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
【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范例】谈大学生“亚文化群”产生的根源

谈大学生“亚文化群”产生的根源【摘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建设事业的成败。
然而,大学生正受到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处于“心理断奶期”的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压力,于是他们中间悄然出现了“亚文化群”。
这个群体不一定抵触、对抗主流文化,但是与主流文化相背离。
如果不找到“亚文化群”产生的根源并加以正确引导,那么这个群体将不断蔓延,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就“亚文化群”的成因进行挖掘。
【关键词】大学生亚文化群根源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亚文化群”的概念界定何为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良好三个方面。
然而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自身也有一部分因素,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衍生成了“亚文化群”。
所谓的“亚文化群”是一个社会学层面上的概念,是指在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内具有其独特性的一群人。
大学生“亚文化群”是指由于某种特殊的社会条件及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心理、生活方式、精神需求、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大学生群体。
这个群体的大学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使用粗口、不道德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过度明星偶像崇拜等几种形式。
这个群体虽然不抵触和对抗主流文化,但是与主流文化相背离,如果不找出其存在的根源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亚文化群体”,融入主流文化,那么他们将无法真正承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所以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亚文化群”产生的根源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目标偏差和缺失是“亚文化群”产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青年亚文化风格之争社会学探究-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

中国青年亚文化风格之争社会学探究-社会学论文-管理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生机勃勃,并发展出众多亚文化部落。
而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中,则会出现围绕亚文化风格的争议。
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非主流”与“杀马特”就是两个在青年文化内部引发过风格之争的亚文化群体。
本文通过运用伯明翰学派和布尔迪厄对于风格的考察,基于对亚文化成员主体性的重视,再议这两个群体为何会兴起,为何会遭受污名,以及为何走向衰退。
结论为,“非主流”与“杀马特”本质是部分青少年为了表现自我而试图参入青年文化时尚场域所造成的文化现象,而此种尝试则遭到了时尚场域内主流风格群体的贬斥并难以为继。
最后,本文指出,我国亚文化研究必须更多关注各种亚文化风格对亚文化成员的意义,以及对青年之间关系性的影响。
关键词:亚文化;风格;场域;污名;文化社会学一、引言随着中国在现代化整体进程中消费社会化及情报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今的中国青少年已成为了市场上重要的消费群体及新媒介的中坚使用群体。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得到主流社会及主导文化的积极承认。
正如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青年文化所做的一系列整体分析所总结的那样,在这个新媒介崛起的消费社会时代,年轻人的主体性力量得到了解放。
他们的文化建构,文化反哺能力在加强。
可以说,我国当代的青年群体及青年文化获得了开放以来最为宽松的生存及发展空间[1]。
在这种背景之下,现在的青年文化内部呈现出了部落化的特质。
具体来说,不再有一种文化或趣味能够代表着所有年轻人的喜好,但也正因如此,如今中国青少年的文化实践既可以选择不停地在青年文化各种高度的亚文化部落里自由穿梭,也可以选择持久性地深入参与一个亚文化部落的各种活动。
由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内部变得部落化,且主流社会及主导文化与青年文化也已经呈现出了相互包容的趋势,因此,在我国青年文化研究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笔者:以下简称为伯明翰学派)的经典分析视角对当今的中国青年文化还是否适用,就成为一个问题。
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探究及综述

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探究及综述作者:黄蔚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0期前言一、目的及意义青少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青少年借助对成年人社会秩序采取颠覆的态度,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那种波西米亚式的青少年亚文化曾在西方国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如吸毒、抢劫等,但它也造就了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文学以及摇滚乐等文化艺术形式。
这说明,青少年亚文化具有可引导的一面,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它就会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和定义1.亚文化亚文化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2.青少年亚文化本身与青年亚文化极具类同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工业的崛起,其借助电影、电视、广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使形形色色的亚文化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递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以至于亚文化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已经不足以涵盖全部的亚文化群,更准确地应表述为青少年亚文化。
主题一、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以罗伯特·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所有的大型社会都是由许多小的社群组成,这些小社群的文化相对于其所在更大的文化来说就是亚文化,亚文化被赋予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将亚文化的含义进行了丰富和更新:正如前缀sub所示,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
中学生亚文化群体相关概念探析

中学生亚文化群体相关概念探析作者:潘星晨来源:《科教导刊》2016年第18期摘要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和副文化,是一类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中学生亚文化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当中,通常难被主流学生群体、教师、家长和社会所接受。
类似的概念有:友伴群体、灰色群体、反文化群体、学生不良团伙等。
这些概念既有交叉性又有相斥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概念上的浅析。
关键词中学生亚文化群反文化群越轨行为不良团伙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76Abstract Sub culture, also known as collective culture and sub culture, is a class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local cultural phenomenon, students' sub cultural groups exist widely in school, often difficult to be accepted by the mainstream groups of students, teachers,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Similar concepts are: peer groups, grey group and counter cultural groups, such as students' bad gang. Both of these concepts cross and repel each other, this paper makes a analysis on the concept.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b cultural group; anti cultural group; deviant behavior; bad gang1 亚文化的相关概念1.1 亚文化与亚文化群体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David Riesman,1950),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1. 引言1.1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体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更表现在他们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怀疑和质疑。
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青年亚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他们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传统规范和观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中,青年亚文化将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字】1.2 丧文化现象初现丧文化是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特指年轻人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持消极、抱怨态度并表现出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一种心态。
最初可追溯至互联网上的一些段子和流行语,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丧文化的初现主要体现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表现为对现实的排斥与逃避,对未来的失望与绝望。
年轻人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生活挑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缺乏信心,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中。
丧文化的初现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丧文化现象的剖析和防范,不仅需要关注其表现形式和原因,还需要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丧文化现象的特征1. 沉静抑郁:丧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将悲伤、压抑和孤独视为一种情感状态,青年们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沉默和孤立,缺乏积极的情绪表达。
2. 对消极事物的沉迷:丧文化倾向于对黑暗、消极和负面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对死亡、疾病、自虐等主题的病态情感表达和追求。
3. 对常规价值观的否定:丧文化往往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追求自我解构和反叛。
4. 共同感受孤独和无望:丧文化青年常常感到世界对自己是冷漠的,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望,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同时它还存在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网络领域的青年亚文化等。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
标签:青年亚文化大学生表现形式原因分析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和社会主流文化区别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青年亚文化则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
[1]一、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青春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就将阶级性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对立下的仪式抵抗。
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青年为了抵抗作为社会主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借助于亚文化来表达其反抗诉求。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已经逐渐减弱,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矛盾。
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青春性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正当青年期。
由于成长在与父辈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与父辈有不同的理想、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
为了表达自我存在,彰显青春个性,他们希望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定义,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青春叛逆的特征。
[1]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2、群体性与边缘性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群体中重复发生的,并由此产生部分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而哪些相对独立的个体叛逆行为并不是亚文化的特征。
青少年亚文化表现成因及应对 网恋

青少年亚文化表现成因及应对网恋青春期是人到成年时期的一个独立的过渡期,是人的一次新生。
青少年在过渡的阶段中必将在身心方面表现出混乱、创伤、迷范、恐悦等特征。
迷范的游戏青年们借助中国战队的获胜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支撑与情感的寄托,并在网络媒介的支持下得到聚合与放大,为迷失的自己寻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为青年们提供一个“同类”聚合的平台。
他们可以在那个聚合的圈子中表达自己的不满、迷与孤独,通过情绪的发泄和心理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行为失范。
网络媒介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场域,培育了亚文化群体聚集的土壤。
传统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多栖居于街角、舞厅、贫民区等“秘密”场所,学者们对其进行研究多依靠其发型、服饰等外在的符号解读,因此催生了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群体的风格意义研究。
而当今,青年亚文化社群在新的网络场景中,已经演变为混杂性、短暂性和“无关政治”的“流动身份”[5]。
游戏青年们不仅身边有相同爱好的伙伴,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聚集的机会。
而此次的“集体狂欢”既有游戏青年们的群体参与也有其他网民的助推。
对IG夺冠的个人感情达到入迷的程度,促使游戏青年们希望寻求到与自己有相同感情经历的人,以形成群体的认同。
游戏青年在IG夺冠时将激动的“心情”公布于社交平台,而网络的快速性、互动性很快聚合了散落在各地的游戏青年,促成了他们线上的聚集,完善了游戏青年们内在交流平台的建构。
当原本拥有相同情感但孤立的个人在虚拟空间相遇,形成内部成员数量庞大的群体组织时,游戏青年们的规模无疑大为拓展,他们的力量也因此而大大加强。
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平台,游戏青年的刷屏完成了此次“集体狂欢”的汇合,以他们独特的口号完成自己的庆祝。
个人情感的表达以“点赞”、“转发”等形式得到扩大,成为集体情感的诉说。
同时,又在“同类”的认同中加深已有情感在此次狂欢中也让我们看见了网络带给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新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文化,是同一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一种生存习惯的积淀。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犯罪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说,文化与犯罪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老一辈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曾指出:“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变”。
在一个相对领域内的主文化群体中,有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就必然有只有为部分群体才认可的亚文化,有促进社会稳定的同质文化,就必然有扰乱安宁的异质文化,当特定个体深受亚文化、异质文化的熏染,其行为必然会违反多数人所认可的主文化,而在行为上呈现出反社会性。
当法律将这种行为加以禁止性规定时,便成为犯罪。
在观察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我们看到青少年亚文化群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态作用力,比起一般的成年人犯罪,更显突出。
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观察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以下青少年亚文化群的特征:1. 青少年亚文化群的先在性。
青少年亚文化群虽然是由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定群体,但就亚文化的种类本身来看,真正由青少年自发形成的并不多见。
由于青少年的生活阅历、想象力和实际能够付诸实践的创造力与具有一定生活、工作经历的成年人相比,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青少年很难自己创造出非常独特的亚文化种类,他们在形成亚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学习、借鉴成年人已有的文化。
当然,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一般是不被追逐,因为一方面那样只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生活平淡、没有创造力和激情,体现不出新一代人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顺应主流文化取得成功和社会的尊重需要更多的家庭背景和不断的自身努力,这是部分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条件同时也不愿意吃的苦。
故而,易于为青少年所喜爱、推崇的亚文化种类必然是那些已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成年人偏爱、令多数一般人感觉到不可思议、想试一下而不敢去尝试的因而也就当然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异种文化,融入这样的文化体会令那些青少年感受到另一种成功、同时也会在亚文化群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对于这部分异种文化,青少年会很敏锐地捕捉到,甚至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也会进行一些细节上的改变。
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迪斯科文化、派对文化、一夜情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包括一般的博客、聊天室、色情论坛等)、帮派文化(包括因职业形成的如盗窃团伙、因生活爱好形成的如飙车一族)等等。
这些亚文化甚至反文化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由青少年创造出来的,主要都是由成年人设计(当然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在产生后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① 之所以要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先存在于投身于其中的青少年之前,主要是阐明青少年亚文化并不能通过管制青少年本身的方法去消除,因为它们大多数不是青少年创造的。
但是,在这些亚文化诱引大批青少年步入之前以及青少年步入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而不要等到他们已经步入了亚文化群,实施了越轨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之后,再来考察反思这个亚文化的形成、发展。
中国当前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开放、文化多元化阶段,各种异种文化也会从世界各地大批涌入、或在本土滋生,故而对于一些看上去只有极少部分人偏爱的亚文化、反文化,青少年犯罪防控者们都要严密关注,特别是当有一些青少年对某种文化种类反映出积极支持、愿意参与其中的态度和趋势时。
当然,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敢于果断地区分处理,对于多数可以与主流文化并存、对社会不会有较大危害的亚文化,我们应积极疏导,采取各种间接方法监督其发展,并注意善意地提醒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对于完全违反人类生活规则、对社会有严重危害性的反文化以及一部分不符合特定历史状态的亚文化,要坚决予以打击,从发现苗头时就要果断出手,不能等这种文化滋生、蔓延开后才开始“严打”,那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 青少年亚文化群反理性、崇尚感观享受。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与世界不仅具有感性关系,更具有理性关系。
正是由于人类的理性思维,地球上才能出现由人建立的国家领域,人们才能创制出抽象的法律制度(或曰社会规则)使人们在一定领域内和睦地生活、繁衍。
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中,社会给青少年灌输了太多的理性思维的要求,青少年每天的学习、定期的考试无不是重复、演练、改进自己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这会让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不适,而一些本来天生或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就不善于学习逻辑演算、推理的青少年更是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需要理性思维的锻炼,但究竟他们更需要的是感性刺激还是理性刺激,是因人而异的。
社会将对青少年感性需要给予的责任从学校推给了青少年的家庭(学校主要关注的是讲课和升学率),当青少年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不能很好地做好相应的工作时(原因很多,如单亲家庭、不良父母不懂得给予孩子合理的感性需要等),青少年就会主动另寻他径来满足这种正常的需要。
亚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尚感性、感观享受,反对严肃的理性。
亚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给人以感观刺激,令人激动、疯狂,获得神经末梢的刺激享受。
许多青少年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动的感觉(包括发自自身的喜爱和被他人认同的感觉),在学校和家里都处于一种持续麻木的状态之中,一旦遭遇到亚文化,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产生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在亚文化群中,大家又互相学习、模仿,加上缺少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监管,更易造成感观刺激的泛滥。
故而,亚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的青少年于其中并乐此不疲,是与其固有的特性和青少年当前的遭遇分不开的。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青少年自甘堕落,不好好学习,沉浸在亚文化群中混日子,而应当认真分析为什么一种亚文化能迅速的吸引大批青少年,它到底迎合了青少年什么需求,这种需求为什么青少年在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在矛盾存在的认识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感性和理性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人的身体特质不同,有些人可能偏向于前者,有些人偏向于后者。
但是我们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青少年的这些需要给单一化了,单一成了阿拉伯数字(考试成绩),现在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更大的问题是,这种理论上非常重要的数字(考试成绩)其现实意义究竟有多大。
也就是说,在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培养有不同需要的青少年走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何合理地满足他们的感性需要,如何确立不同的评价、认同标准(而不是考最高分的就是第一名,就是优秀的学生),这是教育学、国家公共政策决策方面需要加紧研讨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3. 青少年亚文化群作为中介场对青少年越轨行为所起到的催化作用。
在同一种类亚文化中,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吸收、参与和改造,形成一个个具有各自群体风格的亚文化群。
这些亚文化群将志趣相投的青少年们吸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场。
② 根据储槐植教授“犯罪场”的界定,“场”是指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相互结合的作用领域,作用力在一定领域中产生场效应。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我控制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还不强、更多地是在学习模仿之中。
故而相对于一般的犯罪场而言,青少年亚文化圈这个“场”的作用力更强,场中青少年们相互的影响力更大。
其一,亚文化本身对步入其中的青少年的影响不言而喻。
而每一种特定的青少年亚文化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根据各自需要改变着自己群体中的亚文化,同时这个群中的每一个青少年又必然受到变化了的亚文化对其产生的新的影响。
其二,根据美国犯罪学之父、社会学家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同时犯罪行为的学习又主要发生在个人的紧密的群体中。
青少年亚文化场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场中的青少年志趣相投,不少青少年甚至感慨大伙同为“天涯沦落人”,因而对群体中的同伴的认同感更强,即使同伴存在不良违法行为,也会比一般人产生更多的宽容,甚至久而久之产生趋同。
我们接触到的许多团伙盗窃、抢劫、卖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中,一些青少年从犯或偶犯本身并不具有太大的犯罪恶性,但是身处特定的亚文化或反文化群体中时,往往就跟着大伙走,自己的独立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受到法律制裁时才后悔莫及。
故而,学校、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家长,对已经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要严密关注,对发现青少年有不良行为发端的要适时制止。
青少年亚文化是一个社会现象,亚文化并不都是违法犯罪的文化,同时也并不是每一个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关键还是要对正在步入其中或已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加强正确的引导。
4. 身处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依靠自身力量多数难以自拔。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一般人看来有些怪异、又不太健康的亚文化群,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对其依赖性却是非常的强。
其一,特定的亚文化本身吸引着步入其中的青少年,这种爱好或曰志趣相投多数是发自特定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其对特定的青少年具有不可抗拒的潜在诱惑力。
其二,单就形式意义上的“群”来说,对青少年的感召力也是无与伦比。
因为人多力量大,要想获得物理上的力量、实力,称老大或者受到“朋友”的照顾,单个的青少年就必须依赖一个群体,这种群体可以为需要这种力量的青少年提供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三,如前所述,在同一群体中的青少年大多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具有共同的语言环境,有些群体还发明了自己的独特“暗语”。
如果直接将特定的青少年从亚文化群中拽出来,放进纯粹的主流文化中生活,可能其反倒不能适应。
而且相对于不能产生共鸣的主流文化或其他亚文化,特定的青少年更愿意处于特定的亚文化群中,即便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
考察青少年亚文化群的这个特点,主要是要求社会认识到对正在步入或已经陷入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对待,不能简单地将其直接与特定的亚文化隔绝。
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青少年都要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可能与社会不接触,简单封闭式的管制终究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也不能对他们嗤之以鼻,责怪其不知反省、自甘堕落,因为身处特定亚文化群中的青少年本身就注定了难以自拔,换句话说不能自拔未必就是青少年本身的错误。
这里,如何让这些青少年从亚文化群中走出来,回到主文化群体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社会与青少年自身共同的努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与督促,需要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二、青少年认同亚文化并易于投身其中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对各种亚文化的认同呢?这里,我们试从三个方面对青少年亚文化群背后所存在的原因作一些分析,以期社会在防控与疏导青少年亚文化时,能够更多地注重公共政策引导和文化价值重塑等途径。
1.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意识、突破意识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不衰的内部动力。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模式大体上维持在一个前后承接、循序渐进的令人认可的缓慢发展之中,这是传统、稳定,同时又略显乏味的主流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