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明代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c84adc763231126edb11df.png)
[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 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1.1 八股文的定义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定文体,也称为“策论”。
它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文章的写作。
八股文结构固定,内容刻板,常常陷入追求形式的泥潭。
1.2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文学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注重质疑批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来作答。
然而,明代以后,考试制度开始改变,开始强调对经典文献的死记硬背。
到清代,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的八股文写作技巧是取得功名的关键。
二、八股文的结构与特点2.1 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一般分为八个部分,包括题目(第一股)、承题(第二股)、起讲(第三股)、起承转合(第四股)、正中(第五股)、贴题(第六股)、束文(第七股)和结尾(第八股)。
2.2 八股文的特点八股文具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刻板陈旧:八股文的内容基本上是经过死记硬背的,缺乏创意和个性。
•机械生硬:八股文的写作格式非常固定,缺乏灵活性和流畅性。
•脱离实际:八股文注重理论抽象,往往脱离实际情境,缺乏实用性。
三、八股文的批评与推翻3.1 对八股文的批评八股文被广泛批评,认为它的刻板陈旧、机械生硬和脱离实际的特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批评者主张改革科举考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3.2 推翻八股文的尝试明代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文人开始尝试推翻八股文的束缚,寻求自由的表达方式。
他们主张追求真实、自然和个性化的写作,提倡以社会现实为创作主题,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四、八股文的影响与反思4.1 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它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固守旧观念,难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八股文的传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受到束缚。
4.2 反思八股文的意义八股文的存在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被称为“朱子家书”。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是文言文的一种,通过严格的格
式和规定进行写作。
八股文通常包括八个部分:起、承、转、合、照、应、收、结。
起以
题目为礼、以时事为例。
承以经典文献和古人名言为论据。
转以历史、典
故等为依据,以证明论题。
合则将前文联系起来,形成逻辑性的文章框架。
照则是情理比照,意义阐明。
应是应举反驳,分析对立观点。
收是总结前文,表达自己对于讨论问题的看法。
结则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
也会以诗歌来表达。
八股文虽然在其时代被视为是文学的高峰,但是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和
堆积的典故常常产生了过多的空洞和套话,促使一些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对
其进行了批评和反对。
同时,由于八股文的写作方式过于死板和古板,许
多人在写作中失去了真情实感,使得成果不受读者欢迎。
虽然八股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
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八股文曾经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对于
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cfe08903d8ce2f006623d4.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八股文 堆砌

八股文堆砌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明体。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以“经义”取士,以单一的文体写作“进论”、“进策”,是八股文之滥觞。
到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一种文体的专称,通常用来指代明清科举考试中规定的一种特定的文章形式。
八股文并非堆砌辞藻,而是有着一定的结构、格式和要求。
其基本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而其题目通常出自四书五经,要求考生代圣人立言,严格遵守八股格式。
在语言上,八股文追求辞藻华丽,声律对仗,却并非一味地堆砌辞藻。
因此,认为八股文是堆砌是不准确的。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八股文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文学专家。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5、李贽文章的特点:
见解大胆,或长或短,语言浅近明白,直率辛辣,痛 快淋漓。长于分析,时有警语。
《又与焦弱侯》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 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 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 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 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 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猝)诚难 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 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 不往,
二、几社
陈子龙 夏允彝 1、陈子龙:提倡复古,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派, 但不盲目尊古。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 七律组诗表达对时事的关切,悲歌慷慨,酣畅淋漓 2、夏完淳(1631-1647)《狱中上母书》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2、唐宋派
3、李贽 “童心说”
4、公安派
5、竟陵派
6、晚明小品文
第十章 明代中后期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李贽与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一、前七子(弘治、正德)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边贡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反对台阁体、八股文 1、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集》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 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 书》) 公为诗……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 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何景明《与李 空同论诗书》) 真诗乃在民间(《空同集序》)
2、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大复集》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e575a27375a417876f8f66.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八股文

八股文1905年,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
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东西,很坏的东西。
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
只因五四后,很少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在此,谨以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的一书为大体,摘录其要整理一下。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
启功先生说曾遇到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
我很久前在网上寻师访友时,便曾遇到一位误认为文言文就是八股的朋友。
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
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苛刻的要求。
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不但它本身不必负责任,还可以说八股实在冤了。
八股文的异称——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又因为相对它相对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所以又叫"时文";可能有人嫌"股"字不雅,便称八股为"八比",殊不知八比便是十六股了,名实不符;明代出第的题目也有出自《五经》中,但主要还是出自《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特别是清代,所以八股又叫"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经义"、"制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 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I_ii>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I_ii>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 “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 “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 “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 “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 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 “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 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
”八股文在文体上最直接的渊源是宋代的经义,这是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
宋代的经义在体制上为八股之先导,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
宋代经义依题作文,但仍可以自发己意,与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守经遵注不同,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并不严格要求对仗,虽有一定范文,却未形成固定的程式,所以宋代的经义尚未与古文文体分离。
3(源于儒家注疏说。
茅坤: “举业一脉,即说经也,,, 学者即其言而疏之为文。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 “制艺推明经意,近于传体。
传莫先于《易》之《十翼》。
至《大学》以‘所谓'字释经,已隐然欲代圣言,如文之入语气矣。
”八股与传统的注疏体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准确地阐释经典,不同之处是注疏只要将原意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而八股不仅阐释,而且还要发挥,只是这种发挥又不能离开经典原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4(源于骈文说。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堂三集》卷二))。
钱锺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八股条”。
八股文外在形态是句式相对的骈偶,所以从形式上看,说八股源于骈文是有道理的。
但八股与一般的骈体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5(源于曲剧说。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卢前《八股文小史》第二章《八股文之结构》)。
以上说法只是不同文体之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渊源研究。
以戏曲为八股之源者,主要是因为两者皆为代言体。
但代人立言渊源甚早,绝不创于元曲,以元曲之代古人语气为八股入口气之源,并不准确。
6( 源于平话说。
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九《唐宋间作平话者》。
说八股文源于曲剧或小说,则主要因为它代圣贤立言,关于代人立言,其实并不仅是小说戏曲的专利。
说小说戏曲与八股文创作手法方面有相通处则可,说八股文源于此则不免过分。
7( 源于律赋说。
清,汪之昌( 《青学斋集》卷二五《四书文缘起》)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瞿兑之《骈文概论》之十六“律赋与八股”8( 源于试帖诗。
毛奇龄《唐人试帖序》臧岳《应试唐诗备考》9( 源于唐宋古文说。
王闓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陈德芸《八股文学》第一章之二“缘起” (台湾梅家玲) 《论八股文的渊源》以上是关于八股渊源的几种主要说法。
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尚镕认为《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是八股之源,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与宋代文赋的句式有关等。
、从起源诸说看八股文的文体特点1、关于八股文渊源说法之纷纭, 有助于我们了解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强、渊源复杂的文体。
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八股文这一文体综合和融化了古代许多文体的特点。
( 例见江国霖《<制义丛话>序》、2金克木先生《说八股》、张中行《闲说八股文》) 就传统文体内部而言,八股近于传统文体中“论”、“说”、“解”、“原”等一类论说文体。
而就考试文体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经义,远源则可追溯到汉代的策问与对策。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一、八股文的形成:1、学术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2、传统上一般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 集部总集类五方苞的《钦定四书文》提要): 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至成化、弘治年间,第二阶段为正德、嘉靖年间,第三阶段为隆庆、万历年间,第四阶段为天启、崇祯年间。
3、“八股文”的内涵:(,) 明清官方颁布的文献,对此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明史?选举志》对“制义”的概括: 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为古圣贤立言,这是内容方面的特点; 一是“体用排偶”,这是形式上的特点,并未解释何以“谓之八股”。
(,) 八股文的体制格式,非常复杂,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各人差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对八股文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形式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
顾炎武认为八股是成化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此之前,经义之文,并无固定的格式。
而嘉靖以后,经义文的格式又逐渐产生变化,再后来,甚至连儒生也不知八股的具体情况了。
顾还提到“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对八股也没有进一步解释。
顾还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
”说明当时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要求写成“八股”。
(,) “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八股文其实也是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历来八股文的选本与评点对于八股文很少进行明确的分段,并标明段落之名,这正说明八股文的结构并无明确的规定。
二、八股文的主要构成部分:1、题目: 题目是主考者所出的,对八股文写作起了主导和制约作用。
八股文的题目出于《四书》,或一句,或数句,或一节,或数节,或一章不等,题目通常是不完整公布的。
例见《钦定四书文》中“管仲器小哉一章” 、“由尧舜至于汤三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一匡天下” 等。
(1) 题目的分类法: 长题、小题、单句题(从其长度而言) 就其题意而言: 大题、小题(2) “截搭题” ( 或称“搭截题”、“割截题”等): 八股题目中最为人所批评的是截搭题,与元、明两代的“《春秋》合题”之法关系密切,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合题的制作,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合题的特点,就是“通活法以求义”,“推其正变无常,纵横各出”。
(例见梅之熉《春秋因是》)合题的本义与流弊( 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制义丛话》卷二十二) 。
(3) “简缩题” : 只写出题目的头尾部分。
例见王鏊《武王缵大王,, 及士庶人》、吴宽的《不幸而有疾,, 景丑氏宿焉》、汤显祖的《故君子可,, 其道》等。
2、八股文的基本结构(1) 破题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2) 承题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
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 起讲也称小讲、原起。
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 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 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
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 出题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 中股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 后股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 束股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 大结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
3、八股文结构技巧的有关论述:(,) 、八股文体制有一个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八股文体制可能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另外,八股文体制也不绝对,股数或多或少是个变数,入题、出题也不一定非有不可,但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却是不变的。
参明/徐常吉的论述( 《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 )(,)破题的重要性: 八股的作法,首在破题。
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破题》。
八股的破题是对传统技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关于破题有一套专门的技巧和术语,参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九“破题”。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一、典型的八股文结构形式:分析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附原文)。
此文是对孔子原话和朱熹集注的进一步阐释,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都非常规范,可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体制。
二、题目对结构的制约作用:就八股文题目本身意思的层次而言,可分为单题式、两扇题、三扇题、四扇题等。
1、两扇题: 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附原文)这是全文的重点便是将古人今人之关作为对比。
以“古之为关”和“今之为关”各为一扇。
两扇之间,语气相对,但不重语词的严格对仗。
唐顺之《“君子喻于义”一节》(附原文),全篇为圣人立言,中间两大扇,分别就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进行对比分析。
而两扇之间的对仗比较讲究,两大扇就如一对长联。
, 、三扇题: 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附原文)三扇之间,语气相对,暗含对仗关系,只是语词对仗不求工整罢了。
, 、四扇题: 岳正《“今夫天”一节》文中分别写“天”、“地”、“山”、“水”四扇,并以天对地,山对水,两两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