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起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 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通过分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已有生活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举例说出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
(2)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重难点突破:本节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初步了解、学习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并组织学生设计好探究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加强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使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在合作中发展各自的能力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拥有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知识,但距构建生物概念还有一定距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第1课时2、教学准备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表,笔等。
3、教学过程:课堂反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多课堂检测试卷:“随堂训练-优教训练”栏目:“课中-课堂训练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或“课中-课堂训练B--《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情感延伸: 进一步探究提问学生思考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
让部分同学回答。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题 第二单元 第2章 生物与环境(含答案)

第2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B. 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C. 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D.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2. 有些动物如青蛙、蛇等,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A. 生物影响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躲避敌害3.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依赖环境D. 生物适应环境4. 仙人掌适宜生活在沙漠里,而不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 水分B. 空气C. 温度D. 土壤5. 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A. 生物依赖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生物与环境无关D. 生物适应环境6. 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中最完整的是()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制约C. 生物对环境无影响D. 生物适应及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7.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因素的是()A. 阳光B. 空气C. 其他生物D. 前述三项8. 有些蝗虫在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这说明()A.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B.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 生物能够改变环境9. 山里一块花生地,由于管理不善,杂草丛生,花生产量都较差,这是()A. 杂草与花生树互利共生的结果B. 杂草与花生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C. 杂草寄生在花生上的结果D. 花生的生活促进了杂草的生长的结果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合作关系C. 竞争关系D. 寄生关系11. 下列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苏云金杆菌杀灭松毛虫B. 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病C. 真菌引起棉花枯萎病D. 真菌与藻类形成地衣12.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风沙,这可以体现()A. 生物适应环境B. 环境影响生物C. 环境改变生物D. 生物影响环境13. 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2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步练习.doc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2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四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C.保护鸟类对人类有利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2.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达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 )A.羊吃草B.螳螂捕蝉C.鹰捉兔D.人吃木耳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和动物都有生态位的分化B.生态位分化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C.植物的自疏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D.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总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排除4. 以下不属于分解者的一组生物是:①弹尾虫②蚯蚓③线蚓④腐生菌⑤硫细菌⑥根瘤菌A.①④B.⑤⑥C.①③D.③⑥5.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6.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是()A.绿色植物B.肉食动物C.腐生性细菌、真菌D.阳光、空气7. 为了使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平衡不遭受破坏,并使生态系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演化,我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下列哪一项是重要的措施()A.开山种粮食B.退田还湖C.退耕还林还草D.退耕还牧8. 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A.非生物的物质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9. 下列能正确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蛇、鹰四种生物之间关系的食物链是()A.草→鼠→蛇→鹰B.草→鹰→蛇→鼠C.鹰→草→蛇→鼠D.、草鼠蛇鹰10. 人类吃的牛肉来自于以玉米为饲料的牛,则在此食物链中,牛和人分别扮演的角色依次为()A.生产者、初级消费者B.生产者、次级消费者C.分解者、次级消费者D.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第 1 页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延川县某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2.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等。
学习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组织好“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方案(预习与交流)阅读教材P13~16页,完成以下问题: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在研究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实验。
学习任务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的生活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4.举例:影响小麦生活的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学习任务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1.探究实验:①②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a.对照性原则【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或常态下的那一组)】;b.重复性原则;C.单一变量原则。
2.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自学教材P15~17)(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注意事项:a.实验中,除光以外,其余的条件,如土壤的潮湿度、环境的温度、鼠妇的大小等,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要保持一致。
b.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多,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每个实验小组至少统计表10次,最后算出全班的平均值。
C.实验时要让鼠妇安静2min后再记录。
通用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点专题训练 (2)

通用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考点专题训练单选题1、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记录了学校花园里所看到的生物及非生物(见以下调查表)。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阳光→蝗虫→食虫鸟构成一条食物链B.水不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C.花园中的生物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D.各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组成了生物圈答案:D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阳光→蝗虫→食虫鸟中,阳光属于非生物,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水属于非生物,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B错误。
C.花园中的生物只有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不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各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2、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
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
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
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经过调查活动,同学们已经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将研究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通过实例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培养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回顾生物的特征,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我会提出生物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和环境的组成,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难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
因此,我会采用联系实际生活、观察、讨论、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以便更好地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观点,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突出概念教学,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通过实例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老鼠会啃食小麦的根部,麦蚜会吸取小麦的汁液,杂草会与小麦争夺养分,瓢虫则是小麦的天敌,会吃掉小麦上的害虫。
因此,生物因素也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对小麦的影响,生物因素对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狮子是草原上的顶级捕食者,它的存在会影响到其他动物的分布和数量。
而在海洋中,鲸鱼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它们的数量和分布也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七年级生物能力培养与测试(上)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材助读·自主学习】1.放大镜摄像机2.营养繁殖遗传3.生物【课内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1)呼气能进行呼吸(2)合拢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3)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获得营养(5)繁殖生长(6)像不完全像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探究二(1)狮子(2)机器人和枯树叶生命【课时作业·高效训练】1.C [解析]观察是通过肉眼或借助仪器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B [解析]木材不是生物,木材燃烧是一种物理和化学反应,不属于生命现象。
3.D [解析]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
4.A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5.D [解析]图中植物表现出由小长大的生长现象。
6.(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营养(3)生长和繁殖(4)生物微型专题探究(一)1.A [解析]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必须有“外界刺激”存在,其次是该刺激能使生物作出一定的反应。
“惟有葵花向日倾”中的外界刺激是阳光,向着太阳生长是葵花对阳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2.D [解析]图示鱼“浮头”,鱼浮头的原因是水中的氧气不足,“浮头”的目的是吸入氧气。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材助读·自主学习】1.目的对象整理分析2.(1)动物(2)陆生生物(3)作物家畜【课内探究·展示交流】探究一(1)年级越高,近视率也越高(2)七年级(3)除了自己注意用眼外,还应提醒同学们保护视力(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探究二(1)淡水水域(2)植物动物(3)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陆生动物探究三(4)植物动物其他生物【课时作业·高效训练】1.A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属于观察活动。
2.D [解析]了解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A [解析]通过调查才能达到对校园生物进行了解的目的。
4.C5.A [解析]依据形态结构特点可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0·湖南衡阳中考)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2.下列哪项是以鼠妇为例探究“光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A.阴暗、明亮
B.潮湿、干燥
C.明亮、潮湿
D.阴暗、干燥
3.下列叙述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沙漠里的一种鼠类白天躲在洞里且将洞口封住,夜里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这是鼠类的本能
B.这是鼠类对光刺激的反应
C.这是鼠类躲避敌害的行为
D.这是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5.下列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狼和羊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和豆科植物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一起搬运食物的蚂蚁
6.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形成
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7.(2016·山东淄博中考)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
这种现象
说明()
A.环境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8.“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这句话直接说明了()
A.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9.下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和,图中的阳光、空气、水等
是,鱼、树、鸟等是。
(2)在图中影响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等。
(3)若池塘中水的温度过高,鱼可能会死亡,湖水也会被污染,这种现象说
明。
1.(2016·河北石家庄中考)下列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在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
B.沙漠地区植物稀少
C.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
D.野生人参生长在森林深处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适者生存”的生物,永远都能适应环境
3.下列不能体现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B.竹节虫形似竹节
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D.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4.(2016·甘肃临夏州中考)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5.(2016·山东潍坊中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都能适应生存的环境,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环境
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生物,既有互助,也有斗争
C.阳光对植物有决定性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
D.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大量个体死亡,这不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6.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
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
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7.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
并影响着环境。
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
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10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
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8.(2016·四川泸州中考)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鼠妇的分布为刚放入时的状态,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中所设置的变量是。
(2)A装置与B装置组成实验,其中实验组是装置。
(3)待实验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1分钟对实验装置A和B中的鼠妇进行计数。
经10分钟的计数后,计算出装置A和B中鼠妇数量的值。
(4)该探究实验,依据装置A与装置B中10分钟统计得出的鼠妇数量,进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5)根据实验装置图中所选用的鼠妇情况,若有错误,请你指出其中的一种并改正,若没有错误则不需要改正。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A“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利于植物充分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直接接受光照。
2.A
3.C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A项指春天温度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生长;B项指水分对禾苗的影响;D项指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水分均属于非生物因素。
C项指田地中草与豆苗争夺养料、水分、阳光等而形成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D
5.A A项为捕食关系,B项为寄生关系,C项为竞争关系,D项为合作关系。
6.B在自然界中,植被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7.A两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主要是由温度差异引起的,因此,这种现象可以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
8.B
9.答案(1)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2)水温度
(3)环境能影响生物,同时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培优促能
1.C在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气体对生物的影响。
沙漠干旱缺水,影响植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梨、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宜生长在温暖的北方,南方温度高,不适宜苹果的生长。
人参在森林中才能长好,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
2.D
3.A竹节虫形似竹节是一种拟态,有防御敌害的作用;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是一种保护色;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是防御敌害、保护自身的行为。
这些都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人的高原反应是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4.B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进行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被冻伤甚至被冻死,因此,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
5.D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老、弱、病、残个体死亡,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
6.D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当光为变量时,鼠妇会向较暗的环境中运动,因此曲线起点为1
m,并逐渐上升,最终达到m,保持不变。
2
7.答案(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干旱生物适应环境
8.解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照。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形成对照实验。
实验所用鼠妇数量太少或个体大小不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1)光照
(2)对照A
(3)平均
(4)不正确
(5)6只鼠妇太少,应该用10只鼠妇(或鼠妇个体大小不一样,应该选择大小一样的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