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济宁市高一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含答案

济宁市高一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膜、小肠黏膜等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所有的酶都附着在生物膜上C.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的面积增大D.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2.下图是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桑树与大豆间作(两种隔行种植)和大豆单作(单独种植)时大豆的光合速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植株的呼吸强度单作大于间作B.大豆植株的光合速率单作大于间作C.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为减小误差,间作与单作植株间的株距、行距均需相同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相同B.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改变C.酶的作用条件温和D.所有酶都是蛋白质4.下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
图乙表示水稻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5.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细菌,并获得了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B.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所以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C.该细菌细胞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有氧呼吸D.该细菌环状DNA中也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其遗传特征主要由DNA决定6.如图表示人体内某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B.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C.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7.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2016-2017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一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没有分。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符合题意)1.下列哪项陈述正确?()A.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B.基因突变广泛存在,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
D.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2.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A.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
B.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
C.由于水肥充足,玉米出现果穗大且粒多的性状。
D.在高茎豌豆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一株矮茎的豌豆。
3.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A.自然选择。
B.地理隔离。
C.基因突变和重组。
D.共同进化。
4.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
C.随机交配。
D.自然选择。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A.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6.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下列哪项陈述正确?()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人工培育物种和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不会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7.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如果没有突变,进化仍然能够发生。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8.下列关于育种方法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植株具备更多优良性状。
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一、单选题1、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B、C、D、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类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时,伤者将不能讲话B、反射弧中联系传入、传出神经的中间环节叫中枢神经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从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突触前膜上的受体可将神经递质运至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3、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B、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蛋白质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氧化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4、⑴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 ⑵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⑶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它们依次属于()①过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A、②③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③①②5、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A、纯净水B、碳酸型汽水C、蛋白型饮料D、盐汽水6、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7、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是()①骨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⑥吞噬细胞⑦抗原.A、①③④⑤⑥B、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8、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9、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语言中枢B、身体感觉中枢C、躯体运动中枢D、A项、B项和C项10、人体血糖浓度为80mg/dL~120mg/dL,下列激素中能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是(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C、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D、生长素和胰岛素11、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几周以后,这个移植的肾脏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A、病原体B、吞噬体C、抗原D、抗体12、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素B、激素C、抗体D、淋巴细胞13、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14、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体液一免疫调节B、神经一免疫调节C、神经一体液调节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1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最少16、要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下列种群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标志重捕法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B、一块农田中的玉米C、一个池塘中的鲫鱼D、一片森林中的黑松17、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8、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9、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A、B细胞B、T细胞C、吞噬细胞D、造血干细胞2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光照、食物C、湿度、温度D、温度、光照21、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22、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B、棉花的保蕾保铃C、人工培育无籽番茄D、促进香蕉的成熟23、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A、赤霉素和生长素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和脱落酸D、生长素和乙烯2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25、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l传递到细胞2快C、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D、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是甲状腺细胞26、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7、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冬虫夏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28、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C、在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29、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D、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30、如图一所示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图二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图三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反应分别依次是()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②和④二、简答题31、如图甲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1)在甲图中,A和B所示的结构分别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和________.(2)乙图突触间隙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递质释放的方式是________,与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和________.(3)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将该药物涂在Ⅱ组材料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丙图所表示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使兴奋依次传导,其中与传导方向相同的是________(膜内或膜外)的电流方向.32、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的问题:(1)激素A是________,激素B是________,激素C是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共同调节的.(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33、《生态学通讯》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称,他们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栖息地或生活环境方面的试验研究.他们期望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发生繁殖,该方法将给人们战胜很多疾病(如AIDS)带来希望.HIV通过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也会被HIV所识别入侵.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1)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是通过杀死________细胞给人体带来危害,该细胞在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2)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细胞陷阱",从结构角度看原因是其不具备________,无法提供HIV增殖的条件.(3)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合成该物质的主要原料可能是________.(4)有关免疫机理存在克隆选择学说,该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各种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表面带有与某种抗原互补的受体,当某种抗原侵入后,少数淋巴细胞能与抗原选择性地结合,并恢复分裂能力,产生大量带有相同抗体的淋巴细胞群.按照克隆选择学说,如果体内的某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此学说.实验材料:6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特定的淋巴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注射器,正常未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实验步骤:①将小白鼠均分成三组,标号A、B、C.②A、B两组均注射________,现象为不发生免疫反应;给C组小自鼠注射________,现象为发生免疫反应.③分别给A、B小自鼠注射________,A组不发生免疫反应,B组发生免疫反应.34、高县北城通道口新移栽了许多水杉,是从成都一个园林公司引入的,该公司在其后山栽植了一片水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片水杉林是一个________,当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________其中的水杉是一个________.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物种E、生物圈(2)如果对水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 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________(3)由表可以看出,此水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4)研究表明,另一种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5)水杉形状是宝塔形,其原因是因为侧芽的生长________这个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b >单选题</b>1、【答案】B【考点】内环境的组成【解析】【解答】解: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故选:B.【分析】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2、【答案】A【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脑的高级功能【解析】【解答】解:A、人类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时,伤者将不能讲话,A正确;B、反射弧中联系传入、传出神经的中间环节叫神经中枢,而不是中枢神经,B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从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C错误;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与神经递质结合,但不能将神经递质运至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D错误.故选:A.【分析】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3、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答案】B【考点】内环境的组成【解析】【解答】解:A、麦芽糖属于二糖,血浆中不含有麦芽糖,A 错误;B、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蛋白质在血浆中均含有,B 正确;C、消化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血浆成分,C错误;D、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D错误.故选:B.【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4、【答案】A【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属于②自身免疫病,即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即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①过敏反应,即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选:A.【分析】根据题干分析,(1)中的抗体可以作用于正常红细胞,故属于自身免疫病;(2)中该儿童不能接触病原体,说明有免疫缺陷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腹泻,故属于过敏反应5、【答案】D【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解析】【解答】解: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出汗多,水、无机盐被排出,造成体内水、无机盐的含量减少.失水过多,会造成脱水,危及生命.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非常重要,这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的条件.出汗后,除补充水分外,还应该补充无机盐,应喝盐汽水.故选:D.【分析】炎热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排汗,排汗可以造成水分和无机盐的丢失,因此应该考虑补充水分和盐分.6、【答案】D【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解析】【解答】解:①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没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②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②的胚芽鞘尖端,②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直立生长,错误;③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③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只能直立生长,错误;④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④胚芽鞘的右侧,使右侧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导致左侧基部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的,因而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⑤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⑤胚芽鞘的尖端下面,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基部,不能促进基部生长,因而燕麦胚芽鞘不生长,错误.所以引起燕麦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只有①④.故选:D.【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7、【答案】C【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析】【解答】解:人体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①骨髓属于免疫器官,①正确;②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②正确;③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③正确;④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④正确;⑤红细胞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⑤错误;⑥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⑥正确;⑦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⑦错误.故选:C.【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8、【答案】B【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解析】【解答】解:(1)神经细胞静息时,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此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2)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故选: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9、【答案】D【考点】脑的高级功能【解析】【解答】解: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故选:D【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大脑,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10、【答案】C【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解析】【解答】解: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激素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故选:C.【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11、【答案】C【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析】【解答】解:在抗感染免疫中,能使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是抗原.在移植免疫中,异体组织属于抗原.移植的肾脏对于病人来说属于异体器官,属于抗原,病人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破坏和排斥它,最终使它坏死.故选:C.【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2、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12、【答案】A【考点】内环境的组成【解析】【解答】解: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不可能出现在人的血液中,A正确;B、激素分泌后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可能出现在人的血液中,B错误;C、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可能出现在人的血液中,C错误;D、淋巴细胞可能出现在人的血液中,D错误.故选:A.【分析】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13、【答案】B【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解析】【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③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故选:B.【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根据图中突触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突触),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14、【答案】D【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解析】【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据此答题.15、【答案】B【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解析】【解答】解:A、根据题意即题图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A正确;B、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B组种群数量最多,说明b组温度可最适合,B错误;C、三种曲线的最大值不同,且b组曲线的最大值最大,说明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其中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C正确;D、三组种群数量从开始时就发生变化,其中c组开始时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可能是初始供给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D正确.故选:B.【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显示的是ABC三组实验条件不同下的酵母菌生长曲线,a的数量介于b与c之间,说明培养条件较适宜;b出现了增长率最大的变化趋势,说明在b某段时。
山东省17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东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图表示某个生物的精子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子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注:不考虑交叉互换情况( )A. 2个B. 3个C. 4个D. 8个【答案】C【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単体分离,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2种类型的4个精子,①与④、②与⑥、③与⑦、⑤与⑧分别来自不同的精原细胞,共来自4个精原细胞。
2. 一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 )A.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 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C. 减数分裂时能够联会的染色体D. 只存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答案】C【解析】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但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也可能是复制关系的染色体,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因此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处于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名师点睛】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3. 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②四分体就是4条染色单体③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形成四分体④只有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形成四分体⑤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⑥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⑦细胞中有几个四分体,就有几对同源染色体A. ①④⑤⑦B. ①②③⑦C. ④⑤⑥⑦D. ③④⑤⑦【答案】A【解析】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①正确;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条染色单体,②错误;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可形成四分体,③错误;只有减Ⅰ时期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④正确;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使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因而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⑤正确;四分体是联会后形成的,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⑥错误;由于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条染色单体,所以细胞中有几个四分体,就有几对同源染色体,⑦正确,故A正确。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测试卷生物

第1页 共2页 第2页 共2页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装订线内不要答题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生物期末测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10×3=30分)1. 在下列几组细胞器中,与主动运输有关的是( )A .线粒体、核糖体B .核糖体、中心体C .线粒体、中心体D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2. 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包括( )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C .细胞壁、细胞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D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3. 在光反应阶段中,释放出的氧来自( )A .CO 2B .H 2OC .叶绿体D .有机物4. 下列物质中,不经过消化就能够被小肠直接吸收并且进入血液的是( )①食盐; ②麦芽糖; ③蛋白质; ④维生素; ⑤葡萄糖; ⑥纤维素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④⑤D .①②⑤ 5. 乳酸菌所属的代谢类型是( )①自养型; ②异养型; ③需氧型; ④厌氧型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6. 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A .染色体进行复制B .同源染色体进行联合C .有纺缍体形成D .着丝点分裂7. 与自花传粉相比,异花传粉是一种进化的传粉方式。
这是因为这种传粉方式 ( )A .可以利用外界因素,如风和昆虫B .能够产生大量的花粉粒C .增加了受粉机会D .提高了后代的生活能力8. 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受精卵所进行的细胞分裂属于( )A .减数分裂B .无丝分裂C .有丝分裂D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9. 家畜的胚胎发育过程是( )A .受精卵→卵裂→原肠胚→囊胚→胚泡→幼体B .卵→卵裂→囊胚→胚泡→原肠胚→幼体C .受精卵→卵裂→胚泡→囊胚→原肠腔→幼体D .受精卵→卵裂→囊胚→胚泡→原肠胚→幼体 10. 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香茹B .曲霉C .酵母菌D .大肠杆菌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1. 下面4个氨基酸:(1)共________种氨基酸,可以缩合成含_______个肽键的肽链,叫做_________肽; (2)缩合成的这条肽链含有_________个氨基和_________个羧基; (3)缩合成的这条肽链中的R 基共有__________个。
山东省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大肠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通过无丝分裂方式增殖C.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2.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C.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换用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水绵细胞惟一共有的无膜细胞器B.蓝藻细胞和小麦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其成分有差异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卵细胞体积大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4.近期,禽流感病毒H7N9因致病性强、致死率高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病毒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该病毒内的DNA和RNA化学元素组成相同C.被该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淸除属于细胞坏死D.该病毒和颤藻均无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可能5.酒精是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下列有关酒精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无水乙醇分离绿叶中的色素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质量分数为8%的酒精进行水解C.生物组织中脂肪的监定用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浮色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由灰绿色变为橙色6.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DNA可被吡罗红染液染成红色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7.下列关于糖类对应正确的一组是①存在于DNA而不存在于RNA的糖类②植物细胞主要的储能物质③叶绿体中具有而线粒体不具有的糖④存在于肝脏细胞而不存在于动物乳汁的糖类A.脱氧核糖、淀粉、葡萄糖、糖原B.脱氧核糖、淀粉、糖原、蔗糖C.核糖、纤维素、葡萄糖、糖原D.核糖、淀粉、葡萄糖、糖原8.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1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适答案)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B。
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C。
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2.在人体内,HIV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摄取后彻底水解可得到A。
核糖、多种氨基酸B。
磷脂、20种氨基酸C.5种含氮碱基、20种氨基酸D.4种核糖核苷酸、多种氨基酸3.以下有关水与无机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水是产物也是反应物,水分子之间通过肽键连接B.生物体细胞内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淀粉和脂肪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水的极性使它成为良好的溶剂,但水分子基本不会参与细胞代谢D.水的特性决定了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生命的摇篮4。
某蛋白质共由99个氨基酸组成,氨基总数为25个,羧基总数为26个,其中R基上竣基数目为23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此蛋白质的R基中共含有22个氨基B。
共有95个肽键C。
形成此蛋白质时,共减少分子质量1764 D。
此蛋白质有2条肽链5。
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枳之比为3:5,这是因为A。
有1/4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B。
有1/3的醉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C.有1/2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D。
有2/3的醇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绘制了如甲、乙、丙、丁所示的四幅图。
除哪幅图外,其余三幅图中,“a”点都可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A.图甲B。
图乙 C.图丙 D.图丁7.将生长旺盛的某农作物植株培养在密闭、透明的玻璃钟罩内,在温度适宜恒定的条件下,测得晴朗的一昼夜钟罩内C02浓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山东省济宁市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014-201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含题目的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A.糖水B.纯净水C.矿泉水D.含糖生理盐水3.医生给病人注射药物,不同的注射方式,药物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不同.以下途径正确的是( )A.肌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血液→靶细胞B.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C.静脉注射:组织液→淋巴→血液→靶细胞D.静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4.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5.如图表示人体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糖原和氨基酸都属于A的组成成分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C.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D.当A液渗透压小于C液渗透压时,易导致组织水肿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7.对下列生物概念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图中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C.酸碱度的调节与器官、系统无关D.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8.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就是膜电位为零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9.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ATP的合成和水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10.摘除了垂体的小白鼠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现象,原因是( )A.食物中缺乏碘B.甲状腺体增大C.缺少促甲状腺激素D.缺少生长激素11.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B.受寒冷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的产热速率大于25℃时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则小于25℃时的散热速率12.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13.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体液调节B.神经调节C.激素调节D.内分泌调节14.2013年12月,扬州及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严重连续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暴增,许多人出现高热症状,医生必须给病人降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是指人体的口腔温度B.病人体温升高是由于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D.降温有利于维持病人机体内酶的正常活性15.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16.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血浆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可以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C.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D.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17.在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裂解病毒侵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吞噬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浆细胞18.某同学探索萘乙酸促进某种柳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下表记录了所做实验处理及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与无萘乙酸处理插条生根数的比值.据表分析不能确定的是( )萘乙酸(mg/L)0 1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11.2 3.45 2.95 1 0.45 0A.无萘乙酸处理的插条生根是自身激素作用的结果B.浓度低于50mg/L的萘乙酸将会促进插条生根C.插条生根处理的最适萘乙酸浓度为500mg/LD.浓度为1500mg/L以上的萘乙酸将会抑制插条生根19.下列关于胚芽鞘生长与向光性的各种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目的不一致的是( ) A.将胚芽鞘置于黑暗与单侧光下,观察单侧光对其生长的影响B.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套在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研究其感光部位C.将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与完整的胚芽鞘一起培养,观察尖端对其生长的影响D.将含IAA琼脂块与空白琼脂块分别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研究其向光性原理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B.受精后,种子发育过程中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为果实C.脱落酸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D.乙烯在番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起抑制作用21.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只初捕50 28 22 50重捕50 32 18 10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22.小王分别从以下四种土壤环境取样探究土壤动物丰富度.推测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 )A.菜园地B.荒山黄土地C.建筑工地D.动运场的沙池2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2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方弱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造了适宜环境2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26.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27.下列哪项措施能够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态(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28.下列有关制作生态瓶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瓶内食物链不宜过长B.生态瓶应无色透明C.放置生态瓶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要定时向生态瓶内通人洁净空气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30.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C.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D.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31.“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时会出现( )A.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大量积累使血浆pH明显下降B.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活动逐渐增强C.小脑中的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强D.下丘脑有控制着运动的高级中枢32.裸鼠先天无胸腺,科研人员通过给裸鼠移植人的胸腺和造血干细胞,探讨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实验过程结果A组裸鼠移植人的胸腺 14天后移植人的脐带造血干细胞60天后移植人的胃癌组织癌组织不能增长B组裸鼠①②60天后移植人的胃癌组织癌组织增长A.科研上可将人体癌组织移植到裸鼠体内建立癌组织增长模型B.①②处的处理方式分别为移植人的脐带造血干细胞和人的胸腺C.该实验结果说明T细胞可在植入的胸腺中发育成熟D.裸鼠异于正常小鼠,需在无菌条件下饲养,方可延长其寿命33.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34.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D.流入到狐狸体内35.(多选题)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就是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36.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是血浆和淋巴B.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内流C.B处膜电位无变化,不能确定Gly属于抑制性递质D.Gly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内流37.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38.如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B.若该物种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为n,不考虑其他因素,该种群在此环境中最大容纳量为2nC.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D.第20年,若种群的出生率为m,则死亡率也为m39.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40.如图所示是有关下列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鹰与鸟的关系是既捕食又竞争C.如果鹰从各种食物中获取能量均等,鹰体重增加1公斤,至少需要草25公斤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4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中的相关反射孤,共有__________个神经元组成,其效应器是指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刺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未被清楚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42.(14分)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致病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回答问题:(1)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_,与健康人相比,桥本氏病患者体内该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2)桥本氏病是一种__________病.当某抗原第二次进人机体时,细胞Y是由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成的.(3)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SH 浓度持续偏__________,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性.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査患病位置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①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增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无变化,病变可能在__________;③血淸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病变可能在__________.43.将玉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12h,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关系如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2)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胚芽鞘的生长促进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__(一定或不一定)相同.当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为0mg/L时,胚芽鞘不生长,说明琼脂对胚芽鞘生长__________(有或没有)促进作用.(3)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约为__________mmol/L时,胚芽鞘的弯曲度最大,当1.8mmol/L 时,对其下部细胞生长起__________作用.44.(14分)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窗,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湿地型属富度土层深度(cm)植物寄生(条/100g干土)腐食(条/100g干土)食细菌(条/100g干土)碱蓬落19 0﹣10 93 15 1210﹣20 14 2 10柳落18 0﹣10 89 19 2810﹣20 21 0 15白茅落24 0﹣10 598 92 7110﹣20 163 9 7请据表中数据回答:(1)科研人员调査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査.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选择地点.(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__最高.(3)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①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它的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②若要使鹰体重增加x(来自于蛇的比例占a),则至少需要的植物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③该生态系统10年前曾发生过火灾,此后慢慢恢复到现在的状态,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2014-201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含题目的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体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C.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而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A错误;B、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直接渗回血浆,少数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B错误;C、细胞一般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比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说细胞也参与形成与维持内环境,C正确;D、组织液是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稳态,最好及时补充适量的( )A.糖水B.纯净水C.矿泉水D.含糖生理盐水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2)血浆pH(酸碱度):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3)体温: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解答:解: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进过程中,因出汗散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所以应该补水和补盐,同时运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糖类,所以还要适当补充糖类.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水和无机盐离子的功能,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3.医生给病人注射药物,不同的注射方式,药物到达靶细胞的途径不同.以下途径正确的是( )A.肌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血液→靶细胞B.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液→组织液→靶细胞C.静脉注射:组织液→淋巴→血液→靶细胞D.静脉注射:淋巴→血液→组织液→靶细胞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即.据此答题.解答:解:A、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A错误;B、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因此,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B正确;C、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血浆,C错误;D、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化境的组成,掌握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解答: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5.如图表示人体的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糖原和氨基酸都属于A的组成成分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C.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D.当A液渗透压小于C液渗透压时,易导致组织水肿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因为A、B、C表示细胞外液,所以据图分析,A液是血浆,B液是毛细淋巴液,C是组织液;1是毛细血管,2是淋巴管,3是组织细胞.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两者受阻均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解答:解:A、糖原位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渗透压降低,B正确;C、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C正确;D、当血浆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时,水分会滞留在组织液,易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组成内环境的稳态、水盐平衡的调节、组织水肿的原理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内环境的结构、水盐平衡调节、组织水肿的原因.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解答:解:A、寒颤是竖毛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得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故A错误;B、出现水肿,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回复稳态,故B正确;C、B淋巴细胞增至分化,产生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故C 错误;C、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故D错误.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 大肠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变化,通过无丝分裂方式增殖C.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D. 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2. 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B. 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C. 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大光圈或凹面反光镜D. 换用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3. 下对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水绵细胞唯一共有的无膜细胞器B. 蓝藻细胞和小麦细胞都有细胞壁,但其成分有差异C.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 卵细胞体积大有利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4. 近期,禽流感病毒H7N9因致病性强、致死率高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病毒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该病毒内的DNA和RNA化学元素组成相同C. 被该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D. 该病毒和颤藻均无发生染色体变异的可能5. 酒精是生物实验室常用试剂,下列有关酒精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无水乙醇分离绿叶中的色素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质量分数为8%的酒精进行水解C.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用体积分数为50%酒精洗去浮色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由灰绿色变为橙色6. 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B. 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C. 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D. 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7.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影响前者B. 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不影响前者C. 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影响后者D. 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不影响后者8.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胸腺既是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又能分泌激素B. 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这是由于机体免疫能力较弱导致的C. 艾滋病患者体内无识别相应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 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9. 下列与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和抗体B.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体C.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D. 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挥作用10. 如下图所示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B. 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C.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预防D. 采用方法2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11.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 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答案】D【解析】过敏反应为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12. 下列关于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临床发现大脑S区受损伤,该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B. 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与人的生长或发育有关C.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 激素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13.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C. 激素只能运输到靶器官和靶细胞D. 一种激素可能作用于不同部位14.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
下列关于吲哚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胚芽鞘的伸长区大量合成B. 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C. 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D. 色氨酸含量越少越有利于吲哚乙酸的合成15. 为验证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理,某同学在暗室中按图设计进行实验,其结果应为A. 胚芽鞘不生长B. 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C. 胚芽鞘直立生长D. 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16.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调节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拮抗关系B. 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C.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的结论是胚芽稍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D. 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提高质量和产量17. 如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A. B.C. D.18. 某兴趣小组研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最合理的是A. a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B. b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C. c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为:b<c<a19. 如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0. 如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 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度最快C. 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 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性21. 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 捕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构成的种间关系C. 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D. 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22.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快D. 大火过后的草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 肉食性动物只能属于第三营养级24. 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这个生态缸中,物质与能量都是自给自足B. 这是一个简易的生态缸,其稳定性很差,还缺少分解者C. 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水温升高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D.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25.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 利用小动物的遮光,避热性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26. 某期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3k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A. 15KgB. 35KgC. 155KgD. 1100Kg27.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 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C.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是人们对信息传递的应用28. 下对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 生态系统的种类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D.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高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及保护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健是协调好人与生态坏境的关系C. 就地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D.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易地保护30. 在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这一功能体现了野生生物的A. 直接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价值D. 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31. 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两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B. 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 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3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述,错误的是A.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场所是骨骼肌B. 人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散热C. 下丘脑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 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有关33. 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B. ①受到各种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C. a处给予适宜刺激,③处测不到电位变化D.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34. 如下图为人的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细胞①能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不同的免疫作用B. Ⅱ、Ⅲ过程都需要细胞膜糖被的参与,Ⅶ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 细胞③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而来D.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Ⅴ过程迅速完成,短时间内发生Ⅶ反应3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 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36. 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 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D. 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37.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lmm×1mm×0.1mm,25×16型即每个方格包含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包含16个小方格)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C. 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D. 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38. 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在下列四种处理中,哪项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获得能量较多A. A减少、D增多、E减少B. D减少、B减少、A减少C. E减少、D减少、A减少D. E增多、D增多、A减少39. 如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