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散文读后感:《郁金香》读后感_应用文
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读后感

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读后感
《郁金香》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了张爱玲早期创作的
十余篇作品,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读完《郁金香》,我被张爱玲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她以简洁而流畅的文字,描绘
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繁华与冷漠。
她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展现
出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和感情的深思。
在《郁金香》中,张爱玲的主题多样而深刻。
比如在《细雪》中,她以女性的角度,
描写了一个幸福婚姻背后的残酷现实,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和无奈。
而在《光阴的故事》中,她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和对生活的
盲目追求,引发了我对时间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此外,《郁金香》中还有很多描写爱情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城》。
这个故事中,张爱玲以酒馆女孩和绅士社交的方式,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残酷。
她以
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郁金香》让我对张爱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上
海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也表达了对人性和感情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
加清晰地看到了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风格和主题,也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更深的感受
和触动。
阅读《郁金香》让我收获颇多,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郁金香》是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对情侣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二战期间的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
在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深深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所吸引,也不禁感叹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江宁是一个富家少爷,他有着让人羡慕的出身和社会地位。
在江宁与女主人公梅子的恋爱故事中,张爱玲却让人看到了江宁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江宁虽然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但他的内心却被空虚和寂寞填满。
对于梅子,江宁有着深深的依赖和感情,但他却无法抵御外界诱惑,最终选择了出轨。
张爱玲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宁对梅子的爱恋和内心挣扎的痛苦,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饱满。
梅子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她的家境和社会地位远不如江宁。
但是梅子聪慧善良,有着对江宁深深的爱和执着。
梅子在江宁出轨后选择了离开,而在梅子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梅子的遭遇令人扼腕,她是一个被爱情和社会压力逼到绝路的女孩,也是一个纠结和痛苦的灵魂。
张爱玲透过梅子,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力和无奈。
梅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无奈让人心生同情,也令人深思。
《郁金香》的情节发展自然流畅,张爱玲的文字亦深沉又含蓄,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
读罢这篇小说,我不禁陷入沉思。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复杂的社会中,爱情是多么脆弱而又坚韧,人性又是多么的脆弱而又顽强。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所隐喻着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的沧桑,也反映了爱情的悲壮和坚韧。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人们内心对于爱情和情感的渴望从未改变。
无论在当下还是在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永恒的情感。
《郁金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对于情感的需求,忽略了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张爱玲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示了人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爱情,坚守内心的情感,不要轻易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张爱玲的《郁金香》是一篇充满深度和思考的作品。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郁金香》是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女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读完这篇小说,我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心疼,同时也对张爱玲的写作技巧和对人性的洞察力深感佩服。
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阿柳在年轻时产生的对郁金香的喜爱和怀念,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的渴望。
阿柳年轻时对郁金香的痴迷,并不单纯是因为花朵的美丽,更是因为郁金香象征着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她一直渴望有一个深爱她的男人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给予她真正的爱和关怀。
她却一次次地在感情上受到伤害,使得她变得封闭孤僻,对爱情产生了迟疑和恐惧。
阿柳的遭遇让我深思,爱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和复杂。
人们渴求被爱和关怀,渴望在爱情中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现实往往并不如人们的愿望那般美好,让人不断失望和受伤。
尤其是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往往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阿柳在小说中的处境不仅代表了她个人的经历,也代表了很多女性在现实中的遭遇。
这种对爱情的迟疑和恐惧,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无奈。
通过对阿柳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她出色的写作技巧。
她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刻画出阿柳内心的复杂情感。
小说中提到“郁金香不曾开放成另一瓣,但是枝头好象有群灰葬花一般高低摇曳,挂满花萼,看来可爱。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阿柳内心对于爱情的期待和对美的追求。
小说中还通过对阿柳与男人相遇的描写,展现了现实中爱情的无奈和残缺。
阿柳曾与一个男人发生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但最终还是以分手收场。
在感情上的失意和伤害之后,阿柳变得内向孤僻,不断回想起与那个男人的点滴。
这种情感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内心世界的敏锐洞察和独特的表达能力。
通过阿柳的遭遇,张爱玲揭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对爱情的残酷。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常常无声地承受着痛苦和委屈。
阿柳对爱情的迟疑和恐惧,浸透了她深深的伤痛和内心的挣扎。
女性在现实中往往需要面对的是对爱情的失望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种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让人感到心疼和无助。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优美而细腻的文字风格以及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探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郁金香》是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女人的命运和内心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无情和虚伪。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丁香的女人。
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人,但因为参与国共内战而失去了一切。
她被迫过着贫穷而孤独的生活,每天都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
某一天,她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深深地吸引了她。
丁香开始为了这个男人而改变,她开始变得更加重视自己的外貌和风度,以期得到男人的青睐。
但最终,这个男人并没有留在她身边,丁香又一次孤独地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敏锐洞察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的丁香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才华和独立性的女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最终陷入了困境。
这种困境并不仅仅是贫穷和孤独,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打压。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没有被赋予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她们的选择和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丁香正是受到了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中。
小说中的男人则是一个非常虚伪和冷漠的人。
他吸引了丁香的眼球,却并没有真正地爱上她或者关心她。
他只是玩弄着丁香的感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了她。
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中也非常普遍,人们常常会利用别人或者欺骗别人以获取自己的利益。
这种虚伪和利己主义的行为让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也说明了社会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2024年张爱玲散文读后感《郁金香》散文读后感

2024年张爱玲散文读后感《郁金香》散文读后感《郁金香》是张爱玲的一篇散文作品,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郁金香的故事。
散文以郁金香为线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
散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郁金香的美丽和独特。
郁金香身姿高贵,色彩丰富,沉醉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花海。
然而,郁金香的美丽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摧残,它们的色彩逐渐褪去,最终只剩下凋谢的枯草。
郁金香的美,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好事物一样,是短暂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人生的无常,一切都会逝去,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
《郁金香》散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
散文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个郁金香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欲望。
郁金香的美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它们成为了人们展示自己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
然而,正因为郁金香的美,引来了争夺和猜忌,它们也成为了人们争斗的对象。
这让我深思,美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都不同,这导致了对美的争夺和猜忌。
这让我反思自己,应该对美持有一种包容和宽容的态度,不要让美成为纷争和争悦的源泉。
同时,《郁金香》散文还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凉。
散文中,郁金香的凋谢给人一种伤感的情感。
它们从美丽到脆弱再到凋零,宛如人生的历程,弱肉强食的生活规则决定了一切。
这个世界充满了残酷和不公,每个个体都要在这个规则下艰难生存。
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希望能从中寻找到一种美好和希望。
然而,现实却往往将这些美好希望摧毁,人们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受害者。
这让我思考,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公,我们仍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郁金香》散文通过郁金香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郁金香的美丽和独特,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欲望。
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凉。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意识到美好和苦难是相互交织的,人生需要坚守信念和追求,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读郁金香有感

读《郁金香》有感郑艳玲不知何时我恋上了写读书感悟,总觉得读完一本书,不用自己的笔墨写下自己的一点感想,总觉得这本书就等于白读了因为我每读一本书,就要用心去读。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写书的人。
总是很钦佩每一本书的作者,是他们用自己的艰辛创作,还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在慢慢的长夜,找到了心灵的伴侣!我是一个爱书、惜书的人。
因为是书让我的精神永远是富有的!《郁金香》是张爱玲小说集的第一本,读过之后觉得感情写的是如此的细腻!让我都为书中的主人翁流泪!她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刻画的淋漓尽致!爱真的是很难把握的,有情人总是擦肩而过,为什么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呢!是呀!世界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爱的纠葛!只有爱的理智,才会给人带了幸福!这本书是有许多短片的小说结集而成的!其中有一篇给我带来心灵最大共鸣,名字是《多少恨》,一个乡下的女孩,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大学毕业时一时不到工作,在上海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给别人当家庭老师的工作。
她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一开始去小孩就很喜欢她。
因为孩子的妈妈在乡下,爸爸工作忙!所以小孩无人照管。
第一次去没有见到孩子的爸爸,是个保姆看管孩子。
之后见到孩子的爸爸的时候,原来他们在电影院见过一面的!后来他们都慢慢的喜欢上了对方。
孩子也很喜欢她,他们之间有过美好的时刻!但一切事与愿违,理智的她,选择了离开,去另一个城市。
他连见她最后见一面也没有,因为她告诉他要离开。
小说就以这样来结尾的!彼此带着痛,爱,恨,开始人生新的旅途!人一生的中会又遇到许多人,互相欣赏的太多!情感就成了一个永远也讨论不清的话题!不管怎样就让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子,丈量好那分独特的情感!不要给彼此带来无尽的痛!人们常说:平淡是真!是呀!但谁不渴望心灵的那份纯真!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变得多姿多彩!爱的来临是没有预约的,也不可回避的,一旦来临就让我们用心呵护。
让我想起一句话:真爱是没有目的的!。
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以上世纪3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莎士比亚对麦琪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深刻描写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爱情面前所做的选择。
小说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似乎是一篇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却又很现实,充满了生活的磨难和矛盾。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被它所感染,产生了深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首先,我被小说的语言所吸引。
张爱玲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韵味,她的故事中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意象、反衬等修辞手法,把一个个平凡的细节、感受和情感变得动人。
在小说中,张爱玲用一种动人心魄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莎士比亚和麦琪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一种很强的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莎士比亚爱麦琪,但却无法和她在一起,因为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允许。
这种矛盾和挣扎,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脆弱和无助。
第三,小说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爱情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试图探究人类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爱情面前的选择。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感情面前所做的选择,展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真实和脆弱。
同时,这部小说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让我们了解了旧日香港的风土人情和人情世故。
最后,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是,《郁金香》通过描绘人们内心矛盾的方式,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人们在面对爱情时的种种挣扎和矛盾,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人性的温暖和希望。
总之,张爱玲的《郁金香》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洞察人类内心、探索人类心灵的文学之作。
读完这部小说,我更加明白了人类在面对爱情时的种种矛盾和挣扎。
同时,小说语言简洁、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郁金香》是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幽暗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和纠葛。
父亲是一个商人,一心只顾着赚钱,对家庭冷漠无情;母亲则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女人,只顾着装点自己的容颜,完全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
两个女儿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快乐,对父母的行为视而不见,对家庭的虚荣也毫不在意。
而发生在郁金香花盆上的一幕,成为了这个家庭最终的破裂点。
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我的兴趣。
张爱玲通过可爱的小狗作为旁观者,间接地观察和表达了这个家庭的种种问题。
小狗是一个无私纯真的生物,它真诚地关心着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并希望它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幸福。
家庭成员们却对小狗毫不在意,以及时就要生病的借口将它赶走,这使我感到非常心痛和无奈。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父亲只顾着自己的事业,完全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母亲则迷恋自己的容貌,甚至不愿意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他们的冷漠不仅导致了家庭的破裂,更是对孩子们成长的伤害。
两个女儿看似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内心却空虚而孤独,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而小狗的离去,象征着家庭的破裂,也成为了他们内心的一道创伤。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束缚,无法真正追寻自己的内心真实。
有时候,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只追求表面上的享受和物质的满足;有时候,我们对身边最亲密的人都保持着冷漠和疏离,无法真正信任和倾诉。
当一切都失去了,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事物才是真正重要的。
张爱玲借助小狗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的冷漠和不可追求的幸福,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被引导思考了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的错误和缺点,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团结,给予亲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郁金香》读后感
导读:张爱玲的小说《郁金香》在《小日报》以连载方式逐日发表,从1947年5月16日至5月31日止,共计费时16天。
每期载于该报第二版左下方,长短不等,最长者几乎通栏,大约总在六七百字左右。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郁金香》的读后感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出土后。
大家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
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
一明,一暗;一明,一暗”。
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灯立着,背后那里女人的笑语啁啾一时都显得朦胧了,倒是街上过路的一个盲人的磬声,一声一声,听得非常清楚。
听着,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张派风格。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
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
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
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1 / 4
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
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
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
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
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
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
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
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
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
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
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
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
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
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
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
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2 / 4
爱玲对爱情的怀疑。
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
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
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
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
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
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
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
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
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
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
这时候,我们
3 / 4
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
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
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们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依然是男女情感纠葛的故事。
一个旧式大家庭中,女仆金香与大少爷真心相爱,而二少爷也对金香展开了虚伪的追求,同时贯穿着家族中正房、侧室的明争暗斗。
小说结尾,也充满着浓郁的“张风”,月亮、深夜中突兀的声音等张爱玲最喜爱的意象,一应俱全。
小说所塑造的女仆金香的形象和宝初、宝余的兄弟形象,完完全全是张爱玲式的;小说结构的完整和情节的巧设,也完完全全是张爱玲式的,特别是小说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精妙细节,更是张爱玲式的,出人意外的结局,余音袅袅,充满张爱玲独有的“苍凉”。
宝初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分明能在他身上看到《半生缘》中沈世钧的影子。
从文本上看,《郁金香》无论在结构、文字、细节等各个层面,都具备张爱玲独特的韵味。
而《郁金香》悲剧性的结尾,也令人隐隐联想到《十八春》。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