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方案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目录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目录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 -1.心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8个)2.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0个) 3.肾脏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3个)4.普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1个)5.骨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2个)6.妇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6个)7.产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8个)8.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2个)9.精神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5个)10.康复医学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3个) 11.眼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2个)12.皮肤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1个)13.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7个) 14.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7个) 15.传染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0个) 16.内分泌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0个)17.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0个)18.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0个) 19.胸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35个)20.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8个) 21.烧伤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1个)22.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7个) 23.口腔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4个)- 2 -心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血管内科重点专科诊治流程诊治能力说明

心血管内科重点专科诊治流程诊治能力说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心血管内科重点专科诊治流程诊治能力说明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其诊治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精准的医疗方案。
二甲医院评审医务科主要任务目录

二甲医院评审医务科主要任务目录1.1医院功能定位1.1.1医院有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与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能力,可提供24小时急危症诊疗服务1、有相关功能任务开展的科室、人员与管理体系(1)科室(2)人员(3)管理体系2、能够24小时提供危急重症诊疗服务,必设急诊内、外科(1)24小时提供急症服务(2)必须设有内、外科1.1.2临床科室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人员梯队、诊疗技术能力及医技科室设臵达到二级标准1、临床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与医技科室设臵达到二级标准(1)检查临床一、二级诊疗科目设臵(2)医技科室设臵必须达到二级标准2、人员梯队配臵与诊疗技术能力达到二级标准(1)人员梯队配臵必须达到二级水平(2)临床科室人员诊疗技术能力必须达到二级标准1.1.5承担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培训、协作等任务并开展受援工作1、将对口支援任务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专人负责(1)纳入院长目标计划(2)相关实施方案(3)专人负责2、对政府安排的人才培训等指令性任务,有相关制度、培训方案和具体保障措施(1)相关制度(2)培训方案(3)保障措施3、至少与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形成分级医疗4、接受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受援进一步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制定长期受援计划并组织落实1.1.6实施双向转诊制度1、有双向转诊制度(1)需要医务科制定相关制度2、有明确的双向转诊流程并开展转诊服务(1)需要医务科制定相关转诊流程,由需要转诊科室根据相关规定开展转诊工作1.3临床医学教育与科研1.3.1教学部门和人员配臵满足教学要求1、有专门教学管理部门,有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有专职管理人员(1)教学管理部门(2)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3)专职管理人员1.3.2能够承担相应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1、有承担医学院校教学实习条件和能力(1)条件(2)能力1.3.3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有系统、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培训条件和资金支持(1)培训规划(2)实施方案(3)培训条件(4)资金支持2、有专职人员负责方案组织落实和质量监督评估(1)方案组织落实(2)质量监督评估1.3.4指导和培训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诊疗水平,推广适宜卫生技术1、积极参与“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等支援工作,并有计划选派医务人员(1)参与农村医疗支援工作(2)有计划选派医务人员2、有相应的培训规划、实施方案、培训条件,接受下级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不少于10人/年(1)培训规划(2)实施方案(3)培训条件(4)下级医疗机构进修人员≥10人/年1.3.5支持本院医务人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查研究1、有制度、经费支持开展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并取得成果(1)制度、经费(2)开展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的调研(3)取得成果二、医院服务2.1优化诊疗服务2.1.5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流程合理、便捷1、入院与出院、诊断与治疗、转科与转院等连续性诊疗服务流程合理、便捷(1)入院与出院(2)诊断与治疗(3)转科与转院2、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臵的制度和程序(1)制度(2)程序2.2保障患者合法权益2.2.1能够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1、设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住院部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设有特殊病房与普通病房(1)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2)住院部: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设有特殊病房与普通病房2、医院无拒诊情况(1)不能拒诊2.2.2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医院有制度保障患者充分了解其权利1、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模型试验)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的书面同意(1)遵守相关规定(2)审核管理程序(3)患者书面同意2、在诊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以有效沟通方式交待病情、治疗方式等诊疗相关信息,说明内容有记录,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门诊诊疗室有相对独立的接诊空间;医学影像检查中,为患者提供更衣服务设施;查体、行心电图、超声等检查时要保护患者稳私;医务人员检查异性患者时,有患者家属或其他医务人员在场(1)医患有效沟通、书面同意手续(2)门诊独立接诊空间(3)辅检科室保护患者隐私(4)检查异性有第三者在场3、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基础上,患者有选择诊疗方式的权利(1)患者有选择的权利2.2.3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1、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1)医患沟通制度(2)加强医患交流2、定期召开座谈会及落实患者反馈意见(1)座谈会(2)患者反馈意见3、组织开展维护合法权益的理念教育与技能培训(1)理念教育(2)技能培训2.3医德医风与医院文化2.3.6严禁推诿、拒诊患者。
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在医疗领域,对于常见疾病的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诊疗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并探讨其对医疗实践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出台了一系列的诊疗规范。
首先是对于心绞痛的诊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为心绞痛,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尽快进行血流再灌注治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及时进行抗凝、抗栓治疗。
此外,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应该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规范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对于这些疾病,及时的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非常重要。
首先是通过临床症状、胸部X射线等检查手段来确定疾病类型和程度。
其次是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如在肺炎的治疗中,要准确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
此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应该采取合理的药物控制和支持性治疗措施,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发作次数。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肝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详细的规范进行指导。
首先是在胃溃疡的治疗中,应该选择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治疗,并辅以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
其次,在肝病的治疗中,应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同时积极控制饮食,禁烟限酒。
此外,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制定手术和药物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规范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会带来患者巨大的身心困扰。
准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首先是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应尽早进行灌注和溶栓治疗,减少神经功能损害,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维持治疗。
心血管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冠心病、心绞痛(胸痹)2、高血压(眩晕病)3、心力衰竭(喘证、心悸、水肿)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一、概述胸痹病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与西医所讲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关系密切。
UA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包括如下亚型:①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②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③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④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⑤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十秒钟到十几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心血管内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和操作技术规范(医务科定稿).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重点介绍各种心脏病和临床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在特殊检查和治疗篇,简要地介绍了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心导管检查、心脏病介入治疗、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基因诊断和分型应用等临床常用的检查、治疗技术和新方法。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各章节均参考了国内外当前最新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增加了线条图、疾病诊治流程图和表格,内容翔实、新颖,简便实用,编排规范,可作为心血管内科医师的工具书。
目录第一篇心血管病各论第一章先天性心血管病第一节总论第二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各论一、房间隔缺损二、室间隔缺损三、动脉导管未闭四、右心室流出道梗阻五、法洛四联症六、三尖瓣下移畸形七、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八、肺静脉畸形引流九、主动脉缩窄十、乏氏窦瘤破裂十一、艾森门格综合征第二章急性风湿热第三章瓣膜性心脏病一、二尖瓣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二、二尖瓣关闭不全三、主动脉瓣狭窄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五、三尖瓣狭窄六、三尖瓣关闭不全七、肺动脉瓣狭窄八、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九、多瓣膜病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动脉粥样硬化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心绞痛四、心肌梗死五、急性冠脉综合征六、缺血性心肌病七、冠心病猝死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九、X综合征第五章高血压第一节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第二节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二、肾动脉狭窄三、嗜铬细胞瘤四、库欣综合征五、睡眠呼吸暂停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七、肾性高血压八、醛固酮相关高血压九、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第三节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及治疗第六章心律失常一、窦性心律失常二、房性心律失常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四、室性心律失常五、心脏传导异常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七、预激综合征八、长QT间期综合征九、Brugada综合征十、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处理第七章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八章心肌疾病第一节原发性心肌病一、扩张型心肌病二、肥厚型心肌病三、限制型心肌病第二节特异性心肌病一、风湿性心肌炎二、围生期心肌病三、糖尿病性心肌病四、病毒性心肌炎第九章心包疾病一、急性心包炎二、心脏压塞三、缩窄性心包炎第十章肺血管疾病一、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二、肺栓塞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第十一章心血管神经症第二篇临床综合征第十二章心力衰竭一、慢性心力衰竭二、急性心力衰竭第十三章晕厥第十四章休克第十五章高脂血症第十六章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一、心房颤动的诊断进展二、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第三篇特殊检查和治疗第十七章心电图一、常规心电图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三、动态心电图四、心率变异性五、心室晚电位六、直立倾斜试验第十八章食管心房调搏第十九章超声心动图一、超声心动图基本图像二、心脏功能的超声评价三、主要心脏疾病的超声表现第二十章心导管检查一、心导管检查的基本设备二、右心导管检查三、左心导管术四、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五、心内膜心肌活检术第二十一章冠状动脉血管内检查进展一、血管内超声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查第二十二章心内电生理检查第二十三章磁共振与心血管疾病诊断一、磁共振(MRI)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优点与缺点二、MRI在心血管疾病检测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一、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二、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三、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六、房间隔穿刺技术七、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八、经皮肾动脉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九、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及起搏治疗第二十五章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第一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二节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第三节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二、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策略和设备三、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方法四、心房颤动的外科消融第四节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第五节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第六节心室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第二十六章人工心脏起搏器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一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二、永久起搏器第二节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第二十七章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一、心脏再同步治疗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第二十八章血流动力学监测第二十九章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第三十章体外膜肺氧合第三十一章电击复律与除颤第三十二章基因诊断与分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附录一病史采集一、完整病史二、心血管专科病史要点三、住院病史记录要点四、病例示范五、专科症状及体征附录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循环系统疾病附录三心脏内科常规检查正常参考值一、血液学二、血液生化三、内分泌检查四、血流动力学检查正常参考值五、心电生理检查六、超声心动图主要测量值的正常范围。
重点疾病护理方案

重点疾病护理方案一、前言本护理方案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护理流程,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本方案涵盖了各类重点疾病的护理要点,包括病情观察、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内容。
二、疾病分类本方案按疾病系统进行分类,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肿瘤科等。
三、护理要点1. 内科疾病1.1 呼吸系统疾病-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呼吸音变化。
-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 遵医嘱给予吸氧治疗,观察氧疗效果。
1.2 心血管系统疾病-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变化,注意有无心悸、胸闷等症状。
-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刺激性噪音。
-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 外科疾病2.1 手术后患者-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切口感染。
- 定时翻身、按摩,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 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2.2 创伤性疾病- 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 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
-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 妇产科疾病3.1 妊娠期疾病-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 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休息,预防妊娠期并发症。
3.2 产后疾病- 观察子宫复旧情况,预防产后感染。
- 指导患者进行母乳喂养,关注新生儿生长发育。
4. 儿科疾病- 观察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关注营养摄入。
-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伤害。
5. 神经科疾病- 观察患者意识、神经功能障碍情况。
-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刺激性噪音。
6. 肿瘤科疾病-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关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提供生活关爱。
四、护理评估- 根据疾病特点,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
- 及时发现并处理护理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五、护理措施- 遵医嘱执行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医学资料-心脏科诊疗常规

医学资料-心脏科诊疗常规心脏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心脏疾病的医学科目。
本文档将介绍心脏科诊疗常规。
1. 诊断1.1 临床症状观察在心脏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1.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脏听诊、触诊、观察水肿等检查,以便确定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1.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用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以及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治疗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脏病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2.2 理疗理疗是心脏病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常见的心脏病理疗方法包括心肺复苏、心脏起搏器植入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3. 预防3.1 健康生活方式心脏病的预防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惯。
医生应该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惯,适当锻炼身体,戒烟限酒,以及控制体重等,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3.2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应该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彩超等,以及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以上就是心脏科诊疗常规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心脏科诊疗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XX.- 王五, 赵六. 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医学心脏杂志, 20XX, 10(2): 123-1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第一章眩晕病(高血压病)(眩晕病 ICD R42.01 高血压病 ICD I10.11)一、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按其主要症状,纳入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中进行辩治。
但眩晕、头痛不是高血压病的特有症状,而且多种西医疾病都可在眩晕、头痛的范畴内进行辩治。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以血压恢复正常为主要治疗目标。
血压增高做为一种客观的病理改变,在中医的辨证当中要用中医理论去阐述其病因病机,既要吸收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成果,又要摆脱西医理论的束缚。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中医认为,该病属“眩晕”范畴,多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所致,当以滋阴育阳、补肾益精为其治疗原则。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二、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
2、严重可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三、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为特征。
但眩晕无上诸症。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期内苏醒。
严重可以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扑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四、辨证分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五、疗效标准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膝酸软等。
①显效:上述症状消失。
②有效:上述症状减轻。
③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
六、治疗方案(一)、辨证要点1.辨脏腑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面白而肥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
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其中阴虚多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舌淡嫩,脉细弱。
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临床需加辨识。
(二)、治疗原则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缓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
急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为常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当清肝泻火;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镇潜降。
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
虚实夹杂者,或由因虚致实,或由邪实致虚,当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安正,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七、辨证论治1、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多由久病劳伤,或房事过度或温热病邪耗伤肝阴及肾阴所致。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以至肝阳亢盛,血液流动亢进,造成血压升高.临床症见:头晕,耳鸣,乏力,腰膝酸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久发不已。
兼次症: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隐痛,腰酸膝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
舌苔:舌质红,苔少,或无。
脉象:沉弦细数。
分析:头晕目眩加肝肾阴虚的一般表现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药:杞菊地黄丸。
枸杞子、菊花、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熟地黄。
加减:①阴虚内热者,加知母、黄柏、丹皮等滋阴清热;②心肾不交者,加夜交藤、阿胶、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③肺肾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等滋养肺肾;④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加钩藤,黄芩之品。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注射液30-50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加用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 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脑心络胶囊。
2.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形成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机制,常由年高肾亏或房事劳倦、七情内伤而致肝之阳动而生风。
肝具升发之性,肝五行属木,关于其升发功能,《运气论奥》中说:“木之为言,触也,冒也。
阳气触动,冒地而生也”。
因此“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
肝的升发之性,常由阴虚或阳热火邪使其太过,动而生风,形成肝风,风善行而数变,其性动也,肝阳上亢,影响到血压调节功能,造成血压升高,由于风的特性,临床上以血压高而不稳定为特点,症状上常见头晕而眩,头痛,耳鸣,手足麻木、震颤,脉多弦或兼数。
主症: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
兼次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
舌苔: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弦细数。
分析:本证重点在肝阳上亢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川牛膝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加减:①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等滋补肝肾之阴。
②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③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④眩晕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之品。
辨证使用中成药: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 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天麻蜜环片。
3、痰浊中阻本法适用于痰湿壅塞所致的眩晕者。
痰湿壅塞多由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所致。
其病机关键是痰湿壅塞郁遏阳气,阳气郁而博急,导致眩晕。
痰湿壅塞的临床症状多见头晕,头重如蒙,浮肿,恶心,乏力,脉滑或脉弦滑。
主症:视物旋转,头重如裹。
兼次症: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
舌苔: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
脉象:弦滑。
分析:头沉感,呕恶是辨证要点。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制) 白术(炒) 天麻加减:①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②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③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④耳鸣、重听者,加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
辨证使用中成药: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 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4、瘀血阻窍气滞、气虚血行不畅,久病伤络或血气凝涩,阻塞络脉均可形成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造成高血压病的机理有二,一是气血充盛而络脉瘀阻,可壅遏阳气造成血压增高。
二是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液不能充分的灌溉于机体百骸,如机体包括肝肾失于阴血之濡养,则又形成阴虚阳亢之势,促进血压增高。
临床症见:头痛如刺或胀痛,舌紫暗,脉弦细或细涩。
临床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在高血压病中瘀血阻络证和痰湿壅塞证常同时存在,形成痰瘀互结。
临床上应灵活掌握。
主症:眩晕时作,头痛如刺。
兼次症: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
舌象: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脉象:弦涩,或细涩。
分析:头晕并痛,舌可见瘀象。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大枣红花老葱3根生姜麝香0.15克加减:①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30—60g,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②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③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等以理气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