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合集下载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三》教案(西师版三年级上
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反问句和陈述句,并能将反文句变成陈述句。

体会每组两句话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表达方法的不同
2、能主动积累名人警句、成语故事。

3、能主动积极地发现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跟同学交流。

4、能读懂故事,明白写通知的要求。

5、能读懂短文,明白短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由读两组句子,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试一试,学着书上的样子,各写两组句子。

结合旧知识,谈自己的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句子,体会意思。

2、读一读,记一记。

3、比一比,谁能记得又好又快。

按要求完成,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

比赛激趣。

三、点击成语
1.自由读一读,看看“揠苗助长”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揠苗助长”的意思是什么?
3.这个成语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4.你能说出别的成语故事吗?
自由读,加深认识。

拓展游戏:抢反义词。

交流,评价。

注意仪态,
评价时注意语气。

?C。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

《积累与运用(_)》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意思的词语;
2
3
4
能力;
5
6
愉快的含义;
7 - _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关天气与保健的俗语在小黑板上,准备成语故事里的动物头饰,搜集诗人、作家笔下的夏天。

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在夏天里活动的纪念品,如图片、照片、实物等;仔细观察新
班级的教室布置,并想想新同学、新老师留给自己的印象。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或同桌互读句子,悟悟句中带点词的特点。

2
3
4
6
7
二、语海拾贝
1
2
3说说自己不懂的俗语,请老师或其他组同学解释。

教师注意引导和补充。

4
5
6
三、点击成语
2
3
4
四、口语交际
3
的言论。

4
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5
6
来相互补充。

7
在小组中也评选出谁在交流时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五、习作百花园
2师在学生讲的时候,帮助润色。

3
谁写得精彩。

4
5
个题目。

6
把这些意见批在文后。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2
3的理由,并反复朗读。

5
记日记的感受、体会。

6。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积累与运用六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积累与运用六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积累与运用六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所学的生字、生词,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生词的学习要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把握课文的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本章节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老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4.学生互评、互改,学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家庭作业: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本节课所学课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例如:“请以‘关爱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爱。”
6.拓展阅读:推荐一本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书籍,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7.互动交流: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向家长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增进亲子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 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一、揭题质疑1. 读题。

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 质疑。

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1. 读第一、二段。

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方位、环境等)3. 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4. 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6. 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8. 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

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10. 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

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本册教材中的生字新词,丰富词汇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生字新词的学习。

课文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相关话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明确目标:告知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和要求。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查阅生字新词。

鼓励质疑: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监控预习效果:通过课堂小测验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3. 合作探究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课文内容。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深入探究。

4. 讲解与点拨重点讲解: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点拨方法: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强化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5. 拓展延伸拓展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

培养能力:设计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引导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优秀教案(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五》优秀教案(精品)

《积累与运用(五)》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大体了解谚语的意思。

诵读、背诵谚语,不断积累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辅导学生自读,理解短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锻炼学生进行听、说、评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谚语的意思,学会积累寓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赏析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图片、板书课件,调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大家知道什么事谚语吗?指的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谚语吧!二、新课学习学习谚语: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火心空,有氧气,才能烧得旺。

人心实,信得过,才能办成事。

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人偶尔犯个小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过,小错不断,酿成大祸。

好事多做,恶事莫为。

--好事要多做,坏事千万不要干。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树干直,做什么都能用得上,人正直,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

--茄子开的花,个个会结果,没有虚花。

真诚的人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

(这些都是谚语,内容上都是讲为人之道,教导人要正直、诚信,多做好事,改正错事,不做恶事。

形式上音韵和谐,言语隽永深刻。

)学生朗读、背诵这些谚语。

完成阅读: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短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短文后面的思考题。

3.指名朗读短文。

4.学生提问质疑,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财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得到快乐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时要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他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一个朋友也没有”、“只好答应老人的条件”及他找到泉水后所想、所说、所做。

最新整理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六教案

最新整理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六教案

最新整理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积累与运用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识字,区别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积累,学习运用。

2.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准备教师: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和诗文朗读CD。

学生: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材简析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是识记由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成的新词,积累15个词语; 三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 四是用“是”、“有”、“在”写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是读读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诗《溪居即事》; 六是朗读小诗《看红灯》; 七是复习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读小诗; 八是自主识字园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题区别多音字: “觉”、“乐”。

建议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辨别多音字。

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分多音字。

* 第二题巩固学过的生字,积累15个词语。

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自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记这15个词语。

* 第三题安排了四组形近字。

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组字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对比组词语,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别。

四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义来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 第四题通过提供的例子,训练学生写一句话的能力。

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过听(朗读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当堂范读,朗读能力较差的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也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背诵。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是: 篱笆墙外谁家没拴好的小船,被春风吹进了钓鱼湾。

小童见了以为有客人来了,急忙跑向柴门去抽开门栓。

* 多数小朋友都看过红灯笼或玩过红灯笼,对红灯笼很熟悉,很喜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拍手边朗读。

_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5篇

_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5篇

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5篇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小学教案模板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小学教案模板★高中教案模板三年级西师版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指导读文,积累技巧1.小组合作。

(1)分角色朗读,可加上动作和表情,体会两位主人翁的性格特点。

(2)完成课后第2题中的表格,相互交流。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思考:你喜欢哪位人物?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随机评议;指导朗读时,“急性子”语速快、紧凑,“慢性子”语速平缓)3.课件出示:“因为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开始裁料呢。

”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1)听到裁缝的话,顾客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2)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师过渡:急性子顾客因为裁缝没能及时地用他给的布料做衣服,感到十分生气,可当他听到“我是个慢性子裁缝啊”这句话时,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变化呢?(学生自由发言)4.假如他们俩交换一下性格,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故事呢?发挥想象,互相交流。

(指名说,教师随机评价并指导)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俩人之间的有趣故事。

三、总结提升,复述故事1.出示表格:时间急性子顾客的要求慢性子裁缝的表现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2.学生看表格说故事,先在小组内练习,组员相互补充,再派代表发言。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评价。

4.师总结:这篇课文十分有趣,大家更喜欢故事里的哪位主人翁呢?如果你是个慢性子或急性子,在读完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做任何事之前,我们要做到考虑清楚,做决定后不要随意更改。

)〔教学板书〕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急顾客要求多变慢裁缝配合顾客要求〔教学反思〕为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 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一、揭题质疑1. 读题。

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 质疑。

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1. 读第一、二段。

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方位、环境等)3. 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4. 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6. 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8. 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

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10. 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

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1.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六、识字用字,运用语言1. 学生练习写字抄词。

介绍自己书写成功的经验。

2. 练习用课后第3题的词语造句。

老师、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课:雪儿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雪儿给“我”带来快乐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或课件(“我”和爸爸为雪儿疗伤;“我”和雪儿友好相处;放飞雪儿)。

2. 生字卡片。

教材简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

“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我”放飞了雪儿。

《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鸟情深的感情。

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在雪儿飞回阳台的转圈直叫中,在“我” 与雪儿的祝福对望中,人鸟情深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

*课文最后一段写明了“我”放飞“雪儿”后的愉悦心情,唤起了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注意“鸽”、“激”的韵母的读法和方音不同。

“脏”是多音字,要注意在文中的读法。

“脏”、“阻”是平舌音,“熟”是翘舌音。

“弧”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

结合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识字,首先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

*课后第1题:这是读懂课文和积累语言的练习。

应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做到分层落实,逐步达标。

*课后第2题: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换词理解。

哀伤—悲哀,忠实—忠诚,美丽—美好,感激—感谢,快慰—欣慰,本领—本事。

要鼓励学生多选词语造句。

*课后第3题:(1)体现了“我”对雪儿的呵护和雪儿对我的感激之情。

(2)表达了“我”看着伤愈重返蓝天的雪儿,心里的喜悦和宽慰。

教学设计参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鸽子吗?谁来介绍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鸽子有关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雪儿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1. 学生自读。

要求:(1)读准字音,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按要求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 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2. 围绕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想象。

(1)“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 让学生质疑,想想:雪儿还会怎么做?体会雪儿飞得多么轻巧,多么自在!雪儿是多么高兴!(2)“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括号中的词语表现出“我”和雪儿情意深厚。

(3)学习最后两段,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它在说什么呢?②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

它会祝福我什么呢?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会默默地说着什么呢?从而体会人鸟情深。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 (选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去找一找吧。

第三课:小萝卜头教学目标1. 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摘抄描写小虫子好看的句子。

3. 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

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1. 让学生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

2.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以及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材简析小小年纪,只有8个月大,就随爸爸妈妈关进了监狱。

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40年代)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

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终身的囚徒。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萝卜头在狱中的生活吧!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狱中的生活。

记叙了一天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事,表达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他向往自由的情感。

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狱中处处受禁锢的情形。

教学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影片或由教师给学生讲《红岩》的故事。

建议1~2课时完成。

*从课文开头到“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

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

通过第二段中对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白公馆”又名“香山别墅”,在重庆歌乐山下,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地方。

*“新事物”指小萝卜头发现了自己从没看见过的小虫。

“追”、“跑”、“挥”、“叫”这些动词,表现出小萝卜头对“新事物”的出现的兴奋。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多漂亮的飞虫啊!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蝉翼:蝉的翅膀。

*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教学。

重点写了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那只小虫子的。

抓住了他的动作:(轻轻)捧、(重新)打开、拍手、叫。

神态:瞥见、若有所思。

语言:“飞吧,你飞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表达了小萝卜头对小生命的同情、怜惜、关爱的感情。

让学生能练习朗读,好好体会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

瞥见:很快地看见。

*若有所思:若,好像;思,思考,想。

好像在想什么。

*可以配合动作朗读好这一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缓缓:慢慢。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小萝卜头身边随时有特务跟着,刘思扬被关在监牢里,空火柴盒只能通过铁窗丢给小萝卜头。

说明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特务控制,没有丝毫自由。

这方面内容还可以由查阅的资料中得知。

第二,小萝卜头对远方的家非常向往,这里所说的“家”代表着自由、温暖和幸福。

课文的开头,小萝卜头看墙外群山的动作以及他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一切。

第三,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廊”、“馆”、“栏”是形声字。

注意:“廊”的“广”字头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郎”。

“馆”、“刘”、“栏”、“缓”、“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另外,要注意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

如:“郎”的左边不是“良”,“馆”的右边和“宫”不一样,“缓”的右边也不是“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区别。

*课后第1题: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进行学习。

课文中能找到相关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课后第2题:训练学生体会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抓住”“踮起”“看”表达了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若有所思”“停”表现出小萝卜头对失去自由的不解。

*课后第3题:引导性的积累语言。

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安排时间摘抄,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课文链接”为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简略介绍了长篇小说《红岩》。

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借阅,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设计参考一、介绍人物,引入学习1. 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小萝卜头。

2. 说说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初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 检测生字认识情况,读生字卡片。

3. 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4.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 齐读第二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