发式定央 社态的日 视遍) 所 马 北 蕉
撰文 认 为 , 既缺 乏充 分 的马 克 思 的文 本依 据 , 这 又有 明 显 的理 论 缺 陷 , 没 有世 界 性 的普 遍 也 事 实 依据 作 支 撑 。 通观 世 界 历史 进程 ,五 种社 会 形 态说 ” “ 无法 解释 这 样 ~个 历 史 事 实 . 除 即
落 后 国家 要 “ 资本 主 义课 ” 张的 人 提供 了 口实 补 主
革杜艾《 改》 认, 期革出以几转: ,构改 到正在 国革 文为 时改将现下个变 一 结性 体性革 撰 新 制改 中 第从
。
体 制 改 革 涉 及 了 政 治 建 设 、 济 建设 、 化 建 设 、 会 建 设 和 党 的 建 设 经 文 社
磊璺
E 日 = 一 疋
美 国 ,资 本 主 义社 会 不 是在 封 建 制 度 的 基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 , 是从 自 身 开始 的” 在 非 洲 , “ 而 ; 许 多 民 族 从奴 隶 制 甚 至 从 原始 社 会 直 接 走 向 资本 主 义 社 会 ; 亚洲 . 国跨 越 了完 整 的 资 在 中 本 主 义 阶 段 , 半 封建 半 殖 民 地社 会 直 接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 等 。 马 克 思本 人就 把 从 封 建 社 从 等
新民营运动

新民营运动-探索中国公益产业的成长路径吕朝摘要:在中国迈向“和谐社会”的社会转型期,非营利机构(NPO/NGO)在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非营利机构在目前数量少、能力弱的情况下应如何借鉴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手段尽快成长壮大起来;同时本文也将分析企业界参与公益慈善的策略和途径,以及政府、公众等在催生中国非营利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一.“形势比人强”•第三次分配•“因使命而生”和“因需求而生”•谁更需要公益二.“新民营运动”的来临•增量为王•从三条腿到三个圆•穆罕默德·尤纳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三.从边缘到主流•要挤掉“企业公民泡沫”吗•公益光谱论•寻找中国的“卡耐基”四.打造中国公益“产业链”•供应链、市场细分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零成本”阻碍公益职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造钟人”和“报时人”一.形势比人强“中国公益事业的春天来了”这句话在业内已讲了多年,但春雷涌动是一回事,甘霖普降又是另一回事。
当你看到中国最早的“妇女热线”创始人王行娟76岁高龄还在为如何养活她的几个固定员工而四处奔走;名声在外十几年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星星雨”还只有非常简陋的活动场地,你就会感到“春天来了”与其说是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不如说是乐观派们的自我激励。
对大量步履维艰的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来讲更实用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那句明言“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从去年开始,“公益慈善”几乎成为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公众,从强势集团到弱势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清NPO、NGO究竟代表什么以及“公民社会”的确切含义的同时,对诸如“企业公民”、“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新概念的讨论已相当热烈了。
发展社会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这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议。
主管公益慈善和民间组织的民政部一位高级官员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私益即公益

何谓公共利益
• [1] 按,公共利益是市场社会的 重要概念。 教会垄断学术” 重要概念。在“教会垄断学术” 的中世纪, 的中世纪,神学家们认为公益 优先于且高于个人利益, 优先于且高于个人利益,它或 表示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表示一种精神上的境界,或表 示物质上的福祉。一般认为, 示物质上的福祉。一般认为, 公益表示社会秩序、 公益表示社会秩序、和平以及 尊严等。 尊严等。欧洲中世纪的君主们 在铸币、 在铸币、税赋等经济问题上常 以公益为名。 以公益为名。
• 实现公益的充分必要条 竞争与价格机制。 件:竞争与价格机制。
• 斯密认为自然的自由体制最有利于国 富的增加,而这一体制正是价格机制 和竞争全面发挥作用的经济制度。故 斯密有言:“缩小竞争 缩小竞争……总是和 缩小竞争 总是和 公共利益相反。 公共利益相反。”又曰:“一种事业 “ 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 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 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 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 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斯密的 这一思想为当代法学所继承。例如在 美、日反垄断法学界即认为:公共利 益与自由竞争同义,凡有碍于自由竞 争者,皆反公益。
• 在 近 代 , 公 益 ( salus publica, public interest, common good, public utility, das öffentliche Interesse, interêt general)作为 作为 市民政府的行政准则, 市民政府的行政准则, 在德国的有关国家 的学说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的学说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 。 诺依曼(Neumann,1886)的古典研究认为, 诺依曼( )的古典研究认为, 公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 公益是“ 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 ”, 这一 思想颇为后世学者接受。 思想颇为后世学者接受。
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的路径探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的路径探析一、引言二、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三、非营利组织的改革路径1. 法律规制体系完善2. 组织治理结构改革3. 资金管理制度健全4. 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四、非营利组织改革的案例分析1. 中华慈善总会2. 中国禁毒基金会3. 中国扶贫基金会4. 中国绿化基金会5.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五、结论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非营利组织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的领域广泛,包括教育、文化、环保、慈善等等。
非营利组织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由于政策和法律的限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探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改革路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和现状非营利组织的最基本特征是不以牟利为目的。
它们主要是在公共利益、社会公益等方面从事活动,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如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环保、慈善等等。
非营利组织通常由志愿者、社会团体、文化机构、基金会、民间组织等人员组成。
由于其活动的性质是为了公益、服务社会,这些组织通常是国家政府的合作伙伴,是社会组织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却受到一些限制。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法律法规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无法直接融资,这给其融资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阻力。
此外,我国新的非营利组织注册制度也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于相关政策以及制度的限制,很多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和企业等组织合作时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情况也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非营利组织的改革路径1. 法律规制体系完善非营利组织与受支配组织相比,其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许多合理的担忧。
非营利组织需要通过法律规制来获得保障,同时也需要依靠政府与民间机构的互动来保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设置一套科学明确的法律制度,为非营利组织的合法发展铺平道路,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引导和支持,同时维护 non-profit sector 的成员的切实利益。
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衔接

atthesametime, aeadingtothesimuataneousoccu enceoteneieonmentaacieiapubaicinteeestaitigation and peieateinteeest liPga/on. These too kinds of litigaLon will inevitably contict in prac/cc .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Og currently adopts the mode otintegeation sUstem and hassomeaegaapeoeisionstoeeguaateit, butthesesUstem designsand aegaaeeguaationsaeenotpeetect enough to coordinate the relaLonship betoeen the too.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Bohal Bay oil spiP case, this paper supports the coordination model of the convergenco system in China, 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systems and specific procedural ncms such as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plaintiP, the scope of /PgaLon claims, the order of prosecu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judicaOR poweeand theoedeeoScompensation, and putoewaed somesuggestionsoeimpeoeement.
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性

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公益性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特殊组织形式。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事业单位违背了公益宗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追求利益最大化、服务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也阻碍了事业单位向公益方向发展。
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
1.1 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将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事业单位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而不是以牟利为目的。
只有强化其公益性,才能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2 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将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事业单位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1.3 实施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延伸,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事业单位,规范其行为,使其具备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公益性在事业单位中的意义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特征之一,强化公益性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使命。
公益性在事业单位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事业单位公益性的本质是为了社会的利益。
事业单位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服务社会,为了提供公益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强化公益性,就是要让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2.2 事业单位公益性的核心是为了服务人民。
事业单位的使命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强化公益性,就是要让事业单位更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2.3 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理念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作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应该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 ,非营利性与市场化的冲突。行业协会的 非营利性和市场化的冲突与公益和私益的界定模糊 是密不可分的。从彩 电联盟涨价和方便面协会人为 操作市场价格获取超 出常规 的私益来看,如果没有 相对合理的私利导向,必然会迫使行业协会的 自 我
“ 相 寻租 ” ( 管是 自上而 下 或者 是 自下 而 上 的 变 不
追求所 造成 的危 害更 为严 重 。
不能按照一般的非营利组织标准来衡量 ,即使将其 定义为 “ 互益”组织也很难说明其公益或私益的属 性 ,这本身就是源于市场主体和非营利治理主体的
困惑 ,但 是从 另一个 角度 来说 ,公私 的定 位并不 重 要 ,关键 是行 业协会 的公 益性 并不具 有积极 的道 德 意 义 ,而 行 业 协会 的私 益 性 不 具 有 消 极 的 道 德 意
体制下 ,私益一直处于被压制 的地位 。不可否认 , 如果对私益不加 以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 确实会成为
社会公益之敌,并且按照产权经济学家对 “ 经济人 人格假设”的发展 ,以减少交易成本为 目的建立起 来 的行业 协会 组 织 的本质 属 性 就是 “ 私益 ” 。尽 管 我们把行业协会划归为 “ 互益”组织 ,但实际上在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控的状态下 ,行业协会的互益性 往往出现 “ 私益性的负面替代 ” ;相反 ,私益性在 不违反社会基本准则和侵害社会公益的情况下,出 现 “ 私益性 的积极替代 ” 。因此 ,公与私的取舍和 价值判断不能以 “ 公、私”的冠名为标准,“ 私益” 性的追求才是行业协会存在的充分条件 ,我们不能 因为其追 求 “ 益 ”而 否定 行 业协 会 存在 的价值 。 私
之上 ,重新拷 问中国的行业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才能实现行业管理的善治。
[ 关键词]行 业协会 ;公益 ;私益 ;市场化 ;非 营利 化
[ 中图分类号]D 1 6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 62 1 ) 10 4 — 5 0 9 6 6 ( 00 0 — 0 8 0
捧和弱势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 “ 私益”的狭隘追求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 : 其一 ,行业协会的公益性并不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公益的高度主要体现在政治上。这
里我们所研究的公益与私益的界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多少的概念 。行业协会 中所包含的企业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公共的集合体 ,我们不能因为企业是 由若干员工组成的,就认为企业的 经济利益 自然是公共利益;同理我们更不能因为行业协会所代表的是许多个企业利益的集合 , 就认为行业协会的利益诉求是公共利益。 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公益与私益的界定更不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我们不能受学术潮 流的影响 ,更不能因为学界的普遍认知和官方的正式认定 ,就把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非 营利组织看待 , 更不能因为其从属于非营利组织就认为行业协会的行为必然符合公益要求。在 长期的社会主义体制之下,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政治意义上的公益凌驾于经济上的私益之上 , 并歧视所有追求小 团体以及个体利益 的行为。然而,整个社会 的公共利益的实现正是 由无数个 团体 以及个体的满足为标准的,即使是放在道德的高度 ,因为 5 %的多数成员利益而放弃 1 4%的少数成员利益 ,尽管合乎民主社会的法理 ,但这种相对多数的公益与相对少数 的私益相 9 比,并不具有更多的说服力。 我们对于行业体制改革 3 年后 ,还是存在行业协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是行业私益感到 0 不满 ,正是受社会主义国家在公私关 系的取舍 中对于公共性的盲 目追捧所遗 留的影响 ,认为
一
、
公 还 是 私
理论上,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营利组织 , 公益性是其根本标识 ,无论是学界还是官方 , 都把行业协会定位为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 ,并将是否实现公共利益 的增长作为衡量中国行业协
会 改革成 功与 否的标 准 。
然而 ,理论和实践 的差距在中国行业体制改革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对于非营利型组织而 言 ,公益性是其主要特征 ;而对行业协会来说 ,其主体是相关 的企业或其他经济联合体 ,这些 经济联合体的市场性决定了其最终的诉求必然是经济利益。尽管 ,我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运行 可以采取市场化模式 ,但是其本质的诉求必须是公共利益 ,相对于行业协会的 “ 有限公益诉求 背后的营利性 目标” ,其矛盾的焦点不仅在于“ 公益”的范围限定 ,还包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深层次上的市场化 与非营利化之间的利益博弈 ,以及背后隐藏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对于 “ 公益”的片面追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1 年第 1 总第 6 期) 00 期( 1
彳 业体制 改革 : 彳 中国由公益 走 向私益
吴东 民 .王海洋
( 山东大学 政治学 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0 0) 5 10 [ 摘要】进 一 步厘 清行 业协会 公 私 冲 突的根 源 ,在 非 营利 化 与 市场化 、 民 营化 的互 动基 础
在很 大 的困难 。因此 ,行业 协会公 益与 私益 的判断
它只能维护公共利益 ,这是其唯一 的职责所在 ” 。 同时,我们潜意识中还认为,只有舍弃 自 我的利益 追求 ,才算是正义性的,与其他人 的利益相 比,自 我的利益追求在道德上是低下的。这正是不完善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公益与私益之 争的思想和道德根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集体 的疯狂 或者迷 失 的情 形下 ,这种 非 常规 的公共利 益
[ 收稿 日 期]2 o — 0 2 0 9 1— 1
[ 者简介]吴 东民 ( 6一) 作 1 3 ,男,山东菏泽人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学院公共事业 管理 系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9 硕
博士 ,研 究方向为非营利组织 、治理理论。
— .
48 — .
“ 政府 认定 的公 益性 是 行业 协 会 的本 质 属 性 ,那 么
义 ,只要摈弃纯粹的经济追求和政治色彩 ,才能找 寻产生行业协会公私冲突的根源 ,以实现行业协会 的善 治 。
二 、非营 利化与 市场化 之争 :民营 化的替 代 ‘
其二,行业协会的私益性不具有消极的道德意 义 ,互益只是公益与私益博弈的结果。与传统的公 益相 比 ,私益带 有 明显 的 消极色 彩 。在 长期 的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