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1.结构缜密
本文属小品,构思精巧,全文分三部分。 开头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当中的写景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先仰视,再俯瞰, 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 一意,次第井然,脉络贯通。 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 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 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 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翻译课文
原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高耸的山峰
译文: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描写山之高(仰),水之静(俯),用笔洗练,寥寥八 字,就写出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风物,意境清新。
翻译课文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全,都 长久存在 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陶弘景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 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 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 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 畴”的“悠悠”晚年。
答复
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 阳夏人。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陶弘景〔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

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答谢中书书篇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尝文章美丽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体会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同学理解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班级同学,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同学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同学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
为此,我主要采纳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争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观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的伴侣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36张)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 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精品课件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精品课奇件 者。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 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 音,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 有度,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精品课件
山川之美,,古古来来共共谈谈。。
精品课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精品课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人”。
精品课件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 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精品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精品课件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总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精品课件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南朝·梁]陶弘景【作者小传】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
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谥贞白先生。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曹旭)【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作者小传】丘迟(公元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答谢中书书

景物描写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 1、抓住景物的特征; • 2、按照一定的顺序; •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 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 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 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 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 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 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 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 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 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 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 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 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
• 译文及注释 •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 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 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 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 丽的景色了。
•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 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 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 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 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 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 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 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 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解释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5、"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8、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9、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1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闲人”该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