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之游击战
毛泽东“十六字”游击战术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十六字”游击战术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作者:陈传会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47期陈传会(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纪洪小学,湖北老河口441811)摘要: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直至今日仍渗透于各行各业,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合理运用,则可以顺利地排除多种影响,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笔者将这种思想潜心研究,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效果斐然,本文就将运用心得加以诠释。
关键词:游击战术;班主任工作;应用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66-02在整个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游击战的指导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是整个游击战军事思想的精髓。
作为教育一线中坚力量的班主任,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好这套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将会“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五花八门的,令班主任头痛的情况,用通常的办法去管理不仅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会遭到学生强烈的反抗。
此时,班主任应该试一试毛泽东的游击战术。
然而,这里的“游击战”另有新意:游是寻找、迁移;击是解决问题;战是方法、策略。
班主任必须能够把战争中游击战的思想与原理灵活地变通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思想与原理。
这样,不仅能达到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目的,而且能产生使人始料不及的奇效。
一、敌进我退,科学合理地缓解师生矛盾当学生情绪激动失控而正以泰山压顶之势向我们“疯狂”进攻时,班主任切忌“疯狂”而针锋相对地“狭路相逢勇者胜”,务必保持异常冷静的头脑而主动采取大撤退大迂回的战术,要有儒将风度、宰相胸怀、军事家的智慧和谋略。
当然,大撤退并不是盲目地“大逃跑”,大迂回也不是懦弱地“大投降”,更不是一走了之而就此撒手不管。
撤,是为了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退,是为以后的“大反攻”集结时间和空间,为将来顺利地“缴械”对手创造更广阔的回旋余地。
延安保卫战时,毛泽东谈笑风生地说:离开者,得胜也!同理,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尊严或威信不是靠盛气凌人的强权和武力镇压的强势树立起来的,一时冲动的后果势必给希望的“和平解放”埋下毁灭性的“巨型炸弹”,是与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恰恰背道而驰的。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12篇)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12篇)《班主任兵法》读后感篇1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问题。
这些问题使我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产生了莫大的阻碍,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的降低。
为了更好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不断的通过读书,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曾经与自己的同学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可是新教师光理论式的研究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后来经同学介绍,我把万玮先生的《班主任兵法》这本书找过来,认真的读了几遍,收获颇多,感触良深。
读《班主任兵法》,我有两点收获:1、教学需要技巧,新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本来以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就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但是通过这短短的几个月的工作,我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光有知识,只是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之一。
要想成为一名胜任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为载体,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新教师所不具备的。
因此,新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的问题。
现实中的小学生与想象中的相差太大。
我没有想到新教师维持课堂纪律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时候,我要花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上课应该遵守课堂纪律,告诉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一些常规。
《班主任兵法》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探索了一种的全新的管理班级以及教育学生的思路,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书籍中所没有见过的。
书中收录的故事,绝大多数是________于作者真实情景的案例。
书中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看做“敌我”的关系,想要管理好班级,就要认真的研究“敌人”的心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者说:“不掌握的学生的心理,学生已经非常反抗了,你还批评他,就如同拿着蜡烛到堆满火药的房间里去一般”。
班主任兵法(六)游击战

班主任兵法(六)游击战在学生工作中,居然还有游击战?教师还需要打游击?大家伙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游击战为大家所轻视是由来已久的。
当毛泽东运用游击战术成功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时,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人仍然认为游击战不上台面,博古合理的这样议论毛泽东:他是个成不了大事的农民!最终,在他们的战术思想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最终走上长征之路。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仍有很多人轻视游击战争,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
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成功的。
八路军新四军从抗战前的4万多人发展成为日本投降时的100多万人,最终在与蒋介石的内战中取得胜利。
游击战主要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采用的。
在学生工作中,有时会碰到非常令教师头疼的情况,学生非常调皮,用通常的办法很难奏效。
教师若采取强硬措施可能根本不会有效果甚至会遭到学生强烈反抗。
教师有时会有一种人单势孤的感觉。
此时,不妨试一试游击战。
学生情况不明朗时,要使用游击战术。
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教师新接一个班,对班级情况缺乏了解,马上采取行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要烧三把火,也得一段时间之后,等情况摸准了摸透了才能实施;事情的牵涉面很广,且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是非常了解,此时不可贸然下结论,要谨慎对待,轻率会导致失误;有事件发生,但当前的主要矛盾不在于此,比如正值大考,或者学校班级有主题活动之时,教师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无法花费大量精力处理矛盾,但是不处理又不行。
具体情形会有很多,总的原则是没有把握或条件不具备时可以用游击战术。
新教师或新班主任初次工作时,可以使用游击战术。
新教师本身从教时间短,对教育教学的规律了解不多,可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此时,能做的事情就做,不能做或者把握不大的事情暂不做或缓做,绝对不要贸然与学生硬拼,硬拼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班主任兵法(六):游击战

班主任兵法(六):游击战艺术总监(6):游击队在学生工作中,实际上是一场游击战?教师还需要打游击队吗?别担心大家伙,慢慢听我说。
游击战一直是对每个人的蔑视。
当毛泽东成功地利用游击战术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运动时,该党的“左派”领导人仍然认为游击战并未摆在桌面上。
博古认为毛泽东:他是一件大事。
农民!最后,在他们的战术思想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运动失败了,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最终走上了长征。
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仍有许多人鄙视游击战。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常规战争上。
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层面。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成功的。
八路军的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前从4万多人发展到日本投降时的100多万人,最后在与蒋介石的内战中获胜。
游击战主要用于敌人强弱的情况。
在学生的工作中,有时教师很难头痛。
学生非常顽皮,使用常用方法非常困难。
如果教师采取强硬措施,他们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被学生强烈抵制。
教师有时会感到孤独。
在这一点上,尝试一场游击战。
作为副教师,你有时需要使用游击战。
众所周知,在学校里,从领导,教师,到学生,家长,相关部门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这是客观事实。
出于多种原因,避免或抱怨是无用的。
班主任或主教师直接掌握学生的杀人和杀人能力,这与学生的命运有关。
学生必须一丝不苟。
副教师不同。
学生在心理上不注意你的主题。
你没有'杀手'。
对学生没有任何限制。
此外,你必须让位于主题的冲突。
这是副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
此时,可以使用游击战的方法。
当然,为了最终解决问题,副老师也应该联系班主任。
毕竟,有些问题不能拖,无法避免,或需要通过班主任解决。
当学生的情况不明确时,使用游击战术。
可能存在以下情况:教师选择新课程并且缺乏对课堂情况的理解。
立即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
即使您想要燃烧三次火灾,您也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情况。
实施;事情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复杂而复杂。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1、《班主任兵法》读后感《班主任兵法》是上海浦东新区的万玮老师所写作,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读得太晚了,如果能在一开始走上教育岗位就读了它,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境界。
这本书主要是用《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思想,来细细地分析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
一共分为引言、自保第一、攻心为上、战略战术、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谋攻篇、形篇、势篇、捭阖之术、手段与目的、掌握时机、虚实篇。
它的指导思想为:学校教育工作是复杂的,但我们常常一味地把问题简单化处理,要么对学生严加苛责,不留余地,要么民主宽容,给学生犯错误留下可乘之机,两者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使我们疲劳和痛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对教育规律的忽视。
看完本书,我心头一些关于教育的疑团也逐渐化解,使我触动较大的有以下几点,如有不当,请读者和领导多加指正。
一,师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可太远,太远则对学生没有压力,又不可太近,太近了万一失手没有退路。
常听到老教师这样提醒我们年轻人,不要真的和学生做朋友。
但年轻人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
很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老师们后来都退却了,有的由于失败甚至退出了教育行业。
在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我不得不接受这个意见,但还是不得要领。
知道对学生爱心多了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之后,我们甚至会觉得学生不好。
常常带笑脸的老师反而没有偶尔才给一点微笑的老师带来的影响力大。
其实,学生就是需要有压力的。
有老师说,教师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改变学生的心理。
我们的工作目标决定了我们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使命,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擅自做那些违背共同目标的事情。
二、自保与师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彼此之间尽管意见可能不一致,目标却是一致,而且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取得真正的饿成功。
比如说,任课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班主任和其他老师不应该干涉。
比如说,教师不能为了报复而向学生家长讲同事的坏话。
比如,不要在课堂上为了批评一个学生而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要知道学生肯定是先帮学生的。
班主任兵法36计

班主任兵法36计“班主任”是什么?从本义上讲,班主任是骨干、领导者;从比喻义上说,班主任是时代前进的源泉、班级进步的象征、学生理想的指路明灯;从引申义上谈,班主任是一位“内科大夫”,要学会‘望、闻、问、切’……可我认为:班主任是一位军师更为贴切,因为,他肩负着输赢胜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36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篇【胜战计】这是针对中等优上的学生实施而言的计谋。
第01计:瞒天过海。
给学生给一个好心肠,不要给一个好脸色,以“瞒天过海”之术教育厌学、走神等一类的学子。
第02计:围魏救赵。
一类学生如果多门功课下降的时候,从他相对拿手的学科上攻关和突破,以奇迹创造信心,在声誉与行动面前,“围”住优异的学科再去“救”援较差劲的学科。
第03计:借刀杀人。
当聪明而敏感的学生情绪低落时,可借别的同学的行为举止而去激怒他,让他跟着学、比着学。
第04计:以逸待劳。
当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后,切忌求胜心切去试探“功夫”长进与否,可暗示他“戴罪立功”!第05计:趁火打劫。
差生其实有他们超人的一面。
在偶尔的突发事件中,可稍作鼓励和点拨,让他们可以为“师矣”,体味知识的魄力,领悟学习的乐趣,在互动交流中迁移学习的动力。
第06计:声东击西。
差生偶尔亦有不服输的感慨,因此常常用点“打黑牛,惊黄牛”或者“指桑骂槐”之法,其实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和冲刺鼓励。
第二篇【敌战计】这是面对差生学习动机而言的计谋。
第07计:无中生有。
可借神话典故、可列举身边真事假事等等借题发挥,以引起学习的动机。
第08计:暗渡陈仓。
故作难言之隐,倾吐生活困境,不提学习一词,实则运用诈术滥造声势,虚则潜移默化,传授学习心机。
第09计:隔岸观火。
当学生越轨闯下祸事时,暂且不急于处理平息风波,让他用心去感受、用脑去思考、用手来写成心德体会,方可增益非浅。
可谓隔岸观火、静坐其变!第10计:笑里藏刀。
学习差劲的一类学生,先建立良好的“人缘”关系,让他们先亲其师,然后在众士面前让威信占理,他们也就服从之,且并无怨言。
班主任兵法(大全5篇)

班主任兵法(大全5篇)第一篇: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班主任管理的《孙子兵法》一、内容提要:这本书主要是上海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万玮,通过对自己班主任经历的一些经验的总结,写成了这本书。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倾注的耐心,以及他的教育智慧。
他把孙子兵法甚至现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篇,用精辟、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事例;在理论篇,则生动的诠释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理论。
从而,让人们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兵法、三、正文:前言:万玮是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
1996年起就进入上海市浦东新区平和双语学校工作,历任数学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中学部副主任、教导处主任职务。
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便是因为《班主任兵法》这本书。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
读完它,就会发现它在在网络上被广大教师力捧,也是理所应当。
主体:《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兵法”是古代各大将军在战场上制胜的法宝。
而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兵法,则是我们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而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则运用精辟、朴实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兵法,是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个性飞扬。
这本书总的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实践篇”在前,“理论篇”在后。
在我看来,这个布局十分的合理。
“实践篇”相对来说更加的生动、有趣,这样,读书在打开书之后就会对它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实践篇”然读者引发的一些思考,在后面的“理论篇”则会得到回答。
“实践篇”是记录了万玮老师在学校经历、发生的一些事。
当然,其实这也是他的成长历程。
记录了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班主任到后面处事精明、条理清晰的成熟老师,就像是一个让人惊叹的破茧成蝶的蜕变。
作者用简单精炼的语言,将一件件事情娓娓道来。
虽然语言很平实,但这并不会削减他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把它读完。
班主任兵法(五)运动战

班主任兵法(五)运动战班主任兵法(五):运动战在班级的日常组织工作中,班主任做工作仅仅局限于阵地战是不够的,要想把组织工作做得更有效,有时候还得采取运动战。
有生力量和阵地战不一样,运动战不是静止的,而是要运动起来,要根据形势大踏步地前进或是撤退,在运动中调动劲敌,在运动中所战胜对手。
阵地战最大的相当优点就是比较安全,教师守着两方阵地,躲在工事后面,运筹帷幄,岂不快哉。
可是阵地战虽好,但是也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举个例子。
譬如有这样一名学生,在学生中会影响很大,有领袖气质,可惜精神方向错误,兴趣不在学习上,总是要和校规校纪对着干,可是他又很聪明,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很好,态度也很好,真正违反纪律的事情他黄容根绝不会出马,而是怂恿班级里一些没头脑、没判断力的学生(每个班级总有这样的中学生)出头,最后,挨处罚的是他们,教师虽然知道右边那个学员学生是罪魁祸首,但是又很难抓住他的把柄。
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西式的阵地战的战法是不行的。
因为他总是缩在后面,不会来进攻你。
你要去攻他,师出无名不算,他的防守滴水不漏,你没有胜算。
像这种情况,可以选用运动战的战术了。
运动战的目的是,不能让他总藏在后面,要把他调动起来,让他也运动起来,他一旦运动起来,免不了会有漏洞,你就有办法了。
要使到对手运动起来,你先得运动起来,你就不能缩在右边防守了。
你也得露出来。
这是运动战有难度的地方。
一方面,你处在运动中,你得集中精力躲避对方发射来的枪弹,你有受到对方袭击的危险,另一方面,你还得动脑筋,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找出克敌之良方。
因此,战斗运动战需要有很高的作战技巧,初学者很难掌握。
可能,有人问,怎么区分运动战与阵地战?阵地战有一个固定的阵地,而运动战没有,这是主要区别。
阵地战中,大家的首要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守住自己的阵地,抢夺对方的阵地。
而运动战的着力点就不是很明显了,有时候,你不知道对方在哪里,想干什么,当然了,你也最好用意不要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可以故意忽视某一个学生,对 其视而不见,同样的成绩只表扬 别人不表扬他,同样的缺点只批 评他不批评别人,这是属于“挑 衅”型的;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 “试探”型,试探的目的也同样是 看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反应中 得出对你有价值的东西。在“骚 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既然是 游击战,就得随时准备撤,一旦 对方被激怒了,你要及时地撤 退,不能让对手的重拳击中,否 则,“骚扰”战术就失败了。等到 顽固的学生不胜其扰的时候,他 的方寸必乱,教师的机会就来 To
敌驻我扰,就是说当你退却 之后,学生也不再进攻了,一段 之间之后,学生冷静下来了,或 者是在平静的时候,我们可以 “骚扰”一下他。比如说,可以问 冲动的学生,你上次那么不冷 静,是不是准备打老师啊?问自 暴自弃的学生,你一直考不及 格,将来有什么打算呢?这是属 于“揭丑”型的;还可以这样问, 你是不是抄作业了?是不是又欺 负同学了?对方必要反驳:没有! 谁说的?这是属于“污蔑”型的;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 打敌退我追”,这也是游击战的 著名的十六字方针。
敌进我退,是当形势对学生 有利,并且学生在向你进攻时, 应该暂时采取撤退的战术。比如 说学生情绪比较激烈甚至有失 控可能时,学生有错误但是支持 者甚众时,教师言语不当,已落 下风时,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还 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先撤为妙。 (班主任 )撤不 是一走了之,也不是就此撒手不 管,撤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矛盾, 为了将来更好的解决问题。要知 道,教师的尊严或威信不是靠强 词夺理,靠压迫学生树立起来 的,一时冲动的后果是给将来的 解决问题设置更大的障碍,是与 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大丈夫 能屈能伸,此一时彼一时,谁笑 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用毛泽东的 话来说,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将 来打出去更有力!
►班级管理•素质
□□□
班主任兵法之游击战
在学生工作中,居然还有游去战?教师还需要打游击?大家 伙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游击战为大家所轻视是由 来已久的。当毛泽东运用游击战 术成功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 的前三次反“围剿”时,当时党内 的“左”倾领导人仍然认为游击 战不上台面,博古合理的这样议 论毛泽东:他是个成不了大事的 农民!最终,在他们的战术思想 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最终走 上长征之路。在之后的抗日战争 初期,党内外仍有很多人轻视游 击战争,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正规 战争。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 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文,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的高 度。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是 成功的。八路军新四军从抗战前 的4万多人发展成为日本投降 时的100多万人,最终在与蒋介 石的内战中取得胜利。
学生情况不明朗时,要使用 游击战术。大概有以下几种情
况:教师新接一个班,对班级情 况缺乏了解,马上采取行动是不 太可能的,即使要烧三把火,也 得一段时间之后,等情况摸准了 摸透了才能实施;事情的牵涉面 很广,且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 全身,教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不 是非常了解,此时不可贸然下结 论,要谨慎对待,轻率会导致失 误;有事件发生,但当前的主要 矛盾不在于此,比如正值大考, 或者学校班级有主题活动之时, 教师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无法 花费大量精力处理矛盾,但是不 处理又不行。具体情形会有很 多,总的原则是没有把握或条件 不具备时可以用游击战术。
要说明的一点是,游击战是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方 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还须靠运动战。毛 泽东在第一次反“围剿”前曾写 过一幅对联,生动地阐述了游击
54青年教师
战和运动战的战术思想。对联如 下: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 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 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新教师或新班主任初次工 作时,可以使用游击战术。新教 师本身从教时间短,对教育教学 的规律了解不多,可能具备一定 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的
青年教师53
Hale Waihona Puke ■■■素质•班级管理W经验,此时,能做的事情就做,不 能做或者把握不大的事情暂不 做或缓做,绝对不要贸然与学生 硬拼,硬拼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 俱伤,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明 智的做法是先保存实力,即使不 能解决问题也不要把问题弄得 更糟,使自己陷于更大被动。这 是符合游击战的思想的。
对手实力相对比较强或者 比较难以教育时,宜采用游击战 术。比如说有些学生看问题很不 全面,自己犯了错就要别人原谅 他,别人犯了一丁点儿小错误都 不行,更要命的是,他还是典型 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冲动的不得 T,教师批评的话语稍有过激, 教师的处理稍有不公平,那就要 发脾气。对这样的学生,不能硬 攻,只能智取,这是一种。有些学 生,自身行为不正,在学生中有 威信,有影响,其不良行为形成 可追溯至数年前,正所谓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教育他使 他早日走上正轨亦非一日之功, 教师若自忖学生积习较深,影响 较大,凭自己威信、能力还需要 假以时日再采取措施时,先采用 游击战给学生一些警告作用是 正着。这也是一种。还有一种学 生,比较“狡猾”,表面一套背后 一套,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 防守滴水不漏,不让教师抓到把 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也可以 掩盖真实意图,先有游击战术 “骚扰”一下他,使他暴露出真实 面目再进行教育。
游击战主要是在敌强我弱 的情势下采用的。在学生工作 中,有时会碰到非常令教师头疼 的情况,学生非常调皮,用通常 的办法很难奏效。教师若采取强 硬措施可能根本不会有效果甚 至会遭到学生强烈反抗。教师有 时会有一种人单势孤的感觉。此 时,不妨试一试游击战。
作为副科教师,有时需要用 到游击战。众所周知,在学校里, 上至领导、教师,下至学生、家 长,对副科相对都不是很重视。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有多方面的 原因,回避或抱怨是没有用的。 班主任或主科教师直接握有学 生的生杀大权,事关学生的命 运,学生不得不有所顾忌,副科 教师就不同了,学生从心理上就 不重视你这门学科,你没有“杀 手铜”,对学生形成不了约束,此 外与主科冲突了你还得让路,这 是副科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这个时候,游击战的方法便可以 采用了。当然了,要最终解决问 题,副科教师还应该多多地与班 主任联系,毕竟有些问题不能 拖,不能躲避,还是需要通过班 主任解决的。