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导学案6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第6课 散步 部编版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第6课 散步 部编版

课题课型课时主备人审查人日期年级姓名散步新授课1课时王秋红课题:《散步》【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正确、流利、深情朗读课文,感受浓浓亲情和生活责任感。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真情。

4、理解本课的写作手法;学习景物描写。

一、【预习找疑自学】1、一读课文:这些字音你会读了吗?你会默写吗?霎()时拆()散熬()过分歧()岐( )山水波lín lín()lín()次栉比lín( )峋2、根据词义写词语:()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意见不一致;有差别。

()每个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这里形容水的明亮。

3、再读课文,把握要素,感知内容:根据记叙文六要素在全文的体现回答下面问题并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依据或说明理由。

【1】散步的人有:【2】散步的地点是:【3】散步的季节是:【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一个词来回答)【5】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二、【解疑互动合学】1、这里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哪个人物?并说明理由。

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重大”?请找出这个片段读一读。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说成是背负着“整个世界”呢?并说明用词有什么特点?三、【测评现疑研学】(2+4+4)1、根据对全文及文末语句的分析理解,你知道作者写此文是想提倡什么观念吗?此文的这一主题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请再画出两处,这样写的好处。

3、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妙处?①②四、【归纳拓展生成】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6往事依依 第1学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6往事依依 第1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1学时1、熟读课文,能概括出作者成长中的生活画卷。

学习目标2、感受于漪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概括往事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一)基础知识,自己搞定!1、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

(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可以查阅辅导资料、网络搜索)2、朗读课文1遍:划出重点疑难的字词,做到会写、会注音、能说出大意。

(用好书下注释、词典)然后完成下面得练习:⑴给加点字注音徜.徉()镌.刻() 烟波浩淼.()水泊.梁山()停泊.() 雕镂.() 谆.谆教导() 风雨如晦.()⑵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画出再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眼花缭乱() 谈笑风声()⑶理解下列词语大意:徜徉浩淼风物芳菲油然而生搜索枯肠依稀镌刻意境雕镂历历在目风雨如晦(基础知识的练习完成之后一定要对照书本、字词典自己批改订正)(二)再读课文思考:1、简要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记叙文概括要领:××人做了××事)2、文题中“依依”为何意?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作者的依依之情?(动笔在文中圈画,在旁边写上自己定的感受)(三)三读课文,我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或不懂的问题:(试试这样问:为什么这样写、可不可以成××)二、课堂探究:1、预习交流并导入⑴看看我整理的于漪小档案:(注意内容精要,表达流畅)⑵预习中我认为这些字词很重要:(从音形意三角度,可是练习中可补充)音:形:意:2、在预习的基础上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看几段写一件事,共写几件,再概括)学习内容六往事依依第2学时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学习四字词语、引用、对人物的神态的进行形象刻作技巧。

2、探究“依依往事”对作者成长的作用,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散步【学习目标】1.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岐.(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lín)2、解释下列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初一语文6《往事依依》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

初一语文6《往事依依》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

初一语文6《往事依依》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三、互动探究(一)扫瞄课文,摸索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漂亮生活的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二)朗读课文,探讨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2.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3.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阻碍?4.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什么缘故令作者如此难忘?(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几十年过去了,许多情况差不多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经历犹新。

2.书,给我以宽敞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漂亮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四)总结课文,比较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如此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伙儿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说说如此描写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域?(提示:能够是对自己阻碍最大的一句话、一本书、一部电影。

)四、课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镌刻()徜徉()()芳菲()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经历尤新津津有味走头无路红紫芳菲心旷神贻油然而生谈笑风声3.辨析词义填空。

(1)凝视凝注①有时久了,自己也看起来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甚得其乐。

②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在眼睛里。

(2)沉醉沉醉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在诗的意境之中。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部编版初一语文-6.《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

部编版初一语文-6.《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壮山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绪万千——愧疚万分——记忆犹新——欣喜万分
总结反思
5.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山间的水沟。
6.顶峰歼敌
7.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自主突破
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气()山河全神()注居高()下
斩钉()铁横七()八昂首()胸
(4)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明确:从班长马宝玉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能体会出他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也表明了他跳崖的决心。“纵身”“相继”“昂首挺胸”体会出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
国学名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易水歌》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2.体会刻画个体形象与描摹人物群像相结合的写法的好处。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份数:学习目标:①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环境现状,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③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诵读、感悟、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诗歌;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1、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人们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光未然的赞歌——《黄河颂》。

2、知识链接:①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②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检查预习。

①给加点字注音:狂澜.()屏障..()哺.育()体魄.()山巅.()澎湃..()滋.长()浊.流(②先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6 散步(2019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随堂练习+答案)

6 散步(2019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随堂练习+答案)

导学案6 散步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章通过写一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让人领悟到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2.走近作者莫坏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学法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开始学习之旅(温馨提示: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理解)(建议你这样读: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画线的字(或多音字)注音.嫩( )芽霎( )时桑( )树水波粼粼( )强( )壮( )起了母亲散步( )散勉强( )( )( )文(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①霎时:②两全:③各得其所:2、选择填空。

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理清全文思路,填空: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二、集思广益合作探究1.读6-7自然段(建议你这样读: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思考问题: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分歧中,表现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体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2.齐读最后一段,(建议你这样读: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导学案《理想》导学案NO:6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以极度热情投入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牢记文学常识。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准备发言材料。

【内容导航】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知识链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生于1931年。

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就是一个追求光明、酷爱文学的少年。

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十月读书会”,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

新中国成立时他17岁,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

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决计脱离它而独立生活,毅然辍学前往山区当了小学教员。

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

“反右”开始,《星星》被指控为“反党刊物”,1979年底,身穿破棉袄的流沙河又回到《星星》编辑部。

他一边在复刊后的《星星》作编辑工作,一边勤奋地写作。

22年的灾难,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的诗更充满激情,更深沉感人。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窗》,诗歌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组诗《草木篇》,诗歌评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十二象》等。

【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蜕.变倔强..洗濯.玷.污扒.窃诅.咒寂寥.夸耀.2.解释下列词语离乱:玷污:可望不可即:怨恨:倔强:扒窃:洗濯:诅咒:寂寥:浓阴:绝处逢生:浪子回头:碌碌终生:【合作探究】1、第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理想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在文章中的起止段落各是多少?3、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4、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5、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6、最后一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拓展延伸,重温经典】1、写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至少五句。

2、用诗意的语言来赞美理想,仿造例句再写两句。

例句: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1):(2):【练练测测】一、下列词语书写及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熄灭(xī)饥寒(jī)辍连(zhuì)肥皂(zào)B.脊梁(qǐ)船舶(pó)倔强(jué)坚贞(zhēn)C.洗濯(zhuó)孤线(hū)慈爱(cí)夸耀(yào)D.玷污(diàn)抛弃(pāo)不幸(xìng)庸人(yōng)二、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1.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副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大写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扒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折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1.美丽的珍珠链,________________。

2.理想使你微笑地________________;理想使你倔强地________________。

3.给罪人新生,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唤浪子回头,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4.理想开花,________________;理想抽芽,________________。

四、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B.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C.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D.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课外拓展】名人理想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叶天士拜师谦学》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诸葛亮喂鸡》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

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

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理想》导学案的答案【自主学习】1、拼音:tuì jué jiàng zhuó diàn pá zǔ liǎo yào 2、解释:离别与动乱;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性情)刚强不屈;洗。

濯,洗;寂静空旷;在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一辈子平庸没有作为;弄脏(多用于比喻);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满或仇恨;被偷走;咒骂;树木浓密,不见阳光;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悔过自新;【合作探究】1、运用了比喻和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2、理想的历史意义(2—3);理想的人格意义(4—7);理想的人生意义(8—11)3、要想实现理想,必须付诸于实践。

我们在经过无数次的追求之后,在洒下数不清的汗水之后,获得的是一种理想实现之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正如《在山的那边》中所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次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4、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

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5、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

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

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6、“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1、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列宁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2、理想是十字路口醒目的手臂理想;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熊熊的烈焰。

【练练测测】一、D二、1.副产品:副产品原指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

这里指荣誉是社会对正确理想的认同而不是理想的目标。

2.大写的人:崇高而伟大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