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合集下载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稚龄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

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五年多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一、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时间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

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诗歌押韵的特点,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体会理解诗中爱情悲剧的主题,在诵读与思考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既使学生有所收获,又减轻了课上压力,同时还调动了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知人论诗鉴赏法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著名的诗人。

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我们就不能随便地一言带过,而是应该多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在课堂上以比赛或讨论的形式交流。

浅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美读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美读教学

对课 堂教学 的认识 , 不应该 只是满 足让 学生把握 教材 , 更主要 的是 堂堂课 的学 习 , 让学生 不断地修整 自己的认 知结构 , 掌握理解 与运用政
引导他们借助教材 的学习来发展思维 、 情感 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通过一 本出发点 , 是进行素质教育 ,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的必要 条件 。 丰 在课 堂教学 的主阵地 中 , 充分 治理论 的本领 , 高认识世界 的水平 。要达到这个 目的 , 提 就必须要 针对 断提高 自己的理论水平 , 富 自己的知识 , 不 同层次学 生 的实 际情况 来实施 教学 , 只有 这样 , 学生 的 主体性 才能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 不断地探 索和改进 , 优化课 堂 教学 过 程 , 才能 切 体现 出来 。所 以 , 正确地协调 和处理好教材 的要求 与学生 的实际 隋况来 实提 高课 堂教学 效益 。
经 验的参与 , 想象与联想就不可能产生 , 只有 调
结合现行教材 中现 当代诗歌的选文 ,笔者 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 特别是审美经验 , 产生
的美 , 此时美读便成为可能。
其次 , 造成一种氛围 , 使学生进入联想与想
自醉其音 , 心醉其 情。 就现 当代 : 想象 , 对语言文字 的感受才 会产生相应 认为进行现当代诗歌的教学 ,发挥美 读的美感 了联想 、
二、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 在师生 的思维碰撞 中, 挥学生主体 性 发
要营造 和谐 的课堂 活动气氛 ,让学生在课堂 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
接受 , 在具体 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过程 中, 但 学生主体作 用的发挥往往 很 创造一个宽松 的课 内环境和融洽 的师生关系 。 和谐 的课 堂教 学活动应该 借 眼 手 反 不理想 , 主要 原 因在于教师习惯于 “ 满堂灌 ” “ 言堂” 习惯 于让 学生 是让学 生阅读教材时 , 用媒体充分地 利用脑 、 、 等感觉器官 , 复 或 一 , 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 , 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跟着 自己的思维转 , 这样学生成 了学 习的机器 , 缺乏主观能动性 , 没有 自 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 、 觉性 和创造性 , 只是一种被动接受 , 与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 , 提高学 生素质 的要求是很难适应 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 真正树 三、 努力把 目标转化为问题 。 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 它决定 了教 与学 的方 向。 f统 的 目标教学 ' 专

浅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1 — 0 0 4 3 — 0 1
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 向两旁, 莲花摇动 , 水波 荡漾 , 原 来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 地穿过荷花丛 。弄乱 的荷塘 月 色。 划破 了大山的宁静 。诗 中有 画, 画 中有诗 , 好诗好 画 , 相辅 相成 。 给人 以一种 清新 恬淡的 美感 , 自然也就会激发 学生欣 赏 的兴趣 。最后 , 我们 可以引导学生展 开丰富的联 想、 想 象, 对诗 歌 的意境 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有所感悟 的基础上 用 散 文化 的语 言表达 出来。 古人 写诗 非常重视 意境 的创 造。 同时 因诗词是 一种高度凝练 的文学样式 ,它往往 以极 简省而形 象 的语 言创 造 出完美的 意境 .表 达 出丰富 的思想 内容和主观情 感 ,这种散 文化的表述使 学生能很 快地进入 到他 自己的创 造 性的描述描 写的情境 中, 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全诗的意境 。 ( 二) 把握 考纲 要求 , 归纳解 题技巧 , 规 范答题 , 知 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 殆。 有极 大助益 ,而且 对 于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 全有导 我们 帮助 学生学会发 现诗歌的 美。并不代表在 完成诗歌 还 需要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首 引作 用 。所 以 。 我们在教 学 中要积极探 索新的教学 方法 , 激发 鉴 赏试题 时就 一定会得 高分 , 学生对诗的 阅读兴趣 , 提 高他 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 先就要做 到随 时关注考纲 中对诗歌鉴 赏的要 求 。及 时调整 平 但 实际上 . 就我 个人 的 实际教 学经验 来看 , 现在 的 学生对 时学习过程 中的重难点。例如 2 0 1 3的高考诗歌考纲 内容包 古典诗歌很 少有人能发 自内心的喜爱 , 甚至可 以夸 张一点说 , 括: 1 . 鉴 赏古代诗歌 的形 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2 . 评价 古代诗歌 有的学生对 它可是深 恶痛绝。原 因就是 自 1 9 9 3 年诗歌鉴 赏在 的思想 内容 和作 者的观 点态度。那么, 平时我们 学. - - j 的时候 就 高考试题 中 出现 以来 , 虽然深受广 大 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 由 要 有所侧 重 。其 次, 每一种题 型都 有其特有的规律 , 我们 可以 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 , 诗歌 鉴 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尝试摸 索 出试题 的特 点 , 找到试题 的规 律 , 从 而找 到解 决问题 那 么为什 么学生的诗歌得 分率会这 么低 呢?我们在 平时 的技 巧。古诗歌鉴 赏考题 , 我们 大致可以作 以下四大分类 : 形 的教 学终有 该如何做 ,才 能尽 量帮助 学生夺 回诗 歌鉴 赏的主 象类、 意境 类、 语 言鉴 赏类、 表现手 法类等。不 管哪 一类 , 一般 在表述答 案时 。 我们都尽 量采 用总分或 总分总的结构 形 动权 呢?下面我仅就 个人 的一点教 学 实践 , 简单谈谈对 古典诗 来说 。 歌教 学的认识。 式。以“ 表现手 法类” 为例 , 答题步骤要 分为三步 : 准确指 出用 ( 一) 多积累诗词 , 了解古典诗词 的特 点 , 引导 学生发现诗 了何 种手法 : 结合诗 句阐释 为什 么是用 了此种手 法 ; 此手 法有 歌的美 。 欣 赏诗歌 的美。 效地 传达 出诗人 怎么样 的情感。湖北卷 吴融《 华清宫》 李 约《 过 古典诗 词是一 门经典 的语言 艺术 , 它注重 用词 炼句 。 它对 华清宫》 考题① 两首诗描 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 宫。 请指 出二 者 语言 简洁、 准确 和传 神等方 面的要 求 , 可谓近 乎苛刻 。因为古 主要 运用 了哪种相 同的表现手法 。 并作 简要说 明。 ② 两首诗 各 研读 意 象, 理 出诗 典诗词讲 究韵律 . 于是便会 出现 平常 少见的词序和 句式 , 初 学 表 达 了作者什 么样 的思想感情? 细细审读 。 者一 时较难 理解 , 不 能适应 ; 待其 稍稍 适应后 , 有 的也未 必能 歌 的情 感之 后 , 我们 就可 以轻松地作 以下表 述 , 考题① : 两首 深思其 中道理 . 这对学生诗词鉴 赏能力的培养是极 为不利的 。 诗 都应用 了对 比手法( 步骤 一) ; 第一首宫 内宫外对 比 : 宫 内绿 所以, 我 们要尽 量想 办法让 学生感 受诗词 , 了解诗词 。 首先 我 树成 阴 , 温 暖如春 ; 宫外飞血 阴云 , 分外寒 冷。 第二首今 昔对 们可 以采用吟 诵 比赛 的方式 , 让 学生 自主积 累部分诗歌 , 体 悟 比 : 今 朝杂树 丛生 , 宫殿 荒凉 ; 昔 日霓裳 羽衣 , 歌 舞升平 ( 步骤 诗歌 的节奏感与 美感 , 在 学习的过程 中了解诗词 , 在感悟 中 发 二) 。考题② : 第一首诗表达 了 诗人对 无视人 民疾苦 、 沉湎于享 现诗词 的美。其 次我们 可 以在进行教 学时运用现代化 的教 学 乐的统治者 的无情批 判 :第二首诗 则表 达 了诗人对统 治者荒 手段 。 在进行诗歌教 学时配 以相应 的音 乐和 图片, 在合适 的背 淫误 国的讽刺和对 王朝兴衰 的感叹 ( 步骤三 ) 。相 信如果我 们 景音 乐下多读 多诵 , 初步把握诗歌 的感情基调 。例如 《 山居秋 的学生真的 能做 到知 己知彼 ,那 么诗歌鉴 赏难题也就 迎刃而 暝》 中有这 么几 句: “ 明月松 间照 , 清泉石上 流。竹喧 归浣女 , 莲 解 了。 动 下渔舟。” 我 们在 教 学时可以配以这样一幅 画面 : 初秋 的傍 总之 , 在诗 歌鉴 赏教 学 中, 我 们可 以给 学生以准确 、 厚 实 晚。 山雨初 霁, 万物一新 , 树木繁 茂, 空气清新 。 高山寂静 , 宛若 的诗 歌鉴 赏理论知识做铺 垫 .再根据诗歌教 学特点 ,因地 制 这样 学生便会 学有所 世外桃 源。暮 色苍 茫 , 皎洁 的明月升上 了天 空, 银 色的月光透 宜 ,制定 出适合 自己学生的教 学方 法 . 过松树 的虬枝 翠叶 , 星星点 点地洒 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 获 , 学生古典诗歌 的鉴 赏能力一定能够得 到提 高。 流 泻于山石之上 , 在 月光辉映之 下 。 宛若一条 洁 白的绸布 闪闪 参考文献 : 发光 、 随风飘 荡。竹林里传 来一 阵银铃般 的 笑声, 那是一群 勤 f 1 1 孙红 芳《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 学激趣谈》 劳淳朴的 山村姑娘 刚洗完衣服 , 披 着 月光 笑盈 盈地 归来 了。 也 【 2 1 林茂彪《 新课 改下的古诗词教 学策略》 许她们 正为什 么开心 的事儿在 竹林 里嬉 戏追逐着 .笑闹声传 f 3 1 江国建《 浅谈 古诗 词教 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可以认识到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是新课改的初衷,也是对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探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回归文本现在,某些语文课堂已经逐渐出现边缘化的现象——很多时候都忽视文本,只把文本当教学的引子,而把教学重心放到了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课外内容的拓展上。

应该说,常态的阅读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该建立在对文本以及和文本相关的副文本的阅读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读出书的意味,读出自己的心得。

至于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作品。

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应该先从题目切入找出怀古诗的一般特点,再通过“赏眼前之景——想历史人物——抒一己之怀”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从而让学生读出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形象与自己的感慨。

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对“回归文本”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了。

1.“回归文本”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词,这关系着教学的深度与效率。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地钻研后,可以站在认知的高度对学生的解读进行有效指导。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坚持教材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本色。

虽然教学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材内容,但不可否认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教材教”原则上要求教师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从语文课堂的目标任务出发去选择相对合理的“教学内容”,但无论如何所选内容都应该立足于教材。

旧文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浅谈高中语文诗歌的朗诵教学

旧文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浅谈高中语文诗歌的朗诵教学
诵 而 加深 对 文 章 的理 解 和领 悟 。
第五,诵读能启悟人性美
朱 光潜 说得 好 : “ 诗 是 培 养 趣 味 的 最 好 媒 介 , 能 够
生 的 影 响才 会 潜 移 默 化 。诵 “ 人 生 代 代 无 穷 己 ,江 月 年 年 欣 赏 诗 的 人 们 不 但 对 于其 他 种 类 文 学 可 有 真 确 的 了 解 ,而 只 相 似 ” , 而 生 物 是 人 非 的人 世 喟 叹 ; 诵 “ 闲云 潭 影 日悠 且 也 决 不 会 觉 到 人 生 是干 枯 的 。 ”高 中 教材 中 所 选 诗 歌 遵 悠 ,物 换 星 移 几 度 秋 ”而 生逝 者 如 斯 的 伤 感 之 情 ; 读 “ 莫 循 了 新 大 纲 “ 文质兼 美” “ 有 利 于 开拓 学 生 视 野 、 激 发 学 见 长 安 行 乐 处 , 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 自会 如 李 颀 般 愁 听 鸿 生 学 习 兴 趣 ”等 要 求 , 它 们 都 是 经 典之 作 , 能 反 映 诗 歌 传 雁 ,惦念 故 友 ,唏嘘 不 已。 久 之 ,培养 了语 感 ,进 而 化 为 自己的 东西 ,终 身受 益 。 其 次 ,朗诵 可 以体 味感 情 美 古人 云 : “ 诗缘情 ”, 承 的 文 史 脉 络 , 具有 深 厚 的文 化 思 想 内 涵 。 如 学 生 心 高 气 骛 远 , 多读 陶潜 、 义 山、 杜 牧 之 诗 , 常 诵 李 煜 、柳 永 、 易 安 之 词 ;如 果心 情 悒 郁 、心 胸 狭 窄 , 多 读 李 白诗 、边 塞 诗 诗 歌 语 言 形 象 、 精 炼 ,这 就 要 求 学 生 用 心 去 读 ,久 而 盛 、 自信 自大 , 不 妨 美 读 《 诗 经 》 ; 如 果 心 浮 气 躁 、好 高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生 活 的 满 意 之 情 , 分 体 现 了 王 维 “ 中 有 明 的 淡 远 拙 朴 、 白 的 清 新 烈 逸 、 清 照 的 括 : 比兴 、 托 、 比 、 染 、 扬 先 抑 、 充 诗 李 李 赋 衬 对 渲 欲 联 画 , 中有 诗 ” 特 点 。 画 的约 等 。 某 一 风 格 的诗 人 的 特 例 也 想想 象 等 。学 生 对 这 些 手 法 部 了解 , 以便
往往是高考命 题点 , 如李 清照长 丁婉约词 , 在鉴 赏 时 得 心应 手 。
以上 所 淡 , 就是 鉴 赏 古 代 诗 欤 的 常 川 方
特 点 是 托 物 言 志 。如 王冕 的《 梅 》 我 f 也 有 “ 当作 人 杰 , 匕 为 鬼 雄 ” 慷 慨 墨 “ ! : l 生 夕亦 的 家洗 砚 池 边 树 , 朵花 开淡 墨痕 。不要 人 兮 悲 歌 。 朵 好 颜 色 , 留 清 气 满 乾 坤 。 ” 不 仪 反 映 了 只 诗 他 所 画 的 梅 花 的风 格 ,也 反 映 了 作 者 的 高 他 不 向 世俗 献 媚 的坚 贞 、 清 的 操 守 。 纯
六、 了解 诗 歌 的 表 现 手 法
老 昏 小 流 而功俯 。在此 , 我简单淡儿 点高中教学 中诗 当政 者 荒 淫 无 耻 ,从 而 表 现 作 者 阅 尽 沧 桑 先 将 曲 中 描 绘 的 枯 藤 、 树 、 鸦 、 侨 、
了解 诗 歌 类 别

诗 歌 按 内 容 来 分 , 分 为 I水 田 诗 、 轼的《 可 I 1 念奴娇 ・ 赤壁怀 古》 堪称典 地 , 诗人 站 想象 , 体昧 景 蕴含的情 意 , 而领悟诗歌 进 咏物诗 、 塞诗 、 诗 、 史诗等 。 边 咏怀 咏
上 流 。竹 喧 ! 浣 女 , 动 下 渔 舟 。 随 意 春 容的理解 和把握 。卡 甫一生穷闲潦倒 , L 』 莲 寓情 丁景 、 情景交 融等 。修 辞手 十 终生 借景抒情 、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

教学篇•教学反思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周莹(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到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加大。

高中生受高考的影响,课业任务繁重,精力有限,常常对于语文古诗词中的精髓表现出“快餐式”的理解、鉴赏、评价现象,既做不到真正深入古诗词进行体验、探究、评茗、欣赏,也做不到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外观诗词所蕴含的诸如宇宙意识、人生意识、生命意识等超越文字本身的境界和价值。

对于古诗词的创造,作者本身如果具有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创作水平,那么,其诗词必将是达到了一定境界。

而作为学习者、理解者、鉴赏者的学生,同样需要入乎其内看到作者笔下的一景一物,出乎其外体验到作者的心境,从而提高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

一、抓住节点选材,渲染教学氛围从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来看,一些学生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背诵更是难上加难。

而像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我国最早的古典诗歌《离骚》,时代久远,学生无法融入诗词展开想象,对作者个人的经历知之甚少,缺乏对该诗词意境和内涵的充分理解。

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节点展开教学,通过生活中节日的浓厚氛围营造和渲染教学氛围,让学生从生活节日中耳濡目染端午节的浓情“粽”意,让学生自发地生出探究之心:端午节要纪念的古人是谁?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屈原的人生经历究竟如何坎坷?屈原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体现在哪里?屈原的人格魅力在他的哪些诗词创造中展现出来?最有代表性的诗歌《离骚》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他为我国古典文学开启了什么样的先河?……教师抓住节点选材教学,让学生在节日来临之际,先行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等素材,让屈原这位怀有一腔热血的爱国赤子走入学生认知视野之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离骚》的学习热情。

这为教师下一步讲解诗歌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移情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精讲提问引导,层层深入分析1.了解作者境遇,探究写作背景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其实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容易让学生寻疑问思,顺着教师提供的线索去自我分析,自我品味,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

浅析如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浅析如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诗 歌 鉴 赏不 但 能 提 高 人们 的 文 学 审美 情 趣 ,而 且 能培 养 人 们 的 良好 了解 ,诸如 句法 、 用韵 、对 仗 、词牌 、 曲牌 等知 识 。再 次 ,还 要 充 分把 握 文化 涵 养 ,所 以 自 1 9 9 3 年 诗 歌 鉴赏 在 高 考 试题 中 出现 以来 ,就 深 受广 诗 词特 点 :高 度的概 括 性 、生 动 的形象 性 、强 烈 的抒情 性 、鲜 明 的音乐 性 。 大 中 学语 文 教师 好 评 。但 由于 考 生 文化 底 蕴 薄 弱 ,诗 歌 鉴 赏题 的 得 分率 2 、诗歌 内容
部分 学 生因 受语 言表 达 能力 的 限制 ,在 答 题 时 ,没有 办法 将 白己所 想 风 的 明朗疏 淡 ;苏 轼 的旷达 豪 迈 ;柳永 词风 的 缠绵悱 恻 ;黄 庭坚 词风 的 自 的 内容用 恰 当 的语言 加 以描述 ,也许 想得 很完 整 ,而 答题 却很 糟糕 ,犯 了 然 流畅 ;秦 观 词风 的情 真意 切 ;李 清照 词风 的 婉约 凄切 ;杨 万里 词 风 的新 言 不 由衷 、似是而 非 的错 误 。 鲜 活 泼 ;陆游 诗风 的 雄浑 奔放 、 明朗流 畅 ;辛 弃疾 词风 的气 势 雄壮 ;姜 夔 词 风 的精 心刻 意 、清 妙秀 远等 等 。我们 应 通过 自己的 鉴赏 活动 ,加 强对 作 ( 二 )当作 读后 感
浅析如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屈Hale Waihona Puke 志 ( 重庆市合川区龙市 中学
重庆
4 0 1 5 4 4)
【 摘 要】 近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 赏的难度 。通过反 复诵读、激发想象,积 累、运用鉴赏知识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来应对鉴赏诗歌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诗歌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高二语文组:翟平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规律和学习方法。

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之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我有以下想法:
1 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

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2 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3 以练带学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

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

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

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

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

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
挖掘啊。

4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诗歌本身具有音乐性,歌诗自古一体,诗歌是可以配乐吟唱的,古代诗歌相当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古代的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都不仅是诗界名家,也是乐坛高手,《避暑录话》称柳永的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现在有些的流行音乐,也借助于有优美而有意境的歌词来打动听众的。

高中学生往往对流行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以音乐导入能一下子拉近诗歌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激起学生鉴赏的热情。

例如,在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引用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来进行导入,在优美的歌声中来体会女诗人的凄清愁苦,进而引入对世人一生颠沛流离,感情受挫的介绍。

在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用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或者《大江东去》古琴曲,通过歌者浑厚的歌声来感受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厚重的历史感以及豪迈气概,进而引入这首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运用音乐,会在学生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自觉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领悟,甚至达到记忆的效果。

5以情境引意境
意境是衡量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图画,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这类诗歌有一种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境界,这一境界即情境,走入情境方能体悟到意境。

诗画结合,巧设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像一幅流动的画。

老师单独对诗中的意象进行讲解,结果拆散了诗的意境。

不妨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找出诗中的五幅画面:(1)空山新雨后;(2)明月松间照;(3)清泉石上流;(4)竹喧归浣女;(5)莲动下渔舟。

这样一幅月夜竹喧,浣女归来,意境朦胧的画面就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最大限度地突破文字形象的间接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从而使诗歌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具体、生动、鲜明、感人。

总之,学习诗歌,我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