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备课资料)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安培〔1775~1836年〕是法国科学家.在少年时期,安培酷爱学习,但不幸因家境困难而失学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通过自学燃起了对科学的热情.他振奋精神,刻苦学习,终于在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方面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科学研究上非常专心.一天,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猛一抬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来,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中思索的问题写下,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前移动了,安培一边跟着前移,一边继续计算着.渐渐黑板移动得更快了,这位专心的计算者也跟着跑了起来.路上的行人看到这种情形,不禁拍手大笑.当他实在跑不动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的后背.他望着车背上的数学公式渐渐远去,懊丧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还没算完.〞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被后人誉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安培,物理学界用他的名字作为电流的单位名称.二、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的判断方法〔1〕阻值比较法:如果能估计R 、R V 和R A 的阻值,把R R V 和A R R 进行比较. 假设R R V <<A R R ,应选用电流表内接法.这样可使电压表的读数更接近电阻两端的电压. 假设R R V >>AR R ,应选用电流表外接法.这样可使电流表的读数更接近流过电阻R 的电流.〔2〕实验探测法:如下图,当电压表的一个自由接线端分别接a 或b 点时,假设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而电流表读数变化不大,说明R 的阻值较小,与R A 接近,那么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反之,如果电压表示数变化不大,而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R 的阻值较大,与R V 接近,那么选用电流表内接法.〔3〕临界值计算法:当内、外接法相对误差相等时,有R V A R R 为临界值.当R >V A R R 时,R 为大电阻,用电流表内接法.当R <V A R R 时,R 为小电阻,用电流表外接法.当R =V A R R 时,两种接法均可.三、研究性课题: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用欧姆表测量电阻虽然方便,但由于电池用久了,它的电动势和内阻都要发生变化,这时欧姆表指示的电阻值误差就相当大了.用伏安法测电阻,电压表分流、电流表分压的影响无法消除,因而造成误差.精确地测量电阻,常用惠斯通电桥.如下图,是惠斯通电桥的电路图.图中R 1、R 2、R 0、R x 分别叫做电桥的一个臂.灵敏电流表G 接在B 、D 间,用来比较B 、D 两点的电势是否相等.所谓“桥〞指的就是B 、D 两点间的连线. 当B 、D 两点的电势相等时,通过电流表G 的电流强度I g =0,叫做电桥平衡.这可以通过调节滑动触头D 的位置来实现.当电桥平衡时,四个臂中电阻有如下关系:210R R R R x = 一般R 1和R 2是由同一均匀电阻丝构成,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待测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R x =021021R L L R R R = 测出电阻丝长度L 1和L 2之比,再由标准电阻R 0的阻值即可确定待测电阻R x 的阻值. 采用电桥法测电阻,即避免了电压表分流、电流表分压的影响,又能消除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变化对测量的影响,同时也不用电流的强弱来反映电阻的大小,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备课资料)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新型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它们的性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仍满足不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年来的新型电池不断出现.最早出现的干电池以碳粉作正极、锌筒作负极,以浓缩的氯化铵水溶液为电解液,利用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供应电能.近年来用得较多的则是“碱性电池”,它改用强碱性物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作电解质,结构也与通常的干电池有所不同(外形没有变化),所以容量比同体积的旧式干电池大出一倍以上.碱性电池常用在小型录音机、照相闪光灯等耗电量大的用电器中.氧化银电池是一种质量小、容量大的电池,大量用在电子表、导弹和人造卫星上,有一种钮扣式氧化银电池,它的正极是氧化银,负极是锌,所以又叫锌银钮扣式电池.用锂作电极可以大大增加电池的容量.把无机锂盐溶解在溶剂中(因为锂能和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不能用水),这样就制成了锂电池.锂电池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广泛用在移动电话机、照相机、电子手表中.电子手表中的钮扣形锂电池,可以使用十多年,而同体积的碱性电池,只能使用一两年.光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硅光电池是一种典型的光电池,它的主要部分用硅制成.这种电池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已广泛应用到电子计算器、收音机、玩具等方面,在人造卫星和其他太空仪器上常用硅光电池作电源.目前光电池的成本高,而且能量转换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二、海洋电池每到夜晚,海上航标灯星星般一闪一闪,护卫着来往船只航行的安全.无论夜晚和白天,航标灯成了海上船只安全航行的保障.然而,灯标的电能是会用尽的,在海上重新更换电池或二次充电,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耗费人力、物力,又因作业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并且还存在很大危险,如遇风暴、海啸等特殊情况,海上更换电池的作业就无法进行.迄今为止,海上用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电源,如锌锰电池、锌银电池和锂电池等.另一种是二次电源,就是说先充电,再供电的电能源,像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等,它们都需要定期充电,工作量加大,费用必然就高.两种用电方式都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海洋资源.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期待已久的绿色、无污染、长效、稳定可靠的海洋电池终于问世.它利用铝合金作电池的阳极,金属网作阴极,多盐分的海水充当电解质,构成海洋电池的基本结构.阳极铝板与海水中的溶解氧发生化合反应产生电能.有趣的是其反应物恰是无毒、无味、无污染的氢氧化铝,而它又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胃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无污染的海洋电池首先受到了科研人员和使用者的肯定.那么,如何在水中提取氧,让其与铝板阳极发生反应,产生我们需要的电能呢?海洋电池以广阔的海水作电解液,是任何电池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知道海水中大约只含有0.5%容积的溶解氧,为了获得这部分氧,科研人员把电池的阴极设计成仿鱼腮的网状结构,以增大表面吸附海水中微量的溶解氧.这些氧在海水电解液的作用下,与铝阳极发生反应,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海洋电池在使用中不需要串联,也就不存在漏电的问题.由于没有承压部件,即使在海水下使用,无论深度变化如何,它也能安然处之.寒冬酷暑,风吹浪击,它都不受影响.更巧的是,海洋电池本身不含电解质和阴极活性物质,不放入海水时,铝阳极在空气中不会被氧化,可以长期储存,随取随用.同时,把电池投入水中便可供电.电池设计的使用周期可达一年以上,免去经常更换电池的工作.即使更换,也只是换上一块铝板.铝板的大小,依照用电设施耗电的需求进行不同容量的组合,大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要求.绿色海洋电池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输出能量高,经济实用,是现代人可望又可求的.海洋电池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它成为海上用电设施的能源新秀.壮观而深远的大海,它既是海洋电池的巨大材料来源,又是海洋电池施展本领的广阔天地.三、燃料电池在人类百余年的用电历史中,水力、火力和核能这三类发电技术一直稳当地称霸天下.其中,用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火力电站,以70%以上的比重而雄居首位.但是当人类设计21世纪的能源工程时,使用和开发洁净的能源成为了首选条件.这不能不让人考虑准备在发电领域的殿堂里摆上第四把交椅,它就是“燃料电池”.因为燃料电池带有电池这两个字,外行人常常会顾名思义地把它和普通的蓄电池混在一块儿.燃料电池确实和普通电池有相似之处.它也有阴极和阳极,也是通过电解质把这两个电极分开.但它和一般电池的最大区别是,燃料电池所使用的是开放式系统,只要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它作为燃料的化学反应物,比如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就能长期发电.氢氧反应的燃料电池是目前人们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在20世纪60年代,燃料电池就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航天技术.往返于太空和地球之间的阿波罗飞船,就安装了这种小巧的装置.进入70年代以后,燃料电池开始向大型化发展.燃料电池是把氢、煤气、天然气或者甲醇等化学能直接变成电能的一种化学电源.它需要化学反应物作为燃料,但不用像火力电站那样必须燃起熊熊炉火,依靠温度和蒸汽来作发电的动力.氢氧燃料电池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阴极和阳极,氢通过阴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负载到达阳极.失去电子的氢离子经过电解液转移到阴极后和氧离子结合产生了纯水,成为发电的副产品.燃料电池的电极是用多孔性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是燃料电池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不仅要为气体和电解质提供比较大的接触面,还需要对电池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传统火力电站的燃料能量大约有70%要消耗在锅炉、气轮发电机这些庞大的成套设备上.而燃料电池则不需要中间的燃烧.它的发电功率是由电池块组合相加而成的.一个4.5 MW实验装置用460块电池拼装起来就行了,发电的效率高达50%以上,建设或扩建这样的电站都很方便.燃料电池将会在21世纪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主要还是因为燃料电池电站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比起火力电站来,不知要少多少倍.又干净的发电设备,它在野外考察勘探领域都受到人们格外的喜爱.到了21世纪,无论天上地下被称做第四类发电的燃料电池一定会飞速发展,和火力、水力、核能发电并驾齐驱.四、伏打与电池的发明伏打(1745~1827年)是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他于1745年2月出生在科摩,1774年担任科摩大学预科物理教授,同年他发明了起电盘.1779年又去帕维亚大学担任了物理教授职务.1791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780年,著名医生伽伐尼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当起电盘放电时,如果用金属解剖刀触动靠近起电盘的蛙腿肌肉,蛙腿便会发生痉挛.这就是第一个伽伐尼电池.但是伽伐尼对此并不理解,他认为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伏打对此很感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蛙腿只是起了显示电流通过的作用,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伏打指出,伽伐尼实验中连接起来的是两种不同的金属(他称为第一类导体或干导体)和含液体的青蛙肌肉(他称为第二类导体或湿导体).伏打把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里,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他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了这个发现.伏打于1827年3月5日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电势差的单位取名为伏特.五、电源外特性曲线延长线的物理意义在电源的两端接上一个外电路电阻R ,若电源电动势为ε,内阻为r ,则电源路端电压U =ε-Ir ,当外电路的电阻R 改变时,电路的电流亦随之改变,路端电压也会改变.用横轴表示电流I ,纵轴表示路端电压U ,U -I 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图1 图2在图2中,线段AB 即为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它位于第一象限.线段AB 上的一点,横坐标为I ,纵坐标为U ,U /I 则为外电路的电阻R ;端点A 表示外电路的电阻为0时即短路时的电流和电压,短路时电流最大,为ε/r ,路端电压为0;端点B 则表示了开路时的电流和电压,外电路开路时电流为0,路端电压最大,为ε;线段AB 的斜率为-r ,r 越小,A 点离坐标原点O 越远,当电源内阻r 小到0时,线段AB 则成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2中与横坐标平行的虚线所示.r ≠0时,外接电阻R 越大,电流越小,路端电压越大.至此似乎电源的外特性已讨论清楚,现行教材也是这样讲的.可是我们不仅要问:电源的外特性曲线难道只能在第一象限吗?线段AB 能否延长至二、四象限?如果能,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先讨论第二象限的情况.在第二象限,电流为负,路端电压随电流I 的负增长而增大.首先,电流为负表示什么意思?电流为负表示电流的方向与图1中所标的方向相反.在图1中,外电路只接了一只电阻,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这时电源给外电路提供电能,电源放电.我们知道:电源不仅可以放电,也可以充电,如手机电池、汽车电瓶等都可以充电.充电时,外电路接的是电源,如图3所示.在图3中,略去了电源E 的内阻,电流I =r R E+-ε,电源ε的路端电压U =ε-Ir .当ε<E 时,I 为负,表明电源ε被充电,若外电阻R 一定,充电电源的电动势E 越高,充电电流I 越大,电源ε的路端电压越高;若E 一定,外电路的电阻R 增大,充电电流变小,路端电压U 降低(注意此时I 为负).当ε>E 时,I 仍为正,电源ε仍放电,U -I 曲线仍在第一象限.在第四象限,电源的外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呢?图3 图4在图4中,在电源ε两端接一只电阻R ,再接一个电源E ,两个电源同时供电.I =r R E ++ε,U =ε-Ir =rR rE R +-ε. 可见,当R ε<rE 时,电源ε的路端电压为负,若R 一定,随着外接电源的电动势E 的升高,电流增大,电源ε的路端电压U 负得越高(电压为负,表示电压极性与图4中所标的参考极性相反);若E 一定,外电路电阻R 越大,电流越小,路端电压负得越低.当R ε>rE 时,I 、U 仍为正,U -I 曲线仍在第一象限.综上所述,所讨论的电源外接电阻时该电源放电;外接电源时该所讨论的电源可充电也可放电.不管外接电路是电阻还是电源,所讨论电源的路端电压U 与电流I 的关系均为U =ε-Ir ,U -I 曲线为一条直线.外接纯电阻R 时U -I 曲线在第一象限,随着R 改变,U 随I 的增大而减小,电源放电;在第二象限,外接一电源和电阻,所讨论的电源被充电,路端电压U 随充电电流I 增大而升高;在第四象限,外接电源和电阻,两电源同时供电,所研究的电源的路端电压可能为负.六、电源输出功率最大的讨论在讨论求解电源的输出功率时,学生容易直接用到当外电阻等于内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这个结论一定成立吗?举例说明如下:[例1]有四个电源分别为:A.电动势E 1=4 V ,内阻r 1=1 Ω;B.电动势E 2=4 V ;内阻r 2=1.5 Ω,C.电动势E 3=4 V ,内阻r 3=2 Ω;D.电动势E 4=4 V ,内阻r 4=2.5 Ω.现有一个阻值为R =2 Ω的电阻,分别接在上述四个电源上,则接在哪一个电源上时,电源输出的功率最大呢?甲同学认为:应接C.乙同学认为:应接A.你认为呢?为什么?我们先暂不看结果,还是先分析一下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如图5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外电路为一变阻器R (R >r ),当外电阻R 取何值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图5解析:电源输出功率P sc =I 2R .而I =r R E +,所以P sc =(r R E +)2R =22)(R rR E +.由此可得结论:当R =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有最大值P sc max =rE 42. 特别注意,上述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内电路一定,而只有外电路(且为纯电阻电路)发生变化时才成立.对于一个结论要注意到适用条件.上述例1中是外电阻一定,而内电路不同,因此不能乱用结论.只有通过R 的电流最大时,外电路消耗的功率才最大,故乙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例2]如图6所示,电源电动势E =24 V,内电阻r =4 Ω,M 为电动机,额定电压为6 V,线圈电阻R ′=0.5 Ω,滑动变阻器R 的最大值为25 Ω,求:当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何值时,电源输出的功率最大且电动机能正常工作,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多少?电动机输出功率为多少?图6解:电动机是非纯电阻电路,不能认为变阻器取3.5 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这是因为 R ′只是电动机的发热电阻,而电流做功的有效电阻不是0.5 Ω.电源输出的功率P sc =IE -I 2r =24I -4I 2=-(2I -6)2+36.所以当I =3 A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P sc max =36 W.而电动机额定电压U =6 V,则R 和r 共分得电压U ′=(24-6) V=18 V;而I =418+=+'R r R U ,所以R =2 Ω. 对电动机:输出功率P sc ′=UI -I 2R ′=(6×3-32×0.5) W=13.5 W.此例说明,对非纯电阻电路结论不可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另找途径.[例3]如图7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 1∶n 2=10∶1,原线圈接在交流电源上,其电动势表达式e =2202sin100πt V,内阻r =10 Ω,副线圈接电阻值为R 的用电器.求:当R 为何值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最大值是多少?(编者按,本例是变压的阻抗变换,以达到与电源匹配,取得最大功率输出,详见赵凯华编《电磁学》一书)图7解:理想变压器不消耗能量,当原线圈负载为R 1=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原线圈两端电压U 1=E /2,而E =220 V,故U 1=110 V.副线圈两端电压U 2=V 111011112==U U n n ; 变压器输入端功率P 1=I 1U 1=rU 21=1210 W; 输出端功率P 2=P 1=R U 22,所以R =1210112Ω=0.1Ω. 故当R =0.1 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1210 W.上述结论,在满足条件时可适当推广,如下例.[例4]如图8所示,电源电动势E =12 V,内阻r =4 Ω,定值电阻R =2 Ω,当可变电阻R ′取何值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图8解析:把定值电阻R 等效在电源内部,即视r ′=r +R =6 Ω,当R ′=r ′=6 Ω时,R ′消耗的功率最大,其最大值为:P m =6412422⨯='r E W=6 W.。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第一课时)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第一课时)

第二节电阻定律电阻率●本节教材分析本节的电阻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教材对电阻定律的讲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初中已有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同时,还介绍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因此,做好教材安排的实验,是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关键.电阻率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超导体的电阻率在温度降到转变温度时突然变为零.根据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制成了电阻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控制变量,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电阻温度计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2.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教学难点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实验所需合金导线、日光灯灯丝、欧姆表、酒精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生]导体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用实验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电阻定律电阻率二、新课教学[师]介绍固定在胶木板上的四根合金导线L1、L2、L3、L4的特点.(1)L1、L2为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而长度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2)L2、L3为长度相同、材料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合金导线(镍铬丝)(3)L3、L4为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合金导线(L3为镍铬丝,L4为康铜丝)[演示]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1)按下图连接成电路.(2)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定量关系.[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1、L2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1、L2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长度的定量关系.[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长度成反比.根据欧姆定律,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导线中的电流与它的电阻成反比.经过分析推理可知,在导线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成正比.(3)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2、L3两端,调节变阻器R,保持导线两端的电压相同并测出电流.比较通过L2、L3电流的不同,得出导线电阻与导线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而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经过分析推理可知,在导线的长度和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导线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4)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师]将与A、B连接的导线分别接在L3、L4两端,重做以上实验.[生]从实验知道,电流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经过分析推理,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材料性质有关.师生共同活动:概括归纳出电阻定律.(1)电阻定律的内容: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2)电阻定律的公式:lR=ρS[师]介绍比例常数ρ.(1)比例常数ρ跟导体的材料有关,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称为材料的电阻率.(2)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这种材料制成的长为 1 m、横截面积为1 m2的导体电阻.(3)电阻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R的单位是Ω,l的单位是m,S的单位是m2,所以ρ的单位是Ω·m.[投影]几种导体材料在20 ℃时的电阻率.锰铜合金:85%铜,3%镍,12%锰.镍铜合金:54%铜,46%镍.镍铬合金:67.5%镍,15%铬,16%铁,1.5%锰.[师]从上表可知,金属与合金哪种材料的电阻率大?[生]从表中可以看出,合金的电阻率大.[师]制造输电电缆和线绕电阻时,怎样选择材料的电阻率?[生]制造输电电缆时应选用电阻率小的铝或铜来做.制造线绕电阻时应选择电阻率大的合金来制作.[师]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跟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演示]研究金属的电阻率跟温度的关系.将日光灯灯丝(额定功率为8 W)与演示用欧姆表调零后连接成上图电路,观察用酒精灯加热灯丝前后,欧姆表示数的变化情况,说明了什么道理?[生]当温度升高时,欧姆表的示数变大,表明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师]介绍电阻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1)工作原理: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制成的.(2)主要构造:指示仪表、连接导线、热电阻(铂).请同学们思考:锰铜合金和镍铜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怎样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生]利用它们的这种性质,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师]有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节课学习这部分内容.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l.1.电阻定律R=ρS2.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某些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极小.四、作业1.练习二(1)、(2)、(3)、(4)2.查阅资料,了解滑动变阻器的两种连接方法:分压式接法和限流式接法.3.预习“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分组实验. 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一只“220 V 、100 W ”的灯泡工作时电阻为484 Ω,拿一只同样的灯泡来测量它不工作时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于484 ΩB.大于484 ΩC.等于484ΩD.无法确定2.一段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横截面的直径是d ,电阻是R ,把它拉制成直径为10d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A.10000 RB.R /10000C.100 RD.R /1003.一个标有“220 V 、60 W ”的白炽灯泡,加上的电压U 由0逐渐增大到220 V ,在此过程中,电压U 和电流I 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在图中所给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4.在示波器的示波管中,当电子枪射出的电流达到5.6 μA 时,每秒钟从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数目有多少?电流的方向如何?5.现有半球形导体材料,接成左下图所示两种形式,则两种接法的电阻之比R a ∶R b =_______6.在相距40 km 的A 、B 两地架两条输电线,电阻共为800 Ω,如果在A 、B 间的某处发生短路,这时接在A 处的电压表示数为10 V ,电流表的示数为40 mA ,求发生短路处距A 处有多远?如右上图所示.参考答案:1.A2.A3.ACD4.3.5×1013个,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5.1∶4解析:将半球形导体可再等分成两块41球形材料,假设每41球形材料相当于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长为球半径r 、截面积为S 的电阻R ,则图(a )中的连接方式相当于长为r ,面积为2S 的等效电阻,故R a =ρ2212RS r S r ==ρ;图(b )中的连接方式相当于长为2r ,面积为S 的等效电阻,故R b =ρSrS r ρ22==2R R a ∶R b =1∶46.12.5 km解析:设发生短路处距离A 处有x m ,据题意知,A 、B 两地间的距离l =40 km ,电压表的示数U =10 V ,电流表的示数I =40 mA=40×10-3A,R 总=800 Ω.根据欧姆定律I =RU可得:A 端到短路处的两根输电线的电阻R x R x =3104010-⨯=I U Ω=250 Ω ①根据电阻定律可知:R x =ρSx 2 ② A 、B 两地输电线的电阻为R 总,R 总=ρSl 2 ③由②/③得lxR R x =总 解得x =800250=l R R x 总×40 km=12.5 km。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五、电功和电功率(备课资料)

【精品】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五、电功和电功率(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电功和电热二、电功率三、电路故障的分析与判断电路故障的种类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由于短路或断路造成的故障.电路故障分析试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1.串联电路的故障分析用电器串联在一起工作时,由于某个或几个电路元件出现了故障,就会造成其他用电器无法工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局面.判断和分析这类故障经常采用电压表测电压的方法,现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1.1 串联电路中有一处故障分析思路:首先要判断电源能否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将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的端电压,若端电压不为零,说明电源能工作.其次,判断用电器可能出现的故障.用电器短路故障的判断:用电压表测用电器的电压,若U=0,所对应的用电器短路.用电器断路故障的判断:用电压表测用电器的电压,若U=0,说明该用电器完好,若U ≠0,则该用电器断路.图1[例1](上海高考题)图1中L1、L2是两个相同的乳白色的小灯泡,额定电压均为3 V.E 是一电源,电动势为6 V.电路接通后灯泡不亮,而导线和各连接点的接触均良好.给你一个电压表(量程0~3~15 V),要求在不断开电路的情况下,查出是哪一个器件已损坏.试述操作步骤(不讨论有两个或三个器件同时损坏的情况).分析:由题意知,这是一个断路故障,首先将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端,若有示数,说明电源工作正常,反之则电源损坏.在电源工作正常的前提下,将电压表接在L1两端,若示数为零,则L2损坏,若不为零,则L1损坏.图2[例2](上海高考题)在做“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时,有位同学按如图2所示电路进行连接,他共有6根导线,即aa′、bb′、cc′、dd′、b′e和df,由于混进了一根内部断开的导线,所以当他按下开关S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都不偏转.他用多用电表电压档测量ab′间电压时,读数约为1.5 V(已知电池电动势约为1.5 V).为了确定哪一根导线的内部是断开的,可以再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测量_________两点间的电压,如果约为1.5 V,则一定是_______导线断开;如果是_______V,则一定是_______导线断开.分析: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导线dd′、cc′等看成是电源的一部分,因为ab′间电压为1.5 V,说明电源和上述各部分电路都是正常的,内部断开的电线只有可能是aa′或bb′.为此,可以再利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测量aa′两点间的电压,如果约为1.5 V,则一定是导线aa′断开;如果是0 V,则一定是导线bb′断开.同理,也可以通过测量bb′间的电压来进行判断.1.2 串联电路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断路故障分析思路:首先判断电源是否工作.将电压表接在电源的两端,测电源的端电压,若端电压不为零,说明电源能工作.其次判断用电器的断路故障.图3如图3所示电路,将电压表的一个接线柱与电源的一端相连(在此我们选择a ),另一接线柱与c 相连,测U ac ,若U ac ≠0,说明用电器1正常,若U ac =0,则用电器1断路.若U ac ≠0,则再测U cd 、U ce ,出现电压等于零的地方就是用电器断路的地方.若U ac =0,则更换用电器1或将用电器1短路,然后继续测量U ad 、U ae …,找到第二个断路的位置,排除故障.无论有几个电路元件出现断路故障,都可以依此思路进行分析、判断.2.混联电路的故障分析混联电路出现故障时,要紧紧抓住短路和断路的电路特点,即短路相当于某用电器电阻变为零,断路相当于某用电器电阻增为无限大,结合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关系进行分析.其基本的分析思路为:首先,确定用电器的连接方式,画出等效电路图.其次,假设某一用电器发生电路故障(短路或断路),根据外电路的总电阻随用电器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确定电路总电阻的变化.第三,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rR E 确定电路总电流的变化. 第四,根据路端电压公式U =E -Ir 确定电源端电压的变化.第五,根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确定各支路电流、电压的变化,做出判断.[例3](全国高考题)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灯泡A 和B 都是正常发光的,忽然灯泡B 比原来变暗了一些,而灯泡A 比原来变亮了一些,试判断电路中什么地方出现了断路的故障(设只有一处出了故障).图4分析:如果R 1出现断路,则两个灯泡的亮度变化趋势肯定是相同的,所以不是R 1出现故障.假设R 2出现断路故障,则相当于R 2的电阻增至无限大,则电路的总电阻变大.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电路的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所以通过R 1的电流变大;因为总电流等于R 1、灯泡B 、R 3通过的电流之和,则I B +I 3的电流减小,由此知U B 减小;而端电压等于U A +U B ,所以灯泡A 的电压增大.由以上分析知,若R 2出现断路故障,将造成电路中的A 灯变亮、B 灯变暗,与题述情况完全一致,所以是R 2出现断路故障.[例4]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灯L1、L2正常发光.由于电路出现故障,突然发现灯L1变亮,灯L2变暗,电流表的读数变小,根据分析,发生的故障可能是A.R1断路B.R2断路C.R3短路D.R4短路图5 图6分析:作出等效电路图如图6所示.假设R1断路,则电路的总电阻变大,总电流变小,路端电压增大;因为R2、R3、R4和L2所组成的混联电路没有变化,则总电流减小导致它们整体的分压减小,即L2的电压变小,灯L2变暗,同时电流表的示数减小;再根据路端电压增大知L1分压增大,故灯L1变亮.选项A正确.再依次假设R2断路、R3短路、R4短路,分别利用上述思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题只有选项A是正确的.[例5]某同学按如图7所示电路进行实验,电压表内阻可看做无限大,电流表内阻可看做零.图7由于电路发生故障,发现两电压表示数相同了(但不为零),若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用电器引起的,则可能的故障原因是________.分析:外电路先是由R P和R2串联,再和R3并联,最后和R1串联组成的.两电压表示数相同,说明R P和R2整体的分压与R3的分压一样,显然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R P发生短路故障,相当于一根导线;二是R2发生断路故障.在有电表的电路里,电表的示数变化是分析电路故障的重要依据之一.。

高中物理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电源的作用: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导体 中有持续的电流
电荷定向移动的三种情况:
电荷定向移动的三种情况:
▪ 正电荷定向移动
电荷定向移动的三种情况:
▪ 正电荷定向移动 ▪ 负电荷定向移动(如金属中的自
由电子)
电荷定向移动的三种情况:
▪ 正电荷定向移动 ▪ 负电荷定向移动(如金属中的自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一 欧姆定律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无电场时,导体中自由电荷做无 规则的热运动.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有电场时,导体中自由电荷在电 场力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一、1.形成电流的条件
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电源的作用:
由电子) ▪ 正、负电荷沿相反方向移动(如
电解质溶液)
一、2. 电流的方向
规定: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 的方向.
一、2. 电流的方向
在电场力作用下,正电荷从电势
处向电势
处运动
一、2. 电流的方向
在电场力作用下,正电荷从电势 高 处向电势 低 处运动
一、2. 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比较:三种速率
1.导体内电子定向移动速率: 10 -5 m/s
2.电子热运动速率: 3.电流的传导速率:
比较:三种速率
1.导体内电子定向移动速率: 10 -5 m/s 2.电子热运动速率: 10 5 m/s
3.电流的传导速率:
比较:三种速率
1.导体内电子定向移动速率: 10 -5 m/s

高二物理 第十四章 稳恒电流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物理 第十四章 稳恒电流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物理 第十四章稳恒电流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知识精讲 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十四章稳恒电流第一节欧姆定律第二节电阻定律电阻率第三节半导体与其应用二. 知识要点:1. 电流电流的定义式:tq I =,适用于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

对于金属导体有I=nqvS 〔n 为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个数,S 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 为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约为10-5m/s ,远小于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105m/s ,更小于电场的传播速率3×108m/s 〕,这个公式只适用于金属导体,千万不要到处套用。

2. 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R 跟它的长度l 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 成反比。

sl R ρ= 〔1〕ρ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该材料的性质,不是每根具体的导线的性质〕。

单位是Ω m 。

〔2〕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

〔3〕材料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系:①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以理解为温度升高时金属原子热运动加剧,对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的阻碍增大。

铂较明显,可用于做温度计;锰铜、镍铜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可用于做标准电阻〕。

② 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靠自由电子和空穴导电,温度升高时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增大,导电能力提高〕。

③ 有些物质当温度接近0 K 时,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体叫超导体。

材料由正常状态转变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叫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T C 。

我国科学家在1989年把T C 提高到130K 。

现在科学家们正努力做到室温超导。

3. 欧姆定律RU I =〔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液,不适用于气体导电〕。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注意I —U 曲线和U —I 曲线的区别。

还要注意:当考虑到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时,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再是过原点的直线。

[例1] 实验室用的小灯泡灯丝的I —U 特性曲线可用以下哪个图象来表示〔 〕解:灯丝在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会发光发热,而且温度能达到很高,因此必须考虑到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一课时)

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一课时)

高二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七、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一课时)伏安法测电阻●本节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了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将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V,利用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将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虽然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但对它们的构造、工作原理并不了解、所以,电表指针为什么偏转,指针所指的示数反映的是什么,学生不是分清楚、因此,教学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或电表模型教具、挂图配合实物)让学生把表头G的构造、指针的偏角与什么有关,满偏电流Ig、表头的内阻Rg的含义等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指针的偏角θ∝ I,而偏角的示数(刻度盘上标出的读数)却是反映了电路中的电流(或电路两端电压)的大小、2、表头G是指小量程的电流表,即灵敏电流计,表头G 的满偏电流Ig和满偏电压Ug一般都很小,用它可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A和量程较大的电压表V、讲述电表改装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表头内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有限的,那么要测量较大的电压(或电流)怎么办?通过分析,学生能提出电阻分压(或分流)然后提出分压(或分流)电阻的阻值如何确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推导出有关的公式,在这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材结合具体例题,介绍计算分压电阻R的公式R=,学生预习时可以看懂、教学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讨论、如改装后电表能测量的最大电压为U、表头满偏电流为Ig、内阻为Rg,则U=Ig(R+Rg),则R=-Rg,然后代入课本中的数据U=3 V,Ig=3 mA,Rg=10 Ω,也可得到R=990 Ω、再如将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后,能测量的最大电流为I,表头满偏电流为Ig,内阻为Rg,并联的分流电阻R=Rg、然后代入课本例题2中的数据,Rg=25 Ω,Ig=3 mA,I=0、6 A,也可得到R=0、126 Ω、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处理同一问题,可使学生思路开阔,不局限于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公式、同时要讲请如何将表头的刻度盘改为改装后的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表盘,使学生对电表的构造、原理有较全面的认识、电阻的测量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因此,本节课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讲“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要让学生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无论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还是电流表内接法,测出的电阻值都有误差、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造成的、知道当待测电阻的阻值Rx 比电压表的内阻RV小很多时,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误差较小,这种情况下,R测<R真、当待测电阻的阻值Rx比电流表的内阻RA大很多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误差小,这种情况下,R测>R真、然后可以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考虑选择电流表内接法好,还是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2、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3、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4、会给改装后的电压表、电流表标度、5、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及方法、6、了解伏安法测电阻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和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7、会正确选择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改装电压表、电流表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会正确使用基本物理仪器,而且还要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伏安法测电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重点1、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2、理解改装后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量程的物理意义、3、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两种测量电路的选择)、●教学难点1、理解改装后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量程的物理意义是求解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过程中的难点、2、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本节知识是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分析、讨论、讲解、练习等方法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或量程为500 μA的表头G、内阻约100 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压表和电流表一、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思考,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甲]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即:I=I1=I2=I3=…=In[生乙]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3+…+Un[生丙]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即:R=R1+R2+R3+…+Rn[师]在电路中,串联电阻起什么作用?[生]在电路中串联电阻起分压作用,且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师]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甲]并联电路中,并列的各支路两端电压都相等、即:U=U1=U2=U3=…=Un[生乙]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I=I1+I2+I3+…+In[生丙]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即:[师]在电路中,并联电阻起什么作用?[生]在电路中,并联电阻起分流作用,且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即:I1R1=I2R2=I3R3=…=InRn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和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分别将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V和电流表A、二、新课教学1、表头G[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G的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1)表头的主要构造表头G是指小量程的电流表,即灵敏电流计,常用的表头主要由永磁铁和放入永磁铁磁场中可转动的线圈组成、(2)表头的工作原理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线圈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带着指针一起偏转,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指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即θ∝ I、这样根据指针的偏角就可以知道电流的大小、若在表头刻度盘上标出电流值就可以测量电流了、由欧姆定律知道,通过表头的电流跟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I∝U、由于θ∝I,I∝U,故U∝θ、如果在刻度盘上标出电压值,由指针所指的位置就可以读出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生]利用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分别是多大?[师]同学们问得好、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的满偏电流Ig、内阻Rg和满偏电压Ug、(1)满偏电流Ig:表头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表头的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微安到几毫安、如果通过表头的电流超过满偏电流,不但指针指不出示数,表头还可能被烧坏、(2)表头的内阻Rg:是指表头线圈的电阻、表头的线圈电阻一般为几欧到几百欧、(3)满偏电压Ug、[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Ig、Rg概括出什么叫满偏电压?[生]表头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叫做满偏电压、[师]Ig、Rg、Ug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生]Ug=IgRg、[师]表头G的满偏电压Ug和满偏电流Ig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G加以改装、2、把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V[师]用表头G虽然能够用来测量电压,但由于表头的满偏电流一般很小,因此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压也很小,所以不能直接用来测量较大的电压、若直接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压,会造成什么后果?[生]当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大于满偏电压时,通过表头的电流就大于满偏电流,可能将表头烧坏、[师]同学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表头去测较大的电压呢?[生]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给表头G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压表V,用改装后的电压表V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压、[投影]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其内阻为Rg,满偏电流为Ig,将它改装成量程为U的电压表,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如何给改装后的电压表V标度?改装后电压表V的内阻是多大?把电流表G 改装成电压表V[师]介绍电压表V的组成及量程(1)电压表V由表头G 和电阻R组成,如图虚线框内所示、(2)所谓量程U,意思是当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为U时,表头G分担的电压为满偏电压Ug,通过表头G 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g,指针指在最大刻度处、所以表盘最大刻度处的电压值为量程U、[生]讨论如何求分压电阻R并回答:(1)根据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知,当表头G满偏时,流过电阻R的电流为Ig、(2)表头满偏时,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Ug=IgRg,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UR=U-Ug=U-IgRg(3)据欧姆定律可知,分压电阻R=[师]如何给改装后的电压表V标度呢?[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当流过表头的电流为I1时,加在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UAB= I1(Rg+R),表明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当流过表头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g时,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即改装后的量程、则U=Ig(Rg+R),因此,只要将原来表头刻度盘的每一刻度值扩大为原来的(Rg+R)倍,就得到改装后的电压表V的表盘、[师]改装后的电压表V 的内阻RV多大?[生]RV=Rg+R、[练习]出示投影片、如图所示,一个有3 V和30 V两种量程的电压表,表头内阻为15 Ω,满偏电流为1 mA,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解析:由题意知,Rg=15 Ω,Ig=1 mA=110-3A,U1=3 V,U2=30 VR1=-Rg=(-15)Ω=2985 Ω当量程为30 V时,Rg+R1相当于表头、R2=-(Rg+R1)= [-(15+2985)]Ω=27000 Ω3、把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师]用表头G虽然能够用来测量电流,但是由于表头的满偏电流Ig很小,因此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很小,所以不能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流、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流呢?[生]利用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给表头G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G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流表A,利用改装后的电流表A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流了、[投影]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其内阻为Rg,满偏电流为Ig,把它改装成量程为I的电流表A,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把表头G 改装成电流表A[师]介绍电流表A的组成及量程、(1)电流表A由表头G和电阻R并联组成,如图虚线框内所示、(2)所谓量程I,意思是通过电流表A的电流为I时,通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g、指针指在最大刻度处,所以改装后电流表A的表盘最大刻度处标值为I、[生]讨论如何求分流电阻R并回答:(1)当表头G满偏时,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为Ug=IgRg、(2)根据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UR=Ug=IgRg、(3)通过电阻R的电流IR=I-Ig(4)根据欧姆定律,分流电阻R的阻值为:R=、[师]如何给改装后的电流表A标度呢?[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当流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g时,流过电流表A的电流最大,为改装后电流表的量程I、则I=Ig(1+)、因此,只要将原来表头刻度盘的每一刻度值扩大为原来的倍,就得到了改装后的电流表A的表盘、[师]改装后的电流表A内阻RA有多大?[生]电流表A的内阻为Rg与R并联后的总电阻,即RA=[练习]出示投影片、有一表头G,内阻Rg=25 Ω,满偏电流Ig=3 mA,把它改装成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RA为多大?解析:由题意知,Rg=25 Ω,Ig=3 mA=310-3A,I=0、6 A据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知,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与加在表头G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R=IgRg通过电阻R的电流IR=I-Ig,电阻R=Ω=0、126 Ω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为RA,RA=Ω=0、125 Ω说明:通过计算发现,改装后的电流表的内阻RA非常小,解题时一般不计电流表的内阻、对于理想的电流表,可认为其内阻等于零,在电路中可等效成导线、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表头G的三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Ig、内阻Rg和满偏电压Ug、2、把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时,需要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3、把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时,需要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四、作业1、练习五(1)、(2)2、预习分组实验“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如下图所示,电流表G的内阻Rg=1000 Ω,满偏电流Ig=100 μA,现把它改装为量程是6 V的电压表和量程为0、6 A 的电流表、(1)S1、S2均断开时是什么表?S1、S2均闭合时是什么表?(2)R1和R2分别等于多大?(3)S1闭合、S2断开时是什么表?量程多大?2、如下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Ig=500 mA,内阻Rg=200 Ω,用它改装为有1 A和10 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参考答案:1、解析:(1)S1、S2均断开时,只有G与R1串联,R1起分压作用,此时是改装后的电压表、S1、S2均闭合时,只有G与R2并联,R2起分流作用,此时是改装后的电流表、(2)若改装成电压表、量程U=6 V,则Ig(Rg+R1)=U解得R1=5、9104 Ω若改装成电流表,量程I=0、6 A,则IgRg=(I-Ig)R2解得R2=0、16 Ω(3)若S1闭合,S2断开时,R2与G并联后可当作表头,然后再与R1串联,所以是改装后的电压表、R2与G并联后的内阻Rg′==0、16 Ω满偏电流Ig′=0、6 A改装的电压表的量程为U′U′=Ig′(Rg′+R1)=0、6(0、16+5、9104)V=3、54104 V2、解析: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1=1 A,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2=10A、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和R2串联,再与表头内阻Rg并联、由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关系可得:R1+R2=Rg代入Ig、I1、Rg的数值得R1+R2=200 Ω①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与表头支路的电阻Rg+R2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Ig(Rg+R2)=(I2-Ig)R1代入Ig、I2、Rg的数值,可得R2+200 Ω=19 R1②由①②解得R1=20 Ω R2=180 Ω说明:对于I1=1 A的量程,G是它的表头,对于I2=10 A的量程,G与R2串联后相当于它的表头、第 1 页共 1 页。

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三、半导体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高二物理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三、半导体及其应用(第一课时)

高二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三、半导体及其应用(第一课时)一、知识目标1、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并能从电阻率的角度区分它们、2、了解半导体的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3、了解半导体的广泛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介绍半导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技的高尚品质、2、通过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半导体的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及掺杂特性、●教学难点利用演示实验抽象概括出半导体的热敏、光敏和掺杂特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分析法、●教学用具演示欧姆表、热敏电阻、温度计、铁架台、烧杯、冷水、热水、小灯泡、学生电源、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录像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请同学们思考: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金属的电阻率跟温度有什么关系?[生]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导体、绝缘体的概念、[生]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师]有一种物体,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做什么呢?[生]半导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半导体及其应用、二、新课教学[师]下面让我们从电阻率的观点认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投影以下内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0-8 Ωm~10-6 Ωm;绝缘体的电阻率约为108 Ωm~1018 Ωm;半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0-5 Ωm~106 Ωm、[师]从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电阻率你发现了什么?[生]导体的电阻率一般很小,绝缘体的电阻率一般很大,半导体的电阻率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列举几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生]锗、硅、砷化镓、锑化铟等都是半导体材料、2、半导体的应用[师]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除了温度外,用光照射半导体,在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其他物质,都可能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发生显著变化、半导体的这一特性是导体和绝缘体所没有的,在现代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1)按图所示连接好电路,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R100”档、(2)将热敏电阻放入有少量冷水并插有温度计的烧杯中,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和热敏电阻的阻值、(3)将热水分几次注入烧杯中,记下在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4)实验结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生]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师]热敏电阻能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测量这种电信号,就可以知道温度变化的情况、[演示]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1)按下图所示连接好电路,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R1 k”档、(2)先测出小灯泡不发光时光敏电阻的阻值、(3)打开电源,让小灯泡发光、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的亮度由暗变亮,观察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情况、(4)实验结论:光敏电阻在光照加强的条件下,其阻值逐渐_______、[生]光敏电阻在光照加强的条件下,其阻值逐渐减小、[师]光敏电阻可以起到开关的作用,在需要对光照有灵敏反应的自动控制设备中有广泛应用、[师]介绍半导体的掺杂特性、在纯净的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杂质,会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大大增强,这种特性叫半导体的掺杂特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半导体掺杂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生]利用该特性人们制成了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师]放录像(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请学生了解半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概念,并能从电阻率的观点认识这三种材料、2、半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减小、4、光敏电阻的阻值随着光照的增强而减小、5、有的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杂质,会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大大增强、四、作业1、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半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2、预习超导及其应用、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在自动恒温装置中,某种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这种材料具有发热和控温双重功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通电前材料的温度低于t1,通电后电压保持不变,它们的功率是A、先增大后减小B、先减小后增大C、达到某一温度后功率不变D、功率一直在变化(2)若它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相等时,温度保持在A、t1B、t2C、t1到t2的某个温度上D、大于t2的某个温度上2、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L为小灯泡,R为光敏电阻,D为发光二极管(电流越大,发出的光越强),且R与D之间的距离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增大B、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减小C、当滑动触头P向右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可能不变D、无论怎样移动滑动触头P,L消耗的功率都不变参考答案:1、(1)A (2)C2、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物理(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七、电压表和电流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了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将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V,利用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将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虽然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但对它们的构造、工作原理并不了解.所以,电表指针为什么偏转,指针所指的示数反映的是什么,学生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学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或电表模型教具、挂图配合实物)让学生把表头G的构造、指针的偏角与什么有关,满偏电流I g、表头的内阻R g的含义等弄清楚.让学生理解指针的偏角θ∝I,而偏角的示数(刻度盘上标出的读数)却是反映了电路中的电流(或电路两端电压)的大小.2.表头G是指小量程的电流表,即灵敏电流计,表头G的满偏电流I g和满偏电压U g一般都很小,用它可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A和量程较大的电压表V.讲述电表改装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表头内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有限的,那么要测量较大的电压(或电流)怎么办?通过分析,学生能提出电阻分压(或分流)然后提出分压(或分流)电阻的阻值如何确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推导出有关的公式,在这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材结合具体例题,介绍计算分压电阻R的公式R=,学生预习时可以看懂.教学中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讨论.如改装后电表能测量的最大电压为U、表头满偏电流为I g、内阻为R g,则U=I g(R+R g),则R=-R g,然后代入课本中的数据U=3 V,I g=3 mA,R g=10 Ω,也可得到R=990 Ω.再如将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后,能测量的最大电流为I,表头满偏电流为I g,内阻为R g,并联的分流电阻R=R g.然后代入课本例题2中的数据,R g=25 Ω,I g=3 mA,I=0.6 A,也可得到R=0.126 Ω.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处理同一问题,可使学生思路开阔,不局限于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公式.同时要讲请如何将表头的刻度盘改为改装后的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表盘,使学生对电表的构造、原理有较全面的认识.电阻的测量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因此,本节课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初中做过“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讲“伏安法测电阻”,当然不能仅仅是重复,要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给测量结果带来的误差.要让学生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无论采用电流表外接法,还是电流表内接法,测出的电阻值都有误差.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造成的.知道当待测电阻的阻值R x比电压表的内阻R V小很多时,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误差较小,这种情况下,R测<R真.当待测电阻的阻值R x比电流表的内阻R A大很多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误差小,这种情况下,R测>R真.然后可以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考虑选择电流表内接法好,还是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2.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3.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4.会给改装后的电压表、电流表标度.5.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及方法.6.了解伏安法测电阻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和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7.会正确选择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改装电压表、电流表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会正确使用基本物理仪器,而且还要了解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伏安法测电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学重点1.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2.理解改装后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量程的物理意义.3.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两种测量电路的选择).●教学难点1.理解改装后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量程的物理意义是求解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过程中的难点.2.电流表内接法与外接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本节知识是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分析、讨论、讲解、练习等方法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或量程为500 μA的表头G、内阻约100 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电压表和电流表一、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思考,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甲]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即:I=I1=I2=I3=…=I n[生乙]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U3+…+U n[生丙]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的电阻之和.即:R=R1+R2+R3+…+R n[师]在电路中,串联电阻起什么作用?[生]在电路中串联电阻起分压作用,且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即:[师]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生甲]并联电路中,并列的各支路两端电压都相等.即:U=U1=U2=U3=…=U n[生乙]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I=I1+I2+I3+…+I n[生丙]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即:[师]在电路中,并联电阻起什么作用?[生]在电路中,并联电阻起分流作用,且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即:I1R1=I2R2=I3R3=…=I n R n[师]今天我们将学习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和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分别将表头G 改装成电压表V和电流表A.二、新课教学1.表头G[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G的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1)表头的主要构造表头G是指小量程的电流表,即灵敏电流计,常用的表头主要由永磁铁和放入永磁铁磁场中可转动的线圈组成.(2)表头的工作原理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线圈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带着指针一起偏转,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指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即θ∝I.这样根据指针的偏角就可以知道电流的大小.若在表头刻度盘上标出电流值就可以测量电流了.由欧姆定律知道,通过表头的电流跟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I∝U.由于θ∝I,I∝U,故U∝θ.如果在刻度盘上标出电压值,由指针所指的位置就可以读出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生]利用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分别是多大?[师]同学们问得好.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的满偏电流I g、内阻R g和满偏电压U g.(1)满偏电流I g:表头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表头的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微安到几毫安.如果通过表头的电流超过满偏电流,不但指针指不出示数,表头还可能被烧坏.(2)表头的内阻R g:是指表头线圈的电阻.表头的线圈电阻一般为几欧到几百欧.(3)满偏电压U g.[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I g、R g概括出什么叫满偏电压?[生]表头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叫做满偏电压.[师]I g、R g、U g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生]U g=I g R g.[师]表头G的满偏电压U g和满偏电流I g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G加以改装.2.把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V[师]用表头G虽然能够用来测量电压,但由于表头的满偏电流一般很小,因此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压也很小,所以不能直接用来测量较大的电压.若直接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压,会造成什么后果?[生]当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大于满偏电压时,通过表头的电流就大于满偏电流,可能将表头烧坏.[师]同学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表头去测较大的电压呢?[生]利用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给表头G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压表V,用改装后的电压表V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压.[投影]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其内阻为R g,满偏电流为I g,将它改装成量程为U 的电压表,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如何给改装后的电压表V标度?改装后电压表V的内阻是多大?把电流表G改装成电压表V[师]介绍电压表V的组成及量程(1)电压表V由表头G和电阻R组成,如图虚线框内所示.(2)所谓量程U,意思是当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为U时,表头G分担的电压为满偏电压U g,通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 g,指针指在最大刻度处.所以表盘最大刻度处的电压值为量程U.[生]讨论如何求分压电阻R并回答:(1)根据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知,当表头G满偏时,流过电阻R的电流为I g.(2)表头满偏时,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U g=I g R g,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U R=U-U g=U-I g R g(3)据欧姆定律可知,分压电阻R=[师]如何给改装后的电压表V标度呢?[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当流过表头的电流为I1时,加在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U AB= I1(R g+R),表明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当流过表头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 g时,电压表V两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即改装后的量程.则U=I g(R g+R),因此,只要将原来表头刻度盘的每一刻度值扩大为原来的(R g+R)倍,就得到改装后的电压表V的表盘.[师]改装后的电压表V的内阻R V多大?[生]R V=R g+R.[练习]出示投影片.如图所示,一个有3 V和30 V两种量程的电压表,表头内阻为15 Ω,满偏电流为1 mA,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解析:由题意知,R g=15 Ω,I g=1 mA=1×10-3A,U1=3 V,U2=30 VR1=-R g=(-15) Ω=2985 Ω当量程为30 V时,R g+R1相当于表头.R2=-(R g+R1)= [-(15+2985)]Ω=27000 Ω3.把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师]用表头G虽然能够用来测量电流,但是由于表头的满偏电流I g很小,因此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很小,所以不能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流.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用表头去测量较大的电流呢?[生]利用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给表头G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将表头G改装成一个量程较大的电流表A,利用改装后的电流表A就可以测量较大的电流了.[投影]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其内阻为R g,满偏电流为I g,把它改装成量程为I 的电流表A,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把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A[师]介绍电流表A的组成及量程.(1)电流表A由表头G和电阻R并联组成,如图虚线框内所示.(2)所谓量程I,意思是通过电流表A的电流为I时,通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 g.指针指在最大刻度处,所以改装后电流表A的表盘最大刻度处标值为I.[生]讨论如何求分流电阻R并回答:(1)当表头G满偏时,加在表头两端的电压为U g=I g R g.(2)根据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U R=U g=I g R g.(3)通过电阻R的电流I R=I-I g(4)根据欧姆定律,分流电阻R的阻值为:R=.[师]如何给改装后的电流表A标度呢?[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当流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I g时,流过电流表A的电流最大,为改装后电流表的量程I.则I=I g(1+).因此,只要将原来表头刻度盘的每一刻度值扩大为原来的倍,就得到了改装后的电流表A的表盘.[师]改装后的电流表A内阻R A有多大?[生]电流表A的内阻为R g与R并联后的总电阻,即R A=[练习]出示投影片.有一表头G,内阻R g=25 Ω,满偏电流I g=3 mA,把它改装成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要并联一个多大的电阻R?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R A为多大?解析:由题意知,R g=25 Ω,I g=3 mA=3×10-3A,I=0.6 A据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可知,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与加在表头G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 R=I g R g通过电阻R的电流I R=I-I g,电阻R=Ω=0.126 Ω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为R A,R A=Ω=0.125 Ω说明:通过计算发现,改装后的电流表的内阻R A非常小,解题时一般不计电流表的内阻.对于理想的电流表,可认为其内阻等于零,在电路中可等效成导线.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表头G的三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I g、内阻R g和满偏电压U g.2.把表头G改装成电压表时,需要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3.把表头G改装成电流表时,需要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R.四、作业1.练习五(1)、(2)2.预习分组实验“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五、板书设计六、本节优化训练设计1.如下图所示,电流表G的内阻R g=1000 Ω,满偏电流I g=100 μA,现把它改装为量程是6 V的电压表和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1)S1、S2均断开时是什么表?S1、S2均闭合时是什么表?(2)R1和R2分别等于多大?(3)S1闭合、S2断开时是什么表?量程多大?2.如下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I g=500 mA,内阻R g=200 Ω,用它改装为有1 A 和10 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参考答案:1.解析:(1)S1、S2均断开时,只有G与R1串联,R1起分压作用,此时是改装后的电压表.S1、S2均闭合时,只有G与R2并联,R2起分流作用,此时是改装后的电流表.(2)若改装成电压表.量程U=6 V,则I g(R g+R1)=U解得R1=5.9×104Ω若改装成电流表,量程I=0.6 A,则I g R g=(I-I g)R2解得R2=0.16 Ω(3)若S1闭合,S2断开时,R2与G并联后可当作表头,然后再与R1串联,所以是改装后的电压表.R2与G并联后的内阻R g′==0.16 Ω满偏电流I g′=0.6 A改装的电压表的量程为U′U′=I g′(R g′+R1)=0.6×(0.16+5.9×104) V=3.54×104 V2.解析: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1=1 A,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2=10 A.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和R2串联,再与表头内阻R g并联.由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关系可得:R1+R2=R g代入I g、I1、R g的数值得R1+R2=200 Ω①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与表头支路的电阻R g+R2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I g(R g+R2)=(I2-I g)R1代入I g、I2、R g的数值,可得R2+200 Ω=19 R1 ②由①②解得R1=20 ΩR2=180 Ω说明:对于I1=1 A的量程,G是它的表头,对于I2=10 A的量程,G与R2串联后相当于它的表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