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年(分)

合集下载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摘要:我国应在行政体制改中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文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政体改革的历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的简要阐述,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几点略见。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思考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体制改革(1)1949―1954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大区一级地方政府并增设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年,改政务院为国务院,撤销4个综合性委员会;设立分别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增设24个主管部门。

调整后的国务院一共设置了64个工作机关。

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较大的行政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略见雏形。

(2)1958―1959年政府机构改革。

1959年底,国务院所属部门机构总数减少到60个,形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国家行政改革,成为建国后关于国家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由于当时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所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1961―1965年政府机构改革。

1965年底,中央各部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由1959年的2400余个,增加到10500余个,国务院机构总数达到97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二次高峰,但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破坏,行政管理工作几乎瘫痪。

2.改革开放后的行政体制改革(1)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财政收支权、人事管理权,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国务院机构总数缩减到61个,提出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重点解决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

(2)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国务院着重对一些非常设机构、政企不分的公司、政事不分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改革,在继续下放权力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

(3)1993年政府机构改革。

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

总结经验 面向未来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结经验 面向未来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22 到 0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 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 良好发展环境、提供
分重要的意义 。
领》 我国确立了议行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后到 , “ 文革”前的十多年问,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国家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四次改革,即 15 年改 91 革、t5 年改革、15 年改革和 16 年改革。其中, 94 96 90 前两次改革重在精兵简政;15 96年改革重在根据 《 关 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 ( 草案) 由中央向地方 》 放权;1 0 9 年改革持续到 16 6 94年,重在适应国民经 济调整的需要而进行 “ 精简加集 中” :一是在中央和 地方各级机关进行 了两次比较集 中的干部精简运动,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部分权力并 恢复已被撤销的机构。此后,由于十年 “ 文革”动乱 和国际形势复杂,行政管理体制被严重破坏,直到 17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98 才逐步恢复正常。
减少行政审批, 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系统关系特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
在对新中国 6 0年行政管理体制变革 回顾 的基础 上,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入探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一些战略问题。
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进一步精简机构编制和人员,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
[ 文章 编 号 ] 10 9 1 (0 0 0 — 0 4— 4 0 8— 34 2 1 ) 1 0 0 0
回 顾总结 6 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伟大历程 0 和宝贵经验, 深入探讨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 点任务, 充分发挥全国行政学院的作用,对于全面深 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学院的工作,具有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四川改革・2010年第6期●改革综述●第一部分行政机构改革与大部制一、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5次改革(一)1982: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些新的机构。

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二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至50岁。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

但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将国务院部委一级机构由45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22个调整为19个:办事机构由4个调整为5个;人员编制在原有5万余人的基础上,裁减了79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作者:孔杰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三个阶段的历改革程,得到五条启示: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有序推进。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体制政府职能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236-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行政体制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为完善国家行政体制,我国共进行了八次以机构改革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每次都立足于具体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中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不符合政治要求以及不能顺应社会进步需要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

这一阶段,分别在1982年和1988年集中实施了两次行政体制改革。

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需要,重点是精简机构,实行干部年轻化,提高政府效率。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是精简经济管理部门,转变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

这一阶段的改革,通过转变职能、精简人员、理顺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激发了经济社会活力,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八大之前(1993—2012)。

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

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

中国7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分期与沿革作者:孙喆来源:《商业文化》2020年第34期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前的几次行政体制改革致力于巩固国家权力,而改革开放后的多次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改革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实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以及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具有推进作用。

经过多次规模较大的改革和各种布局的调整,现已形成了符合国情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4年、第二阶段是1956年、第三阶段是1970年。

行政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时需要一个高效的、以人为本的行政体制来巩固新政权。

同时,在经济上,新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以更好地改变中国的贫困状况。

虽然当时设立政务院为最高执行机关,下设35个协助部门,但由于任务复杂、经验不足,各级政府组织存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机构和人员之间没有合理的规划等问题。

行政体制改革第二阶段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以及五年计划已完成的前提下开始的。

第二阶段的改革是以精简机构下放权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扩大地方管理自主权。

由于行政机关繁杂,存在着政府效率低不作为、职员积极性差等一系列弊端。

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总体上看,事业机构还是太大,人员太多。

我们必须采取应对策略,优化政府机构和管理人员,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我们必须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他们的组织机构,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责任”。

1956 年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在于精简工作部门,下放中央的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是中国第一次自主开展的并获得了显著的效益。

但由于当时受“左”的思想的制约以及各方面条件的约束,改革并没有进行到最后。

中国行政变迁史

中国行政变迁史
认为行政法是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工具行政机认为行政法是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工具行政机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关是权力主体相对方是义务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权力义务关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其基本特征命令系权力义务不对等是其基本特征命令服从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服从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模式
总结:治理行政下的行政特点
1、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
2、强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3、强调“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分析:治理行政下的行政思想? 服务控制论:
1、权力必须以权利为基础,即公民权利是源,国家行政权力是流, 所有的权力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只能来 源于人民的授予; 2、权力必须以维护权利为其存在的目的,即权力存在的惟一正当 性就是保障公民的权利,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3、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权利为边界,即权力的运用以不侵犯公民的 权利为最低限度,所以政府的行政权力必须严格依法行使,否则就必 须承担责任; 4、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行使在具体操作上只能通过政府和公民之 间的服务控制的途径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层层推演、制衡,来达到政 府和公民或社会之间的均衡状态。

夏朝: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确立了政治生活中的“亲亲原则”。建立了百
官,分掌庶政、军事、税赋、诉讼、车马、历法、档案等各项事务。

商朝:建立一套以国王为中心的内外职官体系,主要有行政事务官,管理各
种奴隶的“小臣”;宗教事务官,主要掌管神权,同时也掌管文化知识,当时 这类管员权力很大;王室内廷官,这是辅佐商王的官员,地位最高。地方行政 管理在殷商时期也开始出现,建立有“百姓”和“里君”两个不同系统的地方 管理机关,前者管理各氏族事务,后者管理基层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学》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任课教师:***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1班
*名:***
学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如下: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二、1988年的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
错误
20. 执行力是执行正确决策的速度、力度和程度,是执行正确决策的能力。
正确
错误
21. 美国:内阁部门16个,独立机构62个.
正确
错误
22. 我国目前的科、教、文、卫、体,尤其是食品的安全管理体制已然完善。
正确
错误
23. 经济体制改革30年是自上而上下进行的。
正确
错误
24. 国务院常务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
4.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D.3,5
5.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正确
错误
25. 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政府基本职能,“相对较少”是跟自己的过去比相对较少,跟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相对较少。
正确
错误
B.五
C.六
D.七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 )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 )个。
A.51;27
B.51;28
C.61;27
D.61;28
10.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 )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D.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三、判断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6.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正确
错误
17.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首长负责制,没有领导分管体制,中国却有领导分管体制。
正确
错误
18. 我国的药品监管刚从卫生部划分出去是1997年的事情。
正确
错误
19. 经济适用房名为关注民生,实际上却是刺激经济增长。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建立大能源部
C.建立国土建设部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1982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增加了干部人数
B.杜绝了腐败问题
C.减少了副职
D.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13. 哪些属于2003年战胜“非典”以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A.以效率为价值导向
D.江泽民理论
6.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7. 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
A.0.47
B.0.48
C.0.49
D.0.5
8.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 )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A.四
C.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2.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 )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3.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B.以促进经济建设为目的
C.以GDP增长为主要的目标
D.以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
14. 实现部门利益的独特方式有( )。
A.部门利益人性化
B.部门利益法定化
C.部门关系裙带化
D.部门职权利益化
15.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年(分)
———————————————————————————————— 作者:
———————————————————————————————— 日期: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
A.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