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测试题(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单元测试卷全套(含答案)新人教必修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单元测试卷全套(含答案)新人教必修3

第一单元测试题(满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6分)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4分)①fù()盛②寒xuā n ()③sǔ n ()头④崔wé i ()⑤怜mǐ n()⑥ guà n ()洗室⑦性格执niù()⑧zhǔ()清沙白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分)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节、、,其核心是。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人名)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B.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白居易,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上主张“,”。

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丛菊两开他日泪,。

⑵,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⑷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

3B.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⑵,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⑷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⑶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暂⑷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便宜二、课内阅读(24分)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6分)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能力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能力测试题(含答案)

中学语文必修三综合实力测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簇(zú)拥两颊(jiá) 扪(mén)参历井B.模(mó)样陈抟(tuán) 磨牙吮(shǔn)血C.咨嗟(jiē) 宵柝(tuò) 金石可镂(lòu)D.嫡(dí)亲炮(páo)烙良将劲(jìn)弩【答案】C(A.簇:cù;B.模:mú;D.劲:jìnɡ)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寒喧踌蹰眉尖若蹙B.桌帏歆享以手抚膺C.赔罪惴惴横七树八D.暮砧榫头一夫挡关【答案】B(A.喧—暄;C.树—竖;D.挡—当)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句是( )A.就在人们为陕西镇坪县有无野生华南虎而争辩时,湖北竹溪县也传动身觉华南虎的消息。

对这些流言飞语,野生动物爱护专家很不以为然。

B.黄金海岸女网赛决赛起先后,李娜表现相当主动,不过这一盘白俄罗斯选手阿扎连卡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C.现在,市民扔掉一个饮料瓶,立马会有人捡,但让人困惑的是,同样是塑料制品,扔一个塑料袋,却无人问津。

D.丢弃了自命不凡的梦呓和我行我素的执拗,国产大片起先在与人的心灵对视中,回来到“讲故事”的传统做法上来。

【答案】A(流言飞语:指没有依据的话。

多指背后争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拍摄的“中国第一幅月图”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面积相当于湖北省的三分之二。

B.距今100万年的复原后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大、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这是迄今发觉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地完好。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高一第三册第一单元检测题(满分15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解释词语(每题1分,共15分)(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门衰祚薄险衅:见背:祚:(4)晚有儿息(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息:吊:寻:(7)岂敢盘桓,有所希冀(8)则刘病日笃(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盘桓:笃:庶:(10)已为墙,凡再变矣 (11)妪,先大母婢也 (12)某所,而母立于兹再:先:而:(13)大类女郎也 (14)后五年,吾妻来归 (15)项脊轩志类:归:志:二.解释古今异义词(只解释古义,每题2分,共16分)(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古义: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脚;创立、建立。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古义:今义:身心劳苦,劳累。

(5)沐浴清化。

沐浴古义:今义:洗澡;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6)室仅方丈方丈古义:今义:寺院的住持。

(7)三五之夜三五古义:今义:数字。

(8)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义: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三.解释词类活用的词(什么用法,如何解释,每题2分,共32分)(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上:犬马:(3)则刘病日笃。

(4)夙遭闵凶。

日:闵凶:(5)猥以微贱。

(6)臣少多疾病。

微贱:疾病:(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8)历职郎署。

闻:职:(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0)雨泽下注远:下:(11)垣墙周庭(12)乳二世垣墙:乳:(13)客逾庖而宴(14)执此以朝宴:朝:(15)前辟四窗(1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前:手:四.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17分)1.以 4.胜(1)臣以险衅( ) (1)亦遂增胜( )(2)臣具以表闻( )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3)何可胜道也哉!( )(4)谨拜表以闻( ) (4)日出江花红胜火( )2.薄 5.如(1)门衰祚薄( ) (1)今已亭亭如盖矣( )(2)但以刘日薄西山( ) (2)沛公起如厕( )(3)如履薄冰( ) (3)杀人如不能举( )3.矜(4)天时不如地利( )(1)犹蒙矜育( )(2)不矜名节( )五.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背弃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被……缠着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峻:高大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蒙:蒙受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臣之辛苦D.臣以供养无主3.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A.①②③④B.⑤⑥⑦C.①⑤⑦D.①②④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鸡栖于厅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娘以指扣门扉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儿之成,则可待乎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纽带型人物,承袭唐代古文运动,开启了明代的“唐宋派”。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灯下漫笔》同步练习1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灯下漫笔》同步练习1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灯下漫笔》同步练习1【基础知识诱思】[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另外还有杂文集16部。

[词语整理]1.读音纷乘(chéng)嗜好(shì)累赘(léi)兑现(duì)勒令(lè)偕同(xié)钦定书(qīn)编纂(zuǎn)万姓胪欢(lú)墁地(màn)数见不鲜(shuò)国粹(cuì)2.解释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

文中有讽刺意味。

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

厘定:整理规定。

如“重新厘定规章制度”。

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铺张:①追求形式上好看,过分讲究排场;②夸张。

文中使用的是前者。

万姓胪欢:万众欢呼。

万姓,老百姓。

胪欢,欢欣鼓舞。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经典名题探究】例题(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一块怀表很老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

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理钟表的师傅。

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

”他打开表,拆了零件。

我点起烟吸着。

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掉不得的。

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

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

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嵌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

”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里,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测试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鉴赏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A.阜.盛(盛、多)放诞.(欺诈)不经.之谈(常理)B.忖度..(揣度、思量)恍.若(忽然)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C.乖张..(偏执、不驯顺)韶.光(美)玷.辱(白玉上的污点)D.敕.造(帝王的命令)轩昂.(高)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诞—狂妄,恍—仿佛,颦—皱眉头。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敕.造(chì)孽.根(liē)懵.懂(měng)不治之症.(zhēng)B.逞.辩(chěng)勾.当(gòu )絮聒.(guō)面面相觑.(qù)C.偏裨.(pí)寨栅.(zhà)长.史(zhǎng)便.(pián)宜行事D.在庠.(xiáng)惬.意(qià)垓.心(gāi)胁肩谄.笑(chǎn)【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B.葬花吟中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下句是“花落人亡两不知”C.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D.红楼梦终因宝玉“调戏”而投井的丫环是金钏儿;袭人是宝玉的丫环,而在伺候宝玉之前,袭人服侍的是贾母。

E.大观园中林黛玉的居所是怡红院,凤姐弄权是在水月庵。

【答案】AE【解析】试题分析:A 说反了,E黛玉住潇湘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面几个句子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

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综合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说明:本单元达标检测题共分I、II两卷,总分150分,单间150分钟。

)第I卷(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dàng)B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dié)C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

(hèng)D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ch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芒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C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

D人生必于忧患倍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②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官邸。

③中国是穷。

但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A富余庇护只要/就B富余保护只有/才C富裕保护只要/就D富裕庇护只有/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王校长对李老师的现身说法很满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有先见之明。

B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C作为邀请国内外著名水球队来永州参加2006年世界水球联赛的始作俑者,湖南省体育局与永州市人民政府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

D“师博”让位于徒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已不再是唯师是尊,而是开始强调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二、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的一、二、五部分,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高中语文第三册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试卷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A.老趼jiǎn 铁砧zhēn 陨身不恤桀骜不驯B.谂知niǎn 蘸水zhàn 芸芸众生偃仰啸歌C.惩罚chéng 铁臼chǔ 流觞曲水宠命优沃D.螫针shì 椽子chuán 莞尔而笑放浪形骸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蓑鲉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

B.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C.“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的说法。

D.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写文章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都要服从表达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事情说得清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C.③⑤④⑥①②D.⑤③④①⑥②4.下面关于《红楼梦》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因为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家务,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王熙凤也愿意到荣国府协理丧事。

B.《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册测试题一、基础知识检测(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A、愆(qiān)期卜筮(shì)汤汤(shāng)矛戟(jǐ)B、徘徊(huí)遗(yí)施磐(pán)石踯躅(zhú)C、瀛(yíng)洲暮霭(ǎi)纶(guān)巾渌(lǜ)水D、凝噎(yē)铁骑(jì)初霁(qí)怆(chuāng)然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A、(1)形容声音很大(2)忧郁的样子(3)安然的样子(4)悲伤感慨的样子B、(1)突如其来的样子(2)可怜的样子(3)安适的样子(4)悲伤感慨的样子C、(1)突如其来的样子(2)怜惜的样子(3)回想的样子(4)啼哭的样子D、(1)形容声音很大(2)忧郁的样子(3)回想的样子(4)咳嗽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B、《诗经》中的《氓》一诗,展示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仅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燃萁的悲哀。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驾驭祖国语言的本领以及做人的好习惯。

C.几个讨债的股民来到商场的经理部,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他们。

D.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躲避媒体、封锁消息,这种虱视媒体报道为“添乱”,忽视媒体建设性作用的做法,是十分不智且危险的。

5、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6、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

“生态炸弹”——电脑“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

即使是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也需要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

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如芯片则必须在高度清洁无尘的车间内进行,连使用到的水也要经过特别处理。

可见,生产与电脑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大。

统计数字显示,生产电脑所需的化石燃料是电脑本身重量的10倍,而生产汽车和电冰箱所需的燃料只有自身重量的2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电脑显示器、芯片、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有毒物质如石棉、砷、汞、铅、含溴防火材料。

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这些有毒物质有可能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电脑配置还包括一些看不见的隐形“配置”,如石棉、砷、水银、铅、放射物质等等。

它们就隐藏在显象管、电子电路、机壳和主板中。

电脑报废后,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它们随时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

正因为电脑中存在这些有害物质,所以,电脑垃圾更难处理。

如果采用焚烧的方法,必将直接污染大气、水源,甚至引起人员中毒;如果采用深埋的方法,有毒物质还将慢慢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层、庄稼和人,仍有可能惹出大祸;如果回收处理,由于代价不菲,此项工作进展缓慢。

美国IBM公司为处理报废电脑支付的费用是30美元每台,回收公司却觉得无利可图。

所以,大部分国家的电脑垃圾不是废物利用,而是直接被送到垃圾站,甚至非法走私到第三世界国家,电脑就成为“生态炸弹”。

测试表明,打印机、显示器、遥控器、摄录像机等所有电子产品在工作时,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各种电子设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

这种电子雾充斥在空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它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疼、失眠、健忘等各种不良症状。

电脑中的“隐形杀手”到底有多少,现在仍说不准。

(摘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7、下列各项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论据,错误的一项是()A、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使用的水也有特殊标准。

B、生产电脑所需的燃料质量要求高,而且消耗的燃料非常多。

C、生产电脑显示器、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石棉、砷、汞、铅放射性物质、含溴防火材料等有毒物质。

D、打印机、显示器等电脑配件在工作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电脑的生产流程、电脑生产工艺所需的材料、电脑工作和报废后的情况情况来看,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

B、焚烧、深埋、回收是处理垃圾的常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处理电脑垃圾。

C、只要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材料中的有毒物质就会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D、所有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电子雾充斥空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所消耗的资源,要比平均生产一台普通电脑所消耗的资源少。

B、生产一台电脑所需的燃料,比生产一台汽车所需的燃料还要多。

C、处理电脑垃圾,关键是防止其中的有毒物质渗透出来危害环境,其难度比处理普通生产垃圾大得多,危险得多。

D、如果政府部门制定新标准,新法规来规范电脑生产厂家主动回收报废电脑,将大大减少电脑产品的危害。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

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

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

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

”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老子曰:“报怨以德。

”此之谓也。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新序•杂事四》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恶:忌恨B.楚亭旦而行瓜行:巡视C.此梁之阴让也让:谦让D.因具以闻楚王具:详细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因具以闻楚王因击沛公于坐D.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

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四.(20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②.老子曰:“报怨以德。

”此之谓也。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14.名句填空:(10分)①.陶渊明《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

②.屈原《离骚》;,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③.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

④.白居易《琵琶行》:,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使我不得开心颜。

⑥.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⑦.柳永《雨霖铃》:,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⑧.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五.诗词鉴赏(22 分)15.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

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4分)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

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

掠C.袭D.拂②A.落B.圆C.明D.上③A。

傍B。

依C.横D.到④A.声B.有C.几D.一答:①---②---③---④---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①---②题。

(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诗中的“河”“山”指的是黄河、华山,当时都在金人的占领之下。

①. 本诗一、两句写的是什么景,诗人意在表现什么?②.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积极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三、句中“尽”“又”两字的表现力。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① .你认为“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②.诗中幽竹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①---②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