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整理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PPT共42页

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ppt

①②然其间则旦何时暮闻而何乐耶物??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哪里。”
3、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表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呀”
⑤ ⑦形相容当词于或“副于词词”尾,。译…为…“的在样子”、、地 ⑥ “用比在”句、中“,对表”停、顿“。对于”等。
【无乃……乎】恐怕(只怕、大概)…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不是……吗 【得无……乎】“恐怕……吧” “该不会……吧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性定语或主语,可译为“他 (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何
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 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②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怎么”“哪里。”
3、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表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如或知尔,则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表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呀”
⑤ ⑦形相容当词于或“副于词词”尾,。译…为…“的在样子”、、地 ⑥ “用比在”句、中“,对表”停、顿“。对于”等。
【无乃……乎】恐怕(只怕、大概)…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不是……吗 【得无……乎】“恐怕……吧” “该不会……吧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就、就是、正是。 (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
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性定语或主语,可译为“他 (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何
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 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②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文言虚词讲解》PPT课件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用法很少见。例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精选课件
19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 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
才”等;表转折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 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 “却”“竟”“反而”“才”等;还可表 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高考专题复习之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精选课件
2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精选课件
3
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 统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副词 一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精选课件
35
八、 “所”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 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 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 ppt课件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
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21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 如: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动词+其+名词 “其”译为他的、他们的或那、那 个
①爱其母,施及庄公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那个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其+数量词 译为“其中的”
▪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 《石钟山记》)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8
▪ 二、“而”字表修饰关系用法的判定 ▪ (一)、形容词+而+动词 “而”表修饰且
多译为“地”。 ▪ 例:1、徐而察之 “徐”为形容词,“察”
为动词,“而”表修饰译为“地”。 ▪ 2、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 “呱呱”为形
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15
九、动词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表比喻: 如,如同,好像
16
(4)复音虚词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 于“罢了” ②如: 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词的程度更深。两个分句后一分句在意义上比前一 个分句更进一层。译为“而且”“并且” ▪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七、而表因果关系的判定,前项是因,后项是果,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用法总结PPT (共14张PPT)

文言虚词 用法总结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而的用法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接形容词
连接两动词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连接两句子 4.蟹六跪而二螯
表面上是连接两名 词,但“六跪”与 “二螯”是作谓语 的,所以而还是连 接两动词。
而的用法二
1.任重而道远。 2.目不能两视而明, 耳不能两听而聪。 3.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也。 4.太后盛气而揖之。 表顺接,而且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分析两句的关系: 两分句为并列关系。 用法总结: 用在意思相对的并列的分 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最新】课件-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整理PPT

• 6、以资政殿学士行 • 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
法等。可翻译为:把、拿、用、凭借、靠、 凭……身份。
• 1、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
• 3、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4、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换位置。
• 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2、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连词,表转折。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
• 连词、表递进。标志:有轻重之分。
• 1、吾恂恂而起 拍案而起 •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3、徐而察之
• 4、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 6、掩口胡卢而笑 • 7、夜缒而出
• 连词,表修饰。标志:有主次之分。
• 1、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 2、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 君之仇
•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连词,表假设。标志:主谓之间。
•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5、爽籁发而清风生,仙歌凝而白云遏 •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7、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连词、表因果。前后多是句子。
• 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3、某所,而母立于兹。 • 同“尔”,代词。
•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 代词,这,这样。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法等。可翻译为:把、拿、用、凭借、靠、 凭……身份。
• 1、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
• 3、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4、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换位置。
• 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2、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连词,表转折。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
• 连词、表递进。标志:有轻重之分。
• 1、吾恂恂而起 拍案而起 •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3、徐而察之
• 4、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 6、掩口胡卢而笑 • 7、夜缒而出
• 连词,表修饰。标志:有主次之分。
• 1、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 2、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3、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 君之仇
•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连词,表假设。标志:主谓之间。
•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5、爽籁发而清风生,仙歌凝而白云遏 •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7、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连词、表因果。前后多是句子。
• 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3、某所,而母立于兹。 • 同“尔”,代词。
•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 代词,这,这样。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课件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 义后来写作“欤”)。 例①:“管仲非仁者与?” 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 “参加”等。 例①:与斗卮酒。 例②:不欺其与。 例③:蹇叔之子与(yù)师。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 “到”、“自”、“从”、“跟”、“同”、“对”、 “对于”、“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从、自。) 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常见文言虚词用 法归类
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 积累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 “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 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 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 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 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 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 “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①:天下有 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 赵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