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居民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调查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_态度及参与行为研究_以海南黎苗族为例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态度及参与行为研究———以海南黎苗族为例朱海冰,张侨(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认知、态度及参与行为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海南黎苗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三项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因素中年龄因素对居民的旅游认知差异没有显著影响;教育程度对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差异具有显著影响;所有的人口因素对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和负面认知对其旅游发展态度和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旅游认知;旅游参与行为;结构方程模型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6-0110-04收稿日期:2010-09-10作者简介:朱海冰(1963-),女,广东化州人,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科联2009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居民旅游认知态度及参与意向研究———以海南黎苗族为例”(HNSK09-50)阶段性成果国外有关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无论在研究深度上还是在研究广度上都已比较成熟。
[1]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对旅游的认知与态度、影响居民认知与态度的因素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三个方面[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的研究已从描述性的定性分析转入了实证性的定量分析。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运用了数学方法和研究模型,尤其是结构方程模型在测度居民旅游认知和态度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起初旅游学界只对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目的地进行研究,如今发展到在旅游开发规划初期就进行目的地居民认知态度的研究。
[4]我国对旅游地居民认知与态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现有的关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研究仅限于传统村镇、文化型旅游地,而有关山岳型、城市型、民族型等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仍然较少。
少数民族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的影 响 , 也有消极 的影 响 , 于经济及 环境影响 的正 面或 对
负面态度往往 易于达成共 识 , 而对 于社会 文化影 响的态度 却容易产生差异[ akod和 Ho ad的研究结果 表明 , 5 n fr 1 。L wr 忽视或缺乏 当地居 民参 与 , 会削弱他们对旅 游影响 的容忍
统计表 明, 少数 民族居 民基于切身利益及旅游影 响的不同社会作用 , 向于正面认 同经济影 响的积极贡献 , 注环境影 响 趋 关 的负面效应 , 而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态度往往不 明确 ; 快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 支持旅游业是居民态度的基本特征 , 可以进一 步细分为积极支持型和消极支持 型; 运用相关分析观测居 民人 口社会学特征与态度的关 系 , 发现性别 、 职业 、 出生地和居住 时问与态度无相关 , 而年龄 、 文化程度 、 盈利情况 、 旅游收入在个 人收入中所 占比重与态度呈现 出不 同内容 、 同性质和不 不
第2卷 第 6 4 期
20 09年 6 月
乐 山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u a fL s a e c es C l g o r l e h n T a h r ol e n o e
Vo . No6 1 24, .
J n2 0 u .0 9
少数 民族居 民对 旅 游 影 响 的感 知 与 态 度 研 究
个 方 面 。 ti o Ma e n和 w a hs u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游 发 展 所 带 旅
来的经济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益 的,社会影 响不太受欢迎 ,
而 环 境 影 响 总 是 “ 刃 ” 3居 民可 能认 为 旅 游 既 有 积 极 双 的[ 1 ,
象 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武 陵源风 景名胜 区地处湖南西北 部, 发展旅 游 2 年 以来 , 0 旅游 人数逐 年持续 增长 , 实现 了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生态旅游调研报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近期,我对生态旅游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参观了某生态旅游景区。
该景区紧靠原始森林,空气清新,绿树环绕,景色宜人。
在景区内,游客可进行露营、徒步、观鸟等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
我发现,景区内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看到乱扔垃圾或者损坏植被的行为。
同时,景区内还设有环保宣传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
景区管理者表示,他们注重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每年进行定期的环境检查和清理。
对于环境破坏行为,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其次,我调查了一些游客对生态旅游的看法。
大多数游客表示,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环保的旅游方式,能够使人们与自然亲近,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他们认为,通过生态旅游,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
同时,一些游客也指出,生态旅游需要配合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以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他们提到,一些景区存在着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的问题,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此外,我还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支持和推广生态旅游项目。
同时,也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监管,确保其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此外,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和培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总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尽管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将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为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大理居民旅游现状调查问卷

大理居民旅游现状调查问卷
大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然而,大理居民对于旅游的态度和行为却鲜有人了解。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理居民的旅游现状,我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情况、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旅游偏好和旅游热点。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理居民对旅游持积极态度。
近九成的居民在过去一年内进行了旅游,并且相当一部分人每年都会进行多次旅行。
当被问及旅游动机时,大部分居民表示是为了休闲放松和丰富自己的阅历。
而选择度假胜地和了解新事物也是他们的主要动机之一。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理居民在旅游方式上有多样性。
大部分人选择乘坐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但也有不少人选择骑行或徒步旅行。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大理居民对个性化旅游方式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环保和健康生活的重视。
在旅游偏好方面,调查发现大理居民更喜欢选择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旅游。
他们对于自然风光如湖泊、山脉和草原的喜爱程度最高。
而且,在历史文化景点方面,大理的古城和古村落是大理居民的首选。
此外,最受大理居民喜爱的旅游热点有洱海、崇圣寺三塔和苍山。
这些景点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特色而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总之,大理居民对于旅游的态度和行为表明他们对于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并且更倾向选择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旅行。
这些调查结果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相关部门设计更加符合居民需求的旅游产品提供了依据。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调研报告生态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视,生态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在此次调研中的目的是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份关于生态旅游的问卷,并将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然后,我选择了几个生态景区进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生态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生态旅游可以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我还发现一些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将一些普通的旅游景点也称为生态旅游。
2. 生态旅游的优势受访的生态景区管理者普遍表示,生态旅游能够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在他们看来,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然环境。
3. 生态旅游面临的挑战尽管生态旅游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一些受访者表示,由于生态旅游需要限制游客数量和行为,有时会对游客来说不太方便。
另外,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也威胁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调研结论1. 生态旅游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2. 需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
3. 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注重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5. 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监管,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五、调研建议1. 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投资,提高景区的设施和服务水平。
2. 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推广。
农村生态旅游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农村生态旅游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一、引言农村生态旅游是指以农村乡村风光、农田、田园生态、农民生活、农业文化以及农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农村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本报告通过对农村生态旅游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该旅游形式的发展状况,揭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
实地访谈共计21次,涵盖了不同的农村地区和农业旅游景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潜在需求与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表示有意愿参与农村生态旅游,其中38%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参与,36%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参与。
这一数据表明,农村生态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市场开发仍需要更多努力。
2.旅游景点类型和特色调查结果显示,农田景区、民宿、乡村美食体验、农家乐和农产品购买是受访者最感兴趣的农村旅游项目。
这与农村生态旅游的特色相符,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态旅游对于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的关注。
3.问题和挑战在实地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生态旅游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仍然有待改善,限制了游客的到访。
其次,部分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的旅游人才和管理经验。
此外,一些农村生态旅游项目仍然缺乏创新和特色,无法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建议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1.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提高农村生态旅游的可达性。
2.加强农村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推动农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特色化,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4.加强农村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5.培养农村地区的旅游人才,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
结论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告通过对该旅游形式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也揭示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
文章以互助小庄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生态影响的感知,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关键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
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最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然而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当地居民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社区参与的重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冯智明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要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互助小庄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结构社区到旅游业介入的农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到底会产生怎样性质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又是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配合简单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互助小庄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1、居民对资金使用影响的感知。
互助小庄被调查的居民中,居民通过从事旅游业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家庭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居民中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当地居民打破了传统的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而将资金用于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地居民逐步加入到了创业大军的队伍中。
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行为

《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行为》摘要: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不仅应关注旅游收入、旅游设施的提供、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应关注旅游地居民的认知与行为,因此,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的实践和旅游研究的理论方面来看,居民的认知与行为研究都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础,可见,芒景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积极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旅游发展消极影响感知,这反应了居民总体上对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持有积极情感张彩虹段朋飞摘要:文章选择云南普洱芒景村寨作为案例研究地,通过问卷调查,对民族村寨旅游中的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行为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感知、支持态度与参与意愿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情感,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则较低。
研究结果在提升旅游者消费过程中的体验质量与民族村寨旅游持续发展方面有重大价值,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营销战略启示。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旅游体验;情感体验;情感消费;普洱一、引言随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逐渐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目的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与行为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
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不仅应关注旅游收入、旅游设施的提供、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应关注旅游地居民的认知与行为。
因此,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的实践和旅游研究的理论方面来看,居民的认知与行为研究都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础。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一)案例地概况我国西部地区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方面因其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旅游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支柱产业。
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成熟型村寨,忽视了后发展型民族村寨。
且早期发展旅游的民族村寨多暴露出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与利益的分配难题、民族文化认同的削弱与庸俗化发展以及传统社会结构崩溃等诸多问題,但后发展的民族村寨通过法制与礼俗的融合建构重新后乡土社会民族旅游村寨的乡土秩序,追求族群和谐与村寨发展。
因此,更有时代发展借鉴意义和价值。
所以,本研究选择了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芒景村作为案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游客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许多旅游地纷纷开展生态旅游,打造
生态旅游景区。
但很多地区生态旅游的实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
坏比较普遍。
双廊村位于大理市东北端,洱海东北岸,是传统白族渔家小村。
近年来,双
廊抓住了旅游发展契机,从原本落后的渔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但同时,旅游发展
也给这个小镇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双廊环境质量下降。
为此大理市组建专门的双廊洱
海环境综合整治小组进行双廊环境整治。
本文将大理双廊村作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案例,对当地居民生态旅游态度及认知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为民族地区生态
旅游教育及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信息,问卷分为三部分内容,即居民基本信息、居民对生
态旅游的认知及其对生态旅游的态度。
居民基本信息包括参与旅游经营的情况,旅游收入
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等。
生态旅游认知方面,结合双廊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及双廊实际情况,主要从旅游对双
廊生态负面影响的感知来考察,涉及4个问题。
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主要从居民是否
愿意采用生态旅游的方式进行发展来考察,具体从5个问题来调查。
生态旅游认知及态度
方面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来进行。
2.调查组织
本问卷在2015年9月24日对问卷做初步的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于2015年
8月26日至2015年10月5日正式进行问卷调查,从双廊民族文化街为主线一路附近,进
入沿街商铺和商摊向当地居民进行问答式问卷填写,问卷做到现做现收。
共发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百分之百。
其中有效的问卷为296份,有效率约为99%。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对问卷凋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事后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进行。
二、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
在296位调查对象中,有56.8%参与旅游经营,有43.2%不参与旅游经营。
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中家庭,没有旅游收入的有12.2%,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1%-20%的有
31.1%,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21%-40%的有30.4%,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41%-70%的有
21.6%,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1%以上的有4.7%。
大多数双廊居民参与了旅游经营,或参与了旅游业发展的要素投入。
2.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
从统计结果来看,居民对生态旅游与自身的关系以及旅游带来的生态影响都有较高的
认知。
在双廊居民中,有58.8%的人听过生态旅游,在洱海保护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有较
高的认知。
在双廊洱海污染问题上,有23%认为洱海受到了污染,32.4%认为受到严重污染,18.2%认为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
在考察双廊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认知及与自身关系的指标中,采用里克特量表1-5,从1到5严重程度递增,调查结果各指标的均值
均超过4,采用方差分析居民人口学特征对其生态旅游认知度没有明显差异。
居民普遍认
知到旅游带来了双廊的污染,同时只有保护好洱海环境才能使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
居民倾向于认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双廊发展生态旅游与自己相关。
3.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
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采用5个问题指标进行衡量。
首先,居民在对“您支持双廊发
展生态旅游”这个问题上有较高的赞成率,45.3%的支持,46.6%非常支持,无所谓、不支持、非常不支持的共占8.1%。
在具体的生态旅游经营行为问题中,普遍人愿意以节能环保
的方式参与旅游经营,愿意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教育。
但第四个问题在详细描述生态旅游
带来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后,居民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有所下降,24.3%的居民非常愿意参与生态旅游,60.1%的居民愿意,8.1%表示无所谓,3.4%不愿意,4.1%非常不愿意。
在第五个问题中考察是否愿意为生态旅游支付,其支持度比愿意参与生态旅游的程度有所降低,有12.2%表示非常愿意,44.6%愿意,22.3%无所谓,12.8不愿意,有8.1%非常不愿意。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在问及是否支持生态旅游、是否愿意在参与环保经营中、愿意引导游客等问题上,当地居民普遍的支持度很高,但当说明生态旅游带来的利弊时,
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意愿与他们对生态旅游的支持度相比有所降低;同时,在问到
具体的事项――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污水处理,支持程度又有所下降。
但总的来说,还是有
超过半数的居民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中表明支持生态旅游。
进一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人口特征类型人群对生态旅游态度
略有不同。
其中,学历水平不同的人群对生态旅游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
三、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出,双廊居民普遍支持生态旅游,但个人短期利益减损会影响其对生态
旅游的实际支持程度,教育程度不同对居民态度有影响。
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
积极参与支持[1]。
因此要进一步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和管理,提高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和支持度,才能促进双廊旅游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生态旅游教育。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有些地区还处于封闭状态且旅游发展历程较短,发展生态旅游经验不足。
双廊居民在参与旅游经营中,存在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问题。
在双廊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的情况下,需要以双廊居民为主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生态旅游。
为此,要运用培训、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居民生态旅游教育,使其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长期利益,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居民生态旅游经营和服务技能,真正有效参与到生态旅游实践中。
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出台鼓励生态旅游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生态旅游经营户进行鼓励,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保证行业规范有序。
建立有效利益分配制度,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垃圾桶、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间等设施齐全,加强消防设施、道路设施等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