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第1课时
高中化学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课时作业苏教版

第二单元物质的化学计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质量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C.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分子D.物质的量可用n×10232.下列对“摩尔(mol)”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摩尔是一个单位,用于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多少B.摩尔既能用来计量纯净物,又能用来计量混合物C.可以说“1 mol H2”但不能说“1 mol氢”D.摩尔是物质的微粒个数知识点二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B.0.5 mol H2N AC.64 g氧相当于2 mol氧×1023个原子4.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水中含有2 mol氢和1 mol氧×1023个原子C.1 mol水分子含有1 mol H2和1 mol O×1024个电子知识点三 摩尔质量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诗句仿佛让人呼吸着雨后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它的自然科学原理就是因为下雨时,雷电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
O -2 就是一种空气负离子,其摩尔质量为( )A .33 gB .32 gC .33 g ·mol -1D .32 g ·mol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H +的质量是1 g B .H 2的摩尔质量是2 gC .1 mol O 2的质量是32 g ·mol -1D .1 mol Na +的质量是11 g知识点四 质量、微粒数及物质的量的相互换算N 个氢分子的质量是m g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A .2N m mol -1B .N mmol -1C .2N mol -1D .2m mol -18.5.4 g M 和16.0 g N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 mol X 和10.2 g Y ,则X 的摩尔质量为( )A .28 g ·mol -1B .56 g ·mol -1C .84 g ·mol -1D .112 g ·mol -1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苏教版化学必修1学案:专题1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含解析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标要求]1.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KCl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性质。
3.可用CCl4萃取出溴水中的Br2,原理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Br2在CCl4 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蒸馏操作要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②冷凝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③沸石的作用是防暴沸。
过滤与结晶1.混合物的分离方法(1)分离依据:混合物的分离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进行的。
(2)常见分离方法: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有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
2.过滤(1)适用范围: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一种组分可溶于水,另一种组分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分离。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3)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3.结晶(1)适用范围若固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都可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可利用溶解、结晶的方法分离。
(2)两种结晶方法①蒸发结晶:即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
如海水“晒盐”。
②降温结晶:先蒸发浓缩,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晶体析出。
如硝酸钾的结晶提纯法。
(3)蒸发结晶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1.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B.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D.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解析:选D玻璃棒下端放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A项正确;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B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的目的是防止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否则达不到过滤的目的,C项正确,D项错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最新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例题解析]例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2)写出它们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从组成上看,镁条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
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 (O H )2=Z n O +H2O〔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2. 同种类型的物质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
《专题一 第一节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缓冲溶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缓冲溶液的观点和作用原理。
2. 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和计算。
3. 了解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4. 学会建立缓冲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和组成。
2. 难点: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计算,以及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缓冲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3.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缓冲溶液观点1. 介绍缓冲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血液中的缓冲溶液能够维持血液的pH稳定,防止酸中毒或碱中毒。
2. 展示缓冲溶液在化工、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缓冲溶液的重要性。
3. 提出观点:为什么有的溶液能够抵抗外来物质的变化,保持溶液的稳定?引导学生思考缓冲溶液的观点和作用原理。
(二)实验探究缓冲溶液的性质1. 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配置一些弱酸弱碱缓冲溶液,并观察其pH值的变化。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缓冲溶液对pH值的影响。
2. 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的缓冲溶液对pH值的影响,探究缓冲溶液的浓度与缓冲能力之间的干系。
3.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缓冲溶液的组成和性质,并尝试诠释实验现象。
(三)深入学习缓冲溶液的原理1. 介绍缓冲对:讲解缓冲对的观点和组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轭酸碱对。
2. 酸碱质子理论:介绍酸碱质子理论,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
3. 缓冲原理:通过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缓冲溶液的原理,即共轭酸碱对的缓冲作用。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产中的缓冲溶液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缓冲原理的理解。
(四)教室总结与延伸1. 教室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缓冲溶液的观点、性质和原理。
2. 知识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如设计一种新型的缓冲溶液。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4张)

(4)该微粒的还原性很弱,失去1个电子后变为原 子,原子的氧化性很强,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
解析 (1)该微粒为中性微粒,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 电子数,为18号元素氩。 (2)该微粒能使溴水褪色,即为还原性微粒,且出现 浑浊,即有难溶性的非金属单质。符合条件的为硫 元素。 (3)该微粒得到一个电子可变成原子,故为19号元素 钾。 (4)该微粒失去一个电子可变成原子,故为17号元素 氯。
答案 失去。
能量较高的电子排布在离原子核较远的
电子层上,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弱,故易
4.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分析下表填写下列空白: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2He(氦) 10Ne(氖) 18Ar(氩) 36Kr(氪) 54Xe(氙) 86Rn(氡)
L 8 8 8 8 8
答案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电子层上的电子
数目必须遵守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该结构 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9,不符合排布规律。
4.分析离子结构示意图,概括离子的核电荷数 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答案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阴离 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其差值均为它们 所带的电荷数。
5.原子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后,其电子层结构 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原子形成阳离子后,要减少一个电子层, 形成阴离子后电子层数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增 多,它们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答案
(1)Ar
(2)S2-
(3)K+
(4)Cl-
8.A、B、C三种元素,其中有一种金属元素,A、 B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数相同。又知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 和为17,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之和为31。试通过计 算确定这三种元素的名称。 解析 设元素A、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y和x,
第1课时 数的认识(一)数的意义

)米。
( 18 ) (4) 0.75 ( 12 ) :16 ( 75 )% ( 8 ) 24
6
3.在直线上表示数
请你在直线上表示-3,0,1 ,1, 3 3.5,5。
1 3
-3
0 1
3.5
5
0的左边为负数,右边为正数。
自主练习
1.说出下面各数中“2”表示的含义。
23 表示2个10
2 3 1 表示2个 3
0.52 表示2个0.01
203.7 表示2个100
2.填一填 2个1,3个0.1,4个0.01,组成( 2.34)。 十分位上是6,千分位上是5,这个数是( 0.605)。 26 0.26可以写作( ),其中有( 26 )个0.01 100 1里面有(10 )个0.1 1里面有(1000 )个0.001
5.02里面有( 502)个0.01
3.做一做
(1)如果某工厂盈利30万元记作+30万 元,那么-3万元表示( 亏损3万元 )。
(2)5.5和5.50的计数单位(不同 )(填 “相同”或“不同”),大小( 相等 ) (填“相等”或“不相等”)。
(3)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
5 1 占全长的( ),每段长( 3 3
专题1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的认识(一) 数的意义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 同学们,小学阶段, 起复习数的相关知 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识。
合作探究 1.理解数的含义
第30届夏季奥 林匹克运动会于 2012年7月27日 至8月12日在英 国伦敦举行。
…… 花费 4.96 亿英镑修建的主体育场 “伦敦碗”……中国代表团共有 396名运 动员参加比赛,约占总运动员人数的 3.77%……虽然金牌数比在北京举行的第 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这些数怎么分类呢?
苏教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课件:专题1第一单元课时1

25 C.C8 H18 (l)+ O2 (g)===8CO2 (g)+9H2 O(l) 2 ΔH=+5517.6 kJ· - 1 mol 25 D.C8 H18 (l)+ O2 (g)===8CO2 (g)+9H2 O(l) 2 -1 ΔH=-48.4 kJ· mol
自主体验
1. (2010 年西安高二检测)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 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 · 2 O 与 NH4 Cl 的反应 8H C.灼热的炭与 CO2 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解析:选C。A、D为放热反应,B为吸热 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 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 (3)比较ΔH大小时,要连同“+”、“-”号 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如果 只是比较反应放出热量多少,则只比较数值大 小,与“+”、“-”号无关。 【答案】 (1)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代 表生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代表反应热 (2)放 热反应 小于零 (3)> <
互动探究 焓变ΔH与图示中a、b、c有何关系?与反应 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有何关系? 【提示】 ①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 -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a-b=c;②ΔH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变式训练1 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 键形成的过程。共价键的键能是两种原子间 形成1 mol共价键(或其逆过程)时释放(或吸 收)的能量。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 kJ/mol,Cl—Cl键的键能为243 kJ/mol, 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则H2(g)+ Cl2(g)===2HCl(g)的反应热(ΔH)等于( ) A.-183 kJ/mol B.+183 kJ/mol C.-862 kJ/mol D.+862 kJ/mol
第1课时《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小升初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讲练专题讲义

小升初第一轮总复习讲练专题
专题一:数的认识
第1课时:整数的认识
复习提纲
经典案例 ❒ 考点1:整数的读写
【例1】一个数是由6个亿、8个千万、4个十万、5个千和2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
),读作(
)。
【解析】根据数的组成写数时,可以先简写一个数位顺序表,再对应各数位写计数单位 的个数,即6个亿、8个千万、4个十万、5个千、2个百 分别对应亿位、千万位、十万位 、千位、百位写6,8,4,5,2,其他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都写0占位。读数时,先分级 ,6⋮8040⋮5200分成了三级,再从高位读起,亿级上是6就读作六亿,万级上是8040,就读 作八千零四十万,个级上是5200,就读作五千二百。
)。
【解答】 1. 3006000080 2. 万 4个万 3. 9 5
三十亿零六百万零八十 30 百 4个百 个 4个一
实战演练 ❒ 重点题型解答
4.你知道下面的 ▢ 里可以填哪些数吗? (1)1. 29894<29 ▢ 00 (2) 2975300>2 ▢ 90000 (3) 124 ▢ 940≈124万 (4) 68 ▢ 6840000≈69亿
(2)478000和487000
【解析】
第(1)题中,因为98989是五位数,而101010是六位数,在自然数范围内,五位数小于六
位数,即98989<101010;
第(2)题中,478000和487000都是六位数,且最高位十万位上的数字相同,但一个数万
位上是7,另一个数万位上是8,所以478000<487000。
经典案例 ❒ 考点4:负数的认识
强化训练4:
1. -1.5读作:(
),+3读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
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
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1)酵母菌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①流程中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要在去枝梗之前进行,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同时要注意避免反复冲洗,防止酵母菌菌种数量减少。
②传统工艺制作葡萄酒时,并没有专门加入酵母菌的菌种,生产中的酵母菌主要来自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③葡萄酒通常呈深红色,原因是:发酵中,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深红色。
2.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流程(1)醋酸菌:又名醋酸杆菌。
①繁殖方式:二分裂。
②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2)果醋制作的原理①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能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并进一步变为醋酸。
反应式:C2H5OH+O2―→CH3COOH+H2O(3)果醋的制作流程: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果醋。
变酸的酒表面有菌膜,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在溶液内部,由于氧气含量不足,醋酸菌不能大量繁殖,无法形成菌膜。
归纳提炼1.发酵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发酵≠无氧呼吸。
2.酒厂用含丰富淀粉的农产品作原料发酵酿酒时,向原料中充入足够空气,目的是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酵母菌菌种,当氧气耗尽时,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3.醋酸菌是需氧异养菌,严格好氧,从不进行厌氧发酵。
醋酸菌能氧化多种有机碳源,其氧化能力随菌种而异。
活学活用1.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加入干酵母(内有活酵母菌),其中能产生酒精的装置是()[问题导析](1)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产生酒精需要的营养条件为葡萄糖、水,环境条件为无氧。
(2)B中缺水,C装置中缺葡萄糖,D装置中有氧气,这三个装置均不能产生酒精。
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酒精发酵的条件:①要有葡萄糖、水和酵母菌;②必须在密封的条件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有氧存在,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不产生酒精。
本题易错选D,因为与A条件相同并搅拌混合均匀,看起来似乎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是D没有密封,暴露在有氧的环境中,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
探究点二实验设计与操作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实验装置中(1)充气口:在果酒发酵时要关闭,在醋酸发酵时要连接充气泵充入无菌空气。
(2)排气口:在果酒发酵中的作用是排出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发酵瓶。
(3)出料口:作用是便于取样。
2.发酵条件的控制(1)防止杂菌污染: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发酵装置清洗干净后要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
(2)控制氧气含量①果酒发酵中,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
开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来随着氧气的消耗,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②醋酸发酵中,要从充气孔持续泵入无菌空气。
(3)温度、pH和发酵时间温度pH 发酵时间果酒发酵18~25_℃酸性10~12_d果醋发酵30~35_℃酸性7~8_d归纳提炼从以葡萄糖为底物发生酒精发酵的反应式来看,1个葡萄糖分子经酒精发酵后要产生2个二氧化碳分子,因此,发酵过程中有气体产生。
如果发酵液装满容器,则液体将外溢,一则发酵液会损失,二则瓶口等处会被许多杂菌污染,特别是被霉菌污染,影响产物品质,所以发酵液不能装满,起到缓冲作用。
活学活用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果酒、果醋的制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如图是果酒制作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回答:(1)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醋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 ℃~35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酒制作果醋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果醋的制作中,提供碳源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导析](1)醋酸菌为异养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_℃~35℃,醋酸发酵过程中,要从充气孔不断泵入无菌空气。
(2)醋酸发酵可以利用葡萄糖先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再充入氧气生成醋酸;也可以直接利用乙醇进行发酵。
答案(1)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 ℃~35 ℃(2)C2H5OH+O2―→CH3COOH+H2O(3)葡萄糖或乙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及所涉及的物质变化和条件控制,对应分析如下:探究点三结果分析与评价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得当,最后要看是否达到了我们的实验目的。
1.实现现象发酵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气味和味道酒香味食醋味气泡和泡沫有泡沫无泡沫发酵液颜色混浊混浊,液面形成白色菌膜2.(1)检验方法:发酵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验。
(2)检验原理: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和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3)检验步骤: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 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 mol/L的H2SO4 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3.检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可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做进一步的鉴定。
归纳提炼1.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
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2.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
活学活用3.若在制作葡萄酒时,在发酵液中同时生成了葡萄醋,不可能的原因是( )A.密封不严,有氧气进入B.有空气中的醋酸菌进入C.发酵罐消毒不彻底D.发酵液灭菌不彻底[问题导析] (1)醋酸发酵的物质条件为需要乙醇作原料,环境条件为需要氧气,微生物条件为需要醋酸菌。
(2)发酵罐、发酵液只能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否则会将所有的菌种杀死,不能进行发酵。
答案 D果酒制作⎩⎪⎨⎪⎧ 菌种:酵母菌原理:①有氧条件进行大量繁殖;反应式:C 6H 12O 6+6O 2→6CO 2+6H 2O②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 反应式:C 6H 12O 6→2C 2H 5OH +2CO 2果醋制作⎩⎪⎨⎪⎧ 菌种:醋酸菌原理:①氧气、糖源充足,把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②氧气、糖源不充足,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再转 变成醋酸1.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B.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C.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罐必须不断充入无菌空气D.为防止杂菌污染,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和发酵液进行灭菌答案 C解析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果酒发酵温度为18~25 ℃左右,而醋酸发酵温度为30~35 ℃,且醋酸菌是需氧型,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还需充足的氧气;发酵罐和发酵液只能进行消毒,不能进行灭菌。
2.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制作果醋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B.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 ℃左右C.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D.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答案 B解析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在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通入氧气。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如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中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的制作。
其中过程①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因此判断A、B项错误;过程③需要氧气参与,过程④是果醋制作,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乙醇转变为醋酸时需要氧气的参与,由此判断C项正确;酵母菌最适生长繁殖温度在20 ℃左右,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由此判断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