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问诊评分标准(疟疾)

合集下载

免疫cps评分标准

免疫cps评分标准

免疫cps评分标准免疫cps评分标准是评估患者免疫力的一种标准,通过评分来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的状态。

免疫cps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两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临床症状方面的评分标准:1.发热: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2分和3分。

0分表示没有发热症状,1分表示体温超过37.5摄氏度但低于38.3摄氏度,2分表示体温超过38.3摄氏度但低于39.1摄氏度,3分表示体温超过39.1摄氏度。

2.乏力: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2分和3分。

0分表示没有乏力感,1分表示轻度乏力,不影响日常活动,2分表示中度乏力,影响日常活动,3分表示重度乏力,无法进行正常活动。

3.咳嗽: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2分和3分。

0分表示没有咳嗽症状,1分表示轻度咳嗽,2分表示中度咳嗽,3分表示重度咳嗽。

示没有呼吸困难,1分表示轻度呼吸困难,2分表示中度呼吸困难,3分表示重度呼吸困难。

5.体重下降: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2分和3分。

0分表示没有体重下降,1分表示体重下降不超过5%,2分表示体重下降5%至10%,3分表示体重下降超过10%。

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评分标准:1.白细胞计数: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2分和3分。

0分表示白细胞计数正常,1分表示轻度降低(4000-5000个/μl),2分表示中度降低(3000-4000个/μl),3分表示重度降低(<3000个/μl)。

2.中性粒细胞计数: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3分和5分。

0分表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1分表示轻度降低(1000-2000个/μl),3分表示中度降低(500-1000个/μl),5分表示重度降低(<500个/μl)。

表示血小板计数正常,1分表示轻度降低(10-15万个/μl),2分表示中度降低(5-10万个/μl),3分表示重度降低(<5万个/μl)。

4. 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四级,分别是0分、1分、3分和5分。

发热评估内容

发热评估内容

发热评估内容发热评估是通过对患者患病前的疾病史、病情调查和有关的检查,以及对患者当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发热情况。

下面是一个发热评估内容的简要介绍:1.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感染的迹象,如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

同时了解患者的旅行史和接触史,是否有接触过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或动物。

2.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一般情况下,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超过37.5℃可以被认为是发热。

3. 身体状况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潮红或苍白,皮肤是否发热或出现任何疹子。

检查患者的呼吸是否困难,是否有胸闷感或咳嗽。

4. 询问疼痛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等不适感。

5.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测量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感染。

6. 检查症状:除了询问患者的症状外,也要检查患者的咽喉是否红肿、扁桃体是否肿大、腹部是否有压痛等。

这些症状可以指导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7. 检查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这些指标能够提供患者身体内炎症反应的信息。

8. 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胸部X光、脑脊液检查或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因。

通过以上的发热评估内容,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这些评估内容也能够帮助医生区分出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发热患者的评估要点

发热患者的评估要点

发热患者的评估要点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对于发热患者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发热患者评估的要点:1. 病史询问在评估发热患者时,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

包括发病时间、发热的持续时间、发热的频率和程度、伴随的症状(如头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用药史、旅行史、接触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2. 体温测量准确测量患者的体温是评估发热患者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测温方法有口腔、腋下、耳道和直肠温度测量。

在测温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评估发热患者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全面检查患者的头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观察有无异常体征,包括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呼吸音、心脏杂音、腹部压痛等。

此外,还需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

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培养、病毒学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

5. 影像学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帮助诊断。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CT、MRI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6. 临床诊断与治疗通过以上的评估,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治疗发热的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发热的症状,如使用退热药物。

病因治疗则是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7. 继续观察与随访对于发热患者,医生需要继续观察其病情,并根据需要进行随访。

随访的目的是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

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温、症状等进行判断,必要时还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对发热患者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准确的体温测量、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一、填空题1。

发热得分度就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 ;超高热。

2.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与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6.常见得功能性低热有: 、、、。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8。

无菌性坏死物质得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

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⑥。

10.发热得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② ;③。

11.临床上常见得热型有: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13。

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

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二、判断题1.抗生素得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得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得强弱无关。

( )3。

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 )稽留热型( )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 ) 回归热型( ) 驰张热型( )4.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

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

( )6、低热就是指37.3—38℃。

( )7、高热就是指39.1—41℃。

( )三、名词解释1.发热(fever)ﻩ2、稽留热(ontinued fever)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ﻩ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ﻩ5.波状型(undulantfever)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ﻩ7。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四、选择题A型题ﻩ1、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得疾病就是:ﻩA、感染性发热疾病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ﻩ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ﻩ2.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ﻩA。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体温测量:首先需要测量病人的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摄氏度。

超过此范围可能表明发热。

2. 病史询问:询问病人病程、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其他与发热相关的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

3. 咨询旅行史和接触史:询问病人最近是否去过某些地区,或与感染病例有过接触。

4. 体征检查: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肤状况、听诊心肺、检查腹部等。

5.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液培养、X光等。

6. 评估并排除常见病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发炎、肿瘤等。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多学科协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可能需要咨询其他医学专家,如感染病专家、肿瘤学专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评估要点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
断。

建议在发热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等情况下,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样本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样本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临床表现】(―)基本表现1.体温升高(1) □腔内舌下温度>37.3° C o⑵ 直肠内温度(肛温)>37. 6° C o(3)腋温>37。

C o2.发热临床分度(□腔内舌下温度)(1)低热:37.4 〜38C。

(2)中等度热:38. 1〜39。

C o(3)高热:39.1 〜41。

Co(4)超咼热3.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

C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⑵ 弛张热:体温24小时内波动达2。

C,甚至更多,见于收血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⑶ 间歇热: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⑷波状热: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⑸再发热:髙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⑹不规则热: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

(二)伴随症状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

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I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C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

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1.生命体征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

2.头颅及五官颅脑外伤证据,瞳孔。

3.颈部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 腹部腹肌, 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及四肢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疲斑,肌肉震颤。

8.神经系统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1.发热的热塑,伴随症状。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特别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

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病因1.感染性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⑵泌尿系统感染。

⑶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

⑷急性病毒性肝炎。

⑸感染性心内膜炎。

⑹败血症。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临床表现】(一)基本表现1.体温升高(1)口腔内舌下温度>37.3°C。

(2)直肠内温度(肛温)>37. 6°C。

(3)腋温 >37°C。

2.发热临床分度(口腔内舌下温度)(1)低热:37.4 〜38C。

(2)中等度热:38. 1〜39°C。

(3)高热:39.1 〜41°C。

(4)超高热3.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C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2)弛张热:体温24小时内波动达2°C,甚至更多,见于败血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3)间歇热: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4)波状热: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5)再发热:髙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6)不规则热: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

(二)伴随症状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

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疲乏。

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

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1.生命体征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

2.头颅及五官颅脑外伤证据,瞳孔。

3.颈部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腹部腹肌,腹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及四肢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疲斑,肌肉震颤。

8.神经系统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1.发热的热塑,伴随症状。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尤其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

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_)病因1.感染性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2)泌尿系统感染。

(3)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

(4)急性病毒性肝炎。

(5)感染性心内膜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诉(5) 主要症状及时间
5
起病缓急
2
起病时间:热程——具体时间或持续时间
2
起病诱因:受凉、劳累、饮酒、外伤等
2
主要症状:热度——体温波动范围及最高体温
4
主要症状的特点:热型——间歇性或持续性,体温与退热药的关系,能否自行退热
4
发展与演变:加重、无变化或减轻,体温高低、持续时间长短、发热频率
4
伴随症状: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出汗与退热药有无关系
8
(10)
习惯嗜好(无烟、酒、毒品接触)
0.5
冶游性病史
0.5
婚育月经史 3
(3)
家族史
有无类似患者
1
(2)
有无遗传病史
1
项目(分)
具体内容和评分细则
诊断处理 (10)
问诊技巧 (15)
总分 100
写出最可能的诊断和基本处理原则(各 5 分)
提问的条理性 无诱导性提问,诘难性提问及连续性提问 不用医学名词或术语提问,如果使用术语,必须立即向病人解释 询问者注意聆听,不轻易打断病人讲话 谦虚礼貌、尊重病人,对患者有友好的眼神,体谅及鼓励的语言 问诊结束时,谢谢患者合作
1
诊治经过:使用过的药物、疗程和疗效
2
一般情况:精神睡眠、饮食、体重变化、大便、小便各 1 分
5
健康状况:结石、代谢性疾病、手术史等可能导致发热的基础病,控制情况
3
传染病史(肝炎,结核病史及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1
既往史
预防接种史
1
(8)
长期服药史和过敏史
1
输血史
1
社会经历
1
个人史
职业与工作条件(流行病学史及预防用药史各 4 分)
发热的问诊评分标准(疟疾)
项目(分)
具体内容和评分细则
满分 得分 (分) (分)
介绍自己的姓名
1
自我介绍
说明自己Hale Waihona Puke 职务和作用1(3)
介绍本次医疗活动目的,征得患者配合
1
一般项目 (5)
姓名、性别(可略)、年龄、职业、民族、婚姻状况、籍贯、出生地、住址、电话号码、工 5
作单位(每一项 0.5 分)
续表 满分 得分 (分) (分)
10
3 3 3 2 3 1 100
2
伴随症状:肌痛、乏力、全身不适
2
现病史
伴随症状:咳嗽、咳痰、胸痛、胸闷、气促、心悸、咽痛、
1
(40)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
1
伴随症状:头痛、嗜睡
4
伴随症状:尿痛、尿急、尿频、血尿、腰痛(每项 1 分)
2
伴随症状:皮疹、出血点、瘙痒
1
诊治经过:接受过的检验、检查及结果
1
诊治经过:曾经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