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1课时
《专题一 第一节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缓冲溶液的观点和作用原理。
2. 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和计算。
3. 了解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4. 学会建立缓冲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和组成。
2. 难点: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计算,以及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缓冲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3.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缓冲溶液观点1. 介绍缓冲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血液中的缓冲溶液能够维持血液的pH稳定,防止酸中毒或碱中毒。
2. 展示缓冲溶液在化工、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缓冲溶液的重要性。
3. 提出观点:为什么有的溶液能够抵抗外来物质的变化,保持溶液的稳定?引导学生思考缓冲溶液的观点和作用原理。
(二)实验探究缓冲溶液的性质1.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配置一些弱酸弱碱缓冲溶液,并观察其pH值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缓冲溶液对pH值的影响。
2. 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对pH值的影响,探究缓冲溶液的浓度与缓冲能力之间的干系。
3.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并尝试诠释实验现象。
(三)深入学习缓冲溶液的原理1. 介绍缓冲对:讲解缓冲对的观点和组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轭酸碱对。
2. 酸碱质子理论:介绍酸碱质子理论,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
3. 缓冲原理:通过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缓冲溶液的原理,即共轭酸碱对的缓冲作用。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中的缓冲溶液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缓冲原理的理解。
(四)教室总结与延伸1. 教室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缓冲溶液的观点、性质和原理。
2.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如设计一种新型的缓冲溶液。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专题一第1课一、《算法》教学设计

1.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的监控不足,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
2.教学组织:在教学组织方面,存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不足,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帮助。
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不足,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指导。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监控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帮助,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视频:提供相关的算法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算法的具体设计和实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线工具:使用在线编程工具,让学生在线编写和调试算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流程
五、板书设计
1.算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特点: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2.算法的分类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方法与策略
பைடு நூலகம்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算法的整体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算法的学习心得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算法的应用: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设计和调整,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将算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2024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1配套教案北师大版

应当不难,都有一个5,利用乘法安排律,等于38+5=15=51111⎛⎫⨯⨯⎪⎝⎭;再来看看633557⎛⎫÷÷⎪⎝⎭这道题,和11145⎛⎫÷÷⎪⎝⎭是一个类型,还是先算小括里面的,等于67145=35=35=3553514⎛⎫÷⨯÷⨯⎪⎝⎭,经过约分最终结果是252。
3358106⨯—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等于31321==84888——,3510-10721⎛⎫⨯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等于351==102114⨯,生:老师,我用乘法安排律做的,您看,我用3531031321-=-=-=1071021147141414⨯⨯,师:这种做法是特别正确的。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激励多思索,方法多样化。
师:最终这道题,先做乘法,再做加法。
等于316511+=+=52101010。
对了,有的同学最终的计算结果的形式是小数,这也是正确的哦!生:老师,通过您对这几道题的讲解,我都明白了,我以后平常做计算题的时候,对于易错的地方肯定会多留意。
师:特别好,只要大家细致视察,细致计算,肯定都会做对的。
三、课堂小结师: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铃声)信任同学,这节课收获满满?课下请和你身边的同学沟通一下吧!师: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结束语:师:状元成才路,助你学习进步!今日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四、教学板书总复习数与代数(1)。
高中化学 专题一 第二单元 第1课时《离子键》课件(苏教版必修2)

(3)由于离子键较强,故离子化合物一般具有较大的硬度和 较高的熔点。 (4)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溶于水,在熔融状态下和水溶液中
能导电。
5.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关系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中
却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4NO3、Na2O2 是离子化合物,
但在 NH4NO3、Na2O2 中除了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共价键。
4.(双选)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BD)。
解析:Na2S 的电子式为
· · 子的电子式为· · 错误。 O ,C · ·
,A 错误;O 原
5.下列关于离子及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的说法,正确 的是( C )。
A.离子的电子式中元素符号周围都有表示 8 个电子的小
黑点
B.离子的电子式无须标明所带电荷
C.熔融状态能导电
D.可以溶于水 解析:离子键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 合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熔融状态能电离出阴、阳离子。共价化 合物液态(纯物质)本身不能电离,在水溶液中可能电离。
1.(2010 年广东深圳检测)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 子,它跟卤素相结合时,可形成的化学键( C )。 A.一定是共价键 B.一定是离子键 C.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最外层电子 ____________。如:Mg 表示为_______;F—表示为__________; ×Mg× NaCl 表示为______________。
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
1.离子键的实质
离子键的实质是一种静电作用。静电作用既包括阴、阳离 子间的静电吸引,又包括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静 电排斥。
三、离子化合物
1.概念 阴、阳离子 静电作用 由__________通过________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 活泼非金属 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反应形成离子化合物。 3.类别
专题2高中化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镁是生产铝合金必需的添加材料。
镁合金被公认为“21世纪绿色环保新型材料”,可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10多个领域。
现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 2的速率如图所示。
在下列因素中对产生H 2速率没有影响的是( )A .溶液的温度B .镁条的表面积C .Cl -的浓度D .H +的浓度解析:选C 。
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 +2H +===Mg 2++H 2↑,反应与Cl -无关,Cl -浓度不影响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
2.(2010年高考海南卷)对于化学反应3W(g)+2X(g)===4Y(g)+3Z(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A .v (W)=3v (Z)B .2v (X)=3v (Z)C .2v (X)=v (Y)D .3v (W)=2v (X)解析:选C 。
由v (W )3=v (X )2=v (Y )4=v (Z )3可知C 正确。
3.某温度下将N 2和H 2充入一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 2+3H 2 2NH 3,某一时刻用下列各组内两种物质表示的该反应速率,其中正确的是( )A .v (N 2)=0.01 mol·(L·s)-1,v (H 2)=0.02 mol·(L·s)-1B .v (H 2)=0.02 mol·(L·s)-1,v (NH 3)=1.2 mol·(L·min)-1C .v (N 2)=0.01 mol·(L·s)-1,v (NH 3)=1.2 mol·(L·min)-1D .v (H 2)=0.06 mol·(L·s)-1,v (NH 3)=0.4 mol·(L·min)-1解析:选C 。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A 项,v (N 2)∶v (H 2)=1∶3,实际上0.01 mol·(L·s)-1∶0.02 mol·(L·s)-1=1∶2;B 项,v (H 2)∶v (NH 3)=3∶2,实际上0.02 mol·(L·s)-1∶1.2 mol·(L·min)-1=0.02 mol·(L·s)-1∶(1.2÷60) mol·(L·s)-1=1∶1;C 项,v (N 2)∶v (NH 3)=1∶2,实际上是1∶2;D 项,v (H 2)∶v (NH 3)=3∶2,实际上0.06 mol·(L·s)-1∶0.4 mol·(L·min)-1=0.06 mol·(L·s)-1∶(0.4÷60)mol·(L·s)-1=9∶1。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2 第1单元 第1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及其性质

通电 (3)反应方程式:2_N__aC__l+__2_H__2O__=_=_=_=_=_2_N__a_O_H__+__H_2_↑__+__C_l_2↑_。
3.氯气的实验室制取 (1)装置
a
bc
△
(2)反应方程式为_M_n_O__2+__4_H__C_l_(浓__)_=_=_=_=_=_M__n_C_l_2_+__C_l2_↑__+__2_H__2O__。
(3)a 部分产生 Cl2,b 部分收集 Cl2,C 部分吸收尾气 Cl2。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自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当
主
堂
预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达
习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82021/11/182021/11/1811/18/2021
标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
•
探
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82021/11/18November 18, 2021
固
新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
双
知
第二章专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应用—【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学案

学习内容:《 专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应用》 总第____课时课标核心素养要求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自由学习目标1、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推论2、会恰当地选用推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问 题 导 学问题预设与解决【课前复习】请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公式:总结:四个公式中总共涉及几个物理量?每个公式中有含有几个物理量?有一种说法叫“知三求二”,知道什么意思吗?任务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关系【问题设计】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一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1)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用v 0、v 表示).(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要点提炼】1.平均速度公式总结:v =x,适用条件: 。
2tv2.v =v 0+v2,适用条件:3.2t v v,适用条件:【例1】汽车自O 点出发从静止开始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在6 s 内分别经过P 、Q 两根电线杆,已知P 、Q 电线杆相距60 m ,车经过电线杆Q 时的速率是15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过P 杆时的速率是5 m/sB .车的加速度是1.5 m/s 2C .P 、O 间的距离是7.5 mD .车从出发到经过E 所用的时间是9 s【课堂练习】1、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 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
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 ,行进了50 m 。
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任务二、重要推论Δx =aT 2的推导及应用【问题设计】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从某时刻起T 时间内的位移为x 1,紧接着第二个T 时间内的位移为x 2.试证明:x 2-x 1=aT 2.【要点提炼】应用(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成立,则a 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利用连续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差Δx ,可求得a =ΔxT2.【例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计时起连续两个4 s 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 是48 m 和80 m ,则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各是多少?【课堂练习】2、某校学习兴趣小组在研究“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图是某次实验得出的纸带,分析回答(1)物体做 的运动,理由是 ;(2)物体通过C 计数点的速度 c= m /s ;(3)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 m /s 2.【达标检测】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 内的位移2m, 第4s 内的位移是2.5m, 求(1)质点的加速度 (2)质点在3s 末的速度 (3)质点在2.5s 的速度2、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4所示的照片,测得x AB =15 cm ,x BC =20 cm.试问:(1)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 图(2)拍摄时小球B 的速度是多少? (3)拍摄时x CD 是多少?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 2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2哪一个大?单位:cmABCDE5.014.027.044.04、(1),(2).。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课时跟踪练 含解析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时跟踪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
重赞少从军,有武勇。
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
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
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
”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
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
俄.改泰宁军节度。
乾德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
(1)与重赞有隙.隙:________(2)使者致.而去矣致:________(3)延正具白.重赞白:________(4)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擢:________(5)俄.改泰宁军节度俄:________答案:(1)隔阂(2)送达(3)禀告、告诉(4)提拔(5)不久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
(2)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
答案:(1)(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关键点:“市”“构逆”“夷”)(2)(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
(关键点:“驰”“禽”“鞫问”“弃市”)【参考译文】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祖先为沙陀部族。
重赞年少即从军,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后汉初年,由散员都虞候多次升迁,官至护圣都指挥使。
宋初,白重赞被加授检校太师,改任泾州节度使。
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是燕州人,性情凶悍狡诈,与重赞有些小矛盾。
便与他的部下阎承恕陷害白重赞。
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希望)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A.整个过程中,E 点对应时刻离出发点最远 B.整个过程中,BC 段对应过程的加速度最大 C.在 18 s~22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 24 m D.在 14 s~18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 34 m 3.如图 2 所示,水平面上放置一倾角可变的斜面,物体 m 静止于此斜面上,当斜面倾 角 θ 略增大时,若物体 m 和斜面仍保持静止,则( )
7.(2011· 江苏· 3)如图 5 所示,甲、乙两同学从河中 O 点出发,分别沿直线游到 A 点和 B 点后,立即沿原路线返回到 O 点,OA、OB 分别与水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且 OA=OB.若 水流速度不变,两人在静水中游速相等,则他们所用时间 t 甲、t 乙的大小关系为( )
图5 A.t 甲<t 乙 C.t 甲>t 乙 B.t 甲=t 乙 D.无法确定
专题一
多招并举 第 1 课时
提高选择题正答率 选择题(一)
(限时:3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物理学建立、 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关 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 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困境. 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 力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 常量 D.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 2.如图 1 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11.下列说法规律的过程所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 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打雷时,呆在木屋里比呆在汽车里更安全 C.牛顿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他没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但他用了牛顿第三定律 D.人造地球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的速度,是对地心的速度 12.如图 8 所示,长约 1 m 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假设 t=0 时质量为 0.1 kg, 红蜡块从玻璃管口开始运动,且每 1 s 上升的距离都是 30 cm;从 t=0 开始,玻璃管以初速 度为零的匀加速向右平移,第 1 s 内、第 2 s 内、第 3 s 内通过的水平位移依次 5 cm、15 cm、 25 cm. y 表示红蜡块竖直方向的位移,x 表示红蜡块随玻璃管通过的水平位移,t=0 时红蜡 块位于坐标原点( )
图4 A.在 t=0 之前,物体可能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B.在 t=0 之后,物体做减速运动,最后要掉下来 C.在 t=0 之后,物体做减速运动,且加速度越来越大,直到停止 D.在 t=0 之后,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大 6.一座水塔底部渗水,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落下.当第 5 个水滴离开水塔底部时, 第 1 个水滴正好落到地面. 水塔底部距地面高 6 m, 则此时第 3 个水滴距地面的高度为( A.4.5 m C.3.84 m B.1.5 m D.2.16 m )
4
图 10 A.水平拉力大小可能等于 0.3 N B.水平拉力大小一定等于 0.1 N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 0.1 N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等于 0.2 N
答案
1.A 2.D 3.D 4.B 5.C 6.A 7.C 8.A 9.A 10.BCD 11.AD
12.BCD 13.ACD 14.BD
2
8.如图 6 所示,一个小球沿竖直放置的光滑圆环形轨道做圆周运动,圆环的半径为 R, 关于小球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小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化,但总是在圆周切线方向上 B.小球的加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总是指向圆心的 C.小球的线速度大小一定大于 Rg D.球通过轨道最低点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g 9.如图 7 所示,一个小球(视为质点)从 H=12 m 高处由静止开始通过光滑弧形轨道 ab 进入半径 R=4 m 的竖直圆环,圆环轨道部分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当小球到达圆环轨道 的顶点 c 时对轨道的压力刚好为零;沿 cb 滑下后进入光滑弧形轨道 bd,且到达高度为 h 的 d 点时速度为零,则 h 值可能为(g 取 10 m/s2)( )
图9 A.在 m 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力 Fa,则 m 将保持匀速运动,M 对地仍无摩擦力的作用 B.在 m 上加一沿斜面向下的力 Fb,则 m 将做加速运动,M 对地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C.在 m 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力 Fc,则 m 将做减速运动,在 m 停止前 M 对地仍无摩擦力 的作用 D.无论在 m 上加上什么方向的力,在 m 停止前 M 对地都无静摩擦力的作用 14.质量为 0.3 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图 10 中的两条直线表示物体受水平 拉力和不受水平拉力两种情形下的 v-t 图象,g 取 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
图7 A.9 m 二、多项选择题 10.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 制变量法、根限思维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等.以下关于所 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B.8 m C.10 m D.7 m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Δx Δx B.根据速度定义式 v= ,当 Δt 非常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 Δt Δt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维法 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 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 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5.如图 4 所示,在匀强电场中,一个带负电的物体沿水平方向的绝缘天花板平面做匀 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设为 t=0)起,电场强度从 E0 均匀增大.若物体与天花板平面间的 动摩擦因数为 μ, 电场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θ, 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电场空间和天花板平面均足够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8 A.t=2 s 时红蜡块的速度大小为 0.3 m/s B.前 3 s 内红蜡块的位移大小为 45 5 cm 9 C.红蜡块的轨迹方程为 y2= x 5 D.红蜡块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合力是 0.01 N 13.一斜块 M 静止于粗糙的水平面上,在其斜面上放一滑块 m,若给 m 一向下的初速 度 v0,则 m 正好保持匀速下滑,如图 9 所示,现在 m 下滑的过程中再加一个作用力,则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变大 B.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变大 C.斜面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变大 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变大
1
4.如图 3 所示是物体在某段做直线运动过程中的 v-t 图象,在 t1 和 t2 时刻的瞬时速度 分别为 v1 和 v2,则物体由 t1 到 t2 运动的过程中( )
图3 A.加速度不断增大 C.位移不断减小 B.加速度不断减小 v1+v2 D.平均速度 v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