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焚书坑儒答案:ABC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选拔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ABCD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中国航海家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
答案:郑和2. 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______,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洋务运动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指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排斥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文化,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2. 描述唐朝“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表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
这一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同时,唐朝还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农业方面,出现了新的农作物和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如瓷器、丝绸等;商业方面,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商帮。
这些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
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历史面试题目及答案

历史面试题目及答案面试题目一:谈谈你对历史学的理解。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研究,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历史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学旨在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面试题目二:请列举你认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并阐述其影响。
1.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诞生: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
这一政治制度的诞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延续,为人类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奠定了基础。
2.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帝国,其政治、文化和法律体系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法的传承和罗马文化的传播,为欧洲历史和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机器的运用、工厂制度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全球产业、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民主政治的重要里程碑。
它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推翻了旧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
战争导致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深刻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并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试题目三:历史上有哪些思想家或哲学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请阐述其主要观点及影响。
1.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仁爱、道德、人伦等重要观念,并贡献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后世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思想家和科学家,强调逻辑思维和实证研究,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描述:某位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采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讨论环节,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与教材内容相悖的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并非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
请分析这位学生的观点,并谈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你所教授的历史课程,谈谈如何将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史记》中关于孔子形象的描述,谈谈你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并阐述如何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第六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你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争执时?第八题题目:请您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并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第十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兴趣?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适用于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
要求: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小结等环节。
第二题题目:设计一节关于《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够分析这些变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谈谈你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第六题题目:请您简要描述“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特征,并阐述唐太宗李世民在实现这一盛世中的关键作用。
第七题题目: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第八题题目:请阐述在教授高中历史课程时,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谈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学科面试的考生,请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史”模块设计一份关于“唐宋变革期”的45分钟课程教案。
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同时强调历史事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唐宋变革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够分析唐代与宋代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异同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文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史料。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如何将“历史思维”的培养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历史课堂讨论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特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教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七题题目:请谈谈你对高中历史课程中“历史观念”培养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程教案。
要求:1.课题:《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2.学科:高中历史3.学时:2课时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题题目:请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主题为“抗日战争”,课时为45分钟。
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2.教学过程完整,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总结与拓展等环节;3.教学方法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教学板书清晰,重点突出。
2022高中历史教资真题

2022高中历史教资真题2022年高中历史教资考试真题一、选择题1.关于《中国历史大纲》,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它是中国历史学家的特别联合发表的。
B.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
C.它是中国政府为延安整顿史学研究而建立的。
D.它是中国共产党为调查历史而发表的。
2.下列关于19世纪的史实,正确的是___A.英国进行了实行自由主义的改革B.清朝开始实行恢复封建制度的政策C.英国开始实行封建制度的政策D.清朝开始实行宪政民主制3.14世纪后半叶,明朝开始实行___政策。
A.文宗B.洋务C.科举D.分封二、填空题1.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___的维吾尔族反抗蒙古人的英勇行动。
2.1895年,日本向中国施加的___压力,导致中国无力反抗。
3.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带来了___和___的巨大变化。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___经济发展阶段。
三、简答题1.明朝和清朝在政治上有何不同?2.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君主立宪”变革。
3.清末民初之际,为什么说中国处于“三种力量共存”的局面?答案:一、选择题1.D2.A3.C二、填空题1.张献忠2.外交、经济3.科技、文化4.改革开放三、简答题1.明朝在政治上主张封建制度,君臣之分清楚,实行压制百姓制度,强调皇权绝对,而清朝则以议政为主,对老百姓实行负责任的治理,且存在百人议政、议政会议等制度,贯彻康有为的“洋务”政策。
2.1900年,君主立宪变革是指中国清朝太子溥仪,在遭受“八国联军”袭击后,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践,而开始实施的一系列革新政策。
这种变革的内容包括:取消科舉制考试,恢复南京大学,发布《宪法大纲》,取消九品中正制,设立知事、州牧等官职,统一时间、制定通用定量,重整军队,改革教育,以及将百官编入统治阶层等。
3.清末民初之际,有“三种力量共存”的局面,即满清政府、西方势力以及国民党等派系共同存在,满清政府依然延续封建制度,西方列强以外交、经济、军事上的综合施压,而国民党在民族解放作战的同时又采取政治斗争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历史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实施这一培养目标。
答案:1.理解: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实施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情境模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情感态度。
•讨论与辩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通过思辨过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参观历史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亲身体验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历史情感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理解,以及实际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考生在回答时,应首先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讨论与辩论等,说明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施这一培养目标。
回答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例具体,逻辑清晰。
第二题请以《五四运动》为例,谈谈你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理解。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在《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中,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体现了以下两点:1.必然性:(1)历史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日益增强。
(2)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 百家争鸣B. 独尊儒术C. 魏晋玄学D. 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A正确。
选项B,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与思想解放相悖,故选项B错误。
选项C,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探讨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无情、声无哀乐、言不尽意等形而上学问题,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特殊形态,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代表,强调天理、良知等概念,但同样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2、某校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他可能会引用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普罗泰格拉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
选项A,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而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柏拉图强调“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并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逻辑和理性,但并未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试讲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题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内容: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人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通过问题“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理出汉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由此导入本节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新课讲授1.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1)教师播放关于董仲舒改造儒学背景的介绍视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学生回答:①经济上,文景之治后,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②政治上,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想要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统治;③汉初的“无为”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情况。
(2)教师总结过渡: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董仲舒是如何迎合统治者的要求,改造儒学的呢?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到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的。
学生: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教师展示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史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作用,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巡视解惑)学生:①思想上的统一:“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维护秩序:“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教师评价后补充整理: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加强君权);③进一步发展儒家的仁政思想(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④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师生总结:①以儒学为基础,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之学。
②具有神学倾向或者神秘主义倾向。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是人格化的神,异于孔孟。
③具有神化皇权和限制皇权的两重性,异于法家。
④侧重于政治思想。
(4)教师过渡: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充分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并且在汉武帝的帮助下,新儒学成为了当时的正统思想。
那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3.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去阅读课本,同桌之间讨论新儒学的影响。
师生总结:(1)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和思想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唯心主义的成分多,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三)巩固练习教师在PPT上展示相关的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查找资料,思考问题:董仲舒新儒学中含有哪些民本思想?五、板书设计试讲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题目:《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内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的日本,趁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民船,于是中日相互宣战。
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同月,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以官民英明作战,重创日本舰队。
北洋舰队也在作战中遭到重大损失。
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1895年2月,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江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人民进行了长期抗争。
从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的片段材料,由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的标志引入甲午中日战争。
(二)新课讲授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2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导学案,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导火线。
学生回答:日本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日本早就想侵占中国,并提出了大陆政策;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学生回答:1894年7月,在牙山口外丰岛袭击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中日宣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退守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失去了制海权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2)教师展示《李鸿章与北洋舰队》的部分材料,提问学生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学生回答:日本备战充分,中国国力不如日本,在战略指挥上也有错误。
(3)教师指导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10分钟内,讨论多则材料,共同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师生共同探讨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的启示。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搜集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深入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拓展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设定的教师资格考试。
2012年之前,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各省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
主要针对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
(师范专业学校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2012年后,教师资格考试纳入统考试点和省考相结合的模式。
到2018年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区外其他省份全部纳入了教师资格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地方教育考试院主考。
主要针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
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课考试每年3月、11月各举行一次。
报名时间为每年1月、9月(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报名时间由自考办另定)。
教材由自考办供应。
教学技能测试每年举行1—2次,一般在上半年的5月和下半年的11月报名,具体时间由当地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确定后公布。
教学技能测试的内容为:备课、说课或上课、面试。
根据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意见,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前允许参加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考试,但在申请参加教学技能测试时,应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考试流程:考普通话证(语文老师要二级甲等以上;其他科目要二级乙等以上)一般3月到6月,9月到12月每个月可以考一次。
考心理学以及教育学(该考试半年一次,通常在3月和10月,有效期要根据自己省份的规定,因此最好一次性通关;在考心理学和教育学时,就要报名好考试的等级——幼儿教师/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学,你的学历一定要高你报名等级一级,如果你要教高中就一定要大专以上学历,另外大学教师证是提供给大学在职教师考的)拿上你的以上三个证外加毕业证、身份证、体检,就可以去报名试讲——也就是“说课”,这个时候你要选好科目(就是要选好数学、语文之类的)。
说课一般是15分钟,考之前上网下一下模板。
在每年6月和11月,通过说课就可以拿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