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教学课时: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齐读导读,从中你能提取哪些信息?……我们将要学的“月亮上的足迹”,就是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教学目的:1.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简化较为复杂的过程,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涉及练习一)2.体会本文侧重于记叙,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的方法。
(难点,涉及练二)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能写关于“月”的想象作文(难点,涉及练习三)三、检查预习1.征程 zhēngchãng: 征途.2.健步 jiànbù:脚步轻快而有力.3.椭圆 tuǒyuán: 一种规则的卵形线;特指平面两定点(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常数的所有点的轨迹.4.铁锹 tiěqiāo:一种扁平长方形半圆尖头的适于用脚踩入地中翻土的构形工具.5. 测定 câdìng: 测量确定.6. 溅落 jiànluò: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到指定的海域. 7.畅谈chàngtán:尽情的谈。
8.里程碑lǐchãngbēi: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标志的大事。
9.昂首挺立ángshǒu tǐnglì: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10.一叶孤舟yī yâgūzhōu:一条孤零的小船。
11.遥遥在望: yáoyáozàiwàng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补:12.观测guāncâ: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13.指令zhǐlìng∶指导;号令。
旧时公文的一种,是上级对下级呈请的批示。
告诉计算机从事某一特殊运算的代码。
14.合算hãsuàn:所费人力物力较小而收效较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月亮上的足迹
板
书
设
计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
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
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材说明: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
便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
而本文完整、清楚、生动地叙事,也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能力。
在师生探究问题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阶段,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而本课是一篇真实记录人类登月的文章。
展现的是航天领域里的科学知识,所以对青少年学生很具有吸引力,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在高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因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而本文的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加强体会、学习,并要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质量。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登月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列举数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教法设计:根据本课内容和教学实际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先描述月亮给人的美好感觉,引发学生回忆古诗词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向往。
之后教师出示人类登月图片和短片,激发学生对“登月”知识的兴趣,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情境。
2.快速默读法依据课程标准对默读和阅读要求,训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体会文章内容。
3.讨论点拨法从初一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有利于采用点拨法,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享合作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遇到了阻碍,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脚印》教育方针:常识与技术:1、练习学生快速阅览,挑选信息的才能,并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内容关键。
2、学习本文按时刻次序,清楚明白地叙说工作产生进程的写作办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常识。
进程与办法:1、培育言语表达才能,培育幻想才能,培育探求不知道国际的爱好。
2、丰厚常识,进步阅览才能和收集信息才能。
情感、情绪与价值观:让学生感触科学技术的魅力,从课文延伸到祖国的航天成果,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育关键:归纳登月各阶段内容关键,了解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巨大豪举。
教育难点:快速阅览,在规则时刻内读完全文,并能精确全面地归纳课文关键。
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教育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进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同学们,“月亮”,一个奥妙而又夸姣的名词。
古往今来,那一轮明月引起了多少人的遥想!关于它,其他不说,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永存的诗歌,同学们必定知道不少吧!是啊,这个美丽的星球,没有一天不在吸引着咱们去探求它的奥妙。
在月亮上留下人类的脚印,是多少代人的愿望啊。
教师出示:月亮上的脚印这个标题,放在一百多年前来看,咱们都会觉着是一篇科幻著作,但是今日,咱们知道,这个美丽的梦,总算成为了实际。
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脚印榜首次踏上了月球。
这是人类一起的自豪!二、速读文本,全体感知同学们速读课文,全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考虑如下问题:1、字音海域(yù)可望而不可即(jí)椭(tuǒ)圆铁锹(qiāo)2、解说下列词语:(1)畅谈:纵情地谈。
(2)里程碑:比方在前史开展进程中能够作为标志的大事。
(3)俯首耸立:仰着头垂直地立着。
(4)遥遥在望:描述远远地能够看到。
(5)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挨近。
即:接近、触摸。
3、感知内容,本文首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言语归纳。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进程。
4、文章记叙的是人类榜首次登上月球的这件事,那它是按什么次序来记叙的?时刻次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几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中考考点的考查。
3、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个一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课堂归纳: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无比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当堂训练:一: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二: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
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板书文题、作者)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距离、速度等)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的: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飞上月宫。
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本文记叙的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全过程,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阅读它,可以激发读者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
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的结构与中心。
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1.划分意义段,概括大意第一部分(一二段):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里程碑。
第二部分:(三至十五):登月的具体经过。
第三部分(十六至十八):总结登月的重大意义。
2.梳理登月过程:(1)吃早饭,穿上宇航服;(2)进入指令舱;(3)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自动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4)第一、二级火箭自动脱落,第三级火箭启动工作;(5)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进人登月轨道;(6)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晚饭、睡觉;(7)按计划登月,飞船减速、停火;(8)换乘登月舱,登月舱和飞船脱离,在绕月轨道上飞行;(9)登月舱降落,胜利着陆;(10)登月舱打开舱门,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12)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13)竖起一块纪念碑;(14)安装电视摄像机(15)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16)安装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1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18)插上美国国旗;(19)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20)停止作业,返回登月舱,吃中饭,睡觉;(21)登月舱升到一定的绕月轨道,与飞船对接,(22)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返航;(23)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月亮的传说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
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
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
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
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
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月亮上的足迹”中,以“足迹”来比喻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
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 椭.圆( ) 铁锹.( ) 溅.落( ) 液氢.( ) 昂.首( ) 燃料罐.( ) 畅.谈( ) 里程碑.( ) 登月舱.( ) 5、解释下列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研读赏析,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பைடு நூலகம்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三、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教
学
札
记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板
书
设
计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