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马说》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马说》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马说》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2分)1. (2分)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是()A . 置之其坐。

B . 宁信度,无自信也。

C . 何不试之以足?D . 先自度其足。

2.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与例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A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 既克,公问其故。

3. (2分)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 . 食之不能尽其材B . 才美不外见C . 其真无马邪D . 安求其能千里也4. (2分)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B . 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C . 经纶世务:治理社会事务。

D .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5. (2分)比较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A .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 .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 .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 .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6.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7. (2分)下列各组中的文学常识完全搭配的一项是()A . 欧·亨利——美国小说家——《麦琪的礼物》B .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俄国作家C . 鲁迅——中国——文学天才——《朝花夕拾》D . 列御寇——《两小儿辩日》——《列子》——唐宋八大家之一8. (2分)读课文《伤仲永》,产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 .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 . 邑人奇之D . 不使学9. (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下《马说》考试卷(带答案与解析)解答解析、考点详解.doc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下《马说》考试卷(带答案与解析)解答解析、考点详解.doc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下《马说》考试卷(带答案与解析)的正确答案、解答解析、考点详解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题文】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小题1】骈死于槽枥之间()()【小题2】一食或尽粟一石()()()【小题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小题4】才美不外见()【小题5】其真无马邪()【答案】【小题1】骈(pián)槽(cáo)【小题2】食(shí)粟(sù)石(dàn)【小题3】食(sì)食(sì)【小题4】见(xiàn)【小题5】邪(yé)【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注音题,要结合学习课文时的积累。

骈pián、槽cáo。

考点:考查字音。

点评:文言文中,有许多字词比较生僻,平时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小题2】试题分析:注音,一定要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食shí、粟sù;石在文中是指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应读dàn。

考点:考查学生的注音能力。

点评:文言文中的一些多音字的某个读音,往往是现在不常,比如:石在文中是指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应读dàn,现在很少用到,我们一定要注意读准。

【小题3】试题分析:两个“食”都是通假字,通饲,故读sì。

考点:考查通假字的读音。

点评: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

【小题4】试题分析:见:通“现”,在这里读xiàn。

考点:考查通假字。

点评:在这里见是通假字,通现,所以应该读xiàn。

【小题5】试题分析:邪:通“耶”,所以读yé。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字音的掌握。

点评:文言文中常出现通假字,也就是二者字音相同,读其通假的字的读音。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同步练习(1)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同步练习(1)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马说》同步练习(1)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 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练习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马说》练习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 (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同步练习(1)

苏教版八下语文《马说》同步练习(1)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马说》同步练习(1)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 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马说 同步练习1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马说 同步练习1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练习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探究拓展训练]工之侨献琴刘基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语文八年级下《马说》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马说》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马说》同步检测试卷A组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7)策之不以其道. ( )(8)食之不能尽其材. ( )(9)其.真无马邪 ( )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2)其①其.真不知马也( ) ②其.真无马邪( )(3)之①奴隶人之.手( ) ②马之.千里者( )(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5)而①而.伯乐不常有( ) ②执策而.临之( )3.按原文填空。

(1)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虚词“其”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2)其.真不知马也 (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尽其.材 ( )5.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八年级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马说同步练习

第21课《马说》同步练习一、自主练习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二、阅读延伸(一)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其真不知马也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马说》同步练习(1)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 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22.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

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2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24.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2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2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7.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8.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马说》同步练习(2)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外见( )食马( ) 祗(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二、阅读延伸(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千里称也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②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③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朴④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⑤。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⑥,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⑦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⑧,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⑨矣。

苟能起,又不艾⑩。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蝜蝂(fùbǎn):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②卬(ánɡ):高举着头。

③困剧:劳累非常。

④踬朴(zhìpū):跌倒。

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⑤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⑥上高:往高处爬。

⑦嗜(shì)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⑧累:负担。

⑨病:疲惫。

⑩艾(yì):停止,悔改。

前之死亡:指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

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辄持取( ) ②人或怜之( ) ③苟能行( )④又持取如故( ) ⑤又不艾( ) ⑥亦以病矣( ) ⒔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⒕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蝜蝂者,善负小虫也今世之嗜取者B其背甚涩极其力不已C卬其首负之人或怜之D虽困剧不止也虽其形魅然大者也⒖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②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③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⒗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马说》同步练习(1)答案二、阅读研究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

“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2.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3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4.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

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26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7.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8.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马说》同步练习(2)答案⒈piáncáolì s”xiànsìzhǐ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⒊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⒋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