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族民俗
汉族民俗

四、汉族传统节日
节日
春节
日期
农历正月初 一 农历 正月十五 公历四月五 日
由来
汉武帝时确定为岁首, 延用至今
活动
挂年画、贴春联、 守岁、拜年、放 鞭炮 张灯、猜灯谜、 吃元宵 扫墓祭祖、荡秋 千、 打马球
元宵节
第一个月圆之夜
清明节
寒食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农历五月初 五
农历八月十 五 农历九月初 九
纪念屈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秋季正中 九九重阳
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
赏月、吃月饼 出游,登高,赏 菊,插茱萸
1、春 节 • 春节是我国的农历年节。 • 在民间, 它是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春节之时, 我国城乡各 地到处张灯结彩, 鞭炮齐鸣, 贴春联和年画, 进行舞龙、舞 狮等活动。 •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亲威朋友以及同事之间, 春节期 间都要互相拜访并以“恭贺新禧”、“过年好”之类的祝 辞相互庆贺。春节这一天, 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 “角子”, 是古代一种钱币, 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 之意。
年后
• 正月初一开门炮仗 拜年了给压岁钱团圆饭 • 正月初二祭财神(开斋日)姑爷节:女婿拜年
• • • • • •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 节日特有:吃元宵(汤圆) 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打太平鼓、观花灯、耍社 火、猜灯谜、踩高跷、小车会、舞狮子、扭秧歌、 唱大戏等。
汉族民俗
汉族概况
汉族服饰
汉族民居
汉族传统节日
一、汉族概况
• ①人口变化: • 汉族又名华夏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 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 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 • 君主制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族人口 增长的主因是人口扩张,而不是所谓的文化上同化了众多 的少数民族所致。也就是说民族同化并不是汉族人口众多 的主要原因。 • 汉族人口从族源华夏算起最初约有两百余万人。历经夏、 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两千多万。在两汉时,已达 五千多万。到唐代前期达到八九千万,到北宋大观年间达 10441万余人。 • 元代以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汉族民俗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端午 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另一说是远古的吴越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 舟、食粽子,还要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避邪驱瘟。
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 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起来, 寓意家人团圆。 近代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它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祈盼幸福的浓浓情意。
• 走百病
•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第二节 汉族的民俗
(一)民族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部分荆蛮、 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汉族称“华”、“夏”或“华夏”, 以区别于其他各部族。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 汉代以后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应用数最多、 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以地域为基础分 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质民俗 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 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
汉族民俗.pptx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族的现代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 趋势。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 发展,为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法绘画艺术
书法
汉族书法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它以独特的笔触、结构和气韵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审美风格 。
01
汉族在建造房屋时,会根据风水观念来确定门窗的位置,以吸
纳吉气、排,如水池的位置、树木的
种植等都有一定的讲究。
建筑高度与间距
03
汉族在建筑高度与间距上也会考虑风水因素,以确保建筑之间
的和谐与平衡。
06 节日庆典民俗
春节习俗及活动
春节,作为汉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习俗和活动 丰富多彩。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 意着辞旧迎新,扫除一年的晦气。随后,人们会贴上 春联、窗花和福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这是春节 最为核心的活动之一。年夜饭的菜品丰富多样,寓意 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汉族民俗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4-17
contents
目录
• 汉族概述 • 生产生活民俗 • 礼仪信仰民俗 • 文学艺术民俗 • 建筑居住民俗 • 节日庆典民俗 • 游艺竞技民俗 • 汉族民俗传承与保护
01 汉族概述
汉族人口与分布
庞大的人口数量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据了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 数。在中国两岸三地,汉族人口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如台湾 汉族占总人口的98%,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 和97%。
汉族习俗

姓氏
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 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 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信仰多神
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和祖先崇拜始终影响着中国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 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中国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中国汉 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 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 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 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 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 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 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是咱们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士人情也是多姿多彩。
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不太相同。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汉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吧!1、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概况

面食
汉族民俗资源
(三)汉族服饰 汉服是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
性格的服装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 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 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 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 文化礼仪。
汉服
汉族民俗资源
(四)汉族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又称“元朔”。在
中国民族民俗
汉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一、汉族简介 二、汉族民俗资源
汉族简介
汉族在先秦称作“夏”或“华夏”,其形成的时间,有着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华夏族是由周朝的夏人、商人和周人所融合形成。另一种观点则以为华夏族早在传 说中的五帝时代就已形成;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华夏族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族老人
汉族少女
汉族民俗资源
(一)汉族建筑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华北地区,
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合院式;东北地区,其传统住房与华 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一般都很厚实;陕北地区,则多为窑洞住房;南 方地区,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 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
汉族民俗资源
(二)汉族饮食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
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 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 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 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 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汉族的粤、闽、徽、鲁、川、湘、浙、苏等 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第一部分中国民俗之汉族

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 翅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
麻 婆 豆 腐
锅 巴 肉 片
水 煮 鱼
粤菜
流派:有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以广州菜 为代表。 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等,口味特 点是爽、淡、脆、鲜。选料博、杂、齐、重“生 猛”,蛇、鼠、鱼、虫均在食用之列。 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烧乳猪、盐局鸡、冬瓜 盅、古老肉
猎装裤应配高帮翻毛皮鞋才显得帅 气、粗犷,
通常锥形西裤应与椭圆形尖头皮 鞋相配
穿衣的三个境界:
和 谐 美 感 个 性
买衣服不符合任何下列任何一个标准别掏 钱包 Like Fit Need
对职场时尚女孩的着装建议
1.白色衬衫是衣橱中的必备之物,注意要质 地优良 2.要在预算中给配饰留足空间,认为配饰是 可有可无的人是没有品味的。闪亮的衣饰 除了首饰之外不超过两个,否自不如一件 没有。 3.每天更换衣服会给人整洁、有条理的感觉。
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
讲究火工。
名菜: 葫芦鸭子、符离集烧鸡
葫 芦 鸭 子 符 离 集 烧 鸡
(四)汉族的饮料
1.茶
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再加 工茶
绿茶
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 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制成。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不同, 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形成了‚清 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等特点。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国 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碧螺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川菜,又名四川菜系。中国汉族传统的 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取 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 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 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 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 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 誉中外。
• 鄂菜,又名荆楚菜,由武汉、荆州、黄 州等地菜肴发展而来,与湘菜同为长江 中游的主要菜系。
• 民间神:自然神和社会神 • 自然神是由自然现象、自然物、自然力的
神化而来的神灵。
• 社会神是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的神化而 来的神灵。
汉族世俗信仰的崇拜 • 鬼灵崇拜
• 祖先崇拜
• 圣贤崇拜
对于信仰的对象建庙、塑像,进行祈祷、 祭祀,具有鲜明的偶像崇拜特点。
二、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的服饰
•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启:大禹的儿子 • 夏氏族原姓姒,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
为姓
• 中国首个世袭制政权,从启到桀,传14世, 17君,历时471年,于公元前17世纪末、 16世纪初灭亡。
•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 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 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 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 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 延续600年左右。
1.传统服饰 • 等级区分 • 常服和礼服之分 • 服装样式宽大松缓、褒衣博带、袖长腿宽
2.现代服饰
• 追求时髦 • 张扬个性
(二)汉族的饮食特点
• 汉族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汉族传统的饮 食结构以植物性植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 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为副食。
• 秦岭、淮河以南和部分北方种植稻米的地 区以大米为主食
• 沪菜,又称上海菜系,它吸取了四川、 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等地 菜肴的风味特色,并受到西方菜肴的 一些影响发展而来,是独具一格的一 种江南菜系。
汉族传统饮料主要有:茶和酒
茶又称“茗”,不论自饮还是待客,都是 最盛行的日常饮料 • 饮茶讲究茶好、水好、火候恰到好处。 • 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春秋饮花茶 • 中国十大名绿茶 • 中国著名红茶
• 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 人们还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秋粮收获后 的一种尝新食品,所以重阳节实际上也是 农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 近代以来,一些外国民俗节日传入中国, 这些节日日渐流行,呈现出了融入汉族节 日民俗的趋势。
本章小结
1.华夏的族民是何时出现的?汉族是何时形成统一 民族的?“汉人”这个族称是何时出现的?
•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 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 的前身。
2.汉族的形成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 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 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 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 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 民族。
•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 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
• 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 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 转化。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
• 势力范围 东达泰山,控制东夷集团的部落;南入江 汉,迫使南蛮集团向南退缩;西入羌戎,左右一些 羌戎部落。
炎黄酋邦势力扩张,稳定发展,与许多渊源不同 的氏族和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 同体。后来对外自称诸华、诸夏,或华夏,所以 被称为华夏族。
公元前21世纪,原始公社制衰落解体, 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2.汉族有哪些宗教信仰? 3.汉族世俗信仰的特点是什么? 4.汉族人的饮食结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 5.汉族有哪些菜系? 6.汉族的称谓有哪些?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 7.汉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各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什
么?
食节。
• 清明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及其他亡亲 之墓。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 插柳、寒食等风俗。
4.端午节(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
“初”的意思,所谓“端午”就是“ 初 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 又称“蒲节”。
• 职业称谓:对某些务称谓:由对方所任职务而来的称谓。 如:部长、厅长、军长、师长、董事长。
• 亲属称谓: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 呼。
尊称是对交际对象特别表示尊重的称谓。
• 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如:大哥、大爷 • 在对方姓氏后边加一老字。如周老 • 用加有“令”“尊”等字的特点词语来尊
道德中的全体精神。 • 宴席是社会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三)汉族的社交礼仪
1.姓名和称谓 • 汉族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 姓一般随父系 • 汉族人名绝不能与父亲等长辈相同 • 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 • 从礼仪角度来看,称谓分为:通称、尊称、
谦称三大类
通称是普通称谓
• 一般称谓:姓名、“先生、太太、小姐、 女士”、同志。
(二)汉族的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
1.人口分布
分布特点: • 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
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集 中分布 • 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 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 •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 汉族不仅是中古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
(四)汉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 春季是辞旧迎新、庆贺祝福为主题的综合
性大节。 • 汉族人过此节的时间较长,其序幕在节前
的腊月下旬即已拉开。
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 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 正月初一 最重要的活动是拜年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
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 以开迷觉悟、脱俗离欲、厌现实、超冥界、
达涅槃、成佛渡世为宗旨 • 禅宗、净土宗
2.世俗信仰
• 民间信仰或大众宗教 • 汉族的世俗信仰是跨越某一种宗教的多重
符合信仰,佛教、道教的宗教神和不属于 某种宗教的民间神同时都是这种信仰崇拜 的对象。 • 宗教神:佛教的佛祖、观音菩萨;
道教的玉皇大帝、八仙等。
第一章 汉族民俗
第一节 汉族简介 第二节 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简介
(一)汉族的源流
1.汉族的先民 • 汉族是中国主体民族。 • 生活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
•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汉族远古先民的 文化遗存
•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标志着其由母系氏族 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
• 三皇:伏羲(八卦文字)燧人(火水)神农(稼穑 医药)
称对方的家人和亲属。
谦称是说话人对自己及家人、亲属的特殊称 谓,用来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谦逊的态度。
• 用一些特定的名词来代替我,如:在下、 鄙人。
• 用含有家、拙、贱、舍、敝、小等字的特 点词语来称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如:家父 家母、拙荆、贱息、弱息。
2.相见与交谈 • 汉族人想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 • 在交谈中一般忌问对方难以启齿的个人隐
私,忌谈大家都忌讳的问题。
3.待客与送礼 • 汉族人很重视对待客人的招待。 • 客人上门,主人要到门口欢迎,与客人握
手,致以热情的问候。
• 进门热情招待:茶水、果品。 • 客人告辞要送到门口,与之亲切道别,并
邀请客人有时间再来。
• 汉族人在走亲访友、贺喜慰病等社交 活动中多有赠送礼品的习俗。
• 近些年来,礼品趋向多样化。 • 应注意送礼也有一些禁忌。
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2.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灯节。 • 是一个以有了为主体的节日,可以视作中
国的狂欢节。 • 张灯观灯 • 燃放烟花焰火 • 闹红火
3.清明节 • 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
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明清以来,汉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移居海 外,广布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各国最多。
• 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 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
• 新加坡 占总人口的77% • 圣诞岛(澳大利亚)占总人口的70% • 槟城(马来西亚)占总人口的56% • 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1.宗教信仰 •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
宗教。 • 儒教:具有一定宗教的色彩,但并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宗教。
•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 认为万物由“道”化生,主张制欲养性、
虚无清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 庙宇称:宫、观
• 佛教:也称释教,释迦牟尼创教 •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传布渐广,
酒在汉族人的生活中地位很重要。 • 黄酒:中国特有的品种
中国白酒,为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之一。 • 酱香型:酱香突出,酒体醇和,回味悠长
• 浓香型:又称泸香型、窖香型
• 清香型:又称汾香型
• 米香型:
果酒:以水果为原料酿制
药酒:酒和中药结合的产物
2.饮食惯制
• 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 • 饮食方式为共餐制,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