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过关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过关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短文两篇过关卷姓名 分数一、基础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歇(2)夕日欲颓. 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4)念.无与为乐者念(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6)四时.俱备 时(7)沉鳞竞.跃 竞(8)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9)山川之.美 之(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者(11)相与..步于中庭 (12)庭下如积水空明..2.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 步3.古今异义 (1) 晓雾将歇.古义(2)夕日欲颓.古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古义耳.古义4.一词多义。
(1)共 ①古来共.谈 ②为字共.三十有四(2)乱 ①猿鸟乱.鸣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奇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5)寻 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6)遂 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二、阅读(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时俱备(俱:都) B.晓雾将歇(歇:停止)C .沉鳞竞跃(鳞:鱼)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欣赏)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川》)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D .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爱莲说》) 3.下而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作者写景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B .全文虽只有68个字,却概括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潮汐.(xī) 劫.难(jué) 天衣无缝.(fènɡ)B.褶.皱(zhě) 地震.(zhèn) 海洋深渊.(yuān)C.追溯.(sù) 陨.落(yǔn) 地壳.运动(ké)D.彗.星(huì) 衍.射(yǎn) 两栖.动物(xī)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是大陆在(漂移迁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漂移迁移)。
(2)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迅速)。
3.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 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①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②气候逐渐变冷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④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4)如果在850 ℃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5.填空。
(1)本课两篇短文的作者是,他是国作家、科幻小说家。
(2)《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16《短文两篇》练习学校姓名座位号(一)《陋室铭》一、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往来无白丁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问题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3、《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答题。
(共8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2.翻译句子(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13 短文两篇(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分层作业▲字音字形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推敲.(qiāo)藻.饰(zǎo)诘.难(jié)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狡黠.(xiá)提倡.(chàng)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要诀.(jué)伦.理(lún)豁.然贯通(huò)【答案】D【解析】A项,“咬文嚼字”中“嚼”的读音应为jiáo;B项,“矫揉造作”中“矫”的读音应为jiǎo;C 项,“吹毛求疵”中“疵”的读音应为cī。
2.请改正下面句中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到括号里(1)其饴情也,最见于独处悠居之时。
()()(2)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烂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答案】(1)逸—怡悠—幽(2)烂—滥意—议▲词语达标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读史使人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B.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C.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D.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答案】B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经典练习一.课文整体把握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答案】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之美,月色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选择诗句,关键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再联系所给信息选择恰当的句子。
二.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1.【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解析】【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
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之”通常有以下五种用法,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揣摩作者的精妙构思,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
开头以类比发端,用、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
中间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最后奇峰突起,列举三位古人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
(2)《爱莲说》以为线索,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争名夺利者的厌恶,对完美道德者的礼赞。
5.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具有高雅、庄重气质的句子是:。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陶后鲜.有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的(),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过关训练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5、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6、无丝竹
..()之.()乱.()耳,无
案牍
..()之劳.()形.()
7、孔子云.():何陋之.()有?
8、可爱者甚蕃
..()9、世人盛.()爱牡丹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1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 ),亭亭
..( )净植.(),
可远观
..()焉
..()而不可亵玩
12、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词义综合分析
1、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活用类型
(1)名词作动词用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蔓:枝:
(2)形容词作动词用
A、有龙则灵.:
B、香远.益清:
(3)动词使动用法
A、无丝竹之乱.耳:
B、无案牍之劳.形:
2、一词多义
(1)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2)鲜
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3)远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填空
1、根据《陋室铭》填写相关句子
(1)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是:,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写交往人的句子是:,
(4)写室中事的句子是:,。
,
2、根据《爱莲说》填写相关句子
(1)描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体态香气的句子是:,,
(3) 描写风度气质的句子是:,。
四、翻译重点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6、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课文分析
1、结合《陋室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托物言志,采用类比、衬托手法,以陋室不陋,表达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写了环境、交往人、室中事三个方面,重点突出环境之清幽宁静和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2、结合《爱莲说》看,下列分析有错的是( )
A、文章的主旨是借爱莲之情表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批判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B、文章结构上,先总说“水陆草木之花”,在以菊、牡丹衬托,接着重点描写莲的形象品质和比喻意义;写莲的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的人。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明人要想清正廉洁,必须具有有利的环境,否则难免随波逐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总写莲花的品质。
D、作者在文中对三种花持有不同态度,对菊花是叹惋,对牡丹是鄙弃,对莲花是热情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