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挑战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传统的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着挑战和改革的需要。

现今的高中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和接触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传统的诗歌鉴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的探究和研究,可以为改进高中语文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情感和想象力,丰富文化底蕴,增强对语言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与理解,还能启发学生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重新创作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和审美水准。

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还能为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于深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价值和效果,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问学生: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的诗歌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其主动参与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种形式展示诗歌传统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往往只通过文字展示诗歌,这样会限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图片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赏析实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著名诗歌的鉴赏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可以丰富诗歌鉴赏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以李商隐《锦瑟》为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以李商隐《锦瑟》为例

279 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应加强与现代畜牧业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既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亦可以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他们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后,可以将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在这样一个平台充分发挥,这样的话既可以弥补中职学校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对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学生在实训完成后根据自己意愿既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该企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让每一位毕业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都以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

这样一来,社会满意度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结束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极为快速,并且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其一直肩负着畜牧兽医人员培养的任务,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了满足新时期下对于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院校需要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加以关注,对应用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同时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也可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王芳芳.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J].吉林农业,2013(03).[2]杜敏.浅论中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2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以李商隐《锦瑟》为例■陈正坤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六中学 655500)【摘 要】语文高中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散文小说进行做全面的掌握,而且还要对诗歌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文化意识,在思想方式上也能够不断的创新。

高中语文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时代特点。

修辞方法,诗歌本身的类型,特点都是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对于每一首诗歌,只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才能够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与自己产生共鸣,老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对于诗歌所传授的意境和和感情,学生才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遇到课外诗歌的时候,学生会按照这一思路来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诗歌进行鉴赏。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语文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诗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也开始受到了质疑。

本文将探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上。

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形式,其表达方式常常具有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文学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韵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尽管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觉得诗歌晦涩难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一些老师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和有效的引导方式。

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诗歌鉴赏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配有音乐和动画的诗歌视频、由学生参与创作的诗歌作品等。

老师可以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比如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诗歌作品等。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程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课外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课堂上对于诗歌的鉴赏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生鉴赏能力不高、课堂内容单一等。

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本文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的重要性1.培养审美情趣诗歌以其美感和艺术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诗歌是语言的精华,通过鉴赏诗歌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丰富知识结构诗歌常常借助形象、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意义,通过鉴赏诗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知识结构。

4.增强人文素养诗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鉴赏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诗歌鉴赏的教学特点1.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诗歌鉴赏既要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又要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理性分析,探究其深层意义。

2.审美过程的主动性诗歌鉴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涵。

3.个性差异的尊重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有着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从中发现不同的观点,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提高诗歌鉴赏的有效性的方法1.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提高诗歌鉴赏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诗歌,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诗歌鉴赏不仅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通过诗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入,诗歌鉴赏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深入的诗歌鉴赏,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诗歌鉴赏的有效性方面探究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是指通过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审美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诗歌的意义、形式和艺术特征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鉴赏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诗歌鉴赏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形式美。

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文学的艺术特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其他文学作品。

第三,诗歌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对于高中语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诗歌鉴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诗歌不仅是文学的重要门类,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最后,诗歌鉴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歌鉴赏需要学生运用语言、思维、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浅探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

浅探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
裸外阅 读
浅探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
黎玉伟
( 四川达县 中 小学教学研究室,四川 达县 650 ) 500
我走进课堂听的两节高中新课改调研课教学案例 :一节课是 比 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 。教师可 以根据这组 画面 ,激发学生的想象 较鉴赏 《 蜀相》与 《 书愤 》,教学 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 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 , 上 ,走进 作 者 ,了解 诗 人 内心 涌 动 的情 感 。 教学 结 果 课 堂 沉 闷 ; 事 ,画 出一 幅 ,乃 至好 几 幅画 。通过 这样 的教 学 ,可以激 发学 生 的 另一节课是苏东坡词鉴赏 。在课堂中对了解 《 定风波 》的问题提了 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并 三 个 :诗 中写 了一件 什 么事 ?可 以看 出诗人 的形 象是 什 么? 表达 了 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 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 ,使绘画作 品更富有情节性 ,从而使 “ 文”与 “ 画”相互促进 ,使之形成一个 诗人怎样 的思想?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由此我想到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 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 ,在说 、写 、画的实践中发 语文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诗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 展和完善个性。
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 ,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 根本没有体验 ,更不要说运用所学来遣辞造句了。 “ ” 的形式 多种 多样 ,在课 堂教 学 中要会 正确运 用 。 读 美 、情 更美 的情 趣 ,从 而 感 受 到鲜 艳 的 色 彩 《 重 的 红 和浸 透 的 浓 先说 默 读 。默读 是学 生获 到知 识 的主 要手 段 。首先 要在课 堂 上 碧 》;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建 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在课堂上给足学生默读的 设 祖 国的豪 迈情感 。 时间,不要干扰学生阅读 ,不要怕课堂气氛沉 闷。默读的过程是把 书面语 言转化为 内在的 口头语言的过程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浅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教学

浅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教学


要 想 更 深 层 次 地 理 解 古 诗 词 意境 ,就 必须 清 晰 而深 刻地 认 识 古 诗 词 的意 象 。 分 析 意 象 是分 析 古 诗 词 的基 础 和前 提 . 教 师可 以依 据 古 诗 词 结 构 脉 络 或感 情思 路 设 计 一 系列 问题 .让 学 生 在 对 相 关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思考 的过 程 中更 好 地 领 略古 诗 词 的意 境。 如在鉴 赏苏 轼的 《 念 奴娇 . 赤 壁怀 古》 时, 应 该 先 让 学 生 熟读该古诗 词 , 然后设计 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 . 如“ 古 诗 词 中描 写 的 意象 都 有 哪 些 ? ” 、 “ 为 什 么 写 的这 么 悲 凉 ” 等. 让 学 生 在 这 些 问题 的 指 引 下 逐 步深 入 理 解 诗 人 面对 赤 壁 时 内心 的苍 凉 和 感 慨 ,在 此 基 础上 讲解 古 诗 词 的背 景 材 料— — 赤 壁 之战等 ,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 并 对 诗 人 有 更 深 层 次 的 认识。 2 . 注 重课 外 积 累 , 提 高 学生 诵读 效 率 。 “ 熟 读 唐诗 三 百 首 , 不会作诗也 会吟” 是 自古 以来 人 们 的 普遍认识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在古诗词 鉴赏教学 中 . 诵 读 具 有 极 重 要 的作 用 。语 文 教 师 应 该 积 极 督 促 学 生 背 诵 教 材 上 要 求 的 篇 目, 除 此 之外 , 还 应 该 利 用 早 读 时 间 背 诵 一 些 课 外 篇 目。如 在 学 完李 清照 的《 醉 花 阴》 后, 可 以展 示 李 清 照 的其 他 古 诗 词 , 《 如梦令 ・ 常记 溪 亭 日暮 》 、 《 点绛唇 ・ 蹴罢秋千》 等, 让 学生 通 过 对 这 些课 外 古 诗 词 的诵 读 深 入 感 受 其 悲 戚 伤 感 的感 情 。 背诵 完毕后, 让 学生 之 间 展开 积 极 的讨 论 和 交 流 。 共 同探 讨 对 这 些 古 诗 词 的感 受 。又 如 , 在对李 白、 杜 甫 等 名 家 的 古诗 词进 行鉴 赏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我 们 可 以引 入 这 些 名 家 的 其 他 主 要 古 诗 词 . 让 学 生加 深 对 该 诗 文或 该 诗 人 的 理 解 。 此外 。 我 们 还 应该 有 效 激 发学 生 的背 诵 兴 趣 , 采 取 有 效 措 施 有 效 巩 固背诵 成 果 . 促 使 学 生 显著 提 高 古 诗 词诵 读 效 率 。 3 . 积 极 组 织 活动 , 激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 要 想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古 诗 词 的 兴趣 .就应 该 利 用 一 切 可 以 利用 的机 会 , 适 当组 织 一 些 教 学 活 动 , 如 可 以举 办古 诗词 朗诵 会, 让 学 生在 诵 读 之 后 相 互 点 评 : 也 可 以对 学 生 进行 积极 有效 的 引导 , 使其尝试写古诗词。 如 让 学 生熟 读 并 分 析 理 解 《 诗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古语有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①,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②,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先看两个教学案例:案例一:公开教学——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

教学步骤1、复习了解两首诗歌主要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3、深入探究了解成因。

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学生发言人数较少,学生参与性不高。

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案例二:公开教学——苏东坡词鉴赏教学目标在学习掌握《定风波》的基础上,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深入探究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教学步骤1、深入学习《定风波》,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复习巩固遭贬后同一时期作品。

3、深入探究诗人思想,走进苏轼,了解苏轼。

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落实了教学目标,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两堂公开课都是讲诗歌,其步骤也基本相似,可是教学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在教学第一步时,案例一中课前我自认为学生对这两首诗歌已经掌握了解,教学是直接提问“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异同?”,如此大的问题,一开始就吓到了学生,这样就造成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和我出现了距离。

教学案例二时,由于我拿不准学生究竟掌握到了哪种程度,课前我让学生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看了他们写的对诗歌的了解,所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对了解《定风波》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见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如此简单的提问,学生反映活跃,也和我真正的融入了课堂。

总结起来是,案例一中我把学生想得过高,并没有真正走近学生,课前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案例二中问题从学生入手,虽然问题简单,但能从学生出发,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身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让学生乐学、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在《语文新课程》一书中指出: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引用课标)在我看来,根据学生诗歌阅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认知性阅读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

在阅读的时候,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

为下次阅读其它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

如杜甫《登高》中对秋天的描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三峡》)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

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杜甫的这首对于秋景的描述堪称经典,学生再遇到类似描述时,在脑海中就能想到类似的画面,为下次阅读鉴赏奠定基础。

2、理解性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

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这时候,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

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

无论怎样,对读者来说,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

如同样写《秋思》,张籍和刘禹锡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为思念亲人,一为诗情满怀,让学生理解了秋天在悲凉、萧瑟之外的异味。

3、评价性阅读阅读和写作一样,是学生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和体验观察的思维活动。

青年评论家南帆说过:“作家的意义在于率领读者对置身的日常环境进行美实突围。

”阅读不是学生个性的锁链,也不是对学生个性的禁锢,更不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评价,鉴赏形象,体味风情,表达情感,流露思想,洞察世相。

这样,学生将客观的文字变成了主观的思想或情感,在形式上外化成了一些可见可感的符号,学会了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

如读过《孔雀东南飞》,学生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就能正确看待“刘兰芝遭遣”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4、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关心的不是我自己怎么看问题,我自己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

在心理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

而文本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

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写出了梦游天姥所见之景。

欣赏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释放情感,张扬个性,达到与诗人心灵的契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特有的阅读独创性。

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自身方面: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

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

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

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一)、“寻声暗问弹者谁?”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

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

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苏)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

看来陶渊明的思想可以少讲了,这个程度已经超出了八年级一般孩子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

教师要在这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

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

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