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第二章重点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第二章重点一、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现状1.1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单一统治党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体而言, 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强势的、复杂的单一统治党的特点, 即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集权化和一党执政。
另外, 中国政治体制中, 中央政府具有最高权利, 实行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可追溯至清朝的封建君主制, 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和发展, 直至现在。
此外, 中国的政治体制中还存在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并将其设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1.2 中国政治制度的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发生变化。
现在, 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平衡正在发生变化•开放、透明、公正的政府管理方式正在形成•人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二、中国的行政体制中国的行政体制主要由国务院、省、市、县四级政府组成。
其中, 国务院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 负责整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工作。
省和市的政府则是向国务院负责, 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工作。
县的政府则是向省和市的政府负责, 负责一个县的行政管理工作。
此外, 中国的行政体制还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行政机构, 如各部委、各种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特别行政区域, 如香港、澳门、台湾等。
三、中国的立法体制中国的立法体制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立法机关, 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军队和其他组织选举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立法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各地的利益和意愿, 是各地的立法机关。
此外, 中国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和各种行业协会等, 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立法工作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第一次判断1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3.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4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6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x7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8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9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10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
X11王权起源于巫术。
X1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13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14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15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16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1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单选1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C、太昊、少昊2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什么性质B、假说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王4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后5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陕西和甘肃6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7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河南山东8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黄帝、炎帝9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世袭制10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
A了解下情12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一个长期的过程13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一、政治理想:“有道”1、等级制度:礼制2、等级应是和谐的:(1)“仁”:A、复名足君:薄赋致、轻徭役、节用B、富和教、惠和使、教与乐(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见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二、礼、仁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自省、慎言行、自戒、无争、约三、德治主张:(1)礼治与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四、人生哲学:(1)克己礼让(2)内省修身·孟子一、人性论:1、人性善2、行善与伦理3、人同类说4、人心分化于等级二、仁政说:1、给民以“恒”产(土地和房屋)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论君臣与君民的关系:1、君主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君要向臣学习,臣是辅佐君的重要助手,臣绝对服从君(2)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仁义。
要求臣有大丈夫精神,向仁义低头。
3、得民之道:对君民关系:君主:先义后利;民:先利后义·荀子一、人性论:1、人性是恶与性的改造:(1)感官欲望(2)人性好利(3)排他性、嫉妒心(4)好荣恶辱2、改造:(1)圣人起伪以化性(2)老师的教育(3)环境的熏陶(4)修身二、礼治:1、礼的本质:规定分2、内容:(1)法后王(2)尚贤使能(3)富国富民3、作用:分物以养体;分出等级;分配物质财富;分出职业(士农工商);分出劳心劳力者4、礼与法的关系:法是在礼的指导下出现的(理是法的指导)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一、道论:道:“自然”——周行而不够(封闭的,循环运动)二、无为政治: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故无“尤”(通“忧”)3、五色、五言、五味(此三点由人的欲望造成):(1)统治者要减少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尚节俭、慎用兵)(2)使民有为的条件: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行政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要点

1、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理论一、在较早时期中,中国传说时代人们的共同体,就已经进入了由较多部落组成部落联合体阶段;二、社会已出现分层现象。
部落社会的平等原则已被打破;三、社会上已经出现简单的分工;四、宝塔形的权力结构已出现了雏形;五、酋邦具有超血缘的联合体的性质2、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中国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度中间经历了“酋邦制”,这种性质使中国国家形成便走向君主专制:1、武力征服-——君主专制产生的前提;2、暴力夺权——君主专制产生的关键环节;3、家族制的保留——君主专制发展的重要基础;4、一权制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催化剂3、酋邦式与部落联盟的区别1、部落联盟没有最高首脑,中国传说时代的部落联合体却有最高首脑;2、部落联盟回忆的议事原则是全体一致通过,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却是由最高首脑决断;3、部落联盟的权力结构经历过一权制至二权制和三权制的发展过成,中国传说时代部落联合体无此过程;4、从管理方式上看,虽然二者都是自设组织,自己管理生产,生活都按氏族进行,公共事务由氏族本身处理,但是,管理和处理事务之权,前者集中在最高首脑之手,后者则由全体一致通过方能生效4、皇帝的名位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它与皇帝的名号有什么区别?名位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成为方面的专用词语,借以表达皇帝与众不同的崇高地位。
二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借以突出皇帝的神圣。
三是政令运作上的凭据区别:名位不同与名号,名号仅是一种称呼,仅有尊敬的意思,没有具体内容。
名位则是具有实在的内容,旨在突出名号的尊严,将名号延伸为现实的政治统治。
所以,名位的内容既广泛,又具体,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现实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5、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1、唐代三省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即宰相是集体而非个人;2、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即政事堂;3、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证据相对稳定;4、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5、宰相名称多变6、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政务管理的特点第一、军政分离;第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的指导原则;第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体现出鲜明的“因俗分治”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随着中外交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往,在官制上反映出管理这类事务的机构,如元朝的宣政院7、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待遇及其特点待遇:自汉朝开始,官吏致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人事制度内容:1、俸禄待遇: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都能得到部分或全部原官职俸禄;2、赐金待遇,官吏年老致仕而获得赐金;3、特殊礼遇: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行政效率,还把致仕作为一种荣誉的风气加以提倡。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大纲.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巴南分校09年春期《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王小平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中国政治制度史》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各的一门选修课,共准。
12己的第一印象给出答案,没确切把握不要随意更改。
3、单项选择稍简单,多项选择题要求准确度高并且考虑周全,错一个选项都不得分,有一定难度;名词解释要求解答完整;问答题要列出答案要点并简单说明;论述题在列出要点的同时一定要阐述,宁可多答,不可少答,不要因把握不准答案不作答或者留下空白过多造成丢分,论述题勿忘加上论据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4、开卷考试一定记得带上相关书籍资料,以便查阅。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本次考试有以下4种资料,可供学员复习应考使用。
(一)重庆电大印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的4次练习。
按照以往的惯例,由重庆电大出题考试的科目,期末考试的试题中有60-80%来自平时的作业。
因此作业册应该是大家复习的重点资料之一。
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宗室制度P86外戚政治P147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852、皇帝制度的特点P123-125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144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P188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P199-207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P209-211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135袭。
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政治制度的成熟。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定义是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战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国家统一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廷尉、治栗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政。
变更: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重创的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结构上看,无处没有三公九卿制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太祖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期间有多朝代对其进行过修正,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
影响: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
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
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
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
宗法制:宗法制是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维系贵族之间的完整制度形成和出现是在周朝的事情。
目的是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王位而引发纷争和战乱,稳定国家。
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影响:积极:总共发至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祖国统一大业有促进作用。
消极:过分强调宗教,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
官僚政治: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政治制度二、简答题和论述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以等级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2. 政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教合一、政教分离)3.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政治的逻辑:抑恶;道德的逻辑:扬善)4.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5. 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集权、分权;人治与法治)6. 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政治的根本问题:平等与不平等:专制与民主。
)7. 无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构成的三要件:君主独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用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至尊地位。
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1.辅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君权进行的;2.君权和辅政权的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3.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辅政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4.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辅政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一)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作为政治制度,与意识识形态、经济技术基础、政治机构、自然地理风貌、民族分布等变量发生着持久的互动。
(二)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迁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受到儒家思想、君主专制等我国专制社会固有变量的制约。
导致制度变迁在相应的根本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框架内运行,而不能脱离框架的限制。
(三)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有着自己特定的轨道,并且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即制度变迁是社会历史的某种延伸,沿着历史的原有轨道运行。
(四)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呈现出官僚系统的组织结构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趋势。
(五)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自秦汉后)大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包括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清等朝代),并以维护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标。
(六)制度变迁一般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但是同时受到外在压力集团的影响。
(七)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向于理性的同时,导致了非理性。
(八)我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体现的是专制统治下的绝对“人治”,而非法制甚或法治。
赋税制度演变及其特点:1.起源很早,“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夏商周:土地税,土地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赋(杂税),包括国家之赋二十税一,关市之赋(百分之一的关税和百分之二的市税),山泽之税(国君的私产,百姓开采要交税),币余(放贷利息)。
2.春秋:“初税亩”,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秦统一后的赋税有田租(土地税)、口赋(户口税)和力役三种形式。
以后各代还有商税、货税、物产税等,称为征榷、杂税等。
农民要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作赋税。
3.汉代实行算赋、口赋、田租、徭役、算缗(财产税)、关市等赋税形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赋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各代。
4.西汉,田租为十五税一文景之治5.北魏、隋:租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由三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
6,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调法7.中唐、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原来的均田制被破坏。
唐政府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
8、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保马法。
9.张居正改革后,重新丈量土地,清查豪强地主的隐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10.康熙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制度。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征收的标准由人丁向田亩、资产过渡;2.征收的方式由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3.征收的名目由多种成分转向单一货币;4.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定时;5.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形式及其特点:制度举荐私人举荐官府举荐自荐征辟制度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用人制度征,也称为征召,是君主采取特别延聘的方式辟,也称辟属、辟除、辟召、辟用等,是主要长官自行任用属吏的制度荫袭制度指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得以进入仕途的制度古代国家长期保留这种选官方式,实际上是世袭制的一种变态遗留,但它与世袭制有根本上的区别这种选官方法是为了照顾在职、退休、殉职官僚们的利益,为了换取官僚阶层对现政权的忠诚和支持,曾起到稳定政权、笼络人心的实效。
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成为一项重要制度,直到1905年才由学校制度所取代科考程序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科举考试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曾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也防不胜防笼络个方面人才以收为己用所有的选拔途径都同荐举有一定的关系,以期保证选拔的公正和严谨选拔权力逐步集中收归中央朝廷掌握,并与教育、考课等制度相结合,使选官制度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议会制度的评析: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趋向于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