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尚礼篇

合集下载

崇德尚礼主题教育班会课

崇德尚礼主题教育班会课
崇德尚礼主题教育班 会课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4
目录
CONTENTS
• 崇德尚礼概述 • 崇德尚礼的核心价值观 • 崇德尚礼在生活中的体现 • 崇德尚礼的实践方法与途径 • 崇德尚礼主题教育班会课的意义与价值 • 总结与展望:崇德尚礼主题教育班会课
的未来发展
01 崇德尚礼概述
崇德尚礼的含义
促进社会和谐
崇德尚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遵守社 会公德和礼仪规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 处。
崇德尚礼的历史渊源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 ”等理念,对崇德尚礼的思想有
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中蕴含着丰富 的崇德尚礼思想,如《周礼》、《 仪礼》等经典古籍中对礼仪的规范 和要求。
崇德
崇尚道德,尊重道德规范,注重 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尚礼
崇尚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重 文明礼貌和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
崇德尚礼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
传承文化传统
崇德尚礼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品德 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崇德尚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有助 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03 崇德尚礼在生活中的体现
家庭生活中的崇德尚礼
01
02
03
尊敬长辈
尊敬父母、祖父母等长辈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
关爱家人
关心家庭成员,互相帮助 ,共同营造和谐幸福的家 庭氛围。
勤俭节约
珍惜家庭资源,合理安排 开支,培养勤俭节约的良 好习惯。
学校生活中的崇德尚礼
尊重师长
尊敬老师,遵守校规校纪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尚礼篇讲义(七年)

尚礼篇讲义(七年)

导尚礼篇解读讲义一、入:中国自古就被视为礼仪文明之邦,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对青一中“翰墨千秋”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尚学篇、尚礼篇”分别从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的培养。

前面张主任阐释了“尚学篇”。

尚学尚礼,密不可分。

一曰求知,一曰修身,即人们常说的知书与达礼。

接下来我就几个方面对“尚礼篇”进行阐释。

二、尚礼的具体内涵在座的朋友们,泱泱大国,璀璨华夏,先祖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精华如恒河沙数,为什么我们却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古人之“礼”呢?首先我们来看,礼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礼就产生了。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孔子标举道德旗帜 ,试图以此恢复三代之礼的权威 ,从而开启了先秦儒家礼学。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归宿 ,以道德自觉为礼的存在前提 ,有德礼并重 ,合德礼于一体的倾向。

继孔子之后 ,孟子抓住“仁”,且以德改造礼 ,使礼由强制性的社会政治规范扭变为内在的德性范畴。

荀子择取“礼”,将礼的功用发挥极至 ,并纳德于礼的制约之下。

尚礼,尚。

崇尚;礼,约束。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礼的约束加强自身修养实现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三、尚礼的出发点:中国是礼仪之邦,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足以傲视全球的礼仪典式。

本应为我们继承并大力弘扬,但今天我们却不能不遗憾的面对它。

用鲁迅的话来说“忘却的旧主快要降临了吧”。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失职。

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他们早已认识到了礼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礼是国家的治国原则和纲领,(幻灯片)“国无礼则不正”,“国无礼则不宁”,因此必须治国以礼,与此同时,通过孔子、孟子、荀子対礼的认识,我们也看到了礼在个体道德领域的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人无礼而不立”,礼成为个体言行的准则和规范。

(幻灯片)清代颜元说:国有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这则语录阐述了“礼”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

用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家庭崇尚礼制,那么家庭就会安定;用礼制约束自身,自身就有修养;用礼制约束内心,内心就会平安。

国学经典-尚礼篇

国学经典-尚礼篇

国学经典诵读
尚礼篇
(一)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三礼第五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礼第五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礼第五知识梳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撰写本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三礼的概念和背景。

三礼,即礼仪、礼制、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古代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仪式,并通过讲究仪式、规矩、礼节,来表达敬意、尊重和感恩之情。

三礼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自古以来,人们就积极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不同层面、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了各种礼制。

以周代的《周礼》为代表,正式确立了三礼制度,并成为后世礼俗的基础。

同时,三礼也逐渐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礼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多重作用。

首先,三礼是传承古人智慧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培养出尊重、谦虚、友善等美德。

其次,三礼也是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的基石。

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减少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外,三礼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各种社交场合中,通过合适的礼仪行为可以展现自己的教养和修养,增进互相间的信任和友谊。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现代社会的礼仪观念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个人主义和自由的倡导下,一些传统的礼仪规范可能被质疑或者放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三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尊重他人、珍视公共秩序、提升个人素养等都是三礼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所不能或缺的。

因此,在面对现代社会变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三礼的意义与作用,并加以发扬与创新。

我们可以秉承三礼的核心价值,同时注重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来适度调整、丰富和创新礼仪的内容与形式。

这样,三礼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并继续发挥其在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本文将综述三礼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三礼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行思考与展望。

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

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

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古文诗经中文明礼仪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1、不学礼,无以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106》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敬重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敬重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尊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是不合礼的。

别人尊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尊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

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曲礼2.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哪些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1、《经》唐李峤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5千道德阐,3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

5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3百人都能讲好礼仪。

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

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1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2百410首·张霸》宋林同幼也知孝让,竟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

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当信任他很有教养。

3、《绝句》宋吕希哲礼仪3百复3千,酬酢天机理必定。

培养知书尚礼的好少年——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办学小记

培养知书尚礼的好少年——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办学小记

主持人:王振亚校园风景线·新闻E-mail:524377828@培养知书尚礼的好少年———常德市鼎城区武陵小学办学小记本刊记者︳王振亚通讯员︳叶奎6月13日,由常德市鼎城区区委宣传部、鼎城区教育局、鼎城区广播电台主办的“经典诵读进校园”海选第二场活动在武陵小学举行。

同学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汉服,争先恐后地上台,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国学诵读活动是武陵小学的特色活动之一。

作为鼎城区第一所将国学引入课堂教学的小学,武陵小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蓝本,坚持每周为每班开设一节课,在课堂上传承国学经典。

“小学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的一大目的是启蒙养正。

”校长文军说,国学经典最适合启学识兴趣之蒙,养德性言行之正。

除了进课堂,武陵小学还通过推荐小学生必读篇目、必诵篇目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学生“读经典书,做文明人”。

学国学,增修养。

国学传承活动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年级7班学生罗晨曦曾经是个爱拖拉的孩子,这让他的妈妈十分担心。

没想到,学习了《明日歌》并参加了以“明日歌”为主题的舞蹈排练之后,他像换了一个人,不仅不拖拉了,学习也进步了。

“今日事今日毕,时间这么宝贵,怎么能浪费呢?”问及发生变化的原因,他这样说。

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学校还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在班里设置图书角,通过开展晨读、午读和日有所诵等活动,滋养孩子们的“书卷气”。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礼仪教育是武陵小学的另一大办学特色。

武陵小学地处常德市江南老城区,紧邻湘西北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和物流集散中心———桥南市场。

文军说:“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学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狠抓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武陵小学专门设计了“礼仪旗”,制定了《武陵小学学生礼仪读本》,自编了礼仪操,通过礼仪知识进课堂,设置“礼仪活动周”“少先队礼仪岗”和开展大型礼仪活动等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孩子们的礼仪意识。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
尚礼
国学经典诵读
• (一 )
•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 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二)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三)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爱国学来自学国学践行国学

(四)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