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2011-2015高考链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信条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信条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弗罗姆:信条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

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搞清楚的。

不过,这一本质并不是一种实体,它具有历史上一切时代人的特征。

人的本质包括前面所论述过的、内在于人的生存中的矛盾,这一矛盾迫使人做出反应,以便找到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或途径。

人在这种生存的矛盾中不可能是中立的、被动的。

生活以及人之所以作为一个人的事实向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了达到与自己的同类和自然界融为一体的经验,如何克服人本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分裂?人必须在他生活的每时每刻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不但——或者首先——用思想和语言文字来回答,而且也要通过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对这个问题做出答复。

我相信,关于生存问题的答案是有限的,也是能够表达清楚的(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便是这些答案的一本目录册);然而,这些答案的基本范畴只有两个:一是通过倒退到人类以前的生存形式,取消人所固有的理性和爱情这些特性,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再次和谐;二是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从而达到与自己的同类以及同自然界的最终的新的和谐。

而这也正是人的最终目标。

我相信,第一种回答是注定要失败的。

它只能导致死亡、毁灭、痛苦,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和谐与力量,不可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种回答则需要消灭贪婪和自私自利者,它要求守纪律、有意志,尊重那些引路人。

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但这却是唯一不会失败的答案。

事实上,在最终目标实现以前,为接近这个目标所扩大了的活动和努力的范围都有一种相同的效果,它增强了人的生命力。

我相信,人的基本选择是生与死的选择。

每一个行动都蕴含着这种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有许多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会使人屈服——他的心理结构,他所诞生的那个社会的状况,他的家庭、教师以及他所遇到的或选择的朋友。

人的任务就是要扩大自由的领域,创造生的条件,取消导致死的状况。

这里所说的生与死不是生物学的状态,而是指存在的状态,指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状态。

父母与孩子的爱(2)

父母与孩子的爱(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美] 弗罗姆
作者简介
弗罗姆是20世纪著 名的心理学家、社会 学家和哲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 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 大的人物。主要著述 有《爱的艺术》、 《逃避自由》、《健 全的社会》、《禅与 心理分析》、《心理 分析之危机》等。
全书阐释了爱并 不是一种与人的成 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而是一个能力的问 题,是一门通过训 练自己的纪律、集 中和耐心学到手的 行为艺术。
第一组:画出课文中与表格相关的句子。 第二组:完成表格前三空。 第三组:完成表格后两空。 第四组第2题,第五组第3题,第六组第4题 3、各组 层同学点评其他组的回答。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 , 是为礼也。
——《增广贤文》
[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文
章,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回 报父母的爱?假如你是父 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 母的职责?
【情感延伸,真情书写】 弗洛
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 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 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 的父母些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 (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 习爱别人“我爱你,应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 你”
2、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和成 熟的爱有何区别?ຫໍສະໝຸດ 3、父爱与母爱 有哪些区别?
4.怎样理解“人从同母亲 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 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 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 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实录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是于丹老师对父母之爱的解读,而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生活在爱的蜜罐中,这种爱爱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父爱和母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曾阐释:“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去寻找答案吧!师: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幻灯片,齐读学习目标),点评做导学案的情况:问题助学这一块,做得还不错!关于这篇文章的脉络和父爱。

母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答案做得比较全面。

准确。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口头抢答环节,请四个小组派代表将你们导学案上四个预习题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由上台展示的同学进行解析。

生:展示问题1的解答。

师:从第一组的同学代表所划分的结构层次可以看出,本文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总分式结构,有没有其他组的同学对这种分析存在异议?生:没有异议,只是我觉得前面两个部门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应该是递进关系。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这种说理性很强的文章确实需要更具体的把握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是十分有帮助的!师:同学们对一组同学代表所概括的三个部分大意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没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可见第一组同学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师:下面我们在一起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已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

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于。

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故事。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明,他的爸爸妈妈可疼他了。

每天早上,他妈妈都会早早起来给他做美味的早餐。

那早餐啊,就像魔法一样,每天都不重样。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早上起来看到他妈妈做的早餐,哇,有可爱的小熊形状的煎饼,还有散发着香气的热牛奶。

我就特别羡慕小明,我说:“小明,你妈妈对你可真好啊。

”小明却有点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呀,每天都这样,我都吃腻了。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想他怎么能这么说呢。

这就好比你有一颗超级珍贵的宝石,却觉得它普普通通一样。

我自己呢,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

不过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小明的爸妈不太一样。

我爸爸是个很严肃的人,他不太会说那些甜言蜜语。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害怕。

我想爸爸肯定会狠狠骂我一顿的。

可是当我把试卷拿给他看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始给我分析题目。

他讲题的时候可认真了,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

我就好奇地问他:“爸爸,你不生气吗?”爸爸看了我一眼说:“生气有什么用,把错的学会了才重要。

”这时候我才明白,爸爸的爱就藏在他的默默付出里,就像那深深扎根在地下的树根,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很重要。

再看看邻居家的小红。

她爸妈工作特别忙,经常不在家。

小红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小花朵一样,有时候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有一次她生病了,一个人在家,可难受了。

我和妈妈去看她的时候,她哭着说:“我好希望爸爸妈妈能在我身边啊。

”我妈妈就抱着她,安慰她说:“好孩子,爸爸妈妈肯定也很想陪着你,他们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才这么忙的。

”从那以后,小红的爸妈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她,小红又变得开心起来了。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啊,有时候就像一场捉迷藏。

孩子总是觉得父母的爱不够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就像在捉迷藏的时候找不到对方一样。

可是父母呢,他们总是在默默地付出,只是孩子没有发现而已。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文字素材2(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文字素材2(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关资料一、作者介绍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

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亡美国,曾任耶鲁大学讲师。

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

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

他自己曾说过:“我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正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我也试图这样做,最后,我力图得出一种综合体,从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解和批评中应得出这种综合体。

”(弗罗姆《在幻想的彼岸》,纽约1963年版,第43页)弗罗姆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

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让人占优势》(1960)、《为自己的人》(196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遗忘的语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1973)等。

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节选自《〈爱的艺术〉译者序》)二、《爱的艺术》介绍埃里希·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以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以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以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18年第21期杂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性散文,它的本质是辩论的,有“论”的色彩,最终目的是论是非,明正误,揭示真理。

近几年的考场作文题倾向于时事评论类的材料,这其实就是杂文的最佳阵地。

层层深入的纵向论述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行文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向我们展示了严谨规范的纵向论述法。

文章整体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话题,首先分析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关爱的能力的发展,之后进一步分析爱的对象的发展,由此引入到对母爱和父爱本质的探讨,又通过分析母爱和父爱对孩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完成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探讨。

得出结论:综合父母之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文章的每一个小部分,同样采取了纵向论述的方式。

如在具体分析孩子的爱时,由婴儿时期说起,按照孩子的成长写出了爱的发展过程,从无爱到被爱,再到有爱,然后发展到少年时期学会创造爱,直到最后成熟时期,爱才发展成熟。

在讨论爱的对象的发展时,严格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指出人的初级阶段与母亲存在紧密关系,拥有母亲无条件的爱,并从母爱的本质进行解释。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开始需要父亲有条件的爱。

最后实现一个成熟的人所要达到的“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纵向论述的几个论证方面往往表现为递进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展现文章的逻辑性,掌握这种结构会让我们的作文更理性,论证更有力。

写作时,如果想要写出深度,想要解决某个问题,反思某种社会现象,那么由浅入深,由个例到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小及大等等,都会是不错的行文思路。

辩证思维的合理运用说理议论,要辩证分析,避免片面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在辩证思维的表现上驾轻就熟。

作者思维的辩证,首先表现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分析起来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2011-2015高考链接)
1.“旁批”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对引导阅读起到很大作用。

“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独到感悟。

下面是《于丹〈论语〉心得•秘世之道》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一段“旁批”。

(答案不多于40字)(4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
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
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

(2012山西卷 1题)
2.微写作(10分) (2014年北京卷 22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
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
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高考关联文阅读
示秬秸(2011年北京卷 13题)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
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