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4金属材料完
2024《金属材料》说课稿范文

2024《金属材料》说课稿范文《金属材料》是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部分,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基本性质、结构和特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金属有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金属材料》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部分,属于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基本差异以及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导电性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材料科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掌握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主要特征。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金属材料的性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金属材料的性质。
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和问题导向法。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具,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和展示教学素材。
同时,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金属材料的例子,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入新课。
故事中有一个工程师需要设计一个坚固耐用的金属结构,他面临着如何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的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将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基本知识在引入部分之后,我将讲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导电性等。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金属特性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教案 金属材料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金属材料9篇金属材料 1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xx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案
目标: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掌握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分类。
一、引入问题:你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金属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内容:
1. 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硬度等性质。
2. 金属的应用:金属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金属材料的分类:常见的金属元素和合金,如铁、铜、铝等。
三、学习方法:
1. 观察金属制品,了解金属的特点;
2. 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比如金属导电性的实验;
3. 分组研究一个金属元素,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教师讲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操作:进行金属导电性实验,观察结果并总结。
4. 小组讨论:分组研究一个金属元素,了解其性质和应用。
5. 总结:学生总结金属的特点和应用,进行讨论。
五、复习和作业:
1. 复习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 完成金属材料的分类练习。
六、指导建议: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方式,加深对金属材料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高中金属材料教案

化学高中金属材料教案
主题:金属材料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一、导入
介绍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基本概念
1. 金属的性质:电导率高、导热率高、延展性好、硬度大等。
2. 金属离子的结构和性质。
3.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三、金属的制备方法
1. 金属的提炼:介绍熔融还原法、电解法等制备金属的方法。
2. 金属的精炼:介绍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的方法。
四、金属的应用技术
1. 金属材料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应用。
2. 金属材料的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
五、实验教学
设计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金属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应用。
六、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金属材料的认识和想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不同材料的餐具》教案3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不同材料的餐具》教案3一. 教材分析《不同材料的餐具》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餐具也不陌生。
但是,对于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如木制筷子、塑料勺子、金属刀叉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水、盐等。
3.准备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餐具?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材料的餐具,如木制筷子、塑料勺子、金属刀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餐具在水中漂浮、沉没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餐具?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不同材料的餐具的特性。
高中化学教案金属材料

高中化学教案金属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 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3. 能够区分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差异。
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 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3. 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比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PPT;2. 实验仪器:金属样品、氧化铁、砂纸等;3. 实验操作指导书;4. 板书和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金属的日常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讲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0分钟)1. 介绍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韧性等;2. 分类讲解不同金属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如铜、铁、铝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指导书的步骤进行金属材料的实验操作;2. 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四、讲解金属加工方法(20分钟)1. 讲解金属的冷加工和热加工方法;2. 分析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讨论不同金属材料的优缺点及使用方法。
六、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七、课后拓展(10分钟)学生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的知识和发展趋势。
教学反馈方式:1.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实验报告评分,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使用和加工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2) 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如价格、资源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它因素;(3) 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区别纯金属与合金的方法,认识到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本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
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
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
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教材还介绍了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以及高新科技产品──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建议:1.课前多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的图片,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到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
2.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讨论”,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有些讨论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金属材料教案引言:金属材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建筑到交通工具,从电子设备到日常用品,金属材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金属材料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份有深度和创意的金属材料教案。
一、引发学生兴趣的开篇活动在引入金属材料的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开篇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金属制品,让他们猜测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并引导他们思考金属材料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重要性。
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可以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铝、铜等,对其特性、用途和加工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如汽车制造、建筑结构等,来展示金属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与实验设计金属材料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金属加工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金属材料,体验金属的可塑性和导电性。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四、拓展学生思维的讨论与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讨论和研究活动。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讨论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鼓励他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调查。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金属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评估与反馈在教案的最后,需要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检验学生对金属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项目作业,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器时代:(公元前11—16世纪)1130×780×1100(前475—221年)65个总重2500Kg铁器时代:沧州大狮(公元953年)重50T ,长5.3m,宽3m人工复合材料:塑料、橡胶、陶瓷、钛合金、碳纤维、纳米等金属材料的性能使用性能—力学、物理、化学工艺性能—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力学性能:受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能。
不能说:机械性能研究力学性能意义:是选择和使用金属材料的重要依据第一节金属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及疲劳强度等。
一、强度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强度指标一般可以通过金属拉伸试验来测定。
把标准试样装夹在试验机上,然后对试样缓慢施加拉力,使之不断变形直到拉断为止。
通过拉伸试验测得大小。
强度的大小通常用应力来表示。
σ=F/Sσ-----应力Pa1 Pa=1N/m2 1M Pa=106Pa按载荷的作用方式不同,强度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扭强度。
注意:一般多以抗拉强度作为判别金属强度高低的指标。
拉伸实验1. 拉伸试样(GB6397-86)长试样:L0=10d0 短试样:L0=5d02. 力-伸长曲线拉伸试验中得出的拉伸力与伸长量的关系曲线。
由起重机上的钢索悬吊物的拉力等引出力学性能拉伸皮筋过程引出金属材料通过拉伸也可以产生变形和破坏,引出强度的概念,讲授强度的大小及分类(5分钟)通过拉伸试验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拉伸试验的整个过程。
教师讲授总结出实验结论(10分钟)(a)试样(b)伸长(c)产生缩颈(d)断裂从图2-1中可以看出下面几个变形阶段:(1)Oe———弹性变形阶段(2)es———屈服阶段(3)sb———强化阶段(4)bk———缩颈阶段强度——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工程上常用的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屈服点(σs )或规定残余伸长应力(σr)•抗拉强度(σb)提示:一般机件都是在弹性状态下工作,不允许有屈服点(σs ):指材料产生屈服时的应力•规定残余伸长应力:规定残余伸长率为0.2%时的应力抗拉强度:材料在拉伸条件下所能承受最大力的应力值bbFSσ=拉伸过程中最大的拉力(N)•若零件在使用时不允许产生过量塑性变形,应以材料的σs或σ0.2进行设计计算。
•若零件在使用时只要求不发生破坏,则以材料的σb来设计计算。
•因此σs和σb是机械零件设计计算的主要依据。
强度的意义•强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一般钢材的屈服强度在200~1000MPa 之间。
•强度越高,表明材料在工作时越可以承受较高的载荷。
当载荷一定时,选用高强度的材料,可以减小构件或零件的尺寸,从而减小其自重。
•因此,提高材料的强度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课题,称之为材料的强化。
二、塑性—在外力作用下金属材料在断裂前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常用的塑性判据:拉伸时的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1、断后伸长率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mm)L0——试样原始标距(mm)由于同一材料用不同长度的试样测得的断后伸长率δ数值不同,因此应注明试样尺寸比例。
如:δ10——试样L0=10d0δ5 ——试样L0=5d02、断面收缩率S1——试样断裂后缩颈处的最小横截面积(mm2)S0——试样原始截面积(mm2)•δ和ψ是用来判断材料在断裂前所能产生的最大塑性变形量大小。
•一般认为ψ>5%的材料为塑性材料,如低碳钢;ψ<5%的为脆性材料,如灰铸铁.塑性对材料的意义:1.是金属材料进行压力加工的必要条件;微小的塑性变形,更不允许工作应力大于σb通过拉伸皮筋,由其发生的变形引出伸长率和收缩率的概念。
并讲授其公式(10分钟)硬度符号压头类型总实验力F/N硬度值有效范围应用范围HRA 金刚石圆锥体588 70~85适用于测量硬质合金、表面淬硬层或渗碳层HRB 直径为1.588mm 钢球980 25~100 适用于测量非铁金属,退火、正火钢等HRC 金刚石圆锥体147020~67适用于调质钢、淬火钢等(3) 表示方法 硬度值+HR例:52HRC 70HRA(4) 适用范围:洛氏硬度HRC 可以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在钢件热处理质量检查中应用最多。
优点:测量迅速简便,压痕小,可在成品零件上检测 。
3、 维氏硬度(1)测定原理 用一定的试验力F ,将顶角为1360的金刚石四棱锥压入金属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去试验力,然后测出压痕对角线长度d 1、d 2(mm ),并求出压痕对角线的平均值d 。
(2)计算公式21891.0dFHV(3)表示方法硬度值+HV+试验力/保持时间如: 640HV30/20 (4)适用范围适用于测量零件薄的表面硬化层的硬度。
四、冲击韧性强度、硬度、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都是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的表现。
材料在工作时还经常受到动载荷的作用,冲击载荷就是常见的一种。
在设计和制造受冲击载荷的零件和工具(如锻锤、冲床、铆钉枪等)时,必须考虑所用材料除具有足够的静载荷作用下得力学性能指标外,还必须具有足够的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 冲击载荷与静载荷的主要区别在于加载时间短、加载速率高、应力集中。
由于加载速率提高,金属形变速率也随之增加。
•冲击载荷对材料的作用效果或破坏效应大于静载荷。
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示例:玻璃在冲击载荷作用下非常容易破裂,说明其冲击韧性很低 1、 冲击试验 • 冲击试样度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加强印象通过视频了解冲击试验的整个过程。
(15分钟)•冲击试验原理:冲击韧性可以通过一次摆锤冲击试验来测定,试验时将带有U型或V型缺口的冲击试样放在试验机架的支座上,将摆锤升至高度H1,使其具有势能mgH1;然后使摆锤由此高度自由下落将试样冲断,并向另一方向升高至H2,这时摆锤的势能为mgH2。
所以,摆锤用于冲断试样的能量A K=mg(H1-H2),即为冲击功(焦耳/J)。
•一次摆锤冲击试验•冲击韧性的表示方法:•国标GB/T229-1994•冲击功吸收功:表征金属材料冲击韧性高低的指标是冲击功吸收功,也就是材料在断裂前所吸收的能量。
•根据试样缺口的不同,冲击吸收功用A KV和A KU表示,单位为焦耳,数值可从试验机的刻度盘上读出。
国标GB/T229-2007冲击吸收能量:表征金属材料冲击韧性高低的指标是冲击吸收能量;K=mg(H1-H2)U型缺口试样和V型缺口试样的冲击能量分别表示为KU和KV,并用下标数字2或8表示摆锤刀刃半径,如KU2,其单位是焦耳(J)。
冲击吸收能量的大小直接由试验机的刻度盘上直接读出。
冲击吸收能量的值越大,材料的韧性越大,越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冲击吸收能量K或冲击韧性值K越大,材料的韧性越大,越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一般把冲击吸收能量低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冲击吸收能量高的材料称为韧性材料。
冲击试验的应用缺口冲击试验最大的优点就是测量迅速简便用于控制材料的冶金质量和铸造、锻造、焊接及热处理等热加工工艺的质量。
用来评定材料的冷脆倾向(测定韧脆转变温度)。
设计时要求机件的服役温度高于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
低温脆性——随温度降低,材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的现象。
冷脆:材料因温度降低导致冲击韧性的急剧下降并引起脆性破坏的现象。
对压力容器、桥梁、汽车、船舶的影响较大。
提高冲击韧性的途径冲击韧性是一个对材料组织结构相当敏感的量,所以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的途径有:•改变材料的成分,如加入钒、钛、铝、氮等元素,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其韧性,尤其是低温韧性;•提高材料的冶金质量,减少偏析、夹渣、气泡等缺陷;五、疲劳强度人工作久了就会感到疲劳,难道金属工作久了也会疲劳吗?金属的疲劳能得到恢复吗?▪金属材料在受到交变应力或重复循环应力时,往往在工作应力小于屈服强度的情况下突然断裂,这种现象称为疲劳。
(1)疲劳断裂零件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突然产生断裂的过程,称为疲劳断裂.疲劳断裂由疲劳裂纹产生—扩展—瞬时断裂三个阶段组成。
(2)疲劳断口•尽管疲劳失效的最终结果是部件的突然断裂,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逐渐失效的过程,从开始出现裂纹到最后破断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疲劳断裂的宏观断口一般由三个区域组成,即疲劳裂纹产生区(裂纹源)、裂纹扩展区和最后断裂区。
(3)疲劳强度•当应力低于某值时,材料经受无限次循环应力也不发生疲劳断裂,此应力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记作σR(R为应力比),就是S-N曲线中的平台通过举例既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他们有一种新鲜感,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15分钟)举例:TITANIC的沉没引出疲劳强度举例:美军 F-15C鹰式战斗机在做空中缠斗飞行训练时,飞机突然凌空解体举例:德国铁路交通事故,一列高速列车脱轨举例:台湾华航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执行台北到香港的CI611航班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