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案

潼关清•谭嗣同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2、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难点: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与互动过程:一、新课导入看下面几段文字,猜猜他是谁?1、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梁启超称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3、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他是谁呢?他就是谭嗣同。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潼关》。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语言豪迈奔放的特点;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四、新课教学:(一)初读破诗题全班齐读诗题:《潼关》并结合注释分析诗题。
1、潼关,在今陕西通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了解诗人;2、合作交流,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合作交流,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关于诗人陆游,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找几生说)师:同学们讲的很好,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我们齐读。
(ppt)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打压。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诗人。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诗题与我们之前学的其他诗题有什么不同呢?师:(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个题目点明了时间、天气,就像写日记一样。
你写日记都写什么内容呢?生:(自由言说)师:我们来看看陆游的日记里都记录了些什么呢?(ppt)《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⑴火软蛮毡⑵暖,我与狸奴⑶不出门。
注释:⑴溪柴:若耶溪(绍兴境内的一条溪流)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蛮毡:毛毡。
⑶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诗歌大意: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师:这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风大雨之境,以及诗人在这冷天,和小猫待在一起不愿出门的处境。
下面,我们来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其二)。
同学们先自主朗读诗歌。
(生读诗)一、朗读诗歌了解诗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首先齐读诗歌——找3生单独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再全班齐读诗歌。
思考讨论:刚刚同学们说往往会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心事。
每人和同桌讨论讨论,在这篇日记里写了什么心事呢?(思考讨论并发言)师(明确)心事:在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不图收复、诗人伤心、为风雨飘摇中的小朝廷忧心如焚。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特色与创新之处
1.板书设计美观,知识点体现到位;
2.在教学设计中,用心选择素材,打破陈规,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情况给予学生学习资源,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授过程中,写作背景放在了恰当的位置(“不自哀”);教学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
3.设计以“雨”串起两首诗,别出心裁;课堂线索明朗,第一首诗歌由教师带领分析,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第二首诗歌用于学生练习,效果较好;课堂收束设计的造句总结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环节很有新意,学生也很参与热情。
4.诵读次数很多,运用个读、齐读、轮读多种读书方式,真正落实古诗词的诵读要求。
二、不足与改进之处
1.学生在正课的学习过程中发言不够多,没能调动起大部分人回答问题的热情;
2.没能完全展现教学设计的亮点。在第二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学设计有出入,教师呈现结果过快,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自主解读的过程太少;
3.布置作业
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1.用对应的诗歌情感完成续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回顾诗歌内容,再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借景抒情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1.
巴山夜雨,感李商隐
风雨大作,悟陆游
赏雨,品雨中情
我懂了,
3.作业: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1.(1)给生字注音,划节奏,自由朗诵、
(2)分析“雨”的特点及诗人情感(理解诗意、得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讲练结合,比较阅读,将上一首诗学到的鉴赏方法迁移到本首诗歌中来,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掌握鉴赏方法。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群诗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基础(一)教材分析1、先从文体出发。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朗读时断句为2\2\3;重音落在动词和形容词上。
2、再说本文特点。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作方法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或乐观豁达,或情意绵绵,或慷慨悲壮,或意气风发,同一个季节勾画了不一样的秋景,抒发了不一样的秋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诗作风格。
(二)学情分析1、就知识结构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也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刘禹锡、李商隐、陆游的诗作,对他们比较熟悉,而对谭嗣同相对陌生。
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之前也都有所涉及。
2、从语文经验分析,通过诗歌学习如何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以及运用借景抒情这一方法进行文学创作,还是能力的空白点。
3、另一方面,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一定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推动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1、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教学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学习抓住景物主要特点,并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
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朗读指导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秋词》这首诗明朗刚健,一反“悲秋”的文人常态,通过歌颂秋天的明丽,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议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全新看法,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以明丽的秋景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3.《十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这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也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4.《潼关》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
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言辞激越,笔力遒劲,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诗中写山水,却是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诗人把山水写活了,读来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这首诗堪称诗人
的个性象征,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案示例:“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答案示例: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秋词》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鹤”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却又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2.《夜雨寄北》首句以问答的形式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描绘身
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能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时空交错,虚实相生,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前两句集中在“思”字上,表现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后两句集中在“梦”字上,幻化出魂牵梦萦的情境,表达了诗人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心中的悲愤愈是强烈。
当一位爱国者的理想只能在梦境中实现时,它反映出一个国家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
4.《潼关》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第二句写马蹄声被秋风吹散,又显出古城的寂寥与辽远。
第三句笔锋一转,不说黄河奔腾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峭拔,而说其桀骜不驯。
少年诗人写活了眼前的山水,读来极具冲击力。
四、课堂小结
平时要多积累古诗词,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中去体会诗词的美,培养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