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听到声音》教案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 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风铃、调音叉、鼓槌、音乐播放器、草帽。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让他们听到声音的美妙之处。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振动会使空气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b.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和固体等。
介质颗粒振动传递声音的能量,使声音传播。
c.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外部声源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声音进入耳朵后,振动会使耳膜振动,进而通过听骨传导至耳蜗,最终被大脑所感知。
3. 实验探究(30分钟):a. 实验一:使用风铃探究声音的传播①示范:敲击风铃,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一个小组成员制造声音,其他小组成员站在不同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传播的规律。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b. 实验二:调音叉探究声音的振动①示范:用鼓槌敲击调音叉,观察调音叉振动的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一人使用鼓槌敲击调音叉,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调音叉的振动情况。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4. 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与他们讨论。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游戏环节:以“我是导盲犬”为主题,分为不同角色进行游戏,旨在让学生体验导盲犬的工作原理。
b.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过程。
2.了解耳朵的构造及职能。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学生能够模拟听力实验,感受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因素。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发扬钻研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声音的传播过程。
2.耳朵的构造及职能。
3.如何进行简单的听力实验。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比如书、桌椅、黑板等,询问他们能否听到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探究。
二、感性认识声音的传播(10分钟):1.发出折纸声或手拍声并让学生体验声音的传播。
2.用模拟的传播实验板模拟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一起探究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如隔音、材料等。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30分钟):1.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了解声音传播的三个条件(介质、振动、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球面传播、波前传播)。
2.通过视频展示燃烧时产生的声音、乐器发声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3.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传播的应用,比如水下传声器、电话等。
四、了解耳朵的构造及职能(2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了解到耳朵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位的职能。
2.通过模拟听力实验,学生感受到各部位对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与拓展(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让学生自由探究声音传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热带雨林中的嗷嗷声、城市交通中的嘟嘟声等。
四、教学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新知,再次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声音的观察和探究。
教学工具:黑板、粘贴纸、卡纸、折纸、传播实验板、视频教材、图片教材、耳朵模型。
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耳朵是如何接收声音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声音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气球、锣、鼓、录音机、耳机等。
2.学具:气球、锣、鼓、尺子、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
(二)学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展示耳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耳朵的结构。
3.教师讲解耳朵的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传入耳朵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途径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展示实验:用气球模拟声音传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振动。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传播的途径,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探究声音的特点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有哪些特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展示实验:用锣和鼓模拟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振动。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特点,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画一画耳朵的结构。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声音的传播途径。
五、教学反思1.在讲解耳朵的结构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和描述,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在实验环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学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教师活动:教师手持耳朵模型,分解耳朵的每个部分,边展示边讲解。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耳朵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模型,并尝试指出各部分名称。
“嗯,很好,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负责收集声音,中耳里的鼓膜将声音转换成振动,内耳的耳蜗则将这些振动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大脑。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听力过程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声音的传播和介质耳的结构和功能1.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声音的特性有哪些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介质学生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耳朵的结构和功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耳朵的保护意识2.2 教学内容外耳的结构和功能中耳的结构和功能内耳的结构和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模型,直观地展示耳朵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耳朵的功能2.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耳朵的结构图教师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耳朵的功能第三章:声音的传播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培养学生对声音传播条件的认识3.2 教学内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声音传播的障碍和解决方案3.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3.4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声音传播的实验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和解决方案第四章:听觉的形成和感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听觉感知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外耳道的作用鼓膜的振动听小骨的传递内耳的感应和神经传递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模型,直观地展示听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听觉的感知机制4.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听觉形成过程的图示教师讲解:听觉的形成和感知过程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听觉的感知机制第五章:声音的特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辨别和分析能力5.2 教学内容音调的特性响度的特性音色的特性5.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声音的特性5.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特性的图示教师讲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实验:通过实验辨别和分析声音的特性第六章:声音的测量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测量单位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声音强度和频率的认识6.2 教学内容分贝(dB)的定义和计算声音强度的测量声音频率的测量6.3 教学方法采用图示和示例,直观地展示声音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测量原理6.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测量单位的图示教师讲解:声音的测量方法和原理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第七章:声音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声音应用的兴趣和认识7.2 教学内容声音在通信和广播中的应用声音在音乐和艺术中的应用声音在科技和医疗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和实例,展示声音应用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应用的原理和效果7.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应用的案例教师讲解:声音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和效果学生讨论:声音应用的创新和发展方向第八章:声音的污染和保护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声音保护的意识和行动8.2 教学内容声音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声音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法规8.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污染的严重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声音保护的方法和措施8.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污染的案例教师讲解:声音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噪声控制的技术和法规第九章:声音的科技发展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培养学生对声音科技的兴趣和创新能力9.2 教学内容声音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数字音频技术和虚拟现实音频和声音识别技术9.3 教学方法采用视频和实例,展示声音科技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声音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方向9.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科技的视频和案例教师讲解:声音科技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学生讨论: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声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10.2 教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感知和应用等关键概念拓展声音科技的最新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10.4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声音知识的总结和拓展项目教师讲解:声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声音科技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感知、测量、应用、污染保护以及科技发展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掌握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描述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到达大脑的过程。
3.利用实验观察的方法,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器官的结构的图片及动画。
2.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一支杂物装满的铅笔,一张纸片。
3.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声音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在空气中产生波动的图像,并问学生他们认为这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了波动。
Step 2:声音的产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或者“当我们唱歌、说话或者敲打东西时,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搜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初步理解。
Step 3:声音的传播(15分钟)教师介绍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并通过课件展示声波的传播图像。
然后,通过示范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声音通过振动传播的过程。
实验步骤:1.教师拿起玻璃瓶,用手轻轻敲击瓶口。
2.学生观察音的形成并描述。
3.教师用一个铅笔将纸片固定在瓶口上。
4.再次敲击瓶口,学生观察纸片的变化,发现它会震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并且传播的速度可以通过不同介质的外形变化来改变。
Step 4:听觉器官(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部位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例如,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负责接收声音,中耳负责放大声音,内耳则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输到大脑。
Step 5:听觉器官的传递过程(20分钟)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动画展示声音从外耳到大脑的传递过程。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人耳的听觉原理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与生活:噪声污染、声音的利用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耳朵模型、声音传播演示仪、音叉、尺子等。
2. 学具:实验器材、记录表格、作业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耳朵模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探究声音的传播:使用声音传播演示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4. 探究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耳朵模型,让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5. 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并区分这三个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声音?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声音现象,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人耳的听觉原理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与生活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其产生的原理和传播过程还不够了解。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生活实例分析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耳机、细线、泡沫球、硬纸板等。
2.教学多媒体:声音传播的动画、实验过程的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拍手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呈现声音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展示实验器材,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吗?”引导学生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5. 拓展(10分钟)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多样性。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
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及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频率、振幅与声度的概念及关系3.了解人耳的听觉系统工作原理4.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二、实验器材及材料振荡器、扬声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电池、音叉、麦克风、示波器、直角三角木板、橡皮垫、轻吹瓶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第一部分:声音产生与传播实验一:振动的产生与传递1.取一个直角三角木板,在木板底部放上橡皮垫。
2.用木槌敲击木板便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观察可以发现金属棒振动时,木板也会振动。
3.将木板中部放置于静止的中心点,轻击正中央部分可以听到响亮的谐振声。
实验二:信号发生器产生声音1.打开信号发生器,将频率调至500Hz,用麦克风接收信号。
2.调节振幅,可以听到信号发生器发出的响声。
实验三:扬声器发出声音1.取扬声器,用音频线将扬声器与信号发生器相连。
2.在信号发生器中,调整频率为1000Hz。
3.关闭声响发泄,扬声器便发出了声音。
实验四:轻吹瓶产生声音1.将纸质音频放在轻吹瓶口上,轻吹瓶底部,可听到清晰的声音。
2.将轻吹瓶放置在水中,轻轻拉动瓶口,可以听到声音的变化。
第二部分:人类的听觉与声音感知机制实验五:音叉产生声音1.将音叉放置于桌面上,在音叉尾部挂上轻铁丝。
2.振动音叉,用麦克风接收信号,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六:人耳对声音的感知1.先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特点,包括波形,频率,振幅,声度等。
2.用耳机或者扬声器播放音频文件,观察人耳对不同声音的反应。
第三部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实验七: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取扬声器,在静止空气中进行实验。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调整音调。
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出现声音衰减和延迟的现象。
实验八:声音在水中的传播1.取一个透明的水桶,在水中放置扬声器。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观察波形。
2.调整频率,人耳可以明显听到声音发出的巨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耳朵的内部结构,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常识。
【教学难点】
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前准备】
纸筒、橡皮膜、棉线、火柴、镜子、耳朵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老师在桌洞里敲打音叉,让学生听。
(学生听声音)
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是用什么听到声音的?
2.学生回答:音叉的声音,用耳朵听到的。
(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1.提出问题
大自然中的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学生猜想:(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出示耳朵模型。
(学生观察,初步了解耳朵的构造)
说一说:先小组内交流,再小组代表发言,说出耳朵的大体构造。
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师生总结: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其中外耳由外耳道和耳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师板书耳朵的构成)
学生再次观察耳朵的模型,将各部分名称记住。
活动二:探究耳朵的作用
1.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了耳朵的结构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呀?
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假设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汇报猜想结果,师帮助他们达成共识。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想不想验证一下呀?
3.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一: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
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当声音小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可以把手放在耳朵后面。
(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下这个动作)
对,那你知道耳廓的作用是什么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二:认识耳廊的作用
制作一个喇叭状的“助听器”。
(1)把科学书卷成圆锥状,将小的一段靠近耳朵,听一听,有什么感觉?(2)如果把“助听器”朝着一个细微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上变化?
(4)耳廊具有什么作用?
(5)小结:耳廊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当声音传到耳朵内的鼓膜上时,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师完善板书)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耳朵的卫生保健
教师谈话: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耳朵的作用,知道耳朵非常重要。
如果耳朵出了问题,我们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失聪,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学生讨论交流。
学习资料卡:(P25)
你还知道哪些保护耳朵的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2.师总结保护耳朵的注意事项。
小结:(1)尽量避开噪音。
(2)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
(3)听到巨大的声响时要张口。
(4)鼻、咽发生炎症时要及时治疗。
(5)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呢?
2.说说自己的收获,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
3.师给出适当的评价,表扬一些同学。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提出问题:哪些动物的耳朵特别大?这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2.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
(增加耳朵的灵敏性等。
)
3.课下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板书设计】
9.怎样听到声音
外耳:外耳道、耳廓
中耳:鼓膜、听小骨
内耳:耳蜗、听神经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