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被应用在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中。
亚文化最一般的含意是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它们是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织部分,在某些方面而不是在所有方面不同于主体社会;(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织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准则和法律;(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特有的行为规范;(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就是说,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些目标而作为一个整体行动;(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
除非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一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本位主义弱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自身文化的变革,使部分亚文化势力不断泛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表现突出,并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问题

突出问题刻意回避(如性) 教育的神化、单面化、符号化 教育本身的腐败(延续和再生产不平等) 教育者素质,缺乏责任感,轻意贴标签, 对问题学生采取离校策略,教育责任推 向社会。
2、社会解组论与青少年犯罪
自变量提取:社会规范的完善程度
关于社会规范
(1)历时态青黄不接,共时态横向相互冲突, 游戏规则模糊不清,罪与非罪,对与不对是非 不清 (2)强者制定规范,一些规范让强者恒强弱者更
4、亚文化论与青少年犯罪
自变量提取:主流文化的吸引程度、同伴群体 的优化程度、虚拟世界的优化程度、大众传媒 的优化程度、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优化程度 (1)主流文化式微,丧失吸引力。 (2)很黄很暴力:暴力亚文化(暴力美学)、 色情亚文化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被抓获 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很黄很暴力暴力亚文化暴力美学色情亚文化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根据公安机关的初步统计被抓获的青少年罪犯当中有近80的人曾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来源中国青年报5差异关联论自变量提取同伴群体的优化程度问题青少年同伴的互动相互学习越轨技能相互提供合理化解释相互提供卑劣目标相互学习对抗社会规范相互形成团体力量6标签论与青少年犯罪自变量是否采取社会标定青少年犯罪轨迹社会学视角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社会控制力削弱早期社会化过失以及失学闲散等不良交往习得犯罪亚文化失去正常手段初级越轨犯罪社会失范贴上标签目前约1000万闲散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60左右三对策构想理论整合模型初级越轨违法犯罪萌芽状态社会规范的完善程度度社会期望的合理程度机会的公平程度性别社会化的完善程度虚拟世界的优化程度多元价值观的优化整合程度大众传媒的优化程度个体特征出身年龄性别遗传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水平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等社会纽带的控制力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同辈群体的优化程度因变量大学生是否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自变量是否采取选择性的社会标定违法犯罪行为的构建次级越轨违法犯罪的延续和恶化个人特征影响社会标定图2基于越轨社会学主流话语的理论整合模型针对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理论整合下的对策建议一增强社会纽带控制力1家庭推进家庭代际沟通和互动的全民教育工程把家长列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对象家长需要再教育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案例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且支持犯罪行为和价值观的文化现象。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犯罪亚文化的一些特点。
犯罪亚文化通常包含了对暴力、欺诈、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美化和合理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犯罪被视为一种获取财富、地位和权力的途径,而不是受到谴责和惩罚的行为。
例如,一些不良的街头帮派文化,强调以武力解决问题,成员之间相互攀比犯罪行为,认为越“厉害”的犯罪越能赢得尊重。
犯罪亚文化还常常传递出一种反社会、反权威的价值观。
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价值观时,可能会对社会规则和法律产生轻视和抵触心理,进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而不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著名的案例来深入探讨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_____帮”暴力犯罪团伙在某个城市,出现了一个名为“_____帮”的青少年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受到了不良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团伙中,成员们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为乐,认为这是展示自己“勇敢”和“强大”的方式。
他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自己的犯罪行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
在一次与其他团伙的冲突中,一名成员甚至持刀伤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不良的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构成了一种犯罪亚文化。
这些青少年在这种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暴力和犯罪视为获取关注和认可的手段。
案例二:盗窃团伙“_____侠”有一个由几名青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自称为“_____侠”。
他们受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盗窃高手形象的影响,认为盗窃是一种刺激和有趣的行为。
他们经常在夜间潜入居民小区和商场进行盗窃,将所得财物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和娱乐活动。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
除非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一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本位主义弱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自身文化的变革,使部分亚文化势力不断泛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表现突出,并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
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如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吸毒等均为犯罪亚文化。
[2]这种犯罪亚文化,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犯罪亚文化的特征:一是强烈的反叛精神或无罪恶感的心理特征;二是实施所选择的最极端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一系列活动;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将犯罪的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其他人,以期强化青少年这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二、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特征犯罪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越轨活动,它与青少年犯罪活动接壤,有的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动,因而对青少年犯罪的实施起推动与促进作用是必然的。
犯罪学理论

2.差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E.H.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提出来的。其要义主要包括:越轨行为是习得性行为,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导致的;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来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法化倾向等。萨瑟兰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其思想与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契合。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亚文化论

• 当前,网络恶搞已经是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一种 习惯性的 “网络生活方式”。而且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于“主流文 化”的“亚文化”。网络恶搞虽具有一些针砭时弊、启迪 思想的作用,对恶搞者和阅读者能起到感 情抚慰、情绪宣 泄,调节心理,排解压力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不良的弊端 。多数恶搞作品为获得点击率而抛弃文化作品本应具有的 思想价值和审美情趣,导致了 多数网络恶搞精神境界低下, 出现许多低俗龌龊的作品。
四、祛除犯罪亚文化,预防青少年 犯罪
• 1.加强学校教育,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
•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课堂。学校 要把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 化的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 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 ,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法制观;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 、知法、用法的氛围。
•
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某些文化 的冲突现象,从而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的选择上缺乏统一性,甚至迷失方向,进而导致 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利益价值结构的转型中 ,反映个人利益倾向的亚文化价值观得到一些亚 文化群体的赞同和支持,这种倾向构成对主文化 的冲击和挑战。
2.传播条件:主文化价值观判断方向 的偏离和模糊性
• 青少年在选择主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基于认 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这种认识是在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 结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比较 统一。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 式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得青少年对主文化的价值观判 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出现多重性的文化价值规范。 与此同时,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消极因素和一些犯 罪现象作出的合理化解释,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犯罪群体的 认同,为其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加助长了 其行为的不断发生,同时也为亚文化的传播起到“催化剂 ”的作用。
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

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作者:陶相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现象迅速传播。
其中亚文化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影响之大,使人始料未及。
青少年犯罪也是困扰我国的社会问题。
犯罪比例高、犯罪形式多样化,影响大,后果严重,让人们费解。
这突显了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严重性。
一、先进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是观念、智慧、意志的表现。
按着文化的内涵及思想意义,把进步的、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称为先进文化;把低俗、腐朽、诱导人们走向极端方向越轨的文化叫做亚文化。
我国的亚文化源自西方的暴力、色情的自由主义,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落后腐朽的部分。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
近年来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较大。
主要特征有:(1)自由主义,反对社会规章制度。
(2)在社会矛盾中有主动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严重。
(3)拉帮结派,组成黑社会,不讲道德性。
二、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一)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诱导作用。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应该受到刑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是内在因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世界观及人生观正处在不断形成与完善时期,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社会上各种途径传播的亚文化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会直接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能接触到的每个青少年,使犯罪理念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式上简单、歪曲,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如有其它诱因,干起坏事更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二)亚文化的现实发展,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心理暗示”。
亚文化的衍生与传播,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渲染、扩展和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发展出来的一种低层次、非正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共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来定义其成员的身份。
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角度上所犯的违法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他们接触到了犯罪亚文化,从而受到其影响并参与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与犯罪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年轻人通常处于形成个人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融入其中一种社会或群体。
而犯罪亚文化提供了一种替代的身份认同方式。
在这些亚文化中,青少年可以找到结伴而行、得到赞美和尊重的方式,这些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的需求。
在犯罪亚文化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暴力、毒品和犯罪的诱惑。
他们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得刺激和满足感。
由于他们对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则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往往无法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和后果。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个人受害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伤害甚至丧生。
犯罪行为还对犯罪者本身的精神和社会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犯罪行为受到羞辱和责备。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忧虑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增加,迫使政府采取行动来减少犯罪活动。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犯罪亚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教育青少年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帮助他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应性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以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被犯罪亚文化所吸引。
最后,打击犯罪亚文化需要综合的政策和行动。
这包括加大对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以及提供更多的社会庇护所来帮助年轻人脱离犯罪亚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教育、改善社区环境和采取综合且有力的政策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侯庆奇: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侯庆奇《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一期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坚决、更直接、更重要。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加以探讨,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被应用在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中。
亚文化最一般的含意是某一主体文化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概念构成要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它们是主体社会可以辨认出的组织部分,在某些方面而不是在所有方面不同于主体社会;(2)作为主体社会的一个组织部分,它们至少服从该社会的一部分准则和法律;(3)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它们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特有的行为规范;(4)它们是一个发挥功能的单位--就是说,它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些目标而作为一个整体行动;(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社会离异的单位。
[1]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
除非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一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本位主义弱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自身文化的变革,使部分亚文化势力不断泛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表现突出,并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
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如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吸毒等均为犯罪亚文化。
[2]这种犯罪亚文化,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犯罪亚文化的特征:一是强烈的反叛精神或无罪恶感的心理特征;二是实施所选择的最极端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一系列活动;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将犯罪的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其他人,以期强化青少年这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二、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特征犯罪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越轨活动,它与青少年犯罪活动接壤,有的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动,因而对青少年犯罪的实施起推动与促进作用是必然的。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方法的传播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播性和传递性,犯罪亚文化也是如此,它在自身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必然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从而使犯罪手法得以四处蔓延。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规模的发展起着加剧与扩展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犯罪亚文化的渗透性上,通过渗透,犯罪亚文化的影响与推动下,青少年犯罪规模必然进一步蔓延与扩展。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的犯罪起着群体化作用。
文化在人与人之间起着凝聚与联系的作用,它是同一文化群体内交往的纽带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犯罪亚文化在这一点上表现更为突出,它为青少年团伙犯罪提供的“智力”与“犯罪场”支持就能说明这一点。
[3]犯罪亚文化影响作用下的个体,以亚文化的标准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出现青少年犯罪群体化。
由于犯罪亚文化没有主文化那样系统、规范,也不具有高度的理论化形态,因而更容易被社会的一般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和传播。
犯罪青少年是社会上特殊的一个群体,犯罪亚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犯罪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总有一定的导因,形成犯罪动机才能产生犯罪行为。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这种内化与外化的过程,犯罪亚文化环境常常是其发生的导因,而犯罪动机往往就直接导源于犯罪亚文化。
比如在犯罪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享乐主义思潮的刺激而无视法律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行为过程,就是因为在青少年中大量传播着的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生不乐等于白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关系等等犯罪亚文化的导源。
于是,他们一方面极力追求个人的享乐,私欲极度澎胀;另一方面,当他们明显地不具备这个条件,用正当的手段也难以达到的时候,就必然地陷入到享受的无止境欲求和违法犯罪、遭受打击的冒险这两难选择之中,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往往不惜牺牲别人,损害他人,以身试法,走向犯罪。
考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着一个明显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4]首先,他们常常都是从所处环境中接受了一些不良习惯,出现小过失开始,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教育,得不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甚至遭受冷漠和歧视,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
在自己的犯罪亚文化圈中最终获得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对犯罪的认同感,受到周围人群的支持、姑息、纵容,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其次,犯罪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支柱。
在青少年犯罪中突出表现出来的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特性,除了青少年追求刺激、富于冒险的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
[5]他们在追求享受,追求自我表现,为了“出人头地”的时候,其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便是:目的是主要的,手段是第二位的。
他们为了达到非法的目的,胆大妄为,无所顾忌,花天酒地为目标,交友结盟论英雄,视法为儿戏,把犯罪、坐牢看成追求“人生价值”的英雄行为,从而强化了犯罪的勇气和决心,并在犯罪亚文化精神纽带的连结下,聚合得更紧,破坏性更大。
青少年犯罪的这一特点,正像是犯罪的各种动因在亚文化这个风涡中搅起的一个个旋风一样横冲直撞,不可一世。
对犯罪亚文化在青少年犯罪中这个不动声色却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忽视,不可小视。
再次,犯罪亚文化的转型又决定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犯罪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同样也在发生变化、转型。
而亚文化的转型又直接决定着青少年犯罪基本特点的变化可以看到,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中出现的大案增多,有组织犯罪增多,追求享乐和财产型犯罪增多,公开、激情犯罪增多,毒品犯罪、性犯罪增多等等,与犯罪亚文化的转型变化不无一定的关系。
[6]此外,犯罪亚文化的传播,也常常使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比如在思维方式上出现的反常病态,忧烦狂燥而不能自拔,易于兴奋,粗暴成习,相信“命中注定”,强调自我中心,追求“男子汉气慨”,只顾眼前利益,把社会视为危险,迷信只有用极端手段才能解决问题等,在思想及文化中强调只顾物质利益而不顾手段是否合法,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等,加上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会结构的松散等,都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相当大的文化环境空间。
犯罪亚文化的功能,最直接地表现为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和作用上。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产生起着直接性的条件与环境作用。
文化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并且指引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犯罪亚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着消极作用,这是其与主文化不同的一点。
因此犯罪亚文化是犯罪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影响着犯罪的变化与发展。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起着诱导、盅惑和强化作用。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的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主观原因外,客观原因就是犯罪亚文化的熏染与诱导,由此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不断强化。
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活动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7]反思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发展历史,应该犯罪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人的本质说到底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与生理因素相比,社会因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快、更直接、更重要青少年活动能量大,求知欲望强,好猎奇、爱刺激、敢冒险,可塑性大,但他们缺乏知识,经验不足,辨别是非和抵制消极影响的能力差,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犯罪亚文化的状况将深刻地折射在他们的头脑之中,并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化程度。
[8]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他们社会化缺陷的形成,或者是因为错误的外界影响,或者是由于社会化进程中的脱节所致,这些负面影响阻碍了他们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内化过程,形成了他们不完全的社会化人格。
犯罪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多,青少年不完全的社会化程度就越大,导致其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祛除犯罪亚文化,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关心和爱护,给予科学、健康的教育、引导和规范,给予丰富多彩而又昂扬向上的文化滋养,以使他们在作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同时,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发展这无疑是全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为使青少年远离犯罪亚文化,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家庭教育科学化。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导致青少年受犯罪亚文化影响,违法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预防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防止因教育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需要提高和加强家庭在预防违法犯罪方面的职能,要通过家庭教育来加强对青少年早期智力的开发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开导。
加强家庭教育,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营造民主平和的家庭气氛。
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处,在相互交流中,父母对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及时掌握,并通过及时的分析评价,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而子女的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获得理解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倾向。
其次,帮助子女构建正确的需要结构。
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子女,家庭成员应充满爱心地去了解、感化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行为方式。
(二)加强学校教育,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课堂。
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发挥学校素质教育作用。
学校要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法制观;切实抓紧抓好,要营造一个学法、知法、用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