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三阶段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地理科目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在地理课程中,地球的公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
下面将对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迹。
公转负责了四个重要的现象:异日闰年、季节更迭、昼夜的变化以及地球坐标系统的建立。
二、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可以通过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来描述。
三、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的速度相对较快,大约每小时29.8公里。
由于轨道的形状以及椭圆轨道定律的原因,地球在不同的季节里,其公转速度也会有所变化。
这对于季节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公转的倾斜度地球的公转轴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
这种倾斜度直接决定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季节变化。
当一个半球倾斜向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处于夏季,而另一个半球则处于冬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地区时,极昼和极夜现象就会发生。
这种倾斜度也是地区气温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于人类活动以及生态系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此外,地球公转还导致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规律和节奏。
六、地球公转的应用地球公转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
例如,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在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公转也为航天飞行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保证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的总结可以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形状、速度、倾斜度、影响以及应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仅仅在地理课堂上有意义,更是对人们理解和适应地球规律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有助于高三学生们对地球的公转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记忆要求:1.记住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2.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昼夜长短。
3.地球五带的名称、范围及其地理现象。
理解运用部分: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记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纬度范围及其规律。
3.理解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差异;④太阳照射下物体影子的'日变化。
4.理解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太阳照射下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季节变化。
关注点:1.地球的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平面垂直)(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1天(24小时)。
(3)产生的地理意义(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③地方时的差异;④太阳照射下物体影子的日变化。
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2.地球的公转——绕_____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度固定倾角)(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1年。
(3)产生的地理意义(现象):①地球上的五带;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③太阳照射下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季节变化。
3.二分二至的相关知识点。
①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③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则为夏季)。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也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直射物体时,其影子最短;太阳斜射物体时,影子变长,斜射越厉害,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一、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做运动的,公转轨道基本上是绕着一个叫做近日点的地方公转,这个地方叫做近日点,这个地方到太阳的距离是最近,整个椭圆轨道的长轴自然也规定了公转是逆时针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个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
在地球南半球的季节跟北半球是相反的。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呈一定的倾斜角,这个倾斜角是23.5°。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要快些,远离太阳的时候速度慢些。
地球公转轨道一周最大距离距离太阳约为1.52亿千米,最小距离约为1.47亿千米,所以地球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季节变化、地球昼夜交替和公转速度差异等。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造成了地球在公转中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
在一个地区,当地球轴倾斜使得阳光照射更加倾斜时,冷暖空气的温度分布就不同,因此造成了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2. 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公转过程中会交替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种昼夜交替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
3. 公转速度差异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因此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地球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公转速度就越慢。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的基础。
1. 生物生长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有所不同,这种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节变化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2. 天气气候地球公转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从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季节变化以及地球昼夜交替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上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地球以东转向为自转方向绕着太阳轨道上运行。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即一年),它是地球运动的基本运动方式之一。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离太阳最近的位置为近日点,距离约为147,100,000千米;离太阳最远的位置为远日点,距离约为152,100,000千米。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季节变化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的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南半球就是夏季;而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北半球就是夏季。
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这种规律性变化,使得季节变化有了明显的规律可循。
2.昼夜变化地球公转也是昼夜交替的原因之一。
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直接原因,但地球公转也对昼夜变化有着间接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运动,造成地球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有所不同。
3.气候变化地球公转对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赤道地区气温高,光照强,导致气候炎热、多雨;极地地区气温低,光照弱,导致气候寒冷、干燥。
三、地球公转的规律1.偏心率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其轨道离心率为0.0167,也就是说地球的轨道稍微偏离了圆形。
这种偏心率导致了地球公转周期中太阳照射地球的强弱变化,因此也影响了季节变化的规律。
2.公转速度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公转速度不是恒定的,在近日点的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而在远日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
3.公转轨道倾角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是地球轨道与黄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对地球气温分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是23.5°,使得地球气温分布有着明显的南北差异。
四、地球公转的历史地球公转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等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是围绕着地球运动的。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下面将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公转轨道和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的现象。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公转轨道,地球每年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因素地球公转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力作用: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沿着公转轨道运动。
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昼夜变化,进而影响地球公转的观测和计算。
3.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该值的变化会导致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较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较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时间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时间为远日点。
地球每公转一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的黄赤交角变化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交替变化。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某一地区偏离太阳较远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处于冬季;而当地球公转轨道上某一地区偏离太阳较近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处于夏季。
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它受到引力作用、地球自转和黄赤交角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季节的变化取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黄赤交角变化。
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知识点

第三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I.必记知识全览 (3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必记数据1.地球公转的周期。
2.黄赤交角。
一、1.365日6小时9分10秒2.23o26′二、必记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二、1.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上,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直射北回归线昼达到最长;南半球相反。
Ⅱ.考点过关过关斩将一马平川考点详解精剖细解入市三分一、基本考点考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1)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并非位于椭圆的正中心,而是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正因为如此,日地距离并非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把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那个点叫远日点。
在具体判断时,如果能明显看出日地距离的远近,则根据这一距离来判断远、近日点如图3—2;如果不能,则要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来决定,如图3—1,地球位于B位置时,北极点倾向太阳,因此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故B位于远日点附近;同理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北极点倾离太阳,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故D位于近日点附近。
(2)方向: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一致,都为自西向东。
一般来说,我们常在公转轨道上用逆时针方向的箭头来表示。
(3)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o)所花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一个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但是我们日常以太阳为参照物,认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叫做一个回归年。
(4)速度: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不断变化,因此它受到太阳的吸引力的大小也不断变化,离太阳近时,受到的引力大,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反之在远日点附近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较小。
案例剖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考题1 (典型例题)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图3—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地球从A点出发再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考题1点拨: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必背知识及答案

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四1.昼夜长短的三种情况。
2.二分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3.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4.冬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5.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关系。
6.昼长和夜长的计算公式。
7.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和纬度的关系。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1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3.说出四季所在月份。
先进行背诵,再查阅答案!1.昼夜长短的三种情况。
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
2.二分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昼夜平分。
3.夏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4.冬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5.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变化情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6.昼长和夜长的计算公式。
昼长=(12-日出)*2=(日落-12)*2;夜长=24-昼长。
7.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和纬度的关系。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差。
10.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
1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北半球。
1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13.说出四季所在月份。
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地球公转:一、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
二、基本特征1、方向:自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自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3、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4、速度:角速度,平均约为1°/天;线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练习题: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5、黄赤交角的影响1.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阿(2)影响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变化;黄赤交角变大,极夜极昼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2、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0°,60°E B.30°E,30°WC.0°,120°E D.0°,30°E4.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A.0°,180°B.0°,150°WC.150°W,180°D.日界线,本初子午线5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变慢 B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C北半球昼长夜短 D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向北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
一、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
二、基本特征
1、方向:自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自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速度:角速度,平均约为1°/天;线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练习题: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5、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阿
(2)影响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变化;黄赤交角变大,极夜极昼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2、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60°E B.30°E,30°W
C.0°,120°E D.0°,30°E
4.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0°,180°B.0°,150°W
C.150°W,180°D.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5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变慢 B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C北半球昼长夜短 D 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向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